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耳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63325发布日期:2018-07-04 09:10阅读:380来源:国知局
一种耳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耳机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耳机。



背景技术:

目前,耳机是一对转换单元,它接收媒体播放器或接收器所发出的电讯号,利用贴近耳朵的扬声器将其转化成可以听到的音波,耳机一般是与媒体播放器可分离的,利用一个插头连接,但这种耳机不适合运动的人,使用者在运动的时候耳机很容易掉落下来,后来市场上出现了一种蓝牙运动耳机,这种蓝牙运动耳机上安装有颈带,没有插头,使用者在运动时,颈带可以戴在脖子上。

但是,这种蓝牙运动耳机上的颈带虽然只是戴在脖子上,但是并没有完全固定住,当使用者运动幅度大的时候,蓝牙运动耳机仍旧会掉落下来。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目前市场上蓝牙运动耳机上的颈带只是戴在脖子上,并没有完全固定住,当使用者运动幅度大的时候,蓝牙运动耳机仍旧会掉落下来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耳机,包括耳机线、第一听筒及第二听筒,所述耳机线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听筒及第二听筒连接,还包括颈带,所述颈带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所述耳机线包括第一音频线及第二音频线,所述第一听筒通过所述第一音频线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二听筒通过所述第二音频线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上安装有第一吸引块,所述第二连接部上安装有第二吸引块,所述第二吸引块与所述第一吸引块相吸引。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吸引块为磁铁,所述第二吸引块为铁片或磁铁。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三吸引块,所述第三吸引块安装于所述第一听筒上,所述第三吸引块与所述第一吸引块相吸引。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四吸引块,所述第四吸引块安装于所述第二听筒上,所述第四吸引块与所述第二吸引块相吸引。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吸引块与所述第四吸引块均为磁铁。

进一步地,所述耳机线还包括第三音频线,所述第三音频线内嵌于所述颈带,所述第三音频线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为电源部,所述电源部包括第一壳体及充电电池,所述充电电池安装于所述第一壳体内,所述充电电池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音频线及第一听筒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体上设置有第一平板,所述第一吸引块与所述第一平板连接,所述第三吸引块与所述第一平板相吸引。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部为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包括第二壳体及控制电路板,所述控制电路板安装于所述第二壳体内,所述控制电路板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音频线及第二听筒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壳体上设置有第二平板,所述第二吸引块与所述第二平板连接,所述第四吸引块与所述第二平板相吸引。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通过在颈带两端分别设置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上安装有第一吸引块,第二连接部上安装有与第一吸引块相吸引的第二吸引块,耳机上颈带可以固定在脖颈上,从而使得耳机即使在大的运动幅度下,耳机也不会从脖颈上掉落下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耳机结构示意图;

图2为耳机不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耳机线;11、第一音频线;12、第二音频线;20、第一听筒;21、第一耳塞;211、第三吸引块;22、第一耳塞套;30、第二听筒;31、第二耳塞;311、第四吸引块;32、第二耳塞套;40、颈带;41、第一连接部;411、第一吸引块;42、第二连接部;421、第二吸引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耳机,该耳机是一种运动型耳机,耳机包括耳机线10、第一听筒20及第二听筒30,耳机线10两端分别与第一听筒20及第二听筒30连接,该耳机还包括颈带40,颈带40用以戴在使用者脖颈上,颈带40为塑胶材质制作的颈带40,塑胶质量轻,颈带40戴在脖颈上不会有压迫感,颈带40与皮肤接触部分的横截面为圆柱形,圆柱形的颈带40没有棱角,不会伤到皮肤,颈带40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部41及第二连接部42,耳机线10包括第一音频线11及第二音频线12,第一听筒20通过第一音频线11与第一连接部41连接,第二听筒30通过第二音频线12与第二连接部42连接,第一连接部41上安装有第一吸引块411,第二连接部42上安装有第二吸引块421,第二吸引块421与第一吸引块411相吸引。

通过采用上述结构的耳机,在颈带40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部41及第二连接部42,第一连接部41上安装有第一吸引块411,第二连接部42上安装有第二吸引块421,利用第二吸引块421与第一吸引块411相吸引,将耳机上的颈带40固定在脖颈上,从而使得耳机即使在大的运动幅度下,耳机也不会从脖颈上掉落下来。

