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58599发布日期:2018-09-05 00:20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发展趋势,目前电子装置的屏占比越来越大,电子装置的顶部已经没有足够的位置来开设开通光孔,使得环境光能够穿过通光孔到达设置在手机内部的传感器组件,以实现根据环境光的亮度改变显示屏的显示亮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装置,能够改善电子装置的顶部没有多余的位置开设通光孔以通过环境光的问题。

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括:

玻璃盖板,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

壳体,位于所述玻璃盖板一侧;

显示屏,所述玻璃盖板盖设于所述显示屏上,所述显示屏位于所述玻璃盖板与所述壳体之间,所述显示屏包括发光区和位于所述发光区边缘位置的透光区;

传感器组件,固定在所述壳体靠近所述玻璃盖板一侧的表面上,且所述传感器组件的受光面包括感光区和非感光区,所述感光区、所述透光区以及所述非显示区至少部分重叠,使得环境光通过所述非显示区和所述透光区到达所述感光区。

本申请中电子装置通过将传感器组件设置在壳体与显示屏之间,且玻璃盖板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显示屏包括发光区和位于发光区边缘位置的透光区,传感器组件的受光面包括感光区和非感光区,且感光区、透光区以及非显示区至少部分重叠。采用以上这种结构,环境光可通过非显示区和显示屏的透光区射入,被位于电子装置内部的传感器组件所接收,从而使得电子装置能够根据环境光的亮度调节电子装置的显示屏亮度。这种结构设计能够在电子装置的屏占比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位于电子装置内部的传感器组件依然能够接收环境光,以实现根据环境光的亮度改变显示屏的显示亮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电子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电子装置沿a-a方向的剖面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的非显示区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传感器组件受光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电子装置沿a-a方向的剖面另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壳体的剖面示意图;

图7是图1所示电子装置沿a-a方向的剖面又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1所示电子装置沿a-a方向的剖面再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1所示电子装置沿a-a方向的剖面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10是设有两个传感器组件的电子装置沿图1所示的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传感器组件受光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再一实施例中传感器组件受光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设置有装饰圈的电子装置一实施例中沿图1所示的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非对本申请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申请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参见图1-图4,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装置100可以是手机、ipad、智能穿戴设备、数字音视频播放器、电子阅读器、手持游戏机和车载电子设备、数码相机、打印机以及闪存盘等。该电子装置100包括玻璃盖板10、位于玻璃盖板10一侧的壳体20、位于玻璃盖板10与壳体20之间的显示屏40,以及位于显示屏40与壳体20之间的传感器组件50。

具体的,一实施例中,玻璃盖板10包括显示区12和非显示区14。玻璃盖板10由透光材料制成,具体的,本申请的透光材料为波长在350-800nm范围内的可见光能够透过的材料,使得环境光能够通过玻璃盖板的非显示区14透过投射到传感器组件50上,例如由亚克力材料制成。显示区12对应电子装置100的显示区域,位于显示屏40之上,作为电子装置100的上表面,非显示区14位于显示区12的边缘,由显示区12远离自身中心向外扩展形成。非显示区14为电子装置的非显示区域,不同实施例中,非显示区14可以环绕显示区12一周,或者仅设置在电子装置100的上端和/或下端。

本实施例中,显示区12和非显示区14在同一平面上。进一步,可以理解的,非显示区14为长条形,且该电子装置100为全面屏电子设备,因此非显示区14的宽度非常小。可选地,不同实施例中非显示区14的宽度a范围在0.6-2.5mm之间。可以理解的,非显示区14包括进光区142和非透光区144,如图3所示,且进光区142的面积小于非透光区144的面积。其中非透光区144为涂覆了油墨的区域,用于遮挡光线,避免电子装置100的使用人员从非透光区144看到电子装置100的内部元器件或者结构件。传感器组件50上能接受感应光线的表面为受光面52,受光面52上包括感光区域522和非感光区域524,感光区域522为能够接收感应光线亮度的区域,如图4所示。其中感光区域522至少部分相对非显示区14设置,即感光区域522与非显示区14的进光区142相对设置。

