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声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90106发布日期:2019-02-15 22:59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发声器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声转换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运用于便携式电子产品的发声器件。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智能移动设备的数量不断上升。而在众多移动设备之中,手机无疑是最常见、最便携的移动终端设备。目前,手机的功能极其多样,其中之一便是高品质的音乐功能,因此,用于播放声音的发声器件被大量应用到现在的智能移动设备之中。

相关技术的所述发声器件包括盆架和分别固定于所述盆架的振动系统及具有磁间隙的磁路系统;所述振动系统包括固定于所述盆架的振膜、固定于所述振膜并插设于所述磁间隙以驱动所述振膜振动发声的音圈以及一端固定于所述盆架,另一端固定于所述音圈远离所述振膜一端的弹性支撑组件。

然而,相关技术中所述发声器件中,所述振膜与所述弹性支撑组件分别固定于所述音圈的相对两端,虽然所述弹性支撑组件可有效防止所述音圈振动时的横向摆动,但其直接与音圈连接的结构导致所述音圈的设计受到限制,且所述磁路系统的体积也受限,从而使得所述发声器件的声学性能改善受限。

因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发声器件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稳定性好且声学性能好的发声器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声器件,其包括盆架和分别固定于所述盆架的振动系统及具有磁间隙的磁路系统;所述振动系统包括固定于所述盆架的振膜、插设于所述磁间隙并驱动所述振膜振动发声的音圈、固定于所述盆架并与所述振膜相对且间隔设置的弹性支撑组件以及支撑骨架;所述支撑骨架包括呈环状的骨架主体以及由所述骨架主体向外延伸的至少两个骨架连接部;所述骨架主体位于所述振膜与所述音圈之间,所述骨架连接部用以将所述音圈弹性悬挂于所述振膜下方;所述骨架连接部设有与振膜相对的顶壁、与所述弹性支撑组件相对的底壁以及连接所述顶壁与所述底壁的侧壁,所述顶壁与所述振膜连接,所述侧壁与所述音圈的侧面连接,所述底壁与所述弹性支撑组件连接。

优选的,所述弹性支撑组件共同围设形成一中空区域,所述音圈远离所述振膜的一端位于该中空区域范围内。

优选的,所述顶壁与所述底壁分别位于所述侧壁的相异两侧。

优选的,相邻两个所述骨架连接部相互间隔并共同围成一收容空间。优选的,所述骨架主体包括连接于所述振膜的第一主体、连接于所述音圈的第二主体以及由所述振膜向音圈方向延伸并连接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的的第三主体。

优选的,所述骨架主体沿所述振膜振动方向的正投影落入所述音圈上。

优选的,所述骨架主体与所述骨架连接部为一体成型结构。

优选的,所述骨架主体与所述骨架连接部均为金属材料制成,二者通过冲压工艺一体成型。

优选的,所述骨架主体与所述骨架连接部为分体结构。

优选的,所述骨架连接部包括四个且分别间隔设置,每两个所述骨架连接部为一组并通过所述骨架主体连接。

优选的,所述音圈呈带圆角的矩形结构,四个所述骨架连接部分别位于所述音圈的四个圆角的位置。

优选的,所述弹性支撑组件包括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音圈的相对两侧,每一所述弹性支撑组件包括弹性件以及贴设于所述弹性件的辅助振膜;所述骨架连接部固定于所述弹性件的远离所述辅助振膜的一侧。

优选的,所述弹性件包括固定于所述盆架的第一固定臂、分别支撑固定于相邻两个所述骨架连接部的两个第二固定臂以及由所述第一固定臂分别向两个所述第二固定臂延伸并形成固定连接的两个弹臂;所述辅助振膜包括横截面呈弧形结构的折环、由所述折环的相对两侧分别延伸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臂的远离所述支撑骨架的一侧,所述第二连接部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臂的远离所述支撑骨架的一侧,并使所述折环与所述弹臂相对设置;所述底壁支撑于所述第二固定臂。

优选的,所述弹性件包括固定于所述盆架的第一固定臂、分别支撑固定于相邻两个所述骨架连接部的两个第二固定臂以及由所述第一固定臂分别向两个所述第二固定臂延伸并形成固定连接的两个弹臂;所述辅助振膜包括横截面呈弧形结构的折环、由所述折环的相对两侧分别延伸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臂的远离所述支撑骨架的一侧,所述第二连接部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臂的远离所述支撑骨架的一侧,并使所述折环与所述弹臂相对设置;所述底壁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部。

