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的控制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6200924发布日期:2018-12-08 06:36阅读:294来源:国知局
智能手机的控制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自动控制的技术领域,特别是关于一种智能手机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的功能也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们需要长时间的使用手机,因此,有不少用户养成了在睡前玩手机的习惯。然而,在睡前玩手机容易出现用户睡着了但手机应用仍在运行的问题,针对该问题,目前只有部分应用可手动设置使用时间,即使用户睡着了,应用也可在规定时间内自动关闭,手机熄屏。但是,这种方式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每次使用都要手动设置使用时长,很不方便,并且手动设置时长的功能比较隐蔽,有些用户不能发现该功能,从而无法使用。除此之外,仍很多应用不支持手动选择使用时间,如用户使用频率高的视频应用、社交应用,且仅依靠应用的手动设置使用时长功能来关闭应用,使得用户在每打开一个应用时均需进行设置,用户体验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手机的控制方法及装置,可以解决手机应用在用户睡着后仍在运行的问题,并可满足用户对手机的不同控制需求,用户体验好。

本发明提供一种智能手机的控制方法,包括:

在预设入睡时间到达时,确认用户是否处于睡眠状态;

在确认用户处于睡眠状态时,停止当前运行的应用并执行预设控制操作。

进一步地,所述确认用户是否处于睡眠状态的步骤包括:

监测屏幕触摸事件;

在所述屏幕触摸事件持续第一设定时长没有发生时进行睡眠确认提醒;

若持续第二设定时长没有检测到针对所述睡眠确认提醒的反馈信号,则确认用户处于睡眠状态,否则,确认用户不处于睡眠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睡眠确认提醒为弹出对话框和/或震动,所述反馈信号为针对所述对话框的输入信号和/或针对所述震动的关闭信号。

进一步地,所述确认用户是否处于睡眠状态的步骤包括:

获取用户的脑电波或脉搏数据;

若所述脑电波或脉搏数据的数值持续第三设定时长处于预设的数值范围内,则确认用户处于睡眠状态,否则,确认用户不处于睡眠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预设入睡时间包括用户自定义的入睡时间和/或预测的入睡时间,预测入睡时间包括:

获取确认用户处于睡眠状态时对应的时间点并保存为当天入睡时间;

对获取的所有当天入睡时间进行统计分析以得出用户的睡眠规律;

根据所述睡眠规律预测用户的入睡时间并保存为所述预设入睡时间。

进一步地,所述预设控制操作包括关闭手机屏幕或唤醒用户,所述唤醒用户包括震动、语音、响铃、指示灯闪烁中的至少一种操作。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智能手机的控制装置,包括:

睡眠确认模块,用于在预设入睡时间到达时,确认用户是否处于睡眠状态;

执行模块,用于在确认用户处于睡眠状态时,停止当前运行的应用并执行预设控制操作。

进一步地,所述睡眠确认模块包括监测单元、提醒单元及第一确认单元,所述监测单元用于监测屏幕触摸事件,所述提醒单元用于在所述屏幕触摸事件持续第一设定时长没有发生时进行睡眠确认提醒,所述第一确认单元用于若持续第二设定时长没有检测到针对所述睡眠确认提醒的反馈信号,则确认用户处于睡眠状态,否则,确认用户不处于睡眠状态,所述睡眠确认提醒为弹出对话框和/或震动,所述反馈信号为针对所述对话框的输入信号和/或针对所述震动的关闭信号;

所述睡眠确认模块还包括数据获取单元及第二确认单元,所述数据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用户的脑电波或脉搏数据,所述第二确认单元用于若所述脑电波或脉搏数据的数值持续第三设定时长处于预设的数值范围内,则确认用户处于睡眠状态,否则,确认用户不处于睡眠状态。

进一步地,还包括用于预测入睡时间的学习模块,所述学习模块包括:

入睡时间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确认用户处于睡眠状态时对应的时间点并保存为当天入睡时间;

统计分析单元,用于对获取的所有当天入睡时间进行统计分析以得出用户的睡眠规律;

预测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睡眠规律预测用户的入睡时间并保存为所述预设入睡时间。

