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70911发布日期:2018-06-01 22:04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耳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声学产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设有前、后声腔均压装置的耳机。



背景技术:

耳机是一种能量转换器,它接受媒体播放器或接收器所发出的电讯号,利用贴近耳朵的扬声部件将其转化成可以听到的声波,是手机、随身听、收音机等便携式电子设备必不可少的配件。现有的耳机均包括耳壳及收容在耳壳内的喇叭,喇叭将耳壳围成的空间分隔成前声腔和后声腔两个腔体,为了避免前、后声腔声短路造成低频特性衰减,前、后声腔必须相互密闭隔离;为了阻止外部环境与耳道之间的声音传播,保证较好的音质,前声腔与外界也没有气流相通。

目前耳机大致分为入耳式和头戴式两种,当用户佩戴入耳式耳机时,前端硅胶材质的耳套快速塞入耳道内,耳套与耳道耦合时耳道内气体被密闭,随着耳套继续挤进耳道,气流不能导通,耳套与耳膜之间的气体柱被压缩,耳机的前、后声腔之间产生压差;当用户佩戴头戴式耳机时,耳套(多为不透气的皮质)从接触人耳到完全耦合,头条瞬时夹持力会使耳套快速压缩变形,前声腔内压力急剧增大,前后声腔产生压差。此压差一方面会破坏振膜的自然振动传声,另一方面压强作用在高顺性喇叭振膜上,振膜因受到气流的冲击会发声变形或偏位,甚至造成不可恢复的损坏,将导致耳机的频响及失真特性变异及音质异常,甚至人耳可感度的噪声。

上述阐述的均是用户在佩戴耳机时因耳套与人耳快速耦合会使得前、后声腔之间产生压差,实际上前、后腔之间的压差不仅在用户佩戴耳机的瞬间会产生,即便用户在佩戴后享受音乐的过程中,特殊的应用环境(如超低或超高温度冲击、气压骤变等)也会造成前、后声腔之间的压差,导致音质变差,用户佩戴舒适性差,用户体验变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以上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耳机,此耳机前、后声腔之间不会产生压差,振膜不会产生变形或偏位,振动自然,具有更稳定的声学特性和声音质量,佩戴舒适,用户体验感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耳机,包括耳壳,所述耳壳内收容有喇叭,所述喇叭将所述耳壳围成的内腔分隔成前声腔和后声腔两个腔体,所述耳壳内还设有用于平衡所述前声腔与外界气压的均压装置,所述均压装置的一端位于所述前声腔内并与所述前声腔连通,所述均压装置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后声腔内并通过设置在所述耳壳上的通孔与所述外界连通。

其中,所述通孔为设置在所述耳壳上的连通所述后声腔与所述外界的泄声孔,所述均压装置通过所述泄声孔与所述外界连通。

其中,所述均压装置包括均压管,所述均压管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前声腔和所述后声腔内,所述均压管位于所述后声腔内的端部连接有与所述耳壳相结合的结合部,所述结合部上设有连通所述均压管内腔与所述泄声孔的均压孔。

其中,所述结合部为贴合在所述耳壳内壁上的片状结构,所述结合部覆盖在所述泄声孔上,所述均压孔位于所述结合部的一端,所述结合部的另一端设有连通所述后声腔与所述泄声孔的泄声通孔。

其中,所述结合部与所述耳壳内壁之间设有阻尼网。

其中,所述耳壳的内壁上对应所述结合部下侧的位置设有凸起的定位凸台。

其中,所述耳壳包括耳机前壳及结合在所述耳机前壳上的耳机线支撑件,所述均压装置通过所述耳机线支撑件端部的所述通孔与所述外界连通。

其中,所述均压装置包括均压管,所述均压管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前声腔和所述后声腔内,所述均压管位于所述后声腔内的端部设有扣合在所述耳机线支撑件端部的通孔处的结合部,所述结合部的一端设有连通所述均压管内腔的均压孔,所述结合部的另一端设有供耳机线穿过的过线孔。

