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夹紧装置及头戴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74874发布日期:2019-06-21 23:44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一种夹紧装置及头戴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属于可穿戴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夹紧装置及头戴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产品的流行,市面上出现了许多VR头戴设备。其中一种头戴设备可将手机插入设备中,将手机作为播放主体,用于用户观看。现有的设备中,通常是通过手机盒子将手机预先固定,然后将手机盒子装入头戴设备中。

但是,现有的手机盒子通常受盒子大小的限制,仅适用于少数固定型号的手机,适用范围较小。如果不是规定型号的手机无法放入手机盒子中,从而无法放入头戴设备中进行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夹紧装置及头戴设备,能够通过简单的操作,实现对多种被夹紧件进行夹紧操作。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夹紧装置,包括:至少一对分别带有传动组件的夹持板、固定支架、驱动杆及调节机构;其中,

成对的所述夹持板相对设置,并形成夹持空间;

所述传动组件包括定向杆、第一传动杆及第二传动杆;所述定向杆的一端与所述夹持板可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固定支架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传动杆可转动连接在所述固定支架上,所述第一传动杆的一端与所述夹持板可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传动杆的一端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传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驱动杆可转动连接;

所述驱动杆与所述调节机构连接;

所述调节机构可带动所述驱动杆做直线往复运动,所述驱动杆沿第一方向移动时,所述驱动杆通过所述传动组件带动成对的夹持板相互靠近,以便成对的所述夹持板夹紧容置在所述夹持空间内的被夹紧件;所述驱动杆沿第二方向移动时,所述驱动杆通过所述传动组件带动成对的夹持板相互远离,以便成对的所述夹持板释放容置在所述夹持空间内的被夹紧件。

可选地,所述夹持板包括连接部及与所述连接部连接的夹持部;

所述连接部分别与所述定向杆及所述第一传动杆可转动连接;

所述驱动杆做直线往复运动时,成对的夹持板上的所述夹持部相互靠近或远离。

可选地,所述驱动杆上设置有至少两个导向杆;

所述固定支架上设置有与所述导向杆配合使用的导向孔;

所述导向杆伸入所述导向孔内,所述驱动杆可带动所述导向杆在所述导向孔内做直线往复运动。

可选地,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螺杆、传动齿轮、止转组件及调节轮;其中,

所述固定支架上设置有螺孔,所述螺杆穿过所述螺孔与所述驱动杆连接;

所述传动齿轮包括外轮齿及内轮齿,所述传动齿轮通过所述外轮齿与所述止转组件啮合,所述传动齿轮通过所述内轮齿与所述螺杆啮合;

所述止转组件与所述调节轮连接;

双向转动所述调节轮时,可通过所述止转组件及所述传动齿轮带动所述螺杆进行双向转动,以便所述螺杆带动所述驱动杆进行直线往复运动,其中,所述螺杆带动所述驱动杆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时,通过所述止转组件可限制所述螺杆发生反转。

可选地,所述止转组件包括止转齿轮及固定齿轮;其中,

所述止转齿轮的轮柱面上设置有与所述外轮齿啮合的驱动齿及多个棘齿弹臂;所述棘齿弹臂包括:第一支撑臂及具有弹性的第二支撑臂,所述第一支撑臂的一端连接在所述止转齿轮的轮柱面上,所述第二支撑臂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臂连接,所述第二支撑臂的另一端设有第一止转齿;

所述固定齿轮的内轮面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止转齿配合使用的第二止转齿;

所述调节轮包括控制轮及设置在所述控制轮上的支撑轴和多个拨齿结构,所述固定齿轮及所述止转齿轮依次套接在所述支撑轴上,所述拨齿结构位于所述第二支撑臂与所述第二止转齿之间;

所述调节轮带动所述螺杆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时,所述拨齿结构与所述第一支撑臂抵接,所述第一止转齿与所述第二止转齿啮合;

所述调节轮带动所述螺杆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时,所述拨齿结构挤压所述第一止转齿,所述第一止转齿与所述第二止转齿分离。

可选地,所述调节机构还包括具有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的限位板;

所述限位板通过所述第一通孔套接在所述螺杆上;

所述限位板通过所述第二通孔套接在所述调节轮的所述支撑轴上。

可选地,所述支撑轴远离所述控制轮的一端设置有多个限位凸起。

可选地,所述第一传动杆为直杆形、弧形;或者所述第一传动杆包括至少两段,相邻的两段之间具有夹角。

可选地,所述固定支架包括固定板、两个侧板及两个连接板;

