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摄像机配置方法和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4847008发布日期:2018-06-30 16:48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一种摄像机配置方法和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视觉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摄像机配置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在光学动作捕捉过程中,动捕摄像机的价格非常昂贵,在保证动作捕捉效果的同时合理地配置适当数量的动捕摄像机对节约成本非常重要。因此,如何合理配置适当数量的动捕摄像机即成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摄像机布局方案,该摄像机布局方案的思路是:首先随机生成一定数量的摄像机配置方式,然后计算每一种摄像机配置方式中每个待测试点的可视摄像机的数量,最后根据每个待测试点的可视摄像机的数量,计算每种摄像机配置方式的配置代价值。在计算每种摄像机配置方式的配置代价值时,具体是按照预设的转换条件将每个待测试点的可视摄像机的数量转换为对应的配置代价值,并对所有待测试点的配置代价值求和,从而得到每种摄像机配置方式的配置代价值;其中,配置代价值用于标识摄像机配置方式的优劣,以及根据每种摄像机配置方式的配置代价值确定最终的摄像机配置方式。

然而,现有技术中在确定摄像机配置方式时,未考虑影响摄像机配置方式的其他因素,由此可见,在确定摄像机配置方式时,还有改善优化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摄像机配置方法和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摄像机配置方法,包括:

在预设的可视化区域中,根据摄像机的高度信息和所述摄像机的视轴与水平面的夹角确定预设数量的有效摄像机配置方式;

根据确定出的所述摄像机配置方式计算每种配置方式的配置代价值;

按照所述配置代价值确定最终的摄像机配置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摄像机配置装置,包括:

预设模块,用于在预设的可视化区域中,根据摄像机的高度信息和所述摄像机的视轴与水平面的夹角确定预设数量的有效摄像机配置方式;

处理模块,用于根据确定出的所述摄像机配置方式计算每种配置方式的配置代价值;

配置模块,用于按照所述配置代价值确定最终的摄像机配置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摄像机配置装置,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

处理器,用于通过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程序以实现上述方法。

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使本发明具备的有益效果在于: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由于包括根据摄像机的高度信息和摄像机的视轴与水平面的夹角确定的有效摄像机配置方式计算配置代价值,避免计算的配置代价值时将无效的配置方式也加入其中,使计算的配置代价值更合理,从而使摄像机的配置方式也更合理,在保证动作捕捉效果的同时更合理地配置适当数量的动捕摄像机,使摄像机的配置更加经济合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计算摄像机视轴与水平面的交点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装置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装置中处理模块的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8相邻两个可视摄像机之间的相对角度对待测试点的定位精度会产生影响的效果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摄像机分组排列示意图;

图10、11、12分别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摄像机的可视范围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所有实施例中,涉及的可视化区域、捕捉区域、采集空间、采集空间区域、捕捉空间等词汇,指的均是光学动捕系统的动作采集空间;预设的重点采集空间区域指的是指定的可视化区域内的某个重点区域。而摄像机的镜头平面的法线、摄像机的视轴为同一概念。

实施例一: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摄像机配置方法的流程图,本实施例的执行主体可以是计算机设备或者计算机设备中的一个功能单元,本实施例具体包括步骤S101至S103,详述如下:

S101:在预设的可视化区域中,根据摄像机的高度信息和摄像机的视轴与水平面的夹角确定预设数量的有效摄像机配置方式。

预设的可视化区域可以是用户在光学动作捕捉系统中创建的任意大小,并且包含立柱和墙等障碍物的模拟区域。在预设的可视化区域中,用户可以进一步设置摄像机参数,包括设定的总的摄像机的数量,设定的摄像机总数可以实际调整。

摄像机配置方式可以根据用户设置的摄像机参数确定。根据这些摄像机参数计算出摄像机可能的安放位置和摆放角度,并对计算出的不同结果进行组合,确定预设数量的摄像机配置方式,其中,预设数量可以是全部可能的组合方式,也可以是针对具体应用场景选择的某些组合方式,具体可以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进行设置,此处不作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计算出了摄像机可能的安放位置,摄像机的安放位置不同,进行捕捉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因此在确定摄像机配置方式时,需要考虑摄像机的高度信息和摄像机的视轴与水平面的夹角对捕捉效果的影响。

