一种方便散热和横屏操作的手机保护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56058阅读:270来源:国知局
一种方便散热和横屏操作的手机保护壳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机壳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方便散热和横屏操作的手机保护壳。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成为了人们工作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既能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又能方便人们的衣食住行,还能为人们提供娱乐,人们大多会使用手机壳来保护智能手机的安全,现有的手机壳大多也只是具有简单的保护功能,在使用手机进行游戏的时候,手机内的处理器高速运转,现有的手机壳既不具备散热的功能,还可能会影响手机的散热,从而导致手机的温度过高,对手机的使用寿命产生影响,同时现有的智能手机的充电接口和耳机接口大多位于手机的上下两侧,在横屏操作手机的时候,连接线和耳机线会影响使用者的操作,从而影响使用者的使用体验。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方便散热和横屏操作的手机保护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方便散热和横屏操作的手机保护壳。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方便散热和横屏操作的手机保护壳,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中央处设有安装口,所述安装口的一端端口处固定安装有防护网,所述防护网的中央处设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上固定安装有散热扇,所述底板远离防护网的一侧设有通风垫条,所述底板靠近通风垫条的一侧设有连接线走线槽和耳机线走线槽,所述连接线走线槽内设有超薄连接线,所述耳机线走线槽内设有超薄耳机线,所述超薄连接线通过第四导电线与散热扇连接,所述连接线走线槽和耳机线走线槽通过集线口连通,所述底板的一侧设有第一弧形夹板,所述第一弧形夹板靠近底板一侧的中央处设有连接线接口,所述连接线接口通过第一导电线与超薄连接线连接,所述连接线接口的两侧分别设有对称设置的耳机线接口和散热扇开关按钮,所述耳机线接口通过第二导电线与超薄耳机线连接,所述散热扇开关按钮分别通过第三导电线和第六导线与散热扇、超薄连接线连接,所述耳机线接口和散热扇开关按钮相背的一侧均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设有半球形触控球,所述安装槽的底部设有与半球形触控球对应的弧形接触槽,所述弧形接触槽的侧壁上设有若干触点,所述触点通过第五导电线与超薄连接线连接,所述半球形触控球远离安装槽底部的一侧设有操作杆,所述操作杆远离半球形触控球的一端贯穿安装槽并向外延伸,所述操作杆上套设有保护套,所述保护套位于安装槽内一端的外侧壁上设有固定环,所述安装槽的槽口处设有与固定环对应的卡环,所述底板远离第一弧形夹板的一侧设有第二弧形夹板,所述第二弧形夹板靠近底板的一侧对称设有连接块,所述底板靠近防护网的一侧设有与连接块位置对应的安装块,所述安装块靠近连接块的一侧设有与连接块对应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底部通过弹簧与连接块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散热扇包括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固定在安装座上,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的周向固定有多个均匀排布的叶片,所述叶片位于安装口内。

