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卡托组件及其应用方法、移动端与流程

文档序号:15751432发布日期:2018-10-26 17:48阅读:435来源:国知局
一种卡托组件及其应用方法、移动端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卡托组件及其应用方法、移动端。



背景技术:

手机已经是人类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重要通讯工具。而当前手机上卡托的设计主要是以卡针戳动卡槽洞侧边的连杆带动底端的连杆,通过杠杆原理使卡托解锁弹出。

但是,这种方法过于机械化,且容易对手机硬件造成损坏,长期戳动不仅会影响手机侧边外观,而且容易使粉尘通过卡槽洞进入手机内部。此外,存在使用起来不方便随身携带卡针,卡针长期使用易断卡在卡槽洞内等弊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卡托组件及其应用方法、移动端,上述卡托组件通过改变自身结构,利于用户进行开启卡托的操作以及延长使用寿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卡托组件,包括壳体、卡托以及控制模块;其中:

所述壳体具有放置腔体,所述放置腔体的侧壁具有开口,且所述放置腔体内形成有锁紧组件,当所述锁紧组件处于锁紧状态时,锁定所述壳体与所述卡托相对位置,当所述锁紧组件处于解锁状态时,解除所述壳体与所述卡托之间的锁定;

所述卡托与所述放置腔体滑动配合以使所述卡托可自所述开口出入所述放置腔体;

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锁紧组件信号连接,且所述控制模块的开关部露出所述壳体的表面。

本发明提供一种卡托组件,上述卡托组件包括壳体、卡托以及控制模块,其中:壳体具有放置腔体,放置腔体的侧壁具有开口,且放置腔体内形成有锁紧组件,控制模块与锁紧组件信号连接。在用户需要开启卡托时,可触碰露出壳体表面的控制模块的开关部,由于控制模块与锁紧组件信号连接,因而控制模块可控制锁紧组件由锁紧状态切换至解锁状态,从而使得卡托与壳体之间的锁定关系解除,此时,卡托可滑动的自开口伸出放置腔体,用户可取出卡托进行下一步操作;当操作完成后,用户可恢复卡托与放置腔体的锁定关系,锁紧组件锁定卡托与放置腔体的相对位置。

本发明提供的卡托组件将控制模块与锁紧组件配合使用,使得用户触碰控制模块露出壳体表面的开关部,即可实现卡托与容纳腔体的解锁操作,不仅增加了用户日常使用的便利性,而且可延长卡托组件的使用寿命。

因此,上述卡托组件通过改变自身结构,利于用户进行开启卡托的操作以及延长使用寿命。

优选地,所述控制模块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锁紧组件状态切换的电磁继电器和处理单元,所述处理单元与所述开关部以及所述电磁继电器信号连接,用以接收所述开关部的开启指令、并形成驱动所述电磁继电器开启的结果信号,且当所述电磁继电器启动时所述锁紧组件由锁定状态切换至解锁状态。

优选地,所述控制模块还包括判断单元,所述判断单元用于根据用户的预设信息判断用户身份是否正确、并形成判断结果;

所述处理单元与所述判断单元信号连接,还用于在接收到所述开启指令后激活所述判断单元,并用于在接收到所述判断结果为用户身份符合预设信息时、形成驱动所述电磁继电器开启的结果信号。

优选地,所述控制模块还包括用于锁定所述判断单元功能的锁定单元,当所述锁定单元处于锁定状态、且所述处理器接收到开启指令后,所述处理器可形成驱动所述电磁继电器开启的结果信号。

优选地,所述预设信息包括手势密码、数字密码、指纹信息或者面部信息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所述开关部为设于所述壳体的机械按钮;或者,

所述开关部为设于所述壳体的触控按钮。

优选地,所述卡托与所述放置腔体间通过滑轨和滑槽滑动配合。

优选地,每个所述卡托设有至少一个卡槽。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移动端,包括上述技术方案中提供的任意一种卡托组件。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上述技术方案中提供的任意一种卡托组件的应用方法,包括:

用户触控露出壳体表面的控制模块的开关部;

所述控制模块在获取用户触控所述开关部的动作后,产生开启指令;

锁紧组件在获取所述控制模块的开启指令后,解除壳体与卡托之间的锁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卡托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结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卡托组件流程示意图。

图标:1-壳体;2-卡托;3-开关部;4-锁紧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1和图2,本发明提供一种卡托组件,包括壳体1、卡托2以及控制模块;其中:

壳体1具有放置腔体,放置腔体的侧壁具有开口,且放置腔体内形成有锁紧组件4,当锁紧组件4处于锁紧状态时,锁定壳体1与卡托2相对位置,当锁紧组件4处于解锁状态时,解除壳体1与卡托2之间的锁定;

卡托2与放置腔体滑动配合以使卡托2可自开口出入放置腔体;

