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话筒的音频信号调节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81596发布日期:2019-06-13 10:44阅读:466来源:国知局
一种改进话筒的音频信号调节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教学教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改进话筒的音频信号调节控制器。



背景技术:

近几年,随着信息化教学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正在构造一个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教育环境,一座新的、无限开放的平台将在这个环境中架起,所有的教育资源将得到沟通,新的教育教学规律将要在这个平台上产生并得以运行,在信息技术环境中,人们不仅需要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更需要用全新的观念和理论去重新审视和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领域和环节。

班班通的建设和使用,使学校每个班级里具备与外界进行不同层次的信息沟通、信息化资源获取与利用。终端信息显示和音频声音的呈现,让的课堂内容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

学校资源的整合,学生数量的增加,有的学校的硬件设施、教师的数量等方面一时又跟不上,教师上课必须提高音量,后面的学生才能听得清楚。时间一长,不少教师都觉得嗓子吃不消,便想到了扩音器。

教师运用扩音器讲课的音量一般都不会低于60分贝,有些教师可能分贝调得还要大些,这样又对学生的听觉造成伤害,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能够对班班通音量进行控制的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话筒的音频信号调节控制器,改进无线话筒的性能,降低环境噪音,提高拾音清晰度,从而从根源解决班班通开机吼啸声音严重,传输不稳定的情形。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改进话筒的音频信号调节控制器,该控制器包含无线话筒、接收装置和扬声器,所述无线话筒连接至所述接收装置,所述接收装置的音频输出连接至所述扬声器;

所述无线话筒包含依次连接的MIC拾音传感器、MIC音频放大电路、LC本振高频放大电路和LC滤波阻抗匹配电路;

所述MIC音频放大电路包含电阻R2、R3、R6,三极管Q1和电容C6,所述MIC拾音传感器的一端接地,另一端连接至电容C6和电阻R3的一端,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至VCC,所述电容C6的另一端连接至电阻R6的一端和三极管Q1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还通过电阻R2连接至VCC;

所述LC本振高频放大电路包含电阻R4、R5、R7、R10,滑动变阻器R9,电容C9、C10、 C11、C15、C16,可调电容C14,三极管Q2以及电感L3;

所述滑动变阻器R9的一个固定端接地,另一个固定端连接至MIC音频放大电路的输出端,滑动变阻器R9的活动端连接至电容C10的一端,电容C10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7和电阻R5的串联连接至VCC;

所述可调电容C14,电感L3、电容C15并联连接且并联后的一端接地,另一端连接至电容C9的一端,电容C9的另一端连接至电阻R7与R5之间以及电容C11的一端和三极管Q2 的基极;

电容C11的另一端通过电容C16和电阻R10的并联接地,三极管Q2的发射极通过电阻 R10接地,三极管Q2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4连接至VCC。

可选的,所述LC滤波阻抗匹配电路包含电容C3、C4、C7、C8、C12、C13,电感L1、 L2,电阻R8和三极管Q3;

所述电容C7的一端连接至三极管Q2的集电极,电容C7的另一端连接至电阻R8的一端和三极管Q3的基极,电阻R8的另一端连接至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3的集电极通过电感L1连接至VCC;

电容C3和电容C4相互并联,并联后的一端连接至VCC,并联后的另一端接地;

三级管Q3的集电极还连接至电容C8的一端,电容C8的另一端连接至电感L2的一端和电容C12的一端,电容C12的另一端接地,电感L2的另一端通过电容C13接地,电感L2 的另一端连接至话筒输出。

可选的,还包含LED显示电路,所述LED显示电路包含电阻R1,LED,电容C1和电容C2;

电容C1和电容C2相互并联,并联后的一端连接至VCC,并联后的另一端接地;

电阻R1的一端连接至VCC,另一端连接至LED的正极,LED的负极接地。

可选的,所述无线话筒包含还包含接口电路;

所述接口电路包含AUX音频接口J1和电容C5,所述电容C5的一端连接至三极管Q1 的集电极,另一端连接至AUX音频接口J1的3脚和5脚,所述AUX音频接口J1的2、4 脚连接至LC滤波阻抗匹配电路,所述AUX音频接口J1的1脚接地。

可选的,所述话筒输出为天线输出或者天线输出与接线输出的组合。

可选的,该音频信号调节控制器包含多组的接收装置和扬声器,所述无线话筒与多组的接收装置连接,多组的接收装置分别连接至多组的扬声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重新设计了LC本振高频放大电路,该LC本振高频放大电路频率漂移小,高频放大清晰,同时兼具工作稳定的性能,实现了降低环境噪音,提高拾音清晰度,从而从根源解决了班班通开机吼啸声音严重的问题。

同时本实用新型输出部分使用LC滤波阻抗匹配电路对二次谐波进行了抑制,进一步提高了拾音的清晰度。

同时本实用新型还设计了AUX音频接口,扩展了无线话筒的功能。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附图进行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班班通通讯系统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MIC音频放大电路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LC本振高频放大电路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LC滤波阻抗匹配电路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LED显示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改进话筒的音频信号调节控制器,其中班班通系统如图1所示,核心包含三个要件,话筒1、接收装置2和扬声器3,话筒1连接至接收装置2,话筒向接收装置 2传输声音信号,接收装置2的输出端连接至扬声器3,接收装置3将经过滤波放大后的声音信号输出到扬声器3实现声音的放大输出,其中话筒可以是无线话筒或者有线话筒,有线话筒传播信号质量好,但由于有线连接,不便于教学使用,无线话筒连接较为方便,但教学教具资金有限,不可能买高质量的无线话筒及接收装置,因此本实施例设计出一种结构简单,又能满足教学需求的班班通音频信号调节控制器,解决班班通开机吼啸声音严重,传输不稳定的情形。