优选的,所述弹性件包括固定于所述盆架的第一固定臂、分别支撑固定于相邻两个所述骨架连接部的两个第二固定臂以及由所述第一固定臂分别向两个所述第二固定臂延伸并形成固定连接的两个弹臂;所述辅助振膜包括横截面呈弧形结构的折环、由所述折环的相对两侧分别延伸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臂的远离所述支撑骨架的一侧,所述第二连接部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臂的远离所述支撑骨架的一侧,并使所述折环与所述弹臂相对设置;所述底壁夹设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臂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

优选的,所述弹性件为柔性线路板,所述音圈与所述弹性件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磁路系统包括磁轭、固定于所述磁轭的主磁钢以及分别间隔设置于所述主磁钢相对两侧并与所述主磁钢形成所述磁间隙的两个第一副磁钢,每一所述第一副磁钢位于两个所述弹性支撑组件之间。

优选的,所述音圈呈带圆角的矩形结构,两个所述第一副磁钢位于所述音圈的长轴两侧,两个所述弹性支撑组件位于所述音圈的短轴两侧。

优选的,所述磁路系统还包括分别间隔设置于所述主磁钢另外相对两侧的两个第二副磁钢。

优选的,所述音圈呈带圆角的矩形结构,两个所述第一副磁钢位于所述音圈的长轴两侧,两个所述弹性支撑组件位于所述音圈的短轴两侧,两个所述第二副磁钢位于所述音圈的短轴两侧,且每一所述第二副磁钢位于同一所述弹性支撑组件的两个所述第二固定臂之间。

优选的,所述第二副磁钢包括磁钢本体和由所述磁钢本体的两端分别延伸形成的磁钢加强部,每一所述磁钢加强部分别延伸至一个所述骨架连接部与所述音圈之间。

优选的,所述辅助振膜设有由其靠近音圈的一侧向所述盆架方向凹陷的让位槽,所述磁钢本体延伸至所述让位槽内。

优选的,所述磁路系统还包括上夹板,所述上夹板包括固定于盆架的呈环状的固定环和由所述固定环分别向所述第一副磁钢和所述第二副磁钢延伸的四个极芯,四个所述极芯分别叠设于所述第一副磁钢和所述第二副磁钢,且所述极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副磁钢或所述第二副磁钢的形状匹配。

优选的,所述振膜与所述音圈的质量比重小于1:5。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发声器件中,所述音圈与所述振膜以及所述音圈与所述弹性支撑组件为间隔设置,通过设置包括呈环状的骨架主体以及由所述骨架主体向外延伸的至少两个骨架连接部的支撑骨架,使所述骨架主体位于所述振膜与所述音圈之间,所述骨架连接部用以将所述音圈弹性悬挂于所述振膜下方,所述骨架连接部所述顶壁与所述振膜的底面连接、其侧壁与所述音圈的侧面连接,其底壁与所述弹性支撑组件连接。即该结构使得所述弹性支撑组件通过所述支撑骨架间接连接于所述音圈,一方面实现对所述音圈振动时的横向摆动的抑制,提高其稳定性;另一方面消除了所述弹性支撑组件与音圈直接连接时对音圈的限制,音圈高度不再受限于弹性支撑组件,发声器件整体高度可以设计的更加轻薄;同时消除了对磁路系统的设计的限制,弹性支撑组件不直接与音圈胶合,磁路系统无需让位弹性支撑组件,磁路系统可实现最大化的多磁钢三磁路或五磁路结构,有效提高了所述发声器件的声学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为本发明发声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发声器件的部分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发声器件的部分结构装配示意图;

图4为图3中b所示部分的放大图;

图5为沿图1中a-a线的剖示图;

图6为图5中c所示部分的放大图;

图7为本发明发声器件的支撑骨架与第二副磁钢装配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发声器件的支撑骨架与音圈装配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发声器件的弹性支撑组件与支撑骨架装配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发声器件的弹性支撑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发声器件的弹性支撑组件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发声器件的弹性支撑组件与第二副磁钢装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同时参阅图1-4所示,其中,图1为本发明发声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发声器件的部分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发声器件的部分结构装配示意图;图4为图3中b所示部分的放大图。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发声器件100,其包括盆架1、振动系统2以及磁路系统3。