当前技术中,在根据摄像机的参数确定摄像机可能的安放位置时,具体是固定摄像机的高度信息,即仅考虑摄像机在水平面的位置和方向,然而此种方式明显限制了摄像机配置方式的数量,并且在某些应用场景(全身动作捕捉)过程中,还不利于动作的采集。极端的情况是,某个摄像机根本无法采集可视化区域内的图像。为避免出现摄像机无法采集到可视化区域内的图像的情况,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确定摄像机配置方式时,还需要考虑摄像机的高度信息和摄像机的视轴与水平面的夹角。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若摄像机配置方式中某个摄像机无法采集可视化区域内的图像,则认为此种摄像机配置方式是无效的摄像机配置方式。反之,若摄像机配置方式中的每个摄像机均能够采集到可视化区域内的图像,则认为该种摄像机配置方式是有效的摄像机配置方式。具体实现时,可通过摄像机的高度信息和摄像机的视轴与水平面的夹角标识摄像机配置方式是否有效。那么在生成配置方式时,通过对摄像机的高度信息和摄像机的视轴与水平面的夹角的约束,便可确定出预设数量的有效的摄像机配置方式。例如,可视摄像机的高度和摄像机的视轴与水平面的夹角在一定范围内,该摄像机配置方式有效,摄像机的高度和摄像机的视轴与水平面的夹角角度超出的一定的范围,该摄像机配置方式无效。

进一步地,由于可视化区域通常都被设置为四边形或者直角矩形的形状,因此可视化区域通常呈现对称性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只需要用户设置1个摄像机的位置信息,即可对应生成4个或者8个摄像机的位置信息,从而减少用户的摄像机参数的输入量,提高计算预设数量的摄像机配置方式的效率。

可视化区域内的待测试点可以理解为标记点。标记点是特制的标志或者发光点,在被捕捉的对象上粘贴标记点,光学动作捕捉系统通过识别标记点并处理标记点的数据,实现对动作的捕捉。具体地,在预设的可视化区域中,设置预定数目的待测试点,其中,预定数目可以根据应用需要自定义,预定数目越多,需要测试的待测试点就越多,测试时间会增加,但同时测试结果也越准确。

S102:根据确定出的所述摄像机配置方式计算每种配置方式的配置代价值。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后文所出现的摄像机配置方式,均是指根据摄像机的高度信息和摄像机的视轴与水平面的夹角确定出的有效摄像机配置方式。

步骤S102中,在根据确定出的摄像机配置方式计算每种配置方式的配置代价值时,可以考虑一个或多个影响摄像机配置方式的因素。

例如,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在计算每种配置方式的配置代价值时,考虑每个待测试点的相邻两个可视摄像机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对捕捉效果的影响。具体地,可以通过相邻两个可视摄像机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计算摄像机配置方式的相对代价值。相对代价值标识待测试点的相邻两个可视摄像机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对配置代价值的影响。例如,相邻的两个可视摄像机的角度在一定范围内,相对代价值较低,超出的一定角度范围,相对代价值越高。然后根据计算出的相对代价值计算每种摄像机配置方式的配置代价值。

在根据相对代价值计算每种摄像机配置方式的配置代价值时,可以直接将相对代价值作为该种摄像机配置方式的配置代价值,即此时在计算摄像机配置方式的配置代价值时,仅考虑待测试点的相邻两个可视摄像机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对配置代价值的影响。

在根据每种摄像机配置方式中待测试点的相邻两个可视摄像机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计算相对代价值,具体包括:在待测试点的可视摄像机中,以相邻两个可视摄像机组成摄像机组,计算摄像机组中两个摄像机分别与所述待测试点之间连线所形成的相对角度;根据计算出的相对角度以及预设的相对角度阈值区间设置该待测试点的相对代价值;累计所有待测试点的相对代价值,得到所述摄像机配置方式的相对代价值。在同一待测试点的多个可视摄像机中,相邻两个可视摄像机分别与所述待测试点之间连线所形成的相对角度(后文简称两个可视摄像机之间的相对角度)对待测试点的定位精度会产生影响,具体影响效果可参见图8。当相邻两个可视摄像机之间的相对角度为90°时,此时对待测试点进行定位时定位精度最好,当相邻两个可视摄像机之间的相对角度小于40°或大于140°时,此时对待测试点进行定位时误差很大。因此,在计算配置代价值时,需要考虑相邻两个摄像机之间的相对角度对待测试点定位精度的影响。

