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设备集成用无源光电转换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86471阅读:507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设备集成用无源光电转换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转换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多设备集成用无源光电转换器。



背景技术:

光纤收发器,是一种将短距离的双绞线电信号和长距离的光信号进行互换的以太网传输媒体转换单元,在很多地方也被称之为光电转换器。产品一般应用在以太网电缆无法覆盖、必须使用光纤来延长传输距离的实际网络环境中,且通常定位于宽带城域网的接入层应用;监控安全工程的高清视频图像传输;同时在帮助把光纤最后一公里线路连接到城域网和更外层的网络上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光纤收发器一般应用在以太网电缆无法覆盖、必须使用光纤来延长传输距离的实际网络环境中,同时在帮助把光纤最后一公里线路连接到城域网和更外层的网络上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有了光纤收发器,也为需要将系统从铜线升级到光纤,为缺少资金、人力或时间的用户提供了一种廉价的方案。光纤收发器的作用是,将我们要发送的电信号转换成光信号,并发送出去,同时,能将接收到的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输入到我们的接收端。随着现代工业自动化设备的增多和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发展,工业控制不断地采用局域网控制,迫切需要一种能适合较远距离的数字通信的总线,因此设计了一种多设备集成用无源光电转换器。



技术实现要素: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多设备集成用无源光电转换器,包括机壳,所述机壳上设置有若干光纤接口,所述光纤接口右端设置有控制按键,所述机壳内部设置有无源光电转换系统,所述无源光电转换系统包括PC机接口端,所述PC机接口端连接有串口取电电路与RS232接口,所述RS232接口连接有光耦组,所述光耦组连接有RS485接口,所述RS485接口连接有防雷设备,所述防雷设备采用防雷管防雷方式。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机壳下端设置有支撑腿,所述支撑腿下端设置有防滑橡胶垫。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光耦组采用三个光电耦合器并联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机壳上端设置有散热栅格。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串口取电的方式,很好的避免了有源带来的信号干扰,保护了仪器设备,又减少了元件的使用,增加防雷设备提高了对设备的保护,能够很好的实现无源的光电转换,增加了光电转换器的使用寿命,值得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无源光电转换系统结构框;

图中:1-机壳,2-光纤接口,3-控制按键,4-无源光电转换系统,5-PC机接口端,6-串口取电电路,7-RS232接口,8-光耦组,9-RS485接口,10-防雷设备,11-支撑腿,12-橡胶防滑垫,13-散热栅格。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多设备集成用无源光电转换器,包括机壳1,机壳1上设置有若干光纤接口2,光纤接口2右端设置有控制按键3,机壳1内部设置有无源光电转换系统4,无源光电转换系统4包括PC机接口端5,PC机接口端5连接有串口取电电路6与RS232接口7,RS232接口7连接有光耦组8,光耦组8连接有RS485接口9,RS485接口9连接有防雷设备10,防雷设备10采用防雷管防雷方式,机壳1下端设置有支撑腿11,支撑腿11下端设置有防滑橡胶垫12,光耦组8采用三个光电耦合器并联结构,机壳1上端设置有散热栅格13。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的时候,采用串口窃电技术的转换器,PC机接口端内包括数据发送端TX、数据接受端RX、请求发送端RTS与数据终端DTR,RS- 232 接口中有3 个发送信号,即数据终端准备好DTR、请求发送RTS 和发送数据TXD。这3 根输出信号线中,每根线上的典型输出电流为±8mA,典型输出电压为±12 V,使用的二极管是肖特基二极管IN5817,电压降比较小约为0.4。

本实用新型通过串口取电的方式,很好的避免了有源带来的信号干扰,保护了仪器设备,又减少了元件的使用,增加防雷设备提高了对设备的保护,能够很好的实现无源的光电转换,增加了光电转换器的使用寿命,值得推广。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