其中,所述均压管与所述耳机线支撑件之间设有支撑管。

其中,所述结合部的外侧位于所述均压孔周侧的位置设有内凹的容置槽,所述容置槽内设有能够覆盖所述均压孔的阻尼网。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由于本实用新型耳机包括耳壳及收容在耳壳内的喇叭,耳壳内还设有均压装置,均压装置的一端位于前声腔内并与前声腔连通,均压装置的另一端位于后声腔内并通过耳壳上的通孔与外界连通。均压装置连通了前声腔和外界,当佩戴耳机或外部环境骤变导致前声腔内压剧变时,能够对前声腔内的气流进行分流,从而有效的保证了前、后声腔内气压的平衡,避免了因耳机前、后声腔产生巨大压差而导致喇叭振膜变形或偏位,使得振膜的振动自然,保证了耳机的声学特性及声音质量,使得耳机具有更稳定的音质,提高了用户佩戴的舒适性,增强了用户的体验感,同时还有利于延长耳机的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耳机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耳机的前、后声腔气压不平衡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耳机能够平衡前、后声腔内的气压,具有更稳定的声学特性和声音质量,佩戴舒适,用户体验感好,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耳机实施例一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均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A向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耳机实施例二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耳机实施例二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0、耳机前壳,12、出声筒,14、泄声孔,16、定位凸台,20、耳套,30、喇叭,40、耳机线,50a、均压装置,50b、均压装置,52a、均压管,52b、均压管,520、前腔开口,54a、结合部,54b、结合部,540、均压孔,542、泄声通孔,544、容置槽,60、第一阻尼网,62、第二阻尼网,70、耳机后壳,80、耳机线支撑件,90、支撑管,100、前声腔,102、后声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本说明书中涉及到的内侧指靠近耳机内腔中的一侧,外侧指远离耳机内腔外的一侧。

一种耳机,包括耳壳,耳壳内收容有喇叭,喇叭将耳壳围成的内腔分隔成前声腔和后声腔两个腔体,耳壳内还设有用于平衡前声腔与外界气压的均压装置,均压装置的一端位于前声腔内并与前声腔连通,均压装置的另一端位于后声腔内并通过设置在耳壳上的通孔与外界连通。均压装置能够在佩戴耳机或外部环境骤变导致前声腔内压剧变时对前声腔内的气流进行分流,从而有效的保证了前、后声腔内气压的平衡。

下面以入耳式耳机为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阐述,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不仅适用于入耳式耳机,也适用于头戴式耳机,因具体实施方式基本相同,故关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应用于头戴式耳机的具体实施方式在此省略。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一种入耳式耳机,包括耳壳,耳壳内收容有喇叭30,喇叭30将耳壳围成的内腔分隔成前声腔100和后声腔102两个腔体。本实施方式中耳壳包括结合在一起的耳机前壳10和耳机后壳70,及结合在耳机前壳10上的耳机线支撑件80。喇叭30与耳机前壳10围成前声腔100,喇叭30与耳机前壳10、耳机后壳70和耳机线支撑件80共同围成后声腔102。均压装置50a设置在耳机前壳10的内侧,均压装置50a的一端位于前声腔100内,另一端位于后声腔102内,均压装置50a的周侧与耳机前壳10之间密封结合,以保证前声腔100与后声腔102之间的密封性。耳机前壳10的前端凸出设有出声筒12,出声筒12的端部开口形成耳机的出声孔,出声孔与前声腔100连通,出声筒12的外侧套设有软胶耳套20,喇叭30发出的声音由出声孔传入用户的耳内。

如图1所示,用于均压装置50a与外界相通的通孔为设置在耳机前壳10上的泄声孔14,泄声孔14连通后声腔102与外界,均压装置50a位于后声腔102内的端部与泄声孔14连通,即均压装置50a通过泄声孔14与外界连通。

如图1、图2和图3共同所示,均压装置50a包括均压管52a,均压管52a的一端位于前声腔100内,并通过前腔开口520与前声腔100连通,均压管52a的另一端位于后声腔102内,均压管52a位于后声腔102内的这一端连接有与耳机前壳10相结合的结合部54a,结合部54a贴合在耳机前壳10设有泄声孔14位置的内侧,结合部54a上设有连通均压管52a内腔与泄声孔14的均压孔540,从而将前声腔100与外界连通,以达到平衡前声腔100内气压的目的。