以相邻两个可视摄像机组成摄像机组(顺时针或逆时针均可),计算可视摄机的摄像机组总数,并计算每一摄像机组中两个摄像机分别与待测试点之间连线形成的相对角度。例如,如图9所示,假定待测试点A有四台可视摄像机,即摄像机1、2、3、4均可以看见待测试点。在此可依序(顺时针或逆时针)将相邻两个摄像机组成一个摄像机组(如摄像机1和摄像机2组成摄像机组A,如摄像机2和摄像机3组成摄像机组B、摄像机3和摄像机4组成摄像机组C、摄像机4和摄像机1组成摄像机组D)。计算每一摄像机组中两个摄像机分别与待测试点之间连线形成的相对角度,即计算摄像机组A的相对角度a1,计算摄像机组B的相对角度a2,计算摄像机组C的相对角度a3以及计算摄像机组D的相对角度a4。其中,预设的相对角度阈值区间范围为[40°,140°]。

而在根据计算出的相对角度以及预设的相对角度阈值区间设置该待测试点的相对代价值时,有两种方式:

一种方式是计算所述待测试点的可视摄像机的摄像机组总数;统计相对角度超出预设的相对角度阈值区间的摄像机组数;计算相对角度超出预设的相对角度阈值区间的摄像机组数与摄像机组总数的比值,根据所述比值设置待测试点的相对代价值。具体实现时,在计算出相对角度a1、相对角度a2、相对角度a3、相对角度a4后,判断相对角度a1、相对角度a2、相对角度a3、相对角度a4是否在预设的相对角度阈值区间内。并计算相对角度超出预设的相对角度阈值区间的摄像机组数与组总数的比值,然后根据该比值大小分阶段设置待测试点的相对代价值。在根据比值设置待测试点的相对代价值,一般遵循的原则是:比值越小,相对代价值越小,比值越大,相对代价值越大。

例如,统计得到摄像机总组数为4,若超出预设的相对角度阈值区间的摄像机组数与组总数的比值为1/4,则说明有3组摄像机组之间的相对角度落在预设的阈值区间内,摄像机定位效果较好,此时可以设定其相对代价值为10。若比值为2/4,则说明有2组摄像机组之间的相对角度落在预设的阈值区间内,摄像机定位效果一般,此时可以设定其相对代价值为40;若比值为3/4,则说明有1组摄像机组之间的相对角度落在预设的阈值区间内,摄像机定位效果较差,此时可以设定其相对代价值为80;若比值为1,则说明没有一组摄像机组的相对角度落在预设的阈值区间内,摄像机定位效果非常差,此时可以设定其相对代价值为150。

另一种方式是:判断计算出的相对角度是否超出预设的相对角度阈值区间,当超出时,则加大该摄像机组的组代价值,否则减小该摄像机组的组代价值或保持该摄像机组的组代价值不变,累计所有摄像机组的组代价值,得到该测试点的相对代价值。

具体实现时,在计算出相对角度a1、相对角度a2、相对角度a3、相对角度a4后,判断相对角度a1、相对角度a2、相对角度a3、相对角度a4是否在预设的相对角度阈值区间内。若不在预设的相对角度阈值区间内,则在预设标准值的基础上加大该摄像组的组代价值,若在预设的相对角度阈值区间内则在预设标准值的基础上减小该摄像组的组代价值,然后累计所有摄像机组的组代价值,即得到该测试点的相对代价值。例如假定预设标准值为80,若相对角度a1在预设的相对角度阈值区间内,则将该摄像机组A的组代价值设定为50,若相对角度a2不在预设的相对角度阈值区间内,则将该摄像机组A的组代价值设定为100,以此类推,然后叠加摄像机组A、叠加摄像机组B、叠加摄像机组C和叠加摄像机组D的组代价值,便得到该测试点A的相对代价值。

同理可以求得可视化区域内其它待测试点的相对代价值。对所有测试点的相对代价值进行叠加,即可得到该种摄像机配置方式的相对代价值。

当然,在计算配置代价值时,还可以将相对代价值作为配置代价值的一部分,即此时在计算配置代价值时,还考虑影响配置代价值的其他因素。

例如,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在计算摄像机配置方式的配置代价值时,除考虑每个待测试点的相邻两个可视摄像机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对捕捉效果的影响外,还考虑每个待测试点的可视摄像机的数量对配置代价值的影响。即在计算配置代价值时,可以考虑相邻两个可视摄像机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待测试点的可视摄像机的数量等因素对配置代价值的影响。即此时配置代价值包括两个部分,即相邻两个可视摄像机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对应的相对代价值,以及待测试点可视摄像机的数量对应的可视代价值。将相对代价值和可视代价值进行求和,即可得到该种摄像机配置方式的配置代价值。可以理解的是,在计算配置代价值之前,还需要对应计算待测试点的可视摄像机的数量对应的可视代价值。其中,可视代价值标识待测点的可视摄像机数量对配置代价值的影响。

