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佩戴检测功能的耳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93416发布日期:2019-02-01 19:44阅读:385来源:国知局
具有佩戴检测功能的耳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音频输出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无线耳机。



背景技术:

无线耳机是一种以无线电波的形式接收音频信号源(主机)发射的音频数据,并处理成模拟音频信号,推动扬声器发声的音频播放设备。无线耳机相比于传统的有线耳机,其良好的便携性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当人们正在开车、运动不方便接听电话时,可以使用无线耳机接听电话,通过解放人们的双手,使得驾车更加安全,运动更加自如。

无线耳机通过内置电池为其供电,从佩戴方式上可分为头戴式无线耳机和入耳式无线耳机两种类型。对于入耳式的无线耳机,要求产品自身的体积应尽量做到非常小,因此目前市面上几乎所有的入耳式无线耳机都采用可充电的纽扣电池进行供电。由于纽扣电池的体积小,电量存储能力有限,为延长耳机的续航时间,当用户取下耳机时,最好使耳机能够自动进入暂停模式,以降低耳机功耗,节约电能。

自从苹果公司推出具有佩戴检测功能的AirPods TWS耳机之后,各大耳机制造公司也都在研发类似的耳机产品。这种类型的耳机能够自动识别出用户佩戴和取下耳机的动作,继而根据用户的动作控制耳机自动播放与暂停,为用户的日常使用提供了极大地便利。为了在耳机上实现佩戴检测功能,目前最常采用的方法是在耳机中增设一个接近感应传感器P-Sensor,利用接近感应传感器感知耳机与人耳的接近状态,继而生成检测结果,控制耳机的工作状态。这种接近感应传感器是一个独立的部件,需要在耳机中为其单独分配一个容纳空间,这对于体积小巧的入耳式无线耳机而言,在空间分配上很难实现,而且在结构设计上,为满足接近感应传感器的工作要求,还需要在耳机外壳上开窗,不仅增加了耳机结构的设计难度,同时也导致耳机成本明显升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佩戴检测功能的耳机,不仅使耳机具备了自动识别用户佩戴和取下耳机动作的能力,而且可以简化耳机的结构设计,降低误判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具有佩戴检测功能的耳机,包括电池、外壳、多段金属层和触控芯片;所述电池具有顶面、底面和四周侧面;所述外壳包覆所述电池的所述侧面,且外壳包覆所述侧面的部分在耳机佩戴后均与耳廓接近或贴合;所述多段金属层位于外壳内,均贴附在所述电池的所述侧面,且环绕所述侧面呈等间距圆周排布,形成多个触摸感应区;所述触控芯片连接所述多段金属层,检测每一段金属层产生的感应电荷,并根据每一段金属层产生的感应电荷的数量生成耳机佩戴状态检测结果。

作为所述金属层的其中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多段金属层可以选用多段独立的铜箔,且每一段铜箔的面积相等,由此可以使得每一段铜箔在与耳廓接近或贴合时,能够感应生成数量相等或接近的感应电荷,以方便触控芯片准确地识别出耳机的佩戴状态。

为了降低误判率,所述铜箔应至少包括三段,继而生成至少三组感应电荷,触控芯片通过对接收到的三组或三组以上的感应电荷进行对比,可以使其生成的检测结果更加准确。

作为所述金属层的另外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多段金属层可以由FPC柔性板上刻蚀的多个焊盘形成,将所述FPC柔性板围绕所述电池的侧面贴附一周,刻蚀在FPC柔性板上的每一个焊盘即形成一段所述的金属层,在接近人体时生成感应电荷。

优选的,所述多个焊盘的面积相等,使得每一个焊盘在与耳廓接近或贴合时,感应生成的电荷数量能够相等或接近。

为了提高耳机佩戴状态检测结果的准确度,所述焊盘应至少包括3个。

优选的,所述电池优选采用可充电的纽扣电池,并使所述外壳包覆电池侧面的部分与贴附在所述电池侧面的金属层完全贴合或者形成等距间隙,以保证在每一段金属层与耳廓接近或贴合时,能够感应生成数量接近的感应电荷,以进一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度。

优选的,优选设计所述金属层的宽度与所述纽扣电池的侧面的宽度相等或接近,通过尽量增大金属层的宽度,以确保耳机在佩戴后,金属层一定能够与耳廓接近或贴合,继而提高耳机佩戴检测的可靠性。