可理解的,非显示区14的透光率并非100%,一实施例中,非显示区远离壳体20一侧的表面和/或靠近壳体202一侧的表面上部分区域设置增透膜70。即在进光区142设置增透膜70,一方面弥补非显示区14的透光率不能达到100%所带来的影响,使得传感器组件50接收的光线亮度更接近真实环境光的光线亮度。可以理解的,在非显示区14的表面上没有设置增透膜70的实施例中,可以通过软件算法将由于进光区142透光率并非100%而导致的传感器组件50接收到的环境光亮度损失的部分增加回来,此不做具体限定。另一方面,增透膜70可以呈现预定颜色,减少电子装置100的用户通过进光区142看到电子装置内部的传感器组件50。

参见图5,另一实施例中,玻璃盖板10的非显示区14包括本体部146和延伸部148,本体部146与显示区12在同一平面上,延伸部148由本体部146朝壳体20方向延伸形成,延伸部148与壳体20连接。延伸部148位于电子装置100厚度方向的侧边,作为电子装置100厚度方向上侧边的一部分,具有保护电子装置100的作用。具体的,延伸部148和本体部146的连接位置呈直角或者圆弧过渡,此不做具体限定。传感器组件50的受光面52与壳体20靠近盖板玻璃10一侧的表面平行设置,采用这样的设置能够使得部分从电子装置100侧边射入的环境光投射到传感器组件50的受光面52上,也就是部分环境光由延伸部148射入。另一实施例中,为了能够使得从延伸部148射入的更多角度的环境光能够打在受光面52上,其他实施例中,传感器组件50偏向设有延伸部148一侧倾斜设置。

可选地,一实施例中,在壳体20靠近显示屏40一侧开设斜槽22,如图6所示,或者壳体20靠近显示屏40一侧的表面设置支撑部26,如图8所示,传感器组件50固定在斜槽24中(如图7所示)或者支撑部26上,以使得传感器组件50的受光面52偏向设有延伸部148一侧倾斜设置。使得能够同时接收从本体部146和延伸部148投射进来的光线。采用以上结构,传感器组件50的受光面52偏向设有延伸部148的一侧倾斜设置,能够避免一部分角度射入的环境光打在传感器组件50的侧面上,进而使得更多角度的环境光能够打在传感器组件50的受光面52上。

参见图9,进一步,一实施例中,延伸部148从靠近显示区12中心一端到靠近壳体20的另一端,厚度逐渐变薄以形成类似棱镜的结构。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使得电子装置100外部的环境光在透过延伸部148后改变光路,入射至传感器组件50的受光面52上,进而使得传感器组件50能够接收到更多角度的射入的环境光。

壳体20位于玻璃盖板10的一侧,作为载体用于承载显示屏40、电路板、电子元器件50以及众多电子元器件等。具体的,不同实施例中,壳体20可以是电子装置的中框、电池盖或者背壳中的一个,此不做具体限定。

显示屏40用于显示图片等画面,设置于壳体20与玻璃盖板10之间,玻璃盖板10盖设于显示屏40上,且显示屏40包括发光区42和位于发光区边缘位置的透光区44。本申请中受光面52的感光区522、显示屏40的透光区44以及玻璃盖板10的非显示区14至少部分重叠设置,具体是上述前两者与非显示区14的透光区142至少部分重叠设置,使得环境光依次通过非显示区14和透光区44到达感光区522。采用这样的结构,使得环境光能够利用玻璃盖板10边缘位置狭窄的非显示区14射入环境光,也就是从进光区142射入,进而使得环境光通过显示屏40的透光区44打在传感器组件50的受光面52上。传感器组件50通过接收到的环境光的亮度即可调节显示屏40对用的发光区42的显示亮度。该申请中非显示区14的宽度a范围在0.6-2.5mm之间,该宽度非常窄使得电子装置100的屏占比能够做得更大。