本实施例中,第一吸引块411为磁铁时,第二吸引块421相对应的可以为铁片或磁铁,第一吸引块411为铁片时,第二吸引块421相对应的为磁铁,第一吸引块411能够与第二吸引块421相互吸引,从而使得颈带40可以固定在脖颈上,而不用担心颈带40从脖颈上掉落下来。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耳机还包括第三吸引块211,第三吸引块211安装于第一听筒20上,第三吸引块211与第一吸引块411相互吸引,第一听筒20在不使用时,可以将第一听筒20吸附在第一连接部41上,避免第一听筒20影响使用者运动。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耳机还包括第四吸引块311,第四吸引块311安装于第二听筒30上,第四吸引块311与第二吸引块421相互吸引,第二听筒30在不使用时,可以将第二听筒30吸附在第二连接部42上,避免第二听筒30影响使用者运动。

本实施例中第三吸引块211与第四吸引块311均为磁铁,当耳机在不使用时,第一听筒20与第二听筒30可以分别吸附在第一连接部41及第二连接部42上,以便于使用者在运动的时候不用担心第一听筒20及第二听筒30影响使用者运动。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耳机线10还包括第三音频线(图中未示出),第三音频线内嵌于颈带40,第三音频线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部41及第二连接部42连接,从而使得第一连接部41通过第三音频线与第二连接部42连接。

第一连接部41为电源部,电源部包括第一壳体(图中未示出)及充电电池(图中未示出),充电电池安装于第一壳体内,充电电池给整个耳机提供电量,充电电池两端分别与第三音频线及第一听筒20连接。

电源部还包括充电插口(图中未示出),充电插口设置于第一壳体的侧面,充电插口与充电电池连接,在首次使用该耳机时,需要给耳机充入12个小时以上电量,而且要连续三次,这样才能激活充电电池。

第一连接部41为长方形结构的第一连接部41,第一连接部41长度为20~30mm,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41长度为25mm,第一连接部41长度太长会影响使用者佩戴效果,第一连接部41太短会影响吸附效果,第一壳体上设置有第一平板(图中未示出),第一平板位于第一壳体的外侧面,且远离佩戴者的脖颈,第一吸引块411与第一平板连接,使得整个第一平板都附有磁性,第三吸引块211与第一平板相连接,第三吸引块211的吸附面积增大,从而使得第一听筒20更能稳固的吸附在电源部上。

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42为控制部,控制部包括第二壳体(图中未示出)及控制电路板(图中未示出),控制电路板安装于第二壳体内,控制电路板两端分别与第三音频线及第二听筒30连接,控制部还包括声音加键(图中未示出)、声音减键(图中未示出)、通话键(图中未示出)及麦克风(图中未示出),声音加键、声音减键、通话键及麦克风均安装于第二壳体上,并与控制电路板信号连接,使用者只需按住通话键,就可以正常的对着麦克风进行语音通话,声音加键及声音减键用于控制通话语音的大小。

控制部还包括蓝牙模块(图中未示出),蓝牙模块设置于控制部内部,蓝牙模块与控制电路板一体成型,在使用时,控制电路板上的蓝牙模块与手机上的蓝牙进行对接,进行蓝牙通话连接,当有来电电话时,直接按下手机的接听键,耳机就可以正常的通话。

同第一连接部41一样,第二连接部42为长方形结构的第二连接部42,第二连接部42长度为20~30mm,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42长度为25mm,第二壳体上设置有第二平板(图中未示出),第二平板位于第二壳体的外侧面,且远离佩戴者的脖颈,第二吸引块421与第二平板连接,第四吸引块311与第二平板相吸引,第四吸引块311的吸附面积增大,从而使得第二听筒30更能稳固的吸附在控制部上。

本实施例中,第一听筒20包括第一耳塞21及第一耳塞套22,第一耳塞套22活动安装于第一耳塞21上,第三吸引块211安装于第一耳塞21内部,第一耳塞套22为海绵或者硅胶材质制作而成,当第一耳塞21佩戴位置不正确时,通过调整第一耳塞套22与第一耳塞21之间的角度,使得第一耳塞21快速运动到正确的佩戴位置,而不需要使用者将耳机取下来重新调节。

第二听筒30包括第二耳塞31及第二耳塞套32,第四吸引块311安装于第二耳塞31内部,第二耳塞套32活动安装于第二耳塞31上,第二耳塞套32为海绵或者硅胶材质制作而成,当第二耳塞31佩戴位置不正确时,通过调整第二耳塞套32与第二耳塞31之间的角度,使得第二耳塞31快速运动到正确的佩戴位置。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