优选的,所述耳机优选设计成入耳式无线耳机,所述外壳分为前段和后段,所述前段用于插入用户的耳孔,所述电池安装在所述外壳的后段,且所述电池完全由所述外壳包覆。

为了对每一段金属层产生的感应电荷实现准确检测,优选在耳机中选择具有多路电荷采集通道的触控芯片,且所述电荷采集通道的数量应不少于所述金属层的段数,将各段金属层分别通过导线与各路电荷采集通道一一对应连接,一路电荷采集通道采集一段金属层产生的感应电荷,以避免相互之间产生干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耳机通过在其内置电池的侧面包覆多段金属层,形成多个触摸感应区,利用静电感应原理使金属层在接近人体时感应生成电荷,通过对比各段金属层感应生成的电荷数量来识别用户佩戴与取下耳机的动作,由此在实现耳机的佩戴检测功能的同时,金属层的多段设计可以有效降低耳机佩戴检测的误判率,且相比增设接近感应传感器的传统设计方案,结构更加简单,无需在耳机中额外分配容纳空间,也无需在耳机外壳上开窗,大大降低了产品的结构设计难度,即便在体积小巧的入耳式无线耳机产品中也同样适用。

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具有佩戴检测功能的耳机的一种实施例的透视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电池与金属层布设关系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电池与金属层布设关系的另外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金属层与触控芯片之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本实用新型为了在耳机上实现佩戴检测功能,基于静电感应原理,采用在耳机的内置电池上贴附多段金属层的方式,生成多个触摸感应区,利用金属层在接近人体时能够在其中产生感应电荷的特性,配合触控芯片对每一段金属层感应生成的电荷数量进行检测,通过数量对比,实现对用户佩戴/取下耳机动作的准确识别。

下面通过两个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耳机结构设计及其工作原理进行具体阐述。

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耳机为入耳式的无线耳机,包括外壳1和内置于外壳1中的电池2。所述电池2优选采用可充电电池,以方便用户的日常使用。考虑到入耳式耳机的尺寸普遍较小,为了便于将电池2安装在耳机小巧的外壳1中,所述电池2最好选择可充电的纽扣电池。目前最为常见的可充电纽扣电池2大多呈圆柱体结构,结合图2所示,包括顶面3、底面4和四周侧面5。考虑到耳机对续航能力的要求,耳机中所选用的可充电纽扣电池2的容量较大,电池一般较厚,其侧面5宽度D通常可达5mm-6mm,适于金属层6在其上布设。

本实施例的金属层6优选采用铜箔,包括多段,贴附在纽扣电池2的侧面5,且环绕纽扣电池2一周,呈等间距圆周排布,如图2所示,继而在纽扣电池2的侧面5形成多个触摸感应区,用于感应人体的触摸方式。为了提高耳机佩戴检测的准确性,优选在电池2的侧面5均匀贴附至少三段铜箔6,每一段铜箔6的面积最好相等,铜箔6的宽度W可与电池侧面5的宽度D相等或者接近,例如可以设计铜箔6的宽度W略小于电池2的侧面宽度D,如小于电池侧面5的宽度1mm左右,在保证铜箔6具有稳固贴附力的同时,通过尽量增大铜箔6的面积,可确保耳机在佩戴后,一圈铜箔6均能与用户的耳廓相接近,继而在每一段铜箔6中感应出电荷数量相等或相近的电荷。

在将贴附有铜箔6的纽扣电池2安装在耳机外壳1中时,优选设计耳机外壳1在纽扣电池2的侧面5均匀包覆,如图1所示,且耳机外壳1包覆电池侧面5的部分在耳机佩戴到位后,均与用户的耳廓接近或贴合。可以将耳机外壳1包覆电池侧面5的部分直接与各段铜箔6相贴合,也可以与各段铜箔6间隔开等距离的间隙,以进一步确保耳机在佩戴后,各段铜箔6中能够感应出数量相当的感应电荷。

入耳式耳机的外壳1一般分成前段11和后段12,如图1所示,前段11中通常内置有电声转换部件,在耳机佩戴时插入到用户的耳孔中,将声音传入用户的耳道。外壳1的后段12通常内置电路板和电池2,利用外壳1的后段12将电路板和电池2完全包覆,以使耳机电路与外界隔离。