优选地,所述连接线走线槽和耳机线走线槽的内侧壁上均等距对称设有若干夹线弹片。

优选地,所述第一弧形夹板靠近底板的一侧对称设有防滑垫块。

本实用新型中,使用者可以根据手机大小,选择不同规格大小的该手机壳,不同规格的该手机壳仅是底板的大小和第一弧形夹板、第二弧形夹板的长度不同,将智能手机放置在底板远离防护网的一侧,并由第一弧形夹板和第二弧形夹板对手机进行夹紧,使得手机更加稳定,防止晃动,超薄连接线连接手机的数据充电接口,超薄连接线远离数据充电接口的一端一侧经过连接线走线槽进入集线口并与连接线接口连接,方便充电,超薄耳机线连接手机的耳机孔,超薄耳机线远离耳机孔的一端经过耳机线走线槽进入集线口并与耳机线接口连接,方便连接耳机,通过将数据充电接口和耳机孔转移到手机的一侧,方便使用者横屏操作手机,提高使用者的握持手感,使用者通过操控操作杆的方向,使得半球形触控球与不同的触点接触,并由第五导电线将电信号通过超薄连接线传递给智能手机,智能手机接收电信号,并由智能手机自身的处理器进行处理,更便于使用者操作手机,同时散热扇可以对手机进行散热,方便带走手机高频工作时产生的热量,防止手机因过热导致手机受损,影响手机的使用寿命。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通过将数据充电接口和耳机接口转移到手机的侧面,方便使用者横屏使用,使用者通过调控操作杆可以更便捷的对手机进行操作,便于散热,防止手机长时间高频工作时产生的大量热量,使得手机受损,延长了智能手机的使用寿命,提高了使用者的使用感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方便散热和横屏操作的手机保护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方便散热和横屏操作的手机保护壳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方便散热和横屏操作的手机保护壳的侧面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方便散热和横屏操作的手机保护壳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A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板、2防护网、3驱动电机、4转轴、5叶片、6连接线走线槽、7耳机线走线槽、8夹线弹片、9通风垫条、10第一弧形夹板、11第二弧形夹板、12集线口、13连接线接口、14耳机线接口、15散热扇开关按钮、16半球形触控球、17触点、18操作杆、19保护套、20固定环、21卡环、22安装块、23连接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5,一种方便散热和横屏操作的手机保护壳,包括底板1,底板1的中央处设有安装口,安装口的一端端口处固定安装有防护网2,即便于保护手机壳内部设备,并能保护使用者的安全,防护网2的中央处设有安装座,安装座上固定安装有散热扇,散热扇包括驱动电机3,驱动电机3固定在安装座上,驱动电机3的输出端连接有转轴4,转轴4的周向固定有多个均匀排布的叶片5,叶片5位于安装口内,方便对手机进行散热,防止手机在工作过程中温度过高,而导致手机受损,底板1远离防护网2的一侧设有通风垫条9,方便空气流通,进而提高散热效率,底板1靠近通风垫条9的一侧设有连接线走线槽6和耳机线走线槽7,连接线走线槽6内设有超薄连接线,耳机线走线槽7内设有超薄耳机线,连接线走线槽6和耳机线走线槽7的内侧壁上均等距对称设有若干夹线弹片8,方便对超薄连接线和超薄耳机线进行固定,超薄连接线通过第四导电线与散热扇连接,方便对散热扇供电,连接线走线槽6和耳机线走线槽7通过集线口12连通,底板1的一侧设有第一弧形夹板10,第一弧形夹板10靠近底板1的一侧对称设有防滑垫块,防止手机晃动,第一弧形夹板10靠近底板1一侧的中央处设有连接线接口13,连接线接口13通过第一导电线与超薄连接线连接,方便为手机充电,连接线接口13的两侧分别设有对称设置的耳机线接口14和散热扇开关按钮15,耳机线接口14通过第二导电线与超薄耳机线连接,方便手机产生的声音的电信号依次通过超薄耳机线、第二导线、耳机线接口14传达至耳机处,并由耳机将电信号转变为声音信号,方便使用者接收,散热扇开关按钮15分别通过第三导电线和第六导电线与散热扇、超薄连接线连接,第三导电线、第四导电线和第六导电线方便使得散热扇、散热扇开关按钮15和电源之间形成回路,而超薄连接线将手机或连接线接口连接的供电装置提供的电能供给给散热扇,方便使用者通过按动散热扇开关按钮15控制散热扇工作与否,耳机线接口14和散热扇开关按钮15相背的一侧均设有安装槽,安装槽内设有半球形触控球16,安装槽的底部设有与半球形触控球16对应的弧形接触槽,弧形接触槽的侧壁上设有若干触点17,触点17通过第五导电线与超薄连接线连接,方便电信号依次通过第二导电线、超薄连接线传导给手机,并由手机进行分析,半球形触控球16远离安装槽底部的一侧设有操作杆18,操作杆18远离半球形触控球16的一端贯穿安装槽并向外延伸,操作杆18上套设有保护套19,方便使用者拨动,保护套19位于安装槽内一端的外侧壁上设有固定环20,安装槽的槽口处设有与固定环20对应的卡环21,方便固定保护套19,底板1远离第一弧形夹板10的一侧设有第二弧形夹板11,第二弧形夹板11靠近底板1的一侧对称设有连接块23,底板1靠近防护网2的一侧设有与连接块23位置对应的安装块22,安装块22靠近连接块23的一侧设有与连接块23对应的安装槽,安装槽的底部通过弹簧与连接块23固定连接,方便固定手机,并提高了装置的使用范围。

本实用新型中,使用者可以根据手机大小,选择不同规格大小的该手机壳,不同规格的该手机壳仅是底板1的大小和第一弧形夹板10、第二弧形夹板11的长度不同,将智能手机放置在底板1远离防护网2的一侧,并由第一弧形夹板10和第二弧形夹板11对手机进行夹紧,使得手机更加稳定,防止晃动,超薄连接线连接手机的数据充电接口,超薄连接线远离数据充电接口的一端一侧经过连接线走线槽6进入集线口12并与连接线接口13连接,方便充电,超薄耳机线连接手机的耳机孔,超薄耳机线远离耳机孔的一端经过耳机线走线槽7进入集线口12并与耳机线接口14连接,方便连接耳机,通过将数据充电接口和耳机孔转移到手机的一侧,方便使用者横屏操作手机,提高使用者的握持手感,使用者通过操控操作杆18的方向,使得半球形触控球16与不同的触点17接触,并由第五导电线将电信号通过超薄连接线传递给智能手机,智能手机接收电信号,并由智能手机自身的处理器进行处理,更便于使用者操作手机,同时散热扇可以对手机进行散热,方便带走手机高频工作时产生的热量,防止手机因过热导致手机受损,影响手机的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