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采集装置及图像采集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221090发布日期:2019-11-26 02:08阅读:293来源:国知局
图像采集装置及图像采集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计算机视觉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图像采集装置及图像采集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监控技术的发展,监控领域对于图像采集装置采集的图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一些特殊场景,例如:低照度的场景,如何保证图像的质量是监控领域重点关注的问题。

目前,为了保证低照度环境采集的图像质量,通常采用图像融合技术。具体的,在图像采集装置中设置两个图像传感器,两个图像传感器分别用于采集具有不同近红外光能量的图像。然后,将采集到的两个图像进行融合。

然而,上述现有的图像采集装置,需要通过两个图像传感器进行图像采集,对图像采集装置的工艺结构以及两个图像传感器之间的同步要求极高,导致图像采集装置的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图像采集装置及图像采集方法,以降低图像采集装置的成本。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图像采集装置,包括:图像传感器、补光器和滤光组件,所述图像传感器位于所述滤光组件的出光侧;

所述图像传感器,用于通过多次曝光产生并输出第一图像信号和第二图像信号,其中,所述第一图像信号是根据第一预设曝光产生的图像信号,所述第二图像信号是根据第二预设曝光产生的图像信号,所述第一预设曝光和所述第二预设曝光为所述多次曝光中的其中两次曝光;

所述补光器包括第一补光装置,所述第一补光装置用于进行近红外补光,其中,在所述第一预设曝光时进行第一近红外补光,在所述第二预设曝光时进行第二近红外补光;

所述滤光组件包括第一滤光片,所述第一滤光片使可见光和部分近红外光通过。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图像采集的方法,应用于图像采集装置,所述图像采集装置包括图像传感器、补光器和滤光组件,所述图像传感器位于所述滤光组件的出光侧,所述补光器包括第一补光装置,所述滤光组件包括第一滤光片,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所述第一补光装置进行近红外补光,其中,在所述第一预设曝光时进行第一近红外补光,在所述第二预设曝光时进行第二近红外补光,所述第一预设曝光和所述第二预设曝光为图像传感器的多次曝光中的其中两次曝光;

通过所述第一滤光片使可见光和部分近红外光通过;

通过所述图像传感器进行多次曝光,以产生并输出第一图像信号和第二图像信号,其中,所述第一图像信号是根据第一预设曝光产生的图像信号,所述第二图像信号是根据第二预设曝光产生的图像信号。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像采集装置及图像采集方法,利用图像传感器的曝光时序来控制补光装置的近红外补光时序,以便在第一预设曝光的过程中进行第一近红外补光并产生第一图像信号,在第二预设曝光的过程中进行第二近红外补光并产生第二图像信号,这样的数据采集方式,可以在结构简单、降低成本的同时直接采集到近红外光能量不同的第一图像信号和第二图像信号,也即通过一个图像传感器就可以获取两种不同近红外光能量的图像信号,使得该图像采集装置更加简便,进而使得获取第一图像信号和第二图像信号也更加高效。并且,第一图像信号和第二图像信号均由同一个图像传感器产生并输出,无需对第一图像信号和第二图像信号进行高精度的配准处理。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图像采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像采集装置的图像采集原理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图像采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卷帘曝光方式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全局曝光方式下近红外补光与曝光时序之间的关系示意图之一;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全局曝光方式下近红外补光与曝光时序之间的关系示意图之二;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全局曝光方式下近红外补光与曝光时序之间的关系示意图之三;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全局曝光方式下近红外补光与曝光时序之间的关系示意图之四;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全局曝光方式下近红外补光与曝光时序之间的关系示意图之五;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卷帘曝光方式下近红外补光与曝光时序之间的关系示意图之一;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卷帘曝光方式下近红外补光与曝光时序之间的关系示意图之二;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卷帘曝光方式下近红外补光与曝光时序之间的关系示意图之三;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补光装置进行近红外补光的波长和相对强度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滤光片通过的光的波长和通过率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rgb传感器的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rgbw传感器的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rccb传感器的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ryyb传感器的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图像传感器的感应曲线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图像采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通过两个图像传感器进行图像采集,对图像采集装置的工艺结构以及两个图像传感器之间的同步要求极高,导致图像采集装置的成本较高。并且,分别由两个图像传感器产生的两个图像进行图像融合时,需要对这两个图像进行高精度的配准处理,若配准未达到要求,可能会导致融合图像的质量低于单独的图像。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图像采集装置及图像采集方法,在图像采集设备中仅需要设置一个图像传感器,利用图像传感器的曝光时序来控制补光器的近红外光补光时序,使得图像传感器通过第一预设曝光和第二预设曝光产生近红外光能量不同的近红外光图像,提升图像采集装置的采集能力和灵活性。