本实施例在电路板上布设有触控芯片Touch IC,如图4所示,连接所述铜箔6,用于检测每一段铜箔6产生的感应电荷,并根据每一段铜箔6产生的感应电荷的数量生成耳机佩戴状态检测结果。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触控芯片Touch IC具有多路电荷采集通道,所述电荷采集通道的数量应不少于所述铜箔6的段数。在每一段铜箔6上分别连接一根导线7,不同的铜箔6通过导线7与不同的电荷采集通道相连接。以三段铜箔6为例,选择触控芯片Touch IC中的三路电荷采集通道channel_l、channel_2、channel_3分别通过导线7与三段铜箔6一一对应连接,分别采集三段铜箔6中生成的感应电荷。

当用户将耳机佩戴在耳朵上时,耳机的整个外壳1都比较靠近人体的皮肤,其中,外壳1包覆所述电池2的侧面5的部分完全与用户的耳廓贴合或接近,从而会在每一段铜箔6中分别感应出几乎数量相等的感应电荷。利用触控芯片Touch IC采集每一段铜箔6上感应生成的电荷数量,若电荷数量相等或接近,例如各段铜箔6上生成的感应电荷数量的差值在设定的阈值(所述阈值可以根据实验确定)范围内,则判定耳机处于佩戴状态,生成佩戴检测结果发送至耳机线路板上既有的处理器,以控制耳机中的各功能模块进入工作状态。若触控芯片Touch IC检测到每一段铜箔6上感应生成的电荷数量相差较大,例如各段铜箔6上生成的感应电荷数量的差值超过设定阈值,则判定耳机处于取下状态,生成佩戴检测结果发送至所述处理器,以控制耳机中的各功能模块进入暂停状态,以降低耳机功耗。由此,便在耳机中实现了佩戴检测功能。

实施例二,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金属层的选择上。本实施例的金属层采用在FPC柔性板(又称柔性电路板)上刻蚀焊盘的方式形成。具体来讲,可以在电池2的侧面5包覆一圈FPC柔性板8,在FPC柔性板8上刻蚀多个金属焊盘9,所述多个金属焊盘9的面积相等,呈等间距圆周排布,且焊盘9的数量最好大于等于3个,以提高佩戴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在每一个焊盘9上分别焊接一根导线10,通过导线10分别与触控芯片Touch IC上的不同电荷采集通道一一对应连接。当用户将本实施例的耳机佩戴在耳朵上时,外壳1中包覆所述FPC柔性板8的部分均与耳廓贴合或接近,由此利用人体所带静电,可以在每一个焊盘9上感应生成数量相等或相近的感应电荷,触控芯片Touch IC通过采集每一个焊盘9上感应生成的电荷数量,并进行比较,若电荷数量接近,即可认为耳机处于佩戴状态;若电荷数量相差较远,则可认为耳机处于非佩戴状态。根据识别出的佩戴状态,触控芯片Touch IC生成检测结果发生至耳机中的处理器,所述触控芯片Touch IC和处理器也可以集成在一颗芯片中,继而根据检测结果即可控制耳机在佩戴时自动播放声音,而在取下时自动暂停,从而达到简化用户操作、降低耳机功耗的技术效果。

本实施例的耳机的其它结构设计可采用与实施例一相同的设计方式。

本实用新型采用在耳机内置电池的外周贴附多段金属层的方式,形成多个触摸感应区,通过对各个触摸感应区的感应电荷数量进行监控,即可有效地识别出用户佩戴和取下耳机的动作,实现耳机对其佩戴状态的准确检测。具体来讲,若耳机正常佩戴在耳朵上,各段金属层均与耳廓接近,产生的感应电荷数量接近;若耳机拿在用户手中,无论是放在手掌上还是两指夹捏,只会有其中的一段或几段金属层接近人体,产生感应电荷,因此在对各个触摸感应区进行检测时,各触摸感应区生成的感应电荷数量不均等;若耳机放在桌子、椅子等远离人体的物体上,则各个触摸感应区无感应电荷生成。由此,通过对比各个触摸感应区感应生成的电荷数量,即可准确地判断出耳机的佩戴状态,且误判率较低。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耳机结构设计简单,尤其适合应用在体积小巧的入耳式无线耳机中。在入耳式无线耳机中,电池基本上是其最大的部件,电池的大小决定了耳机的尺寸,必须单独设置容纳空间。该容纳空间正好可以作为多段金属层的安装空间,无需对耳机的内部空间结构重新进行分配,因此可以大大降低耳机结构的设计难度,节约设计成本。

当然,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耳机结构设计在除了入耳式无线耳机以外的其他类型的耳机中同样适用。

应当指出的是,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