具体实现时,首先可以根据每个待测试点的可视摄像机的数量计算每个待测试点对应的可视代价值,累计所有待测试点的可视代价值,得到所有待测试点的可视代价值k1(即该种摄像机配置方式的可视代价值);然后根据待测试点的相邻两个可视摄像机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计算该待测试点的相对代价值,累计所有待测试点的相对代价值,得到总的相对代价值K2(即该种摄像机配置方式的相对代价值),并将可视代价值k1、相对代价值K2进行求和,得到摄像机配置方式的配置代价值。按照此种方式,可以计算确定出的每一种摄像机配置方式的配置代价值。

S103:按照所述配置代价值确定最终的摄像机配置方式。

具体地,根据步骤S102计算出的每一种摄像机配置方式的配置代价值确定最终的摄像机配置方式,并按照确定出的摄像机配置方式配置摄像机即可。通常确定原则可以是配置代价值越低,对应的摄像机配置方式越佳。

实施例二: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摄像机配置方法的流程图,本实施例的执行主体可以是计算机设备或者计算机设备中的一个功能单元,本实施例与是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详细描述了如何根据摄像机的高度信息和所述摄像机的视轴与水平面的夹角确定预设数量的有效摄像机配置方式,即本实施例对步骤S101做了具体化的描述。详述如下:

S201:在预设的可视化区域中,根据设定的摄像机数量,随机生成多种摄像机配置方式。

预设的可视化区域可以是用户在光学动作捕捉系统中创建的任意大小,并且包含立柱和墙等障碍物的模拟区域。在预设的可视化区域中,用户可以进一步设置摄像机参数,包括设定的总的摄像机的数量,设定的摄像机总数可以实际调整。

摄像机配置方式可以根据用户设置的摄像机参数确定。根据这些摄像机参数随机计算出摄像机在可视化区域内可能的安放位置和摆放角度。当前技术中,在根据摄像机的参数随机生成摄像机可能的安放位置时,具体是固定摄像机的高度信息,即仅考虑摄像机在水平面的位置和方向,然而此种方式明显限制了摄像机配置方式的数量,并且在某些应用场景(全身动作捕捉)过程中,还不利于动作的采集。极端的情况是,某个摄像机根本无法采集可视化区域内的图像。为避免出现摄像机无法采集到可视化区域内的图像的情况,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按照现有方式生成摄像机配置方式之后,还需要对摄像机的高度信息和摄像机的视轴与水平面的夹角进行约束,以确定出有效摄像机配置方式。

S202:获取摄像机配置方式中摄像机在可视化区域内的高度,以及获取该种摄像机配置方式摄像机的视轴与水平面的夹角。

获取随机生成的摄像机配置方式中摄像机在可视化区域内的高度,以及获取该种摄像机配置方式摄像机的视轴与水平面的夹角,其目的是用于进一步判断随机生成的摄像机配置方式是否为有效的摄像机配置方式。

S203:根据摄像机的高度和摄像机的视轴与水平面的夹角确定摄像机配置方式是否有效。

若摄像机配置方式中每一摄像机均满足以下条件之一,则认为摄像机配置方式有效:

摄像机的高度大于预设的第一阈值且所述摄像机的视轴与水平面的夹角小于预设的第一角度;

摄像机的高度小于预设的第二阈值且所述摄像机的视轴与水平面的夹角大于预设的第二角度;以及,

摄像机的高度属于预设的第三阈值区间且所述摄像机的视轴与水平面的夹角属于预设的第三角度区间。

其中第一阈值及第一角度、第二阈值及第二角度、第三阈值及第三角度均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在可视化区域中,定义XZ轴所在的平面为水平面,那么则可以结合摄像机的Y轴信息(高度)以及摄像机的视轴与XZ平面(水平面)的夹角信息,来确认摄像机配置方式是否有效。