本实施例主要改进点在于话筒部分,本实施例介绍无线话筒的解决方案,无线话筒包含依次连接的MIC拾音传感器、MIC音频放大电路、LC本振高频放大电路和LC滤波阻抗匹配电路。

如图2所示,为MIC音频放大电路的电路图,MIC音频放大电路包含电阻R2、R3、R6,三极管Q1和电容C6,MIC拾音传感器的一端接地,另一端连接至电容C6和电阻R3的一端,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至VCC,电容C6的另一端连接至电阻R6的一端和三极管Q1的基极,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至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还通过电阻R2连接至VCC,其中MIC音频放大电路通过三极管Q1的放大作用将MIC拾音传感器MK1的所获取的声音信号放大后输出,电容C6起到初级滤波的作用。

在MIC音频放大电路上本实施例进一步对该部分电路进行了扩展,在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上连接电容C5,通过电容C5接入AUX音频接口,具体为:电容C5的一端连接至三极管 Q1的集电极,另一端连接至AUX音频接口J1的3脚和5脚,AUX音频接口J1的2、4脚连接至LC滤波阻抗匹配电路,AUX音频接口J1的1脚接地,由此扩展了本实用新型无线话筒的输出方式,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AUX音频接口进行语音输入,类似于接入手机等终端播放教学音频等,也可以在本实施例的无线话筒上进行。

如图3所示,LC本振高频放大电路包含电阻R4、R5、R7、R10,滑动变阻器R9,电容C9、C10、C11、C15、C16,可调电容C14,三极管Q2以及电感L3。

滑动变阻器R9的一个固定端接地,另一个固定端连接至MIC音频放大电路输出端,滑动变阻器R9的活动端连接至电容C10的一端,电容C10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7和电阻R5的串联连接至VCC。

可调电容C14,电感L3、电容C15并联连接且并联后的一端接地,另一端连接至电容 C9的一端,电容C9的另一端连接至电阻R7与R5之间以及电容C11的一端和三极管Q2的基极。

电容C11的另一端通过电容C16和电阻R10的并联接地,三极管Q2的发射极通过电阻 R10接地,三极管Q2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4连接至VCC。

本实用新型重新设计了LC本振高频放大电路,其中R9选用滑动变阻器,当不存在AUX 音频接口,滑动变阻器R9的一个固定端直接连接至MIC音频放大电路的输出端上,即三极管Q1的集电极,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的实施例的方案中,如图1所示,设置有AUX音频接口,则滑动变阻器R9的一个固定端连接至AUX音频接口J1的2脚和4脚。

本实用新型的LC本振高频放大电路通过可调电容C14和滑动变阻器R9调节无线话筒的发射频率,使得本实施例无线话筒在85MHz到115MHz之间可调,从而使得本实施例无线话筒能够适配更多的接收装置。

如图4所示,LC滤波阻抗匹配电路包含电容C3、C4、C7、C8、C12、C13,电感L1、 L2,电阻R8和三极管Q3;

电容C7的一端连接至三极管Q2的集电极,电容C7的另一端连接至电阻R8的一端和三极管Q3的基极,电阻R8的另一端连接至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3的集电极通过电感L1连接至VCC;

电容C3和电容C4相互并联,并联后的一端连接至VCC,并联后的另一端接地,三级管 Q3的集电极还连接至电容C8的一端,电容C8的另一端连接至电感L2的一端和电容C12 的一端,电容C12的另一端接地,电感L2的另一端通过电容C13接地,电感L2的另一端连接至话筒输出,本实施例中话筒输出可以为天线输出或者天线输出与接线输出的组合。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无线话筒还包含LED显示电路,所述LED显示电路包含电阻R1, LED,电容C1和电容C2;电容C1和电容C2相互并联,并联后的一端连接至VCC,并联后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1的一端连接至VCC,另一端连接至LED的正极,LED的负极接地。该LED显示电路用于显示整个无线话筒的工作状态,在打开的状态下LED亮灯显示。

本实用新型的接收装置可以是分体式的接收端和功放分开,也可以选用一体式的接收端与功放的接收装置,本实施例的选用KAIDE848收音机作为接收装置的接收端对本班班通音频信号调节控制器进行了测试,通过对可调电容C14和滑动变阻器R9的调节,接收装置接收到的发射频率为89MHz,并对音频接收的质量进行了测试,试验结果显示,无线话筒拾音清晰,传输稳定,多次测试未发现吼啸音的出现,满足教学的需要,且接收装置以及电路板结构均能够以低廉的成本取得,因此也极大的节约了成本。

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的班班通音频信号调节控制器,还可以包含多组的接收装置和扬声器,所述无线话筒与多组的接收装置连接,多组的接收装置分别连接至多组的扬声器。由此满足了在学校教学大环境下,可能存在需要满足通过同一无线话筒对无线话筒覆盖范围内的所有接收装置发送语音信息的需求。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优选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通过上述优选实施例已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出各种各样的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