一实施例中,显示屏40的透光区44在靠近玻璃盖板10一侧的表面和/或靠近壳体20一侧的表面上设置增透膜70a(如图2所示)。该增透膜70a的设置与在玻璃盖板10的进光区142设置增透膜70a的作用一致,此不赘述。

传感器组件50设置在壳体20靠近显示屏40一侧的表面上,本实施中,传感器组件50位于电子装置100的顶端,如图1所示的顶端,位于传感器组件50外侧的环境光不易被手遮挡。一般情况下,电子装置100的底部设置有home键,因此在电子装置100的底部可能有空间用于设置传感器组件50,但是电子装置的底部为用户手经常接触的位置,容易被手挡住,而本申请则不存在这个问题。

具体的,不同实施例中,传感器组件50可以是光感元件。其他实施例中,传感器组件50也可以是集合了光感元件以及其他传感器的二合一或者三个一的综合传感器件,此不做具体限制。

同时继续参见图4,具体的,本实施例中传感器组件50为长方体,固定在壳体20靠近显示屏40一侧的表面上。传感器组件50靠近显示屏40一侧的表面为受光面52,本实施例中,受光面52平行于传感器组件50与壳体20的接触面。具体的,受光面52上并非整个表面都是能够接收光线,受光面52上包括能够接收光线的感光区域522和非感光区域524。

本实施例中,为了能够使传感器组件50的感光区域522能够接收到更多角度的环境光,受光面52上接收光线的感光区域522在受光面52的长度方向都有分布,该感光区域522为长方形,如图4所示。可选地,不同的实施例中,传感器组件50的受光面52宽度b为0.5-0.15mm范围内的一个数值,其中感光区域522的宽度c小于等于0.3mm。其他实施例中,可选地,感光区域522可以是不规则的长条形、椭圆形、圆形或者半圆形等,此不做具体限定。

参见图10,进一步,一实施例中,非显示区14的宽度大于显示屏40透光区44的宽度,因此该实施例中,玻璃盖板10的非显示区14包括与透光区44重叠的重叠区1422和非重叠区1424。利用该非重叠区1424相对的进光区142的位置也可以进入环境光,因此该实施例中,传感器组件50包括两个,其中一个与重叠区1422相对设置,另一个与非重叠区1424相对设置,可以理解的,另一传感器组件50与非重叠区1424对应的进光区142相对设置。

同时参加图11和图12,另一实施例中,感光区域522包括相互交叉的两部分。采用这样的结构,整个传感器组件50的受光面52在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均能够接收环境光,使得更多角度射入的环境光均能够被感光区域522接收到。可选地,一实施例中,感光区域522的两部分成直角交叉设置。

参见图13,一实施例中,本申请的电子装置还包括装饰圈30,具体的,装饰圈30夹设于玻璃盖板10的非显示区14与壳体20之间。具体的,不同实施例中,装饰圈30可以环绕玻璃盖板10一周,也可以仅部分设置,例如仅在电子装置100的顶端和/或底端设置,或者环绕玻璃盖板10一周分段设置。本实施例中,还包括胶体60,玻璃盖板10的非显示区14通过胶体60与装饰圈30固定连接,如图4所示。其他实施例中,玻璃盖板10的非显示区14与装饰圈30也可以通过注塑一体成型,此不做具体限定。同理,不同的实施例中,装饰圈30与壳体20的连接可以是胶接或者注塑,也可以在壳体20上设置限位结构来固定装饰圈30,此不做具体限定。具体的,本申请中非显示区14和装饰圈30为透明或者半透明材料制成,采用这种结构环境光即可从非显示区14和装饰圈30射入到电子装置100内部,并打在传感器组件50上。使得电子装置100内的传感器组件50能够接收得到更多角度的环境光。