举例来说,若摄像机在可视化区域内的Y轴高度大于预设的第一阈值(即摄像机的安放位置接近可视化区域的最高值),此时,若摄像机的镜头向上,则此时该摄像机根本捕捉不到可视化区域内的图像,因此需要对摄像机的视轴与XZ平面(水平面)的夹角进行约束(摄像机的视轴与水平面的夹角小于预设的第一角度),使得处于最高值附近的摄像机的镜头尽可能朝下,保证摄像机能够捕捉到可视化区域内的图像。假定摄像机的视角范围为A角度,那么预设的第一角度可以是A/2角度。

又例如,若摄像机在可视化区域内的Y轴高度小于预设的第二阈值(即摄像机的安放位置接近可视化区域的最低值),若摄像机的镜头向下,则此时该摄像机可能根本捕捉不到可视化区域内的图像,因此需要对摄像机的视轴与XZ平面(水平面)的夹角进行约束(摄像机的视轴与水平面的夹角大于预设的第二角度),使得处于最低值附近的摄像机的镜头尽可能朝上,保证摄像机能够捕捉到可视化区域内的图像。假定摄像机的视角范围为A角度,那么预设的第二角度可以是A/2角度。

再例如,若摄像机在可视化区域内的Y轴高度属于预设的第三阈值区域(即摄像机的安放位置接近可视化区域的某个设定的中间区域,具体数值可根据具体应用确定),此时摄像机的镜头方向需要根据具体的捕捉需求设定(摄像机的视轴与水平面的夹角属于预设的第三角度区间,即此时摄像机的镜头可能向上、可能向下、可能平视),因此需要对摄像机的视轴与水平面的夹角进行约束,使得处于中间区域的摄像机能够捕捉到可视化区域内的图像。

S204:根据确定出的有效的摄像机配置方式计算每种摄像机配置方式的配置代价值。

本步骤在具体执行时,可以参照步骤S102。

S205:按照计算出的配置代价值确定最终的摄像机配置方式。

具体地,根据计算出的每一种摄像机配置方式的配置代价值确定最终的摄像机配置方式,通常确定原则可以是配置代价值越低,对应的摄像机配置方式越佳。

实施例三: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摄像机配置方法的流程图,实施例三可参考实施例二,其中,步骤S301-303可参考实施例二中的步骤S201-203,不再赘述。

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在根据确定出的有效的摄像机配置方式计算每种配置方式的配置代价值之后,计算每种配置方式的配置代价值时,即还考虑有效摄像机配置方式中,摄像机视轴与水平面的交点是否落在可视化区域内对配置代价值的影响。即是说,在计算摄像机配置方式的配置代价值时,除考虑待测试点的可视摄像机数量、待测试点的相邻两个可视摄像机之间的相对位置之外,还考虑摄像机的视轴与水平面的交点(具体是摄像机的视轴与可视化区域XZ平面的交点)对配置代价值的影响。因此,本实施例中在步骤S303之后,还可以包括:计算摄像机配置方式的落点代价值的步骤。其中,落点代价值标识摄像机的视轴与可视化区域XZ平面的交点是否落在可视化区域内对配置代价值的影响。

在具体计算摄像机配置方式的落点代价值时,具体可以通过步骤S304至S307来实现。

S304:判断摄像机的视轴与水平面的交点是否落在可视化区域内;

如图4所示,x,y,z形成的是单个摄像机的坐标系。首先,计算摄像机视轴(如相机镜头平面的法线)与XZ平面的交点q,其中XZ平面为水平面。判断该交点是否落在预设可视化区域的XZ平面区间内,如图4中交点q1落在可视化区域的XZ平面区间内,交点q2未落在可视化区域的XZ平面区间内。其中,相机视轴(如相机镜头平面的法线)与XZ平面的交点可受相机高度、相机拍摄角度等的影响。

S305:摄像机的视轴与水平面的交点落在可视化区域内,减小摄像机的落点代价值。转步骤S307。

若相机视轴与XZ平面的交点q在可视化区域内,在计算摄像机配置方式的落点代价值时,则在预设标准值的基础上减小该摄像机的落点代价值,因为目标是要寻找小的配置代价值,减小摄像机的落点代价值,其实质认为此种配置方式是好的配置方式。

S306:摄像机的视轴与水平面的交点未落在可视化区域内,则增加摄像机的落点代价值或保持摄像机的落点代价值不变。

若摄像机的视轴与XZ平面的交点q不在可视化区域内,在计算摄像机配置方式的落点代价值时,则在预设标准值的基础上加大该摄像机的落点代价值或保持该摄像机的落点代价值不变,因为目标是要寻找小的配置代价值,加大或保持摄像机的落点代价值,其实质认为此种配置方式不是好的配置方式。