控制模块与锁紧组件4信号连接,且控制模块的开关部3露出壳体1的表面。

本发明提供一种卡托组件,上述卡托组件包括壳体1、卡托2以及控制模块,其中:壳体1具有放置腔体,放置腔体的侧壁具有开口,且放置腔体内形成有锁紧组件4,控制模块与锁紧组件4信号连接。在用户需要开启卡托2时,可触碰露出壳体1表面的控制模块的开关部3,由于控制模块与锁紧组件4信号连接,因而控制模块可控制锁紧组件4由锁紧状态切换至解锁状态,从而使得卡托2与壳体1之间的锁定关系解除,此时,卡托2可滑动地自开口伸出放置腔体,用户可取出卡托2进行下一步操作;当操作完成后,用户可恢复卡托2与放置腔体的锁定关系,锁紧组件4锁定卡托2与放置腔体的相对位置。

本发明提供的卡托组件将控制模块与锁紧组件4配合使用,使得用户触碰控制模块露出壳体1表面的开关部3,即可实现卡托2与容纳腔体的解锁操作,不仅增加了用户日常使用的便利性,而且可延长卡托组件的使用寿命。

因此,上述卡托组件通过改变自身结构,利于用户进行开启卡托2的操作以及延长使用寿命。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控制模块还包括用于驱动锁紧组件4状态切换的电磁继电器和处理单元,处理单元与开关部3以及电磁继电器信号连接,用以接收开关部3的开启指令、并形成驱动电磁继电器开启的结果信号,且当电磁继电器启动时锁紧组件4由锁定状态切换至解锁状态。

具体的,在用户触发开关部3后,处理单元接收开关部3的开启指令、并形成驱动电磁继电器开启的结果信号,之后电磁继电器接收信号后启动、并控制锁紧组件4由锁定状态切换至解锁状态,卡托2与壳体1之间的锁定关系解除,此时,卡托2可滑动地自开口伸出放置腔体,用户可取出卡托2进行下一步操作。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控制模块还包括判断单元,判断单元用于根据用户的预设信息判断用户身份是否正确、并形成判断结果;

处理单元与判断单元信号连接,还用于在接收到开启指令后激活判断单元,并用于在接收到判断结果为用户身份符合预设信息时、形成驱动电磁继电器开启的结果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采用判断单元可以避免手机丢失后拾取手机的人将卡托2直接取出并更换卡片的可能性,增强了手机的安全性,提高了手机找回的概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控制模块还包括用于锁定判断单元功能的锁定单元,当锁定单元处于锁定状态、且处理器接收到开启指令后,处理器可形成驱动电磁继电器开启的结果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锁定单元可满足不同用户的偏好,当其不需要或者觉得没必要开启卡托2的校验功能时,可将锁定单元切换至锁定状态,当用户愿意增强使用上述卡托组件的移动端的防盗性能、以免卡托2被抽出时,可将锁定单元切换至解锁状态。

此外,用户可在判断单元校验通过后关闭锁定单元,或者用户可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关闭处于解锁状态的移动端内部的锁定单元。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需要说明的是,预设信息包括手势密码、数字密码、指纹信息或者面部信息中的至少一种。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开关部3为设于壳体1的机械按钮;或者,

开关部3为设于壳体1的触控按钮。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由于卡托2与放置腔体间滑动配合,为了简化卡托2与放置腔体间的连接结构、以符合移动端小型化趋势,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卡托2与放置腔体间通过滑轨和滑槽滑动配合。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每个卡托2设有至少一个卡槽,例如,每个卡托2可设有一个或者两个卡槽。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移动端,包括上述技术方案中提供的任意一种卡托组件。

请参考图3,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上述技术方案中提供的任意一种卡托组件的应用方法,包括:

步骤s101:用户触控露出壳体1表面的控制模块的开关部3;

步骤s102:控制模块在获取用户触控开关部3的动作后,产生开启指令;

步骤s103:锁紧组件4在获取控制模块的开启指令后,解除壳体1与卡托2之间的锁定。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以预设信息为面部信息为例,提供以下实施例:

用户触碰开关部3,开关部3发送开启指令给处理单元,处理单元接收指令后,判断是否要应用判断单元,如锁定单元已开启,则处理单元调用判断单元,判断单元使移动端弹出进行面部信息识别界面,判断模块将用户的面部信息与预设信息进行比较,处理器接收判断单元产生的判断结果,当判断结果为用户身份符合预设信息时,处理单元形成驱动电磁继电器开启的结果信号,之后处于启动状态的电磁继电器将锁紧组件4由锁定状态切换至解锁状态,卡托2弹出。

需要说明的是,识别界面上可提示用户脸部正对摄像头,如有偏离再次提示;而且,可预设判断单元识别用户身份信息的机会为5次,且每次弹出提示共计5次机会以及还剩余多少次机会,且当连续错误5次机会后,提示30秒后再试,例如图4所示。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