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摔手机保护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25126发布日期:2019-02-10 23:11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一种抗摔手机保护壳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抗摔手机保护壳。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手机作为现代生活中重要的通信工具,手机已经越来越普及,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必备用品。目前市场上的手机保护壳也是多种多样,人们在使用手机时,手机的4个角部经常与其他物体发生摩擦和碰撞,手机不小心摔落到地上时,大多也是角部先落地,这些都会对手机保护壳和手机造成物理伤害,容易摔坏手机。手机保护壳的侧边上一般都没有防滑结构,手机容易滑落。手机保护壳的底面上散热效果不好,这些都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抗摔手机保护壳。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抗摔手机保护壳,包括连接在一起的第一底面和第二底面,所述第一底面环绕在第二底面的外侧,所述第一底面的周边设有向内弯折的侧边,在侧边的四个角部的外侧各设有一个向外突起的防摔角,在侧边上四个角部的内侧各设有一个向外凹陷的隔离腔,当手机卡入所述抗摔手机保护壳内时,手机角部的外表面与所述隔离腔的内表面具有一定的间隙。

其中,所述防摔角与侧边为一体结构。

其中,所述侧边的两个长边的外侧设有防滑凸起,所述防滑凸起为条形结构,防滑凸起的一端靠近所述侧边的上边沿,另一端靠近所述侧边的下边沿。

其中,所述防滑凸起有多条,所述防滑凸起沿着所述侧边的长度方向分布。

其中,所述侧边的上边沿设有向内弯折的凸缘。

其中,所述第二底面的外边缘处设有散热槽。

其中,所述散热槽为条形结构,所述散热槽环绕在所述第二底面的外边缘处,形成闭环结构,所述闭环的形状与所述第二底面的外边缘处的形状一致。

其中,所述第一底面、侧边及防摔角均采用TPU材质。

其中,所述第二底面采用透明的PC材质。

本实用新型的抗摔手机保护壳,由于四个角处设有隔离腔和防摔角的双重保护功能,当装有抗摔手机保护壳的角部受到碰撞时,能很好的保护到抗摔手机保护壳和抗摔手机保护壳内的手机,避免其被碰坏,具有良好的抗摔功能。由于抗摔手机保护壳的底面上设有散热槽,还具有良好的散热功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右视图。

图3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取得的技术效果易于理解,下面结合具体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3所示,一种抗摔手机保护壳,包括连接在一起的第一底面2和第二底面1,所述第一底面2环绕在第二底面1的外侧,所述第一底面2的周边设有向内弯折的侧边4,在侧边4的四个角部的外侧各设有一个向外突起的防摔角7,所述防摔角7与侧边4为一体结构,在侧边4上四个角部的内侧各设有一个向外凹陷的隔离腔9,当手机卡入所述抗摔手机保护壳内时,手机角部的外表面与所述隔离腔9的内表面具有一定的间隙。

其中,所述第一底面2和第二底面1共同构成抗摔手机保护壳的底面。

由于防摔角7与侧边4为一体结构,加工起来更加方便,向外突起的防摔角 7可以增加抗摔手机保护壳角部的强度,增强抗碰撞的能力,当手机装入抗摔手机保护壳内时,手机的外表面是与侧边4的内壁8接触的,由于手机角部的外表面与所述隔离腔9的内表面留有间隙,抗摔手机保护壳不会与手机的角部直接接触,所以当该抗摔手机保护壳的角部发生碰撞时,手机的角部不会直接受力,能够很好的保护手机,使得其不易损坏。

其中,所述侧边4的两个长边的外侧设有防滑凸起5,所述防滑凸起5为条形结构,防滑凸起5的一端靠近所述侧边4的上边沿,另一端靠近所述侧边4 的下边沿,所述防滑凸起5有多条,所述防滑凸起5沿着所述侧边4的长度方向分布。

其中,所述上边沿设有向内弯折的凸缘(图中没有画出)。这属于本领域的公知常识。

手机保护壳的底面通常是平面结构,没有散热结构,散热效果不好。本实用新型的抗摔手机保护壳为了增强其散热效果,在所述第二底面1的外边缘处设有散热槽3。

其中,所述散热槽3为条形结构,并环绕所述第二底面1的外边缘形成闭环结构。

设置的散热槽3不但增加了散热面积,提高散热效果,还可以节省一些材料,降低生产成本。

其中,所述第一底面2、侧边4、防滑凸起5及防摔角7均采用TPU材质。

其中,所述第二底面1采用透明的PC材质。

本实用新型的抗摔手机保护壳,由于四个角处设有隔离腔9及防摔角7,当装有手机的抗摔手机保护壳的角部受到碰撞时,能很好的保护到抗摔手机保护壳和抗摔手机保护壳内的手机,避免其被碰坏,具有良好的抗摔功能。由于抗摔手机保护壳的底面上设有散热槽3,还具有良好的散热功能。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及特点,其目的在于使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不能仅以本实施例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采用,即凡依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所作的同等变化或修饰,仍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