进一步地,所述预设控制操作包括关闭手机屏幕或唤醒用户,所述唤醒用户包括震动、语音、响铃、指示灯闪烁中的至少一种操作。

本发明的智能手机的控制方法及装置,可以在预设入睡时间到达时自动确认用户是否处于睡眠状态,以及在确认用户处于睡眠状态后停止当前运行的应用并执行预设控制操作,从而避免手机应用在用户睡着后仍在运行并可满足用户对手机的不同控制需求,用户体验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智能手机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确认睡眠状态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确认睡眠状态的另一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预测入睡时间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智能手机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智能手机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智能手机的控制方法可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1,在预设入睡时间到达时,确认用户是否处于睡眠状态;

步骤12,在确认用户处于睡眠状态时,停止当前运行的应用并执行预设控制操作。

具体地,在步骤11中,预设入睡时间用于表明用户即将睡觉并需要对手机进行智能控制的起始时间,预设入睡时间可以是时间点或时间段,因而可以在时间点或时间段到达时即开始确认用户是否处于睡眠状态,也可以在该时间段内的任意时间开始确认用户是否处于睡眠状态。

在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确认用户是否处于睡眠状态的步骤可包括:

步骤21,监测屏幕触摸事件。

具体地,屏幕触摸事件可以反映出用户当前对手机屏幕的操作情况,例如触摸频率或触摸次数,从而可得知用户当前使用手机的情况。

步骤22,在屏幕触摸事件持续第一设定时长没有发生时进行睡眠确认提醒。

具体地,当屏幕触摸事件持续第一设定时长没有发生时,表明用户已经持续第一设定时长(例如1小时)没有触摸手机屏幕,此时,可以推测用户可能处于睡眠状态,为进一步确认用户是否处于睡眠状态,可以通过睡眠确认提醒与用户进行交互以根据交互结果判断用户是否处于睡眠状态。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睡眠确认提醒包括但不限于弹出对话框和/或震动。其中,弹出对话框的方式可以在屏幕处于开启状态时进行,例如可在手机界面显示带有“主人您睡着了么?”内容的对话框并提供点击选项,震动的方式可以在屏幕处于关闭或开启状态时进行,震动时间例如为5分钟。

步骤23,若持续第二设定时长没有检测到针对睡眠确认提醒的反馈信号,则确认用户处于睡眠状态,否则,确认用户不处于睡眠状态。

具体地,若持续第二设定时长(例如5分钟)没有检测到针对睡眠确认提醒的反馈信号,例如针对对话框的输入信号和/或针对震动的关闭信号,则认为用户是因处于睡眠状态而没有进行反馈,此时确认用户处于睡眠状态。反之,若在第二设定时长之内检测到睡眠确认提醒的反馈信号,则认为用户不处于睡眠状态。如此,通过睡眠确认提醒与用户进行交互可以准确判断用户是否处于睡眠状态。

在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确认用户是否处于睡眠状态的步骤也可包括:

步骤31,获取用户的脑电波或脉搏数据。

具体地,人在进入熟睡状态后脑电波会发生非常明显的变化,同时在进入熟睡状态后心率或脉搏也会呈现特定的规律,如此,通过获取用户的脑电波或脉搏数据可以获知用户是否处于睡眠状态。在本发明一实施例方式中,可以通过与智能手机通信连接的睡眠头带或智能手环来检测用户的脑电波或脉搏数据并发送给智能手机。

步骤32,若脑电波或脉搏数据的数值持续第三设定时长处于预设的数值范围内,则确认用户处于睡眠状态,否则,确认用户不处于睡眠状态。

具体地,当获取的脑电波为比较强的睡眠波信号或获取的心率和脉搏数据符合睡眠状态的时候,也即脑电波或脉搏数据的数值持续第三设定时长(例如30分钟)处于预设的数值范围内时,则说明用户已经进入睡眠状态。反之,则说明用户还没有进入睡眠状态。如此,通过判断脑电波或脉搏数据的数值变化可以直接、准确得知用户是否处于睡眠状态。

在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预设入睡时间可以是用户自定义的入睡时间和/或通过机器学习用户的睡眠行为进行预测的入睡时间。具体地,在用户选择启用智能手机的控制功能时,可以先设置一个当天入睡时间作为用户睡眠基线,在后续使用中,手机可通过机器学习抓取用户夜晚入睡行为,即从用户每天入睡时间中自动分析获得用户睡眠规律,并利用用户睡眠规律对未知睡眠数据进行预测,从而得到用户的下一入睡时间。

在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预测入睡时间的步骤可包括:

步骤41,获取确认用户处于睡眠状态时对应的时间点并保存为当天入睡时间。

具体地,在确认用户处于睡眠状态时记录对应的时间点作为当天入睡时间,也即,用户当天入睡时间为确认用户处于睡眠状态时所对应的时间。可以理解,用户处于睡眠状态的时间必然晚于用户入睡的时间,因而将确认用户处于睡眠状态的时间作为当天入睡时间的准确性更高。此外,根据确认睡眠状态的方式不同,在保存当天入睡时间时可以进行相应的修正以进一步提高准确性。

步骤42,对获取的所有当天入睡时间进行统计分析以得出用户的睡眠规律。

具体地,在获取了一定天数或设定周期的所有当天入睡时间后,可以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例如进行回归分析、周期变化分析等,从而得出用户的睡眠规律。

步骤43,根据睡眠规律预测用户的入睡时间并保存为预设入睡时间。

具体地,在得出用户的睡眠规律后即可通过该睡眠规律预测用户的入睡时间,并在后续的使用中根据获取的当天入睡时间不断对用户的睡眠规律进行调整以准确预测入睡时间,从而无需用户手动设置当天入睡时间,实现智能控制,用户体验更好。

请继续参考图1,在步骤12中,在确认用户处于睡眠状态时,停止当前运行的应用并执行预设控制操作,预设控制操作包括关闭手机屏幕或唤醒用户,唤醒用户包括震动、语音、响铃、指示灯闪烁中的至少一种操作。在一个应用场景中,当用户希望自己睡着后手机可以自动息屏,则可将预设控制操作设置为关闭手机屏幕,从而使手机在用户睡着后自动息屏。在另一个应用场景中,当用户希望自己睡着后手机可以将自己唤醒以完成未完成的事务,则可将预设控制操作设置为唤醒用户,从而使手机在用户睡着后通过震动、语音、响铃、指示灯闪烁中的至少一种操作将用户唤醒。如此,通过在用户睡着后停止当前运行的应用并执行预设控制操作,可以有效降低手机的功耗并满足用户的不同使用需求,用户体验更佳。

本发明的智能手机的控制方法,可以在预设入睡时间到达时自动确认用户是否处于睡眠状态,以及在确认用户处于睡眠状态后停止当前运行的应用并执行预设控制操作,从而避免手机应用在用户睡着后仍在运行并可满足用户对手机的不同控制需求,用户体验好。

图5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智能手机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本发明的智能手机的控制装置包括睡眠确认模块51、执行模块52与学习模块53。

睡眠确认模块51用于在预设入睡时间到达时,确认用户是否处于睡眠状态。

在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睡眠确认模块51包括监测单元511、提醒单元512及第一确认单元513,监测单元511用于监测屏幕触摸事件,提醒单元512用于在屏幕触摸事件持续第一设定时长没有发生时进行睡眠确认提醒,第一确认单元513用于若持续第二设定时长没有检测到针对睡眠确认提醒的反馈信号,则确认用户处于睡眠状态,否则,确认用户不处于睡眠状态。其中,睡眠确认提醒为弹出对话框和/或震动,反馈信号为针对对话框的输入信号和/或针对震动的关闭信号。

在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睡眠确认模块51还包括数据获取单元514及第二确认单元515,数据获取单元514用于获取用户的脑电波或脉搏数据,第二确认单元515用于若脑电波或脉搏数据的数值持续第三设定时长处于预设的数值范围内,则确认用户处于睡眠状态,否则,确认用户不处于睡眠状态。

执行模块52用于在确认用户处于睡眠状态时,停止当前运行的应用并执行预设控制操作。具体地,预设控制操作包括关闭手机屏幕或唤醒用户,唤醒用户包括震动、语音、响铃、指示灯闪烁中的至少一种操作。

学习模块53用于预测入睡时间。在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学习模块53包括入睡时间获取单元531、统计分析单元532及预测单元533,入睡时间获取单元531用于获取确认用户处于睡眠状态时对应的时间点并保存为当天入睡时间,统计分析单元532用于对获取的所有当天入睡时间进行统计分析以得出用户的睡眠规律,预测单元533用于根据睡眠规律预测用户的入睡时间并保存为预设入睡时间。

本实施例中实现智能手机的控制装置的各功能模块实现各自功能的具体过程,请参见第一实施例中关于图1至图4的具体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本发明的智能手机的控制方法及装置,可以在预设入睡时间到达时自动确认用户是否处于睡眠状态,以及在确认用户处于睡眠状态后停止当前运行的应用并执行预设控制操作,从而避免手机应用在用户睡着后仍在运行并可满足用户对手机的不同控制需求,用户体验好。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