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不再赘述。

图1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图像采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a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图像采集装置,包括:图像传感器01、补光器02和滤光组件03,图像传感器01位于滤光组件03的出光侧。图像传感器01用于通过多次曝光产生并输出第一图像信号和第二图像信号。其中,第一图像信号是根据第一预设曝光产生的图像信号,第二图像信号是根据第二预设曝光产生的图像信号,第一预设曝光和第二预设曝光为该多次曝光中的其中两次曝光。补光器02包括第一补光装置021,第一补光装置021用于进行近红外补光,其中,在所述第一预设曝光时进行第一近红外补光,在所述第二预设曝光时进行第二近红外补光。滤光组件03包括第一滤光片031,第一滤光片031使可见光和部分近红外光通过。

首先结合图1a描述图像采集装置可能的结构。参见图1a,图像采集装置还可以包括镜头04,此时,滤光组件03可以位于镜头04和图像传感器01之间,且图像传感器01位于滤光组件03的出光侧。或者,镜头04位于滤光组件03与图像传感器01之间,且图像传感器01位于镜头04的出光侧。作为一种示例,第一滤光片031可以是滤光薄膜,这样,当滤光组件03位于镜头04和图像传感器01之间时,第一滤光片031可以贴在镜头04的出光侧的表面,或者,当镜头04位于滤光组件03与图像传感器01之间时,第一滤光片031可以贴在镜头04的入光侧的表面。

图1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像采集装置的图像采集原理示意图。如图1b所示,环境中的环境光被目标物体反射,同时,补光器02产生的补光也被目标物体反射。环境光和补光对应的反射光入射到镜头04。镜头04对反射光进行聚集后,经过滤光组件03进行滤光,使得只有特定波段的反射光到达图像传感器01。图像传感器01通过曝光产生图像信号。

作为一种示例,图像采集装置可以是摄像机、抓拍机、人脸识别相机、读码相机、车载相机、全景细节相机等。

作为另一种示例,补光器02可以位于图像采集装置内,也可以位于图像采集装置的外部。补光器02可以为图像采集装置的一部分,也可以为独立于图像采集装置的一个器件。当补光器02位于图像采集的外部时,补光器02可以与图像采集装置进行通信连接,可以保证图像采集设备中的图像传感器01的曝光时序与补光器02包括的第一补光装置021的近红外补光时序存在一定的关系,如在所述第一预设曝光时进行第一近红外补光,在所述第二预设曝光时进行第二近红外补光。

另外,第一补光装置021为可以发出近红外光的装置,例如近红外补光灯等,第一补光装置021可以以频闪方式进行近红外补光,也可以以类似频闪的其他方式进行近红外补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在一些示例中,当第一补光装置021以频闪方式进行近红外补光时,可以通过手动方式来控制第一补光装置021以频闪方式进行近红外补光,也可以通过软件程序或特定设备来控制第一补光装置021以频闪方式进行近红外补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其中,第一补光装置021进行近红外补光的时间段可以与当次曝光的曝光时间段重合,也可以大于当次曝光的曝光时间段或者小于当次曝光的曝光时间段。

以图像采集装置中,滤光组件03可以位于镜头04和图像传感器01之间,且图像传感器01位于滤光组件03的出光侧的结构特征为例,图像采集装置采集第一图像信号和第二图像信号的过程为:在图像传感器01进行第一预设曝光时,第一补光装置021进行第一近红外补光,此时拍摄场景中的环境光和第一近红外补光被场景中物体反射的反射光经由镜头04、第一滤光片031之后,由图像传感器01通过第一预设曝光产生第一图像信号。在图像传感器01进行第二预设曝光时,第一补光装置021进行第二近红外补光,此时拍摄场景中的环境光和第二近红外补光被场景中的物体反射的反射光经由镜头04、第一滤光片031之后,由图像传感器01通过第二预设曝光产生第二图像信号。在图像采集的一个帧周期内可以有m个第一预设曝光和n个第二预设曝光,第一预设曝光和第二预设曝光之间可以有多种组合的排序。在图像采集的一个帧周期中,