所述盆架1用于支撑所述振动系统2和所述磁路系统3。

所述振动系统2包括固定于所述盆架1的振膜21、驱动所述振膜振动发声的音圈22、固定于所述盆架1并与所述振膜21相对且间隔设置的弹性支撑组件23以及支撑骨架24。

所述弹性支撑组件23一端固定于所述盆架1,其另一端支撑固定于所述支撑骨架24。

请同时结合参图5-8所示,其中,图5为沿图1中a-a线的剖示图;图6为图5中c所示部分的放大图;图7为本发明发声器件的支撑骨架与第二副磁钢装配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支撑骨架24包括呈环状的骨架主体241以及由所述骨架主体241向外延伸的至少两个骨架连接部242。

所述骨架主体241呈环状,其位于所述振膜21与所述音圈22之间,所述骨架主体241至少使所述骨架连接部242两两相连,从而可加强所述骨架连接部242的整体稳定性能。所述骨架连接部242用以将所述音圈22弹性悬挂于所述振膜21下方。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骨架连接部242包括四个且分别间隔设置,每两个所述骨架连接部242为一组并通过所述骨架主体241连接。更优的,所述音圈22呈带圆角的矩形结构,四个所述骨架连接部242分别位于所述音圈22的四个圆角的位置。多骨架连接部242的结构可较大程度的避开其与磁路系统3的相互干涉,即磁路系统3可设计利用更充分的空间,提高振动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骨架主体241呈环状包括呈连续的环状,即为一整体结构;也包括不连续的环状,即骨架主体241可为多段间隔并共同围成的环状。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至少使所述骨架连接部242两两相连。

具体的,所述骨架连接部242设有与振膜21相对的顶壁2421、与所述弹性支撑组件23相对的底壁2422以及连接所述顶壁2421与所述底壁2422的侧壁2423。所述顶壁2421与所述振膜21的底面连接,所述侧壁2423与所述音圈22的侧面连接,所述底壁2422与所述弹性支撑组件23连接,从而实现将所述音圈22弹性悬挂于所述振膜21下方。即所述弹性支撑组件23一端固定于所述盆架1,其另一端支撑固定于所述底壁2422。也就是说,如图10及图11所示,所述弹性支撑组件23共同围设形成一中空区域10。所述音圈22远离所述振膜21的一端位于该中空区域10范围内并形成悬置,使得所述音圈22可上下浮动而不受设计限制。所述磁路系统3具有磁间隙36,所述音圈22的远离所述振膜21的一端插设于所述磁间隙36内。

上述结构使得所述弹性支撑组件23非直接与所述音圈22连接,而是通过所述支撑骨架24实现间接连接。该间接连接结构一方面通过所述弹性支撑组件23实现对所述音圈22的横向摆动的有效抑制,提高所述发声器件100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弹性支撑组件23与所述音圈22非直接相连,释放了所述音圈22的结构设计,使音圈22的位置可沿所述振膜21的振动方向上下浮动,音圈22高度不再受限于弹性支撑组件23,从而使所述发声器件100整体高度可以设计的更加轻薄;同时释放了所述磁路系统3的结构设计,所述弹性支撑组件23不直接与音圈22胶合,有效避开了磁路系统3与所述弹性支撑组件23的干涉,磁路系统3无需让位所述弹性支撑组件23,磁路系统3可实现最大化结构,有效提高了所述发声器件100的声学性能。

更优的,所述顶壁2421与所述底壁2422分别位于所述侧壁2423的相异两侧。相邻两个所述骨架连接部242相互间隔并共同围成一收容空间,可用于放置磁钢结构。

请继续参图图5-6及图9-10所示,其中,图9为本发明发声器件的支撑骨架与音圈装配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发明发声器件的弹性支撑组件与支撑骨架装配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所述骨架主体241可与所述振膜21连接,也可不连接,所述骨架主体241可与所述音圈22连接,也可不连接。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骨架主体241分别与所述音圈22及所述振膜21连接。具体的,所述骨架主体241包括连接于所述振膜21的第一主体2411、连接于所述音圈22的第二主体2412以及由所述振膜21向音圈22方向延伸并连接所述第一主体2411和所述第二主体2412的第三主体2413。该结构使得所述骨架主体241可形成一个台阶结构。比如,所述第一主体2411与所述第二主体2412分别通过胶合方式与所述振膜21和所述音圈22连接。该结构加强了所述音圈22与所述振膜21之间的间接连接强度,使得所述支撑骨架24的稳定性更好。

