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声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64505阅读:521来源:国知局
扬声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声转换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运用便携式移动电子产品的扬声器。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智能移动设备的数量不断上升。而在众多移动设备之中,手机无疑是最常见、最便携的移动终端设备。目前,手机的功能已多样化,其中一重要的功能便是高品质的音乐功能,而手机中的扬声器便是实现这个高品质音乐功能的必备条件之一。

相关技术的扬声器单体的磁路泄漏孔与扬声器腔体BOX均压孔的主要作用都是平衡气压;通过阻尼布方案、加长管道方案和防尘网与泡棉配合的方案,实现了泄露孔或均压孔的压力均衡及阻尼调整;其调整方法主要是基于层流控制的思路;对于流动过程中的湍流影响,并未能加以利用;当扬声器上的泄漏孔小于某一特定尺度,如0.1mm时,扬声器球顶振动推动的空气运动,会在泄露孔或均压孔处产生较大的流动速度,从而在大振幅时产生明显的湍流;湍流不符合牛顿粘性定律,其动量传递是分子扩散和涡流扩散共同作用的结果,公式为:

式中,ηe为湍流粘度系数,与流体本身无关。空气的这种粘性特点在特定设计下可以成为扬声器振动的阻尼,通过适当的结构和流场设计可以有效的调节扬声器的机械品质因素,从而优化扬声器的振动性能。

因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扬声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扬声器,其用于解决相关技术扬声器并未能加以利用气压流动过程中的湍流影响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设计了一种扬声器,其包括具收容空间的壳体和收容于所述壳体内的扬声器单体,所述扬声器单体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后腔,所述壳体或/和所述扬声器单体上形成有与所述后腔连通的第一泄漏孔,所述第一泄漏孔为具有弯折轨迹的通孔、凹槽或其二者的组合,所述泄露孔一端与所述后腔连通,另一端与外界连通。

优选的,所述壳体包括固定所述扬声器单体的上壁、正对所述上壁并与所述扬声器单体间隔设置的底板、以及自所述上壁边缘延伸至所述底板的侧壁;所述第一泄漏孔包括开设在所述侧壁上将所述后腔与外界连通。

优选的,所述上壁与所述侧壁一体成型,所述第一泄漏孔开设于所述侧壁与所述底板相结合的接触面上。

优选的,所述第一泄漏孔自所述侧壁的内表面弯折延伸至所述侧壁的外表面。

优选的,所述扬声器单体包括盆架、以及收容于所述盆架内的磁路系统与振动系统,所述振动系统与所述磁路系统之间形成内腔,所述磁路系统与所述盆架卡合,所述扬声器还包括连通所述内腔与所述后腔之间气压的第二泄漏孔,所述第二泄漏孔至少部分形成于所述盆架与所述磁路系统相接触的内侧面。

优选的,所述第二泄漏孔为具有弯折轨迹的凹形槽。

优选的,所述磁路系统包括与所述盆架内侧面卡合的磁轭以及收容在所述磁轭朝向所述振动系统一侧的磁铁,所述磁轭边缘与所述磁铁之间具有与所述内腔连通的间隙,所述扬声器还包括与所述间隙对应并贯通所述磁轭的第三泄漏孔,所述第三泄漏孔将所述内腔与所述后腔连通。

优选的,所述第三泄漏孔包括错位设置的上部和下部,所述上部一端贯穿所述磁轭正对所述振动系统的内表面并连通所述内腔,另一端与所述下部连通,所述下部远离所述上部的一端与所述后腔连通。

优选的,所述上部和所述下部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半圆形、方形、椭圆形、梯形、三角形或任意形状的组合。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扬声器有益效果在于:

一、通过在壳体上形成若干个用于调节后腔气压的泄漏孔,且泄漏孔呈弯折轨迹的通孔或凹槽,使在泄漏孔位置处产生阻尼设计所需的空气湍流,从而实现对振动阻尼的控制;

二、泄漏孔的数量为多个,对不同型号的扬声器在不同频率下的振动阻尼进行调节,增大或减小某一频率下的振动阻尼,从而实现对整个模组振动性能的优化,有效的控制机械品质因素,降低声学失真;

三、通过多孔分散质量流和空气体积的方式,还可以有效的降低扬声器后腔的容积刚度,从而降低腔体对单体性能的影响,降低模组整体的谐振频率F0。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扬声器的立体结构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扬声器的立体结构图;

图3为沿图2中A-A线的剖示图;