m和n的取值以及m和n的大小关系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例如,m和n的取值可相等,也可不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多次曝光是指一个帧周期内的多次曝光,也即是,图像传感器01在一个帧周期内进行多次曝光,从而产生并输出至少一帧第一图像信号和至少一帧第二图像信号。例如,1秒内包括25个帧周期,图像传感器01在每个帧周期内进行多次曝光,从而产生至少一帧第一图像信号和至少一帧第二图像信号,将一个帧周期内产生的第一图像信号和第二图像信号称为一组图像信号,这样,25个帧周期内就会产生25组图像信号。其中,第一预设曝光和第二预设曝光可以是一个帧周期内多次曝光中相邻的两次曝光,也可以是一个帧周期内多次曝光中不相邻的两次曝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第一图像信号是第一预设曝光产生并输出的,第二图像信号是第二预设曝光产生并输出的,在产生并输出第一图像信号和第二图像信号之后,可以对第一图像信号和第二图像信号进行处理。示例性的,对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进行图像融合,以提高图像的质量。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图像信号是通过图像传感器进行第一预设曝光产生的,而在所述第一预设曝光时进行第一近红外光;第二图像信号是通过图像传感器进行第二预设曝光产生的,而在第二预设曝光时进行第二近红外补光;当第一近红外补光与第二近红外补光不同时,第一预设曝光产生的第一图像信号和第二预设曝光产生的第二图像信号是近红外光能量不同的图像信号。因此,在低照度场景下,将近红外光能量不同的两个图像信号进行融合,融合后的图像中体现出的图像信息更多,保证了采集图像的质量。

由此可见,本实施例的图像采集装置通过一个图像传感器就产生了近红外光能量不同的图像,使得图像采集装置更加简便,降低了图像采集装置的结构复杂度,并降低了图像采集装置的硬件成本,同时,还提高了图像采集装置的采集能力和灵活性。并且,第一图像信号和第二图像信号均由同一个图像传感器产生并输出,无需对第一图像信号和第二图像信号进行高精度的配准处理。

可选地,由于人眼容易将第一补光装置021进行近红外光补光的颜色与交通灯中的红灯的颜色混淆,所以,参见图2,补光器02还可以包括第二补光装置022,第二补光装置022用于进行可见光补光。其中,第二补光装置022可以在第一预设曝光和/或第二预设曝光的至少部分曝光时间段内进行可见光补光。以第一预设曝光为例,如果第二补光装置022在第一预设曝光的至少部分曝光时间段内提供可见光补光,也即是,至少在第一预设曝光的部分曝光时间段内进行近红外补光和可见光补光,这两种光的混合颜色可以区别于交通灯中的红灯的颜色,从而避免了人眼将补光器02进行近红外补光的颜色与交通灯中的红灯的颜色混淆,保证图像采集的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补光装置022可以用于以常亮方式进行可见光补光;或者,第二补光装置022可以用于以频闪方式进行可见光补光,其中,在所述第一预设曝光的至少部分曝光时间段内存在可见光补光,在所述第二预设曝光的整个曝光时间段内不存在可见光补光;或者,第二补光装置022可以用于以频闪方式进行可见光补光,其中,在所述第一预设曝光的整个曝光时间段内不存在可见光补光,在所述第二预设曝光的至少部分曝光时间段内存在可见光补光;或者,所述第二补光装置(022)用于以频闪方式进行可见光补光,其中,在所述第一预设曝光的至少部分曝光时间段内存在可见光补光,在所述第二预设曝光的至少部分曝光时间段内存在可见光补光。其中,可见光补光的时间段与近红外补光的时间段可以相同或者不同。

当第二补光装置022常亮方式进行可见光补光时,不仅可以避免人眼将第一补光装置021进行近红外补光的颜色与交通灯中的红灯的颜色混淆,还保证图像采集的质量。当第二补光装置022以频闪方式进行可见光补光时,可以避免人眼将第一补光装置021进行近红外补光的颜色与交通灯中的红灯的颜色混淆,进而保证图像采集的质量,而且还可以减少第二补光装置022的补光次数,从而延长第二补光装置022的使用寿命。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滤光组件(03)还包括第二滤光片和切换部件,所述第一滤光片(031)和所述第二滤光片均与所述切换部件连接;所述切换部件,用于将所述第二滤光片切换到所述图像传感器(01)的入光侧,或者将第一滤光片031切换到该图像传感器01的入光侧。例如,在白天时候,将该第二滤光片032切换到该图像传感器01的入光侧,在夜晚时候,将第一滤光片031切换到该图像传感器01的入光侧。在所述第二滤光片切换到所述图像传感器(01)的入光侧之后,所述第二滤光片使可见光通过,阻挡近红外光,所述图像传感器(01),用于通过曝光产生并输出第三图像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切换部件用于将第二滤光片切换到图像传感器01的入光侧,也可以理解为第二滤光片替换第一滤光片031在图像传感器01的入光侧的位置。在第二滤光片切换到图像传感器01的入光侧之后,第一补光装置021可以处于关闭状态也可以处于开启状态。