具体的,不同的实施例中,非显示区14和/或装饰圈30为透光材料制成,具体为波长在350-800nm范围内的可见光能够透过的材料,采用这种结构环境光即可从非显示区14和装饰圈30射入到电子装置100内部,并打在传感器组件50上。使得电子装置100内的传感器组件50能够从电子装置100的侧面接收更多角度的环境光。可选地,不同实施例中,装饰圈30和/或非显示区14的透光率大于等于30%。可以理解的,可选地,非显示区14和装饰圈30可以为同一种材料制成,也可以分别由不同的材料制成,此不做具体限定。具体的,不同的实施例中,非显示区14和/或装饰圈30可以由亚克力、聚碳酸酯树脂、透明或者半透明陶瓷中的任意一种材质制成,此不做具体限定,只要非显示区14和装饰圈30能够让环境光穿过即可。进一步,由于装饰圈30的透光率并不是100%,因此本申请中,可在装饰圈30的内表面和/或外表面设置增透膜70a,如图12所示,以弥补装饰圈30透光率差所带来的影响,使得传感器组件50接收的光线更接近真实环境光的光线。可以理解的,在装饰圈30的表面上没有设置增透膜70b的实施例中,可以通过软件算法将由于装饰圈30透光率并非100%而导致的传感器组件50接收到的环境光亮度损失的部分增加回来,此不做具体限定。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装饰圈30在水平方向做成凸透镜的形状,也就是说装饰圈30沿显示屏40所在平面方向的横截面呈现凸透镜的形状,这样能够使得环境光通过装饰圈30入射的时候利用装饰圈30具有凸透镜的形状增加环境光通过装饰圈30的透光率。

可选地,一实施例中,可以理解的,装饰圈30的外表面呈现预设颜色,使得电子装置100的侧面具有更好看的外观。可选地,可在装饰圈30的制作材料里面加入预设颜色的材料,也可以在装饰圈30的外表面或者内表面上镀上一层薄薄的预设颜色涂层,此不做具体限定。

可以理解的,在非显示区14通过胶体60与装饰圈30固定连接的实施例中,胶体60为透明或者半透明材质,以使环境光也能够通过胶体60入射到位于电子装置100内部的传感器组件50上。

可选地,传感器组件50与装饰圈30之间间隔一定距离,以使得传感器组件50能够同时接收从非显示区14以及装饰圈30射入的环境光。不同的实施例中,该预设距离的具体大小这里不做具体限定,主要根据装饰圈30以及非显示区14在显示屏40厚度方向上的高度进行设定。

本申请采用这种结构,通过将传感器组件50设置在壳体20与玻璃盖板10之间,且传感器组件50的感光区522、显示屏40的透光区44以及玻璃盖板10的进光区142至少部分重叠。使得电子装置100外的环境光可通过进光区142射入,即通过电子装置100的顶部盖板玻璃10的边缘射入,并通过显示屏40的透光区44打到位于电子装置100内部的传感器组件50的受光面52上,进而使得电子装置100能够根据环境光的亮度调节电子装置100的显示屏40的亮度。这种结构设计能够使得电子装置100的屏占比越来越大,同时位于电子装置100内部的传感器组件50依然能够接收环境光。另外,在设置有装饰圈30的实施例中,环境光也可以从装饰圈30射入,使更多角度的环境光从电子装置100的侧面射入。

现有技术中若将传感器组件50设置在电子装置100的背面,与显示屏40重叠,显示屏40的一部分会遮挡传感器组件50获取环境光的光路。例如当电子装置100平放在桌面上时,显示屏40背面的传感器组件50则无法获得环境光。另外若将传感器组件50设置在电子装置100的背面,则传感器组件50非常容易被手或者其他物品所遮挡,导致设置在电子装置100背面的传感器组件50容易无法获得环境光,使得电子装置100的屏幕根据环境光的亮度调节屏幕亮度的功能使用效果不佳。

本申请的结构设计能够在电子装置100为具有更大屏占比的情况下,位于电子装置100内部的传感器组件50依然能够接收环境光,且从边非显示区14或者装饰圈30射入的环境光在电子装置100使用过程中相对将传感器组件50设置在电子装置100的背面的情况,改善了传感器组件50容易被遮挡难以获取环境光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