如图1、图2和图3共同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结合部54a为片状结构,结合部54a贴合在耳机前壳100的内壁上,结合部54a覆盖住整个泄声孔14,均压孔540位于结合部54a的一端,结合部54a的另一端设有连通后声腔102与泄声孔14的泄声通孔542,从将后声腔102与外界连通。本实施方式优选在结合部54a与耳机前壳10的内壁之间设有第一阻尼网60,第一阻尼网60具有一定的声阻,可以通过调节第一阻尼网60的网孔密度来改变声阻,起到调音的目的。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耳机前壳10的内壁上对应结合部54a粘接位置下侧的位置设有凸起的定位凸台16,结合部54a固定在定位凸台16的上方,定位凸台16对结合部54a起到了定位和承托的作用,可使得结合部54a的粘接位置精确,同时还可增加结合部54a与耳机前壳10的结合强度,可有效防止结合部54a从耳机前壳10上脱落。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耳机前壳10的出声筒12的端部粘接固定有第二阻尼网62,即出声孔处覆盖有第二阻尼网62,能够起到调音及防尘的作用。

如图1和图2共同所示,本实施方式中均压管52a为弯曲结构,贴合耳机前壳10的内壁延伸,并粘接固定在耳机前壳10的内壁上,具有一定的声阻特性,在使用时需要根据声阻公式计算以及实际验证来确定均压52a的长度及截面积等,以达到调音及均压的作用,在大的压强冲击时可对前声腔内的气流分流,保证前、后声腔气压均衡,振膜振动自然,同时均压装置50a的声阻特性能阻止低频声音泄露,确保频响及音质。

声阻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ω=2πf为角频率;

η为空气切变粘滞系数,常温常压下η=1.86×10∧(-5)Ns/m2

a=截面等效半径;

l=均压管的长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均压装置的结合部上集成了后腔泄声通孔,为本实施方式的优选结构,实际应用中也可以单独分开设置,或者直接取消泄声通孔的设置,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做限制。

实施例二:

本实施方式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

如图4和图5共同所示,均压装置50b通过耳机线支撑件80出线端的通孔与外界连通,均压装置50b的均压管52b位于后声腔102内的端部设有结合部54b,结合部54b扣合在耳机线支撑件80端部通孔处,将耳机线支撑件80端部的通孔封住,结合部54b的一端设有连通均压管52b内腔的均压孔540,结合部54b的另一端设有供耳机线40穿过的过线孔,均压孔540与外界连通,均压管52a的部分与耳机线40并排穿过耳机线支撑件80,同样可以起到均衡前声腔100与后声腔102声压的作用,同时不需要在耳壳上设置泄声孔,可以简化耳壳加工模具的结构,并能够延长耳机的使用寿命。

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优选在均压管52b与耳机线支撑件80的内壁之间设有支撑管90,支撑管90套在均压管52b的外侧,并设置在耳机线支撑件80与耳机前壳10相连接的一端,能够对均压管52b起到支撑和定位作用。

如图4所示,结合部54b的外侧位于均压孔540周侧的位置设有内凹的容置槽544,均压孔540位于容置槽544槽底部的中心位置,容置槽544内设有能够覆盖均压孔540的第一阻尼网60,可起到调音及防尘的作用,容置槽544的设置能够增加第一阻尼网60与结合部54b的结合强度,防止第一阻尼网60脱落,同时可保证第一阻尼网60不凸出于结合部54b的表面,耳机外形更加美观。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耳机内增加均压装置,在佩戴耳机时或者外部气压骤变时,被压缩的前声腔推动气流通过均压装置的前腔开口,经过均压管的通道到达均压管的末端,通过均压孔及泄声孔与耳机外部相通,平衡了前声腔与后声腔的声压,佩戴更加舒适,音质更高。

需要说明的是:

在本实用新型中,均压装置的安装位置应当根据耳机的内部结构进行具体设计,并不限于上述两实施例的附图中所示位置。

上述两实施例中的均压装置的形状均近似于扁型方体,此种结构为上述实施例的优选结构,以利于装配,但均压装置的形状不限于扁型方体,也可以采用如圆形、方形或其它多边形等,本实用新型对均压的形状不做限制。

上述两实施例中的均压装置的数量均为一个,实际应用中均压装置的数量也可以为多个,设计人员可根据声学性能要求及耳机内部结构进行设计,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制。

上述两实施例中,均压装置的内腔通道均为封闭环形,实际应用中也可设计成非封闭结构,可借助耳机前壳的内壁一起耦合成密闭管道,本实用新型对此也不做限制。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从上述构思出发,不经过创造性的劳动,所做出的种种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