S307:累计所有摄像机的落点代价值,得到该种摄像机配置方式的落点代价值。

在按照步骤S304至步骤S306计算出每一摄像机的落点代价值之后,对每一种配置方式中所有摄像机的落点代价值进行累加,即可得到某种摄像机配置方式的落点代价值。

其中,步骤S308至S309与实施例二中的步骤S204至S205类似,在此不再赘述。其区别在于,由于增加了摄像机的视轴与水平面的交点是否落在可视化区域内的处理步骤,因此在步骤S308中,在计算摄像机配置方式的配置代价值时,具体操作是:

步骤S308:根据确定出的摄像机配置方式,计算每种摄像机配置方式的有效代价值;对有效代价值和落点代价值求和,得到摄像机配置方式的配置代价值。此步骤中,有效代价值,指的是根据有效摄像机配置方式计算出的配置代价值(等同于实施例一、二中的相对代价值和可视代价值两部分)。将有效代价值与落点代价值进行求和,即得到该种摄像机配置方式的配置代价值。

步骤S309:按照计算出的配置代价值确定最终的摄像机配置方式。

具体地,根据计算出的每一种摄像机配置方式的配置代价值确定最终的摄像机配置方式,通常确定原则可以是配置代价值越低,对应的摄像机配置方式越佳。

实施例四: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摄像机配置方法的流程图,实施例四可参考实施例三,其中,步骤S401-S407可参考实施例三中的步骤S301-S307,不再赘述。

实施例四与实施例三的区别在于,在确定出有效的摄像机配置方式之后,计算每种配置方式的配置代价值时,还考虑有效摄像机配置方式中,待测试点是否属于设定的重点采集空间区域。即是说,在计算摄像机配置方式的配置代价值时,除考虑待测试点的可视摄像机数量、待测试点的相邻两个可视摄像机之间的相对位置、摄像机视轴与水平面的交点是否落在可视化区域内等因素之外,还考虑待测试点是否属于设定的重点采集空间区域(影响采集权重)对配置代价值的影响。因此,在步骤S407之后,还可以包括:

步骤S408:设置待测试点的采集权重。

其中,采集权重标识待测试点的采集权重对配置代价值的影响。一般情况下,若待测试点属于重点采集空间区域,则说明待测试点落在重点观测区域,此时可设置较大的采集权重;若待测试点不属于重点采集空间区域,此时可设置较小的采集权重。

由于增加了关于待测试点的采集权重的处理步骤,因此在步骤S409中,即在计算摄像机配置方式的有效代价值时,具体操作是:

步骤S409:根据确定出的有效的摄像机配置方式计算每种配置方式中待试点的初始有效代价值,并将待试点的初始有效代价值与该待测试点的采集权重求积,得到该待测试点的有效代价值,累积所有待测试点的有效代价值得到摄像机配置方式的有效代价值。

此步骤中,初始的有效代价值,指的是根据有效摄像机配置方式计算出的、未考虑待测试点的采集权重的配置代价值(等同于实施例三中的有效代价值,包括相对代价值和可视代价值两部分)。将待试点的初始有效代价值与该待测试点的采集权重求积,即得到该待测试点的有效代价值。具体是将待测试点的初始的相对代价值与采集权重求积,得到该待测试点的相对代价值,累积所有待测试点的相对代价值,得到摄像机配置方式的有效代价值;将待测试点的初始的可视代价值与采集权重求积,得到该待测试点的可视代价值,累积所有待测试点的可视代价值,得到摄像机配置方式的可视代价值。最后将摄像机配置方式的可视代价值和相对代价值求和,即得到摄像机配置方式的有效代价值。

步骤S410:对摄像机配置方式的有效代价值和落点代价值进行求和,即得到待每种摄像机配置方式的配置代价值。

步骤S411:按照计算出的配置代价值确定最终的摄像机配置方式。

具体地,根据计算出的每一种摄像机配置方式的配置代价值确定最终的摄像机配置方式,通常确定原则可以是配置代价值越低,对应的摄像机配置方式越佳。

需要说明的是,在设置待测试点的采集权重时,即执行步骤S408时,具体可通过如下步骤进行:

S4021:判断待测试点是否属于预设的重点采集空间区域内,若是转步骤S4022,否则转步骤S4023。

重点采集空间区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定。例如在某种游戏应用中,游戏路径所对应的捕捉区域可以设定为重点采集区域。