而所述骨架连接部242由所述骨架主体241延伸时,具体为所述顶壁2421与所述第一主体2411连接,即所述顶壁2421由所述第一主体2411延伸出,当然不限于此,也可由所述第二主体2412或所述第三主体2413延伸,也是可行的。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振膜21与所述音圈22的质量比重小于1:5。在此基本上,因所述音圈22比较重,因此,若只通过所述骨架主体241将音圈22连接于振膜21,可能会因所述音圈22太重而影响连接稳定性,因此,设置所述骨架连接部242的侧壁2423与音圈22侧面相连,以支撑音圈22,提高稳定性。

本实施方式中,更优的,所述骨架主体241沿所述振膜21振动方向的正投影落入所述音圈22上。该结构所述骨架主体241的结构设计有效的解决了所述音圈22与所述振膜21胶合时溢胶影响所述振膜21的振动空间的问题,使得音圈22排线更加集中,声学性能更优。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骨架主体241沿所述振膜21振动方向的正投影落入所述音圈22上,骨架主体241和音圈22至少部分重叠。可以理解为所述骨架主体241范围大于所述音圈22的范围,即延伸超出所述音圈22的范围,也可以理解为所述骨架主体241范围小于所述音圈22的范围;当然也可以是二者围成的范围相等。优选所述骨架主体241范围小于所述音圈22的范围。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骨架主体241与所述骨架连接部242为一体成型结构。更优的,所述骨架主体241与所述骨架连接部242均为金属材料制成,二者通过冲压工艺一体成型。当然,所述骨架主体241与所述骨架连接部242也可为分体结构。

该结构使得所述支撑骨架24为一整体结构,一方面可有效抑制所述发声器件100工作状态下所述音圈22的横向摇摆,提高稳定性;另一方面,所述弹性支撑组件23通过骨架连接部242不直接与音圈22胶合,有效避开了磁路系统3与所述弹性支撑组件23的干涉,可使磁路系统3最大化,极大程度提高了所述发声器件100的声学性能。

请结合图11-13所示,其中,图11为本发明发声器件的弹性支撑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发明发声器件的弹性支撑组件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图13为本发明发声器件的弹性支撑组件与第二副磁钢装配示意图。所述弹性支撑组件23的数量可与所述骨架连接部242数量对应设置,也可为一个所述弹性支撑组件23支撑多个所述骨架连接部242。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支撑组件23包括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音圈22的相对两侧。更优的,两个所述弹性支撑组件23分别位于所述音圈22的短轴相对两侧。

请同时结合图6所示,每一所述弹性支撑组件23包括弹性件231以及贴设于所述弹性件231的辅助振膜232。所述骨架连接部242固定于所述弹性件231的远离所述辅助振膜232的一侧。

具体的,请同时结合图10所示,所述弹性件231包括固定于所述盆架1的第一固定臂2311、分别支撑固定于相邻两个所述骨架连接部242的两个第二固定臂2312以及由所述第一固定臂2311分别向两个所述第二固定臂2312延伸并形成固定连接的两个弹臂2313。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件231为柔性线路板,所述音圈22与所述弹性件231电连接。一方面用于提供对所述音圈22的支撑,另一方面为所述音圈22引入外部电信号,避免了通过引线为所述音圈22引入外部电信号时容易断线的问题,提高其可靠性。

所述辅助振膜232包括横截面呈弧形结构的折环2321、由所述折环2321的相对两侧分别延伸的第一连接部2322和第二连接部2323,所述第一连接部2322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臂2311的远离所述支撑骨架24的一侧,所述第二连接部2323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臂2312的远离所述支撑骨架24的一侧,并使所述折环2321与所述弹臂2313相对设置。

而所述骨架连接部242的所述底壁2422支撑于所述第二固定臂2312,从而形成所述支撑骨架24与所述弹性支撑组件23的连接。即所述底壁2422连接于所述弹性件231。

除此之外,所述-骨架连接部242的所述底壁2422也可以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部2323,即所述底壁2422连接于所述辅助振膜232。又或者,所述-骨架连接部242的所述底壁2422夹设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臂2312与所述第二连接部2323之间,即所述底壁2422固定于所述弹性件231与所述辅助振膜232之间。经上这些固定方式都是可行的。

因所述骨架连接部242位于所述音圈22的四个圆角的位置,且所述弹性支撑组件23包括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音圈22的相对两侧,此时,所述音圈22的长轴两侧则可充分用于设计磁钢结构,从而增加所述磁路系统3的体积以提高其磁场性能。