所述固定板的相对的两端分别与一个所述侧板的一端连接,两个所述侧板的另一端沿同一方向延伸;

两个所述侧板的远离所述固定板的一端分别与一个所述连接板的一端连接,所述连接板的另一端向靠近另一个所述连接板的方向延伸;

所述侧板分别与所述定向杆及所述第一传动杆可转动连接。

相应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头戴设备,包括:如上述中所述的夹紧装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调节机构在带动驱动杆做直线往复运动时,驱动杆通过传动组件带动成对的夹持板相互靠近或远离,以便成对的夹持板夹紧或释放容置在夹持空间内的被夹紧件。通过调节机构可控制驱动杆做直线往复运动时移动的距离,从而控制成对的夹持板之间的容置空间的大小,从而能够对多种型号的被夹紧件实现夹紧操作。夹紧过程简单快捷,且方便用户进行操作,从而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不当限定。

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夹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夹紧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调节机构的侧面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调节机构的平面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夹紧装置的使用过程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夹紧装置的夹紧状态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夹紧装置的释放状态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夹紧装置的夹紧状态和释放状态的对比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头戴设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夹紧装置处于夹紧状态;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头戴设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夹紧装置处于释放状态。

附图标记说明

10:定向杆;11:第一传动杆;12:第二传动杆;

20:夹持板;21:连接部;22:夹持部;

30:固定支架;31:固定板;32:侧板;33:连接板;

40:驱动杆;41:导向杆;

50:调节机构;51:螺杆;52:传动齿轮;53:止转组件;54:调节轮;541:控制轮;542:支撑轴;543:拨齿结构;544:限位凸起;55:止转齿轮;56:固定齿轮;561:第二止转齿;57:驱动齿;58:棘齿弹臂;581:第一支撑臂;582:第二支撑臂;583:第一止转齿;59:限位板;60:壳体;61: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保护的范围。

发明人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中发现,目前,现有的手机盒子限制于手机盒子的大小,仅能适用于少数固定型号的手机,如果不是规定型号的手机无法放入手机盒子中,适用范围较小。

因此,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夹紧装置及头戴设备,能够通过简单的操作,实现对多种被夹紧件进行夹紧操作。

以下将配合附图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实施方式,藉此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功效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夹紧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夹紧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夹紧装置,包括:至少一对分别带有传动组件的夹持板20、固定支架30、驱动杆40及调节机构50。

其中,成对的夹持板20相对设置,并形成夹持空间。

传动组件包括定向杆10、第一传动杆11及第二传动杆12。定向杆10的一端与夹持板20可转动连接,另一端与固定支架30可转动连接。第一传动杆11可转动连接在固定支架30上,第一传动杆11的一端与夹持板20可转动连接,另一端与第二传动杆12的一端可转动连接。第二传动杆12的另一端与驱动杆40可转动连接。

驱动杆40与调节机构50连接。调节机构50可带动驱动杆40做直线往复运动,驱动杆40沿第一方向移动时,驱动杆40通过传动组件带动成对的夹持板20相互靠近,以便成对的夹持板20夹紧容置在夹持空间内的被夹紧件。驱动杆40沿第二方向移动时,驱动杆40通过传动组件带动成对的夹持板20相互远离,以便成对的夹持板20释放容置在夹持空间内的被夹紧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调节机构50可控制驱动杆40做直线往复运动时移动的距离,从而控制成对的夹持板20之间的夹持空间的大小,从而能够对多种型号的被夹紧件实现夹紧操作。夹紧过程简单快捷,且方便用户进行操作,从而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以被夹紧件为手机为例,举例来说,参见图1,假设图1中箭头A的方向即为第一方向,与箭头A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为第二方向。驱动杆40与第二传动杆12连接的点为a点,第二传动杆12与第一传动杆11连接的点为b点,第一传动杆11与固定支架30连接的点为c点,第一传动杆11与夹持板20连接的点为d点。

初始状态时,成对的夹持板20相互距离较远,手机进入夹持空间后,通过调节机构50带动驱动杆40沿箭头A方向(即第一方向)移动,驱动杆40通过成对的第二传动杆12同步推动相应的第一传动杆11,使得成对的第一传动杆11位于b点的一端同步远离驱动杆40,使得成对的第一传动杆11位于d点的一端同步相互靠近。成对的第一传动杆11带动成对的夹持板20相互靠近,以便成对的夹持板20夹紧容置在夹持空间内的手机。