S4022:在设置采集权重时,则增大该待测试点的采集权重。

S4023:在设置采集权重时,则减小该待测试点的采集权重或保持该待测试点的采集权重不变。

在设置待测试点的采集权重时,针对特定的应用场景,还考虑待测试点在捕捉区域(即可视化区域)的具体位置信息对配置代价值的影响。不同位置的待测试点,在计算配置代价值时赋予不同的采集权重。

针对具体的应用场景,侧重的重点采集区域可能不一样。因此,在计算配置代价值时,还可以考虑待测试点的位置信息对配置代价值的影响,具体方式如下:

判断待测试点是否属于预设的重点采集空间区域内,若待测试点属于预设的重点采集空间区域内,在设置待测试点的采集权重时,则在预设标准值的基础上增大该待测试点的采集权重。若待测试点不属于预设的重点采集空间区域内,则在预设标准值的基础上减小该待测试点的采集权重或保持该待测试点的采集权重不变。

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四中,待测试点的可视摄像机,具体通过以下步骤进行确定:

若待测试点属于摄像机的可视范围,

继续判断待测试点与摄像机的距离是否在预设的阈值区间内,若在阈值区间内,则认为该摄像机为待测试点的摄像机,否则认为该摄像机不是该待测试点的可视摄像机;和/或

继续判断待测试点的被测线与摄像机的视轴之间的横向夹角是否在预设的角度阈值区间内,若在角度阈值区间内,则认为该摄像机为待测试点的摄像机,否则则认为该摄像机不是待测试点的可视摄像机。

现有的摄像机布局方案中,计算每一种摄像机配置方式中每个待测试点的可视摄像机的数量时,具体是判断每个待测试点是否属于摄像机的可视范围,并根据判断结果计算每个待测试点的可视摄像机的数量,若待测试点属于摄像机的可视区域,则该可视区域对应的摄像机为该待测试点对应的可视摄像机。在判断每个待测试点是否属于摄像机的可视范围的过程中,采用的判断标准是:

若待测试点不满足以下任一条件,则认为待测试点属于摄像机的可视范围,若待测试点满足以下任一条件,则认为待测试点不属于摄像机的可视范围。具体条件如下:

a1)在以当前摄像机为参照物建立的用户坐标系中,待测试点的第三维坐标值为负数。

a2)待测试点与当前摄像机的镜头平面的中心点的距离大于预设的距离阈值。

a3)被测线与当前摄像机的镜头平面的法线之间的横向夹角大于当前摄像机的可视范围的横轴视场角的二分之一;其中,被测线为待测试点与当前摄像机的镜头平面的中心点的连线。

a4)被测线与当前摄像机的镜头平面的法线之间的纵向夹角大于当前摄像机的可视范围的纵轴视场角的二分之一。

a5)可视化区域中障碍物的位置属于由待测试点与当前摄像机的镜头平面的中心点形成的线段。

现有的布局方案中可视摄像机的判断思路是:当判断待测试点属于某个摄像机的可视范围之时,则判断该当前的摄像机属于该待测试点的可视摄像机。

而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具体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判断:

在确定待测试点属于摄像机的可视范围之后,此时不直接认为该摄像机为待测试点的可视摄像机,而是还增加了进一步的判断机制。此时还需要根据待测试点与当前摄像机之间的具体位置关系,以进一步判断该摄像机是否为待测试点的可视摄像机。具体判断方法包括:

方式一:判断待测试点与摄像机的距离,如待测试点与当前摄像机的镜头平面的中心点的距离,是否在预设的阈值区间内,若在阈值区间内,则认为该摄像机为待测试点的摄像机,否则则认为该摄像机不是该待测试点的可视摄像机,如图10所示;三角形ABC所形成的区域为摄像机的可视范围,那么在本步骤中则判断待测试点与当前摄像机的镜头平面的中心点的距离是否在d2与d1之间,或者说待测试点是否在d2与d1所成的梯形区域(斜线区域部分)中,若待测试点在d2与d1所成的梯形区域内,则认为该摄像机是该待测试点的可视摄像机。