具体的,请继续结合图2-4所示,所述磁路系统3包括磁轭31、固定于所述磁轭31的主磁钢32以及分别间隔设置于所述主磁钢32相对两侧并与所述主磁钢32形成所述磁间隙36的两个第一副磁钢33。每一所述第一副磁钢33位于相邻两个所述弹性支撑组件23之间。

比如,所述音圈22呈带圆角的矩形结构,两个所述第一副磁钢33位于所述音圈2的长轴两侧,两个所述弹性支撑组件23位于所述音圈22的短轴两侧。此时,所述磁路系统3即形成三磁钢的磁路结构。其驱动性能较单磁钢磁路结构更强。

需要说明的是,两个所述第一副磁钢33也可分别与两个所述弹性支撑组件23位置相同,均位于所述音圈22的短轴两侧,这也是可行的。为了进一步有效利用空间,加强所述磁路系统3的体积,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磁路系统3还包括分别间隔设置于所述主磁钢32另外相对两侧的两个第二副磁钢34。也就是说,两个所述第一副磁钢33和两个所述第二副磁钢34分别位于所述音圈22的长轴两侧和短轴两侧,或者分别位于所述音圈22的短轴两侧和长轴两侧,从而形成五磁钢磁路结构。

本实施方式中,当为五磁钢磁路结构时,所述音圈22为带圆角的矩形结构,两个所述第一副磁钢33分别位于所述音圈22的长轴两侧,两个所述第二副磁钢34位于所述音圈22的短轴两侧,两个所述弹性支撑组件23分别位于所述音圈22的短轴两侧,且每一所述第二副磁钢34位于与其同侧的所述弹性支撑组件23与所述音圈22之间,具体位于同一所述弹性支撑组件23的两个所述第二固定臂2312之间,即相邻两个所述骨架连接部242共同围成的收容空间内。此时,所述磁路系统3即形成五磁钢的磁路结构,其驱动性能更强,使得所述发声器件100的振动效果更优。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二副磁钢34为了尽可能充分利用空间的同时又需要避免与弹性支撑组件23及支撑骨架24的干涉,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副磁钢34包括磁钢本体341和由所述磁钢本体341的两端分别延伸形成的磁钢加强部342,每一所述磁钢加强部342分别延伸至一个所述骨架连接部242与所述音圈22之间的。

另外,如图12及图13所示,所述辅助振膜232设有由其靠近音圈22的一侧向所述盆架1方向凹陷的让位槽2324,所述磁钢本体341延伸至所述让位槽2324内。同样也是为了尽可能使所述第二副磁钢34的体积设计更大,以提高振动性能。

当然,当所述磁路系统3为三磁钢磁路结构的时候,其包括的两个副磁钢也可为上述五磁钢磁路结构中的两个第二副磁钢34的结构。

为了使所述磁路系统3的磁力线尽可能多的被所述音圈22切割,以形成更大的驱动力,所述磁路系统3还包括上夹板35,所述上夹板35包括固定于盆架1的呈环状的固定环351和由所述固定环351分别向两个所述第一副磁钢33及两个所述第二副磁钢34延伸的四个极芯352,四个所述极芯352分别叠设于两个所述第一副磁钢33和两个所述第二副磁钢34。且所述极芯352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副磁钢33或所述第二副磁钢34的形状匹配。所述磁路系统3为三磁钢磁路结构时,所述极芯352则为两个。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发声器件中,所述音圈与所述振膜以及所述音圈与所述弹性支撑组件为间隔设置,通过设置包括呈环状的骨架主体以及由所述骨架主体向外延伸的至少两个骨架连接部的支撑骨架,使所述骨架主体位于所述振膜与所述音圈之间,所述骨架连接部用以将所述音圈弹性悬挂于所述振膜下方,所述骨架连接部的所述顶壁与所述振膜的底面连接、其侧壁与所述音圈的侧面连接,其底壁与所述弹性支撑组件连接。即该结构使得所述弹性支撑组件通过所述支撑骨架间接连接于所述音圈,一方面实现对所述音圈振动时的横向摆动的抑制,提高其稳定性;另一方面消除了所述弹性支撑组件与音圈直接连接时对音圈的限制,音圈高度不再受限于弹性支撑组件,发声器件整体高度可以设计的更加轻薄;同时消除了对磁路系统的设计的限制,弹性支撑组件不直接与音圈胶合,磁路系统无需让位弹性支撑组件,磁路系统可实现最大化的多磁钢三磁路或五磁路结构,有效提高了所述发声器件的声学性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