释放手机时,通过调节机构50带动驱动杆40沿箭头A的反方向(即第二方向)移动,驱动杆40通过成对的第二传动杆12同步拉动相应的第一传动杆11,使得成对的第一传动杆11位于b点的一端同步靠近驱动杆40,使得成对的第一传动杆11位于d点的一端同步相互远离。成对的第一传动杆11带动成对的夹持板20相互远离,以便成对的夹持板20释放容置在夹持空间内的手机。

需要说明的是,在夹紧和释放过程中,夹持板20与第一传动杆11之间绕着d点进行适应性转动,第一传动杆11与固定支架30之间绕着c点进行适应性转动,第一传动杆11与第二传动杆12之间绕着b点进行适应性转动,第二传动杆12与渠道杆之间绕着a点进行适应性转动。定向杆10与夹持板20及固定支架30之间进行适应性转动,通过定向杆10对夹持板20起到支撑作用的同时,还可限定夹持板20的移动方向,防止夹持板20在移动过程中发生偏移。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夹紧装置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夹持板20可根据不同的夹持要求具有多种的实现方式,其中,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继续参见图2,夹持板20包括连接部21及与连接部21连接的夹持部22。连接部21及夹持部22形成L型结构,成对的夹持部22呈镜像对称,连接部21可位于成对的夹持部22中间,或者连接部21位于成对的夹持部22的外侧均可,此处不做具体限制。

连接部21分别与定向杆10及第一传动杆11可转动连接。为防止夹持板20出现偏转的情况,连接部21分别通过不同的位置的转轴与定向杆10及第一传动杆11连接。夹持板20通过夹持部22对被夹持件进行夹持,具体地,驱动杆40做直线往复运动时,成对的夹持板20上的所述夹持部22相互靠近或远离。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实现的实施例中,为防止夹持部22与被夹紧件接触时,夹持部22对被夹紧件造成损伤,夹持部22与被夹紧件接触的一侧上设置有缓冲层。缓冲层具有弹性,当夹持部22与被夹紧件接触时,缓冲层受到挤压发生形变,抵消了夹持部22与被夹紧件之间的作用力,防止被夹紧件被夹持部22挤伤。

进一步地,为了满足不同的夹持要求,更加方便夹持板20对被夹持件的夹持,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实现的实施例中,第一传动杆11包括但不限于为直杆形、弧形;或者第一传动杆11包括至少两段,相邻的两段之间具有夹角。

继续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实现的实施例中,驱动杆40上设置有至少两个导向杆41。固定支架30上设置有与导向杆41配合使用的导向孔。导向杆41伸入导向孔内,驱动杆40可带动导向杆41在导向孔内做直线往复运动。通过导向杆41可限定驱动杆40在进行直线往复运动的方向,例如,通过导向杆41可保证驱动杆40沿着图1中箭头A的方向进行移动,保证驱动杆40在移动时不会发生偏移,确保驱动杆40的移动方向的精度。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调节机构50的实现方式包括多种,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可通过电机带动驱动杆40进行直线往复移动。

另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继续参见图1和图2,调节机构50包括螺杆51、传动齿轮52、止转组件53及调节轮54。其中,固定支架30上设置有螺孔,螺杆51穿过螺孔与驱动杆40连接。螺孔可为螺杆51进行支撑,同时螺杆51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时,可相对螺孔做直线往复移动。

传动齿轮52包括外轮齿及内轮齿,传动齿轮52通过外轮齿与止转组件53啮合,传动齿轮52通过内轮齿与螺杆51啮合。止转组件53与调节轮54连接。双向转动调节轮54时,可通过止转组件53及传动齿轮52带动螺杆51进行双向转动,以便螺杆51带动驱动杆40进行直线往复运动,其中,螺杆51带动驱动杆40沿第一方向移动时,通过止转组件53可限制螺杆51发生反转。

举例来说,以顺时针转动调节轮54为夹持被夹持件为例,通过外力顺时针转动调节轮54,调节轮54通过止转组件53带动传动齿轮52逆时针转动,同时传动齿轮52带动螺杆51进行顺时针转动。螺杆51进行顺时针转动的同时,相对螺孔水平位移,即螺杆51沿着图1中A箭头方向移动,从而带动驱动杆40沿着图1中A箭头方向移动。当外力消失时,通过止转组件53可限制螺杆51发生反转,即可将螺杆51的位置锁定,使得整个夹紧装置保持当前状态,即夹持板20夹紧被夹持件的状态。