作为一种示例,图像传感器01可以采用全局曝光方式,也可以采用卷帘曝光方式。其中,全局曝光方式是指每一行有效图像的曝光开始时刻均相同,且每一行有效图像的曝光结束时刻均相同。换句话说,全局曝光方式是所有行有效图像同时进行曝光并且同时结束曝光的一种曝光方式。卷帘曝光方式是指不同行有效图像的曝光时间不完全重合,也即是,一行有效图像的曝光开始时刻都晚于上一行有效图像的曝光开始时刻,且一行有效图像的曝光结束时刻都晚于上一行有效图像的曝光结束时刻。另外,卷帘曝光方式中每一行有效图像结束曝光后可以进行数据输出,因此,从第一行有效图像的数据开始输出时刻到最后一行有效图像的数据结束输出时刻之间的时间可以表示为读出时间。

示例性地,参见图3,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卷帘曝光方式的示意图。从图3可以看出,第1行有效图像在t1时刻开始曝光,在t3时刻结束曝光,第2行有效图像在t2时刻开始曝光,在t4时刻结束曝光,t2时刻相比于t1时刻向后推移了一个时间段,t4时刻相比于t3时刻向后推移了一个时间段。另外,第1行有效图像在t3时刻结束曝光并开始输出数据,在t5时刻结束数据的输出,第n行有效图像在t6时刻结束曝光并开始输出数据,在t7时刻结束数据的输出,则t3~t7时刻之间的时间即为读出时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像传感器01可以采用全局曝光方式进行多次曝光,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图像传感器01可以采用卷帘曝光方式进行多次曝光。无论是全局曝光方式还是卷帘曝光方式,对于任意一次近红外补光,近红外补光的时间段是可以当次曝光的曝光时间段的子集,或者,近红外补光的时间段与当次曝光的曝光时间段可以存在交集,或者当次曝光的曝光时间段可以是近红外补光的时间段的子集。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近红外补光与所述第二近红外补光的至少一个补光参数不同,所述至少一个补光参数为补光时长、中心波长、补光强度中的一种或多种;使得第一预设曝光产生的第一图像信号和第二预设曝光产生的第二图像信号为不同近红外光能量的图像。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近红外补光的中心波长与所述第二近红外补光的中心波长不同。示例性的,第一近红外补光的中心波长为750±10纳米的波长范围内的任一波长;或者,所述第一近红外补光的中心波长为780±10纳米的波长范围内的任一波长;或者,所述第一近红外补光的中心波长为940±10纳米的波长范围内的任一波长。本实施例对于第二近红外补光的中心波长不作具体限定,只要与第一近红外补光的中心波长不同即可。这样,第一预设曝光产生的第一图像信号与第二预设曝光产生的第二图像信号的光谱不同。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近红外补光的补光强度与所述第二近红外补光的补光强度不同。可选的,所述第一近红外补光的补光强度高于所述第二近红外补光的补光强度。这样,第一预设曝光产生的第一图像信号的近红外光能量高于第二预设曝光产生的第二图像信号的近红外光能量。可选的,当第一近红外补光的补光强度高于第二近红外补光的补光强度时,第一近红外补光的补光时长可以短于第二近红外补光的补光时长。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近红外补光的补光时长与所述第二近红外补光的补光时长不同。可选的,所述第一近红外补光的补光时长长于所述第二近红外补光的补光时长。这样,第一预设曝光产生的第一图像信号的近红外光能量高于第二预设曝光产生的第二图像信号的近红外光能量。可选的,当第一近红外补光的补光时长长于第二近红外补光的补光时长时,第一近红外补光的补光强度可以低于第二近红外补光的补光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描述方便,将第一预设曝光对应的近红外补光称为第一近红外补光,将第二预设曝光对应的近红外补光称为第二近红外补光。实际应用中,第一近红外补光和第二近红外补光也可以是第一补光装置提供的同一次补光。例如:第一补光装置提供的补光的时间段与第一预设曝光和第二预设曝光的曝光时间段均有交集。当然,第一近红外补光和第二近红外补光还可以是由第一补光装置中的不同补光灯提供的。示例性的,第一补光装置中包括两个近红外补光灯,其中一个近红外补光灯用于提供第一近红外补光,另一个近红外补光灯用于提供第二近红外补光。