或者,

方式二:判断待测试点的被测线与当前摄像机的视轴之间的横向夹角是否在预设的角度阈值区间内,若在角度阈值区间内,则认为该摄像机为待测试点的摄像机;否则则认为该摄像机不是待测试点的可视摄像机,如图11所示。图7中,K0为法线,三角形ABC所形成的区域为摄像机的可视范围,那么在本步骤中则判断待测试点与当前摄像机的视轴之间的角度是否在k2与k1之间,若在k2与k1所成的区域内,则认为该摄像机是该待测试点的可视摄像机。若不在k2与k1所成的区域内,则认为该摄像机不是该待测试点的可视摄像机。

或者,将方式二与方式一结合起来:

即,既判断待测试点与当前摄像机的镜头平面的中心点的距离是否在预设的阈值区间内,又判断判断待测试点与当前摄像机视轴之间的横向夹角是否在预设的角度阈值区间内,只有当两个判断的判断结果均为是时,才认为该摄像机为待测试点的可视摄像机,如图12所示。即只有待测试点落入k2、k1、d2、d1所形成的封闭区域(斜线区域部分)时,才认为该摄像机为待测试点的可视摄像机。

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摄像机配置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下面,对采用上述方式进行摄像机配置的装置进行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方法中已经进行定义和解释的术语,为避免赘述,在后文的装置中不再详细描述。

实施例五:

如图6所示,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的一种摄像机配置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发明实施例相关的部分。图6示例的一种摄像机配置装置可以是前述实施例一提供的摄像机配置方法的执行主体,其可以是计算机设备或者计算机设备中的一个功能单元。图6示例的一种摄像机配置装置包括:预设模块、处理模块和配置模块。各功能单元详细说明如下:

预设模块,用于在预设的可视化区域中,根据摄像机的高度信息和所述摄像机的视轴与水平面的夹角确定预设数量的有效摄像机配置方式;

处理模块,用于根据确定出的所述摄像机配置方式计算每种配置方式的配置代价值;

配置模块,用于按照所述配置代价值确定最终的摄像机配置方式配置摄像机。

进一步地,预设模块,还用于若摄像机配置方式中每一摄像机均满足以下条件之一时,则认为摄像机配置方式有效:

摄像机的高度大于预设的第一阈值且所述摄像机的视轴与水平面的夹角小于预设的第一角度;

摄像机的高度小于预设的第二阈值且摄像机的视轴与水平面的夹角大于预设的第二角度;以及,

摄像机的高度属于预设的第三阈值区间且摄像机的视轴与水平面的夹角属于预设的第三角度区间。

如图7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摄像机配置装置中,处理模块可以包括:

落点代价值计算单元,用于计算每种摄像机配置方式的落点代价值;落点代价值标识摄像机的视轴与水平面的交点是否落在可视化区域内对配置代价值的影响;

有效代价值计算单元,用于根据确定出的摄像机配置方式,计算每种摄像机配置方式的有效代价值;

求和单元,用于对有效代价值和落点代价值求和,得到摄像机配置方式的配置代价值。

进一步地,落点代价值计算单元还可以包括:

落点处理单元,用于判断摄像机的视轴与水平面的交点是否落在可视化区域内;若是,则减小摄像机的落点代价值;否则,则增加摄像机的落点代价值或保持摄像机的落点代价值不变;

累计单元,用于累计所述摄像机配置方式中所有摄像机的落点代价值,得到摄像机配置方式的落点代价值。

进一步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摄像机配置装置中,所述有效代价值包括:相对代价值;所述有效代价值计算单元用于:

在待测试点的可视摄像机中,以相邻两个可视摄像机组成摄像机组,计算摄像机组中两个摄像机分别与所述待测试点之间连线所形成的相对角度;根据计算出的相对角度以及预设的相对角度阈值区间设置该待测试点的相对代价值;以及累计所有待测试点的相对代价值,得到所述摄像机配置方式的相对代价值。

进一步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摄像机配置装置中,所述处理模块还包括:

采集权重设置单元,用于设置待测试点的采集权重;

有效代价值计算单元,还用于根据确定出的所述摄像机配置方式和所述待测试点的采集权重,计算每种摄像机配置方式的有效代价值。

进一步地,所述采集权重设置单元具体用于:判断待测试点是否属于预设的重点采集空间区域内;以及在待测试点属于重点采集空间区域内时,则增大该待测试点的采集权重;否则则减小该待测试点的采集权重或保持该待测试点的采集权重不变。

实施例六:

一种摄像机配置装置,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处理器,用于通过执行存储器存储的程序以实现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四中的方法。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实施例中各种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硬件完成,该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介质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随机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