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沉手机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53488阅读:64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手机配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沉手机壳。



背景技术:

手机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人们无时无刻的带着手机,但是许多人却不注重保护手机,经常会出现手机进水的问题,甚至会出现手机掉水中的情况,一旦手机掉入水中,由于自身的重力,手机会沉入水底,这对于人们找寻手机和打捞手机带来许多问题,为解决上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水、手机落水之后不会下沉且方便寻找的防沉手机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了一种防水、手机落水之后不会下沉且方便寻找的防沉手机壳。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防沉手机壳,包括防水手机壳和防下沉装置,所述防水手机壳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的底部设置有一圈卡块,所述下壳体的顶部设置有与卡块相互配合的卡槽,所述下壳体和上壳体通过卡块和卡槽的卡扣配合实现连接;

所述防下沉装置包括气体储存罐、通气管和气囊;

所述下壳体的下表面开有方型凹槽,所述方型凹槽内有隔板将其分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的前侧壁开有透水孔,所述第一腔体的上方设置有第一腔盖,所述第一腔盖的一端与第一腔体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一腔盖的另一端与第一腔体的另一端采用卡扣式配合实现连接,所述第一腔体内安装有气体储存罐,所述气体储存罐与通气管的一端导通连接,所述通气管的另一端穿过隔板与设置在第二腔体内的气囊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腔体的上方设置有第二腔盖,所述第二腔盖的一端与第二腔体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腔盖的另一端与第二腔体的另一端采用卡扣式配合实现紧扣。

所述气体储存罐包括开启阀门和气瓶,所述气瓶瓶口处利用铝箔片密封,所述气瓶与开启阀门固定连接,所述开启阀门的左侧与通气管导通连接成一体式结构,所述开启阀门包括阀体和刺针,所述阀体内安装有弹簧和水敏触发部件,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水敏触发部件连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刺针的上端固定连接。

所述气瓶内的气体为高压氮气。

所述通气管的另一端穿过隔板与设置在第二腔体内的气囊固定连接的方式为通气管的另一端设置有外螺纹,气囊的充气口设置有内螺纹,通气管通过内螺纹和外螺纹的相互螺纹配合实现固定连接。

所述气囊由高强度涤纶纤维采用压胶工艺制成,气囊的颜色为橙色。

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均采用防水软胶材料制成,所述上壳体上表面的中部开有方型开口,所述开口安装有柔软防水膜,所述柔软防水膜与方型开口的边缘密封粘合,所述上壳体上表面的左部开设有第一圆型开口,所述第一圆型开口内安装有防水识别指纹膜,所述防水识别指纹膜与第一圆型开口的边缘密封粘合,所述上壳体上表面的右部开设有第一椭圆型开口和第二圆型开口,所述第一椭圆型开口内安装有防水透声膜,所述防水透声膜与第一椭圆型开口的边缘密封粘合,所述第二圆型开口内安装有光学玻璃,所述光学玻璃与第二圆型开口的边缘密封粘合,所述上壳体的左侧壁设置有与上壳体为一体式的活动防水塞,所述下壳体的下表面开设有第二椭圆型开口,所述第二椭圆型开口内安装有光学玻璃,所述光学玻璃与第二椭圆型开口的边缘密封粘合。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中防水手机壳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壳体的左侧壁设置有与上壳体为一体式的活动防水塞,上壳体的底部设置有一圈卡块,下壳体的顶部设置有与卡块相互配合的卡槽,下壳体和上壳体通过卡块和卡槽的卡扣配合实现连接,手机被上壳体和下壳体包裹,上壳体和下壳体均采用防水软胶材料制成,可达到防水的效果;

(2)本发明中第一腔体的前侧壁开有透水孔,气体储存罐包括开启阀门和气瓶,气瓶瓶口处利用铝箔片密封,气瓶与开启阀门固定连接,开启阀门的左侧与通气管导通连接成一体式结构,开启阀门包括阀体和刺针,阀体内安装有弹簧和水敏触发部件,弹簧的一端与水敏触发部件连接,弹簧的另一端与刺针的上端固定连接,手机落水之后,水从透水孔进入第一腔体触发了水敏触发部件,水敏触发部件驱动弹簧推动刺针运动,刺针刺破铝箔片,气瓶中的气体释放,通过通气管到达气囊,气囊膨胀,防止手机下沉,气囊的颜色为橙色,落水之后方便寻找。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一壳体正置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二壳体正置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防下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防水手机壳10、上壳体11、下壳体111、隔板112、第一腔体113、第二腔体114、透水孔115、第一腔盖116、第二腔盖12、柔软防水膜13、防水识别指纹膜14、防水透声膜15、第一光学玻璃16、活动防水塞17、卡块18、卡槽19、第二光学玻璃2、防下沉装置21、气体储存罐211、开启阀门212、气瓶213、铝箔片214、阀体215、刺针22、通气管23、气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防沉手机壳,包括防水手机壳1和防下沉装置2,防水手机壳1包括上壳体10和下壳体11。