下面以全局曝光方式为例,结合图4至图8所示的几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描述近红外补光与曝光时序之间的关系。后续的图4至图8中,每次曝光左侧的虚线表示图像传感器曝光的开始时刻,每次曝光右侧的实线表示图像传感器曝光的结束时刻。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全局曝光方式下近红外补光与曝光时序之间的关系示意图之一。如图4所示,第一预设曝光时进行第一近红外补光,第二预设曝光时进行第二近红外补光。其中,第一近红外补光和第二近红外补光的补光时长不同,第一近红外补光的补光时长长于第二近红外补光的补光时长。参见图4,第二近红外补光的补光开始时刻晚于第二预设曝光的曝光开始时刻,第二近红外补光的补光结束时刻早于第二预设曝光的曝光结束时刻,即,第二近红外补光的补光时间段是第二预设曝光的曝光时间段的子集。第一近红外补光的补光开始时刻早于第一预设曝光的曝光开始时刻,第一近红外补光的补光结束时刻晚于第一预设曝光的曝光结束时刻,即,第一预设曝光的曝光时间段是第一近红外补光的补光时间段的子集。

在第一近红外补光和第二近红外补光的补光时长不同时,第一近红外补光和第二近红外补光的中心波长可以相同或者不同,第一近红外补光和第二近红外补光的补光强度可以相同或者不同。图4示例的是第一近红外补光和第二近红外补光的补光时长不同、中心波长相同、补光强度相同的情况。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全局曝光方式下近红外补光与曝光时序之间的关系示意图之二。如图5所示,第一预设曝光和第二预设曝光时均存在近红外补光,并且,第一预设曝光和第二预设曝光对应的近红外补光的中心波长相同、补光强度相同,但是补光时长不同。图5示例的是第一补光装置在进行近红外补光时,任意一次补光时间段与第一预设曝光和第二预设曝光的曝光时间段均有交集的情况。参见图5,近红外补光的补光时间段与第二预设曝光的曝光时间段的交集较少,与第一预设曝光的曝光时间段的交集较多,使得第一预设曝光对应的近红外补光时长大于第二预设曝光对应的近红外补光时长。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全局曝光方式下近红外补光与曝光时序之间的关系示意图之三。如图6所示,第一预设曝光时进行第一近红外补光,第二预设曝光时进行第二近红外补光。其中,第一近红外补光和第二近红外补光的补光强度不同。参见图6,第一近红外补光的补光强度高于第二近红外补光的补光强度。

在第一近红外补光和第二近红外补光的补光强度不同时,第一近红外补光和第二近红外补光的中心波长可以相同或者不同,第一近红外补光和第二近红外补光的补光时长可以相同或者不同。图6示例的是第一近红外补光和第二近红外补光的补光强度不同、中心波长相同、补光时长相同的情况。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全局曝光方式下近红外补光与曝光时序之间的关系示意图之四。如图7所示,第一预设曝光时进行第一近红外补光,第二预设曝光时进行第二近红外补光。其中,第一近红外补光和第二近红外补光的中心波长不同。参见图7,虚线波形和实线波形表示不同波段的近红外光。例如:第二近红外补光的中心波长为750nm±10纳米的波长范围内的任一波长,第一近红外补光的中心波长为940nm±10纳米的波长范围内的任一波长。

在第一近红外补光和第二近红外补光的中心波长不同时,第一近红外补光和第二近红外补光的补光时长可以相同或者不同,第一近红外补光和第二近红外补光的补光强度可以相同或者不同。图7示例的是,第一近红外补光和第二近红外补光的中心波长、补光时长和补光强度均不同的情况。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全局曝光方式下近红外补光与曝光时序之间的关系示意图之五。如图8所示,第一预设曝光和第二预设曝光时均存在第一波段的近红外光补光,并且,在第一预设曝光时还存在第二波段的近红外补光。其中,第一波段的近红外补光的补光时长与第二波段的近红外补光的补光时长可以相同或者不同。参见图8,虚线波形和实线波形表示不同波段的近红外光。图8示例的是,在第二预设曝光时仅包含中心波长为750nm±10纳米的波长范围内的任一波长的近红外补光,在第二预设曝光时包括中心波长为750nm±10纳米的波长范围内的任一波长的近红外补光,以及中心波长为940nm±10纳米的波长范围内的任一波长的近红外补光。