释放被夹持件时,通过外力逆时针转动调节轮54,调节轮54通过止转组件53带动传动齿轮52顺时针转动,同时传动齿轮52带动螺杆51进行逆时针转动。螺杆51进行逆时针转动的同时,相对螺孔水平位移,即螺杆51沿着图1中A箭头的反方向移动,从而带动驱动杆40沿着图1中A箭头的反方向移动,成对的夹持板20向相背的方向移动,以便释放被夹持件。

通过调节轮54的顺时针和逆时针转动,配合传动齿轮52的传动作用,调节轮54间接带动螺杆51的顺时针和逆时针转动,通过传动齿轮52可将螺杆51的顺时针和逆时针转动转化为直线位移,也可以理解为从转动转换为水平移动。通过止转组件53可将夹紧装置锁定在夹紧状态,保证夹紧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参见图1至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实现的实施例中,止转组件53包括止转齿轮55及固定齿轮56。其中,止转齿轮55的轮柱面上设置有与外轮齿啮合的驱动齿57及多个棘齿弹臂58。

棘齿弹臂58包括:第一支撑臂581及具有弹性的第二支撑臂582,第一支撑臂581的一端连接在止转齿轮55的轮柱面上,第二支撑臂582的一端与第一支撑臂581连接,第二支撑臂582的另一端设有第一止转齿583。固定齿轮56的内轮面上设有与第一止转齿583配合使用的第二止转齿561。调节轮54包括控制轮541及设置在控制轮541上的支撑轴542和多个拨齿结构543,固定齿轮56及止转齿轮55依次套接在支撑轴542上,拨齿结构543位于第二支撑臂582与第二止转齿561之间。

调节轮54带动螺杆51沿第一方向移动时,拨齿结构543与第一支撑臂581抵接,第一止转齿583与第二止转齿561啮合。调节轮54带动螺杆51沿第二方向移动时,拨齿结构543挤压第一止转齿583,第一止转齿583与第二止转齿561分离。为方便用户对调节轮54进行控制,控制轮541的外部设置有防滑结构。

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调节轮54顺时针转动时,带动螺杆51沿第一方向移动为例,第一止转齿583的朝向顺时针转动的面为斜面,朝着逆时针转动的面为直面。通过外力顺时针转动调节轮54时,调节轮54通过拨齿结构543带动止转齿轮55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固定齿轮56上的第二止转齿561与第一止转齿583的斜面接触,此时第二止转齿561与第一止转齿583能够转动时跳齿,使得止转齿轮55能够沿顺时针的方向转动,从而止转齿轮55带动传动齿轮52逆时针转动,传动齿轮52带动螺杆51顺时针转动并沿第一方向移动。若止转齿轮55发生逆时针转动时,固定齿轮56上的第二止转齿561与第一止转齿583的直面接触,此时第二止转齿561与第一止转齿583不能相互脱离,使得止转齿轮55不能够逆时针转动。也就是当外力消失时,通过止转齿轮55及固定齿轮56可防止螺杆51发生反转。需要说明的是,固定齿轮56的位置是固定的,固定齿轮56不随着调节轮54发生转动。

通过外力逆时针转动调节轮54时,调节轮54通过拨齿结构543挤压第一止转齿583,将第一止转齿583向止转齿轮55的轴心方向压迫,使得第一止转齿583与第二止转齿561分离。同时,调节轮54通过拨齿结构543抵住第一止转齿583,并带动止转齿轮55沿逆时针方向转动,从而止转齿轮55带动传动齿轮52顺时针转动,传动齿轮52带动螺杆51逆时针转动并沿第二方向移动。

进一步地,继续参见图1至4,为了固定传动齿轮52与止转齿轮55之间的相对位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实现的实施例中,调节机构50还包括具有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的限位板59。限位板59通过第一通孔套接在螺杆51上。限位板59通过第二通孔套接在调节轮54的支撑轴542上。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参见图3,固定齿轮56上设置有挡板,挡板伸入止转齿轮55的驱动齿57与棘齿弹臂58之间,挡板与控制轮541形成棘齿弹臂58的第一转动空间,挡板与限位板59形成驱动齿57的第二转动空间,驱动齿57与传动齿轮52的外齿轮在第二转动空间内啮合,从而固定传动齿轮52与止转齿轮55之间的相对位置。进一步地,支撑轴542远离控制轮541的一端设置有多个限位凸起544。通过限位凸起544可防止限位板59从支撑轴542上脱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固定支架30的实现方式包括多种,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继续参见图2,固定支架30包括固定板31、两个侧板32及两个连接板33。固定板31的相对的两端分别与一个侧板32的一端连接,两个侧板32的另一端沿同一方向延伸。两个侧板32的远离固定板31的一端分别与一个连接板33的一端连接,连接板33的另一端向靠近另一个连接板33的方向延伸。侧板32分别与定向杆10及第一传动杆11可转动连接。这种结构的固定支架30部件较少,重量轻便,驱动杆40可在固定板31、两个侧板32及两个连接板33形成的空间内移动,不占用额外的空间。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夹紧装置的运行过程进行介绍。