上壳体10的底部设置有一圈卡块17,下壳体11的顶部设置有与卡块17相互配合的卡槽18,下壳体11和上壳体10通过卡块17和卡槽18的卡扣配合实现连接,可将手机完全包裹在防水手机壳1中,能够有效防水。

如图1、图4所示,防下沉装置2包括气体储存罐21、通气管22和气囊23。

下壳体11的下表面开有方型凹槽,方型凹槽内有隔板111将其分为第一腔体112和第二腔体113,第一腔体112的前侧壁开有透水孔114,设置透水孔114是为了让气体储存罐21感受到水压。

第一腔体112的上方设置有第一腔盖115,第一腔盖115的一端与第一腔体112的一端铰接,第一腔盖115的另一端与第一腔体112的另一端采用卡扣式配合实现连接,采用卡扣式配合是为了方便更换气瓶212,第一腔体112内安装有气体储存罐21,气体储存罐21与通气管22的一端导通连接,通气管22的另一端穿过隔板111与设置在第二腔体113内的气囊23固定连接,第二腔体113的上方设置有第二腔盖116,第二腔盖116的另一端与第二腔体113的另一端铰接,第二腔盖116的左端与第二腔体113的左端采用卡扣式配合实现紧扣,气体储存罐21中的气体释放之后,通过通气管22进入气囊23中,气囊23膨胀将第二腔盖116冲开,气囊23带动手机上浮。

气体储存罐21包括开启阀门211和气瓶212,气瓶212瓶口处利用铝箔片213密封,气瓶212与开启阀门211固定连接,开启阀门211的左侧与通气管22导通连接成一体式结构,开启阀门211包括阀体214和刺针215,阀体214内安装有弹簧和水敏触发部件,弹簧的一端与水敏触发部件连接,弹簧的另一端与刺针215的上端固定连接,本发明中的气体储存罐为自动充气装置,手机落水之后,触发了水敏触发部件,水敏触发部件驱动弹簧推动刺针运动,刺针刺破铝箔片,气瓶中的气体释放,通过通气管到达气囊。

气瓶212内的气体为高压氮气,氮气为安全气体且易压缩,气瓶212气体完全释放之后可将气囊23充气至体积1.5~2l,易带动手机上浮。

通气管22的另一端穿过隔板111与设置在第二腔体113内的气囊23固定连接的方式为通气管22的另一端设置有外螺纹,气囊23的充气口设置有内螺纹,通气管22通过内螺纹和外螺纹的相互螺纹配合实现固定连接,本发明中阀体214在没有感受到水压之后恢复到原位置,打开第一腔盖115更换已经使用过气瓶212,本发明可多次使用。

气囊23由高强度涤纶纤维采用压胶工艺制成,气囊23的气密性良好,放出气体之后便于收纳,可多次使用,气囊23的颜色为橙色,手机落手之后便于寻找。

如图2、图3所示,上壳体10和下壳体11均采用防水软胶材料制成,增加了本发明的防水性和耐磨性。

上壳体10上表面的中部开有方型开口,开口安装有柔软防水膜12,柔软防水膜12与方型开口的边缘密封粘合,现在手机一般为触屏智能手机,方型开口对应手机屏幕的位置,采用柔软防水膜12一是为了保证防水效果良好,二是为了保证能够正常触屏。

上壳体10上表面的左部开设有第一圆型开口,第一圆型开口内安装有防水识别指纹膜13,防水识别指纹膜13与第一圆型开口的边缘密封粘合,防止水从第一圆型开口的边缘进入手机中,同时保证手机的home键能够正常使用。

上壳体10上表面的右部开设有第一椭圆型开口和第二圆型开口,第一椭圆型开口内安装有防水透声膜14,防水透声膜14与第一椭圆型开口的边缘密封粘合,采用防水透声膜14能够保证手机的听筒正常传声,第二圆型开口内安装有第一光学玻璃15,第一光学玻璃15与第二圆型开口的边缘密封粘合,采用第一光学玻璃15保证手机的摄影不失真,上壳体10的左侧壁设置有与上壳体10为一体式的活动防水塞16,对应手机的充电口,防止水从充电孔进入手机,采用活动式连接保证手机能够正常充电。

下壳体11的下表面开设有第二椭圆型开口,第二椭圆型开口内安装有第二光学玻璃19,第二光学玻璃19与第二椭圆型开口的边缘密封粘合,采用第二光学玻璃19保证了手机相机的拍摄效果。

完成上述安装后即可把本发明投入使用:本发明具有防水手机壳1,防水效果良好,本发明中的气体储存罐21为自动充气装置,手机落水之后,水从透水孔114进入第一腔体112触发了水敏触发部件,水敏触发部件驱动弹簧推动刺针215运动,刺针215刺破铝箔片213,气瓶212中的气体释放,通过通气管22到达气囊23,气囊23迅速膨胀至1.5~2l,带动手机上浮,气囊23的颜色为橙色,落水之后方便寻找。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未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