图4为后腔分型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磁轭的剖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份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利用湍流粘度和层流边界层设计泄漏孔,从而实现对扬声器整体阻尼性能的控制;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扬声器100,所述扬声器100具收容空间的壳体1和收容于所述壳体1内的扬声器单体2,所述扬声器单体2与所述壳体1之间形成后腔10,所述壳体1上分别形成有若干个与所述后腔10连通的泄漏孔3。

所述扬声器单体2包括盆架21、以及收容于所述盆架21内的磁路系统22与振动系统23,所述振动系统23与所述磁路系统之间形成内腔20,所述磁路系统22与所述盆架21卡合。

所述壳体1包括固定所述扬声器单体2的上壁11、正对所述上壁11并与所述扬声器单体2间隔设置的底板12、以及自所述上壁11边缘延伸至所述底板12的侧壁13。

所述泄漏孔3包括开设在所述侧壁13上的第一泄露孔31、连通所述内腔20与所述后腔10之间气压的第二泄漏孔32及连通所述内腔20与所述后腔10之间气压的第二泄漏孔32的第三泄漏孔33。

所述第一泄漏孔31将所述后腔10与外界连通;并且所述第一泄漏孔31自所述侧壁13的内表面弯折延伸至所述侧壁13的外表面。

所述第二泄漏孔32形成于所述盆架21与所述磁路系统22相接触的内侧面;并且所述第二泄漏孔32为具有弯折轨迹的凹形槽,具体的,所述第二泄漏孔32的数量为多个并形成阵列排布。

所述磁路系统22包括与所述盆架21内侧面卡合的磁轭221以及收容在所述磁轭221朝向所述振动系统23一侧的磁铁222;所述磁轭221边缘与所述磁铁222之间具有与所述内腔20连通的间隙30;所述振动系统23包括环设于所述间隙30内的音圈231和覆盖于所述盆架21远离所述底板12一侧的振膜232,所述第三泄漏孔33与所述间隙30对应并贯通所述磁轭221。

所述第三泄漏孔33包括错位设置的上部331和下部332,所述上部331一端贯穿所述磁轭221正对所述振动系统23的内表面并连通所述内腔20,另一端与所述下部332连通,所述下部332远离所述上部331的一端与所述后腔10连通。

所述上部331和所述下部332的横截面形状分别可以为圆形、半圆形、方形、椭圆形、梯形、三角形或任意形状的组合。

所述壳体1与终端配合的一侧为所述扬声器100的加厚区的厚度方向,优选的,所述第一泄漏孔31设置于所述壳体1的后腔分型面。所述第一泄漏孔31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一泄漏孔31呈对称分布,每一个所述第一泄漏孔31由若干个具有弯折轨迹的通孔组成,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泄漏孔31由若干个凹型孔311连通形成,所述凹型孔311为具有凹型轨迹的通孔,其轨迹内弯折区域可以为圆角弯折或直角弯折。

所述第一泄漏孔31用于调节扬声器后腔10与外界之间的气压,对于扬声器后腔10,其部分区域因与手机等设备内部进行配合,使得增加该区域的料厚对腔体体积影响较小;所述凹型孔311可在结构上对称设计两个,或根据性能需求,随机设计多个,且多个所述凹型孔311可根据音频特性频率的需求进行尺寸调节,增大或减小某一频率下的振动阻尼。

所述凹型孔311的弯折轨迹处产生阻尼设计所需的空气湍流,该湍流产生的阻尼随不同频率而呈现不同的阻尼;对于带有两个所述凹型孔311的折孔组,可对应的增大该频率下的湍流阻尼;从而实现对振动阻尼的控制。

所述第三泄漏孔33的数量可以为若干个,可以根据不同型号的扬声器1设置不同的数量,不局限于本实施例中公开的一个。

所述第二泄漏孔32和所述第三泄漏孔33均用于调节扬声器单体2和扬声器后腔10之间的气压,通过计算手段,快速准确的获取所述扬声器1所需的阻尼参数,然后通过流场分析和工艺设计相互结合的方式,对不同型号的扬声器1在不同频率下的振动阻尼进行调节。

在其它替代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泄漏孔31、第二泄漏孔32、第三泄漏孔33的数量和结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不局限于本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如在设置第一泄漏孔31的基础上,进一步仅设置第二泄漏孔32和第三泄漏孔33的其中一个。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扬声器1通过在壳体1和扬声器单体2上分别设置若干个不同结构的泄漏孔3,对不同型号的扬声器1在不同频率下的振动阻尼进行调节,从而实现对整个模组振动性能的优化,有效的控制机械品质因素,降低声学失真;除控制阻尼之外,通过多孔分散质量流和空气体积的方式,还可以有效的降低扬声器后腔的容积刚度Cab,从而降低腔体对单体性能的影响,降低模组整体的谐振频率F0。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此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改进,但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