参见图5,以图5中的箭头所指方式,为上、下、左、右、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

顺时针转动调节轮54,即沿着图5中箭头A的方向转动调节轮54,调节轮54带动止转组件53中的止转齿轮55顺时针转动,止转齿轮55带动传动齿轮52逆时针转动,传动齿轮52带动螺杆51顺时针转动,螺杆51带动驱动杆40向上直线移动,即沿着图5中箭头B的方向移动。驱动杆40通过第二传动杆12推动第一传动杆11,根据杠杆原理,第一传动杆11带动成对的夹持板20相互靠近,即成对的夹持板20沿着箭头C和D的方向移动,从而夹紧进入夹持空间的被夹持件,同时,止转组件53防止螺杆51发生反转。定向杆10与夹持板20及固定支架30之间进行适应性转动,通过定向杆10对夹持板20起到支撑作用的同时,还可限定夹持板20的移动方向,防止夹持板20在移动过程中发生偏移。夹紧装置通过夹持板20夹紧进入夹持空间的被夹持件的状态图可参见图6。

逆时针转动调节轮54,即沿着图5中箭头A的反方向转动调节轮54,调节轮54带动止转组件53中的止转齿轮55逆时针转动,止转齿轮55带动传动齿轮52顺时针转动,传动齿轮52带动螺杆51逆时针转动,螺杆51带动驱动杆40向下直线移动,即沿着图5中箭头B的反方向移动。驱动杆40通过第二传动杆12拉动第一传动杆11,根据杠杆原理,第一传动杆11带动成对的夹持板20相互远离,即成对的夹持板20分别沿着箭头C和D的反方向移动,从而释放进入夹持空间的被夹持件。夹紧装置的夹持板20释放被夹持件的状态图可参见图7。

图8夹紧装置的夹紧状态和释放状态的对比示意图,图8中虚线部分为夹紧装置的夹紧状态,实线部分为释放状态。从图8中可见,夹紧状态下,驱动杆40距离固定支架30的固定板31较远,成对的夹持板20之间距离较近,定向杆10处于直立状态。释放状态下,驱动杆40距离固定支架30的固定板31较近,成对的夹持板20之间距离较远,定向杆10处于倾斜状态。

实施例2

相应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头戴设备,包括:如实施例1中的夹紧装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夹紧装置可以作为单独的结构使用,例如,将手机插入夹持空间之后,再将夹紧装置装入头戴设备中。夹紧装置还可以设置在头戴设备中,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参见图9和图10,头戴设备包括壳体60,夹紧设备设置在壳体60内,固定齿轮56及固定支架30均与壳体60固定连接。壳体60上具有调节孔,调节机构50的调节轮54从调节孔向外伸出。壳体60上设置有用于被夹紧件出入的开口61,被夹紧件从开口61进入夹持空间后,通过夹持板20进行夹持。

实施例2的具体实施方式可参考实施例1中的实施方式,此处不一一进行赘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头戴设备包括但不限于为头戴式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设备、头戴式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设备。具体举例来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头戴设备的宽度可以不大于220mm、厚度可以不大于130mm、高度可以不大于170mm。其中,与双眼连线平行方向为宽度方向、水平目视方向为厚度方向、竖直方向为高度方向。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调节机构在带动驱动杆做直线往复运动时,驱动杆通过传动组件带动成对的夹持板相互靠近或远离,以便成对的夹持板夹紧或释放容置在夹持空间内的被夹紧件。通过调节机构可控制驱动杆做直线往复运动时移动的距离,从而控制成对的夹持板之间的容置空间的大小,从而能够对多种型号的被夹紧件实现夹紧操作。夹紧过程简单快捷,且方便用户进行操作,从而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概括来说,夹紧装置通过可调节夹持空间,并且夹持后可进行锁定,实现同时兼容不同尺寸规格手机。夹紧装置的空间利用率高,用户操作简便。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地描述,但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限定。在权利要求书所描述的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不经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和变形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示例旨在简明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特点,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直观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特点,并不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不当限定。

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的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若干优选实施例,但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申请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