下面以卷帘曝光方式为例,结合图9至图11所示的几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描述近红外补光与曝光时序之间的关系。后续的图9至图11中,每次曝光左侧的虚线表示图像传感器对各行有效图像曝光的开始时刻,每次曝光右侧的实线表示图像传感器对各行有效图像曝光的结束时刻。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卷帘曝光方式下近红外补光与曝光时序之间的关系示意图之一。如图9所示,第一预设曝光时进行第一近红外补光,第二预设曝光时进行第二近红外补光。其中,第一近红外补光和第二近红外补光的补光时长不同。参见图9,第二近红外补光的补光开始时刻晚于第二预设曝光中最后一行有效图像的曝光开始时刻,第二近红外补光的补光结束时刻早于第二预设曝光中第一行有效图像的曝光结束时刻,即,第二近红外补光的补光时间段是第二预设曝光的曝光时间段的子集。第一近红外补光的补光开始时刻晚于第一预设曝光中最后一行有效图像的曝光开始时刻,第一近红外补光的补光结束时刻早于第一预设曝光中第一行有效图像的曝光结束时刻,即,第一近红外补光的补光时间段是第一预设曝光的曝光时间段的子集。并且图9中示意的第一近红外补光的补光时长可以长于第二近红外补光的补光时长。

在第一近红外补光和第二近红外补光的补光时长不同时,第一近红外补光和第二近红外补光的中心波长可以相同或者不同,第一近红外补光和第二近红外补光的补光强度可以相同或者不同。图9示例的是第一近红外补光和第二近红外补光的补光时长不同、中心波长相同、补光强度相同的情况。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卷帘曝光方式下近红外补光与曝光时序之间的关系示意图之二。图10示例的是第一近红外补光的补光时长和第二近红外补光的补光时长不同的另一种情况。如图10所示,第二近红外补光的补光开始时刻晚于第二预设曝光中第一行有效图像的曝光开始时刻,且早于最后一行有效图像的曝光开始时刻,第二近红外补光的补光结束时刻晚于第二预设曝光中最后一行有效图像的曝光结束时刻,且早于之后的最近一次第一预设曝光的第一行有效图像的曝光开始时刻,即,第二近红外补光的补光时间段与第二预设曝光的曝光时间段存在交集。第一近红外补光的补光开始时刻晚于第一预设曝光中最后一行有效图像的曝光开始时刻,第一近红外补光的补光结束时刻早于第一预设曝光中第一行有效图像的曝光结束时刻,即,第一近红外补光的补光时间段是第一预设曝光的曝光时间段的子集。另外,图10中还示例了第一近红外补光和第二近红外补光的补光强度不同且补光时长不同的情况。参见图10,第一近红外补光的补光强度高于第二近红外补光的补光强度。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卷帘曝光方式下近红外补光与曝光时序之间的关系示意图之三。图11示例的是第一近红外补光和第二近红外补光的补光时长不同的又一种情况。如图11所示,第一补光装置在进行近红外补光时,任意一次补光时间段与第一预设曝光和第二预设曝光的曝光时间段均有交集。其中,近红外补光的补光时间段与第二预设曝光的曝光时间段的交集较少,与第一预设曝光的曝光时间段的交集较多,使得第一预设曝光对应的近红外补光时长长于第二预设曝光对应的近红外补光时长。

需要说明的是,图4至图11所示的仅为几种可能的示例,第一近红外补光和第二近红外补光与曝光时序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不限于这些示例。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近红外补光和第二近红外补光的中心波长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当不同时,第一近红外补光的中心波长和/或波段范围可以有多种选择,第二近红外补光的中心波长和/或波段范围也可以有多种选择。后续以第一近红外补光的中心波长和/或波段范围为例进行描述。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使第一补光装置021和第一滤光片031有更好的配合,可以对第一补光装置021进行第一近红外补光的中心波长进行设计,以及对第一滤光片031的特性进行选择,从而使得在第一补光装置021进行第一近红外补光的中心波长为设定特征波长或者落在设定特征波长范围时,通过第一滤光片031的近红外光的中心波长和/或波段宽度可以达到约束条件。该约束条件主要是用来约束通过第一滤光片031的近红外光的中心波长尽可能准确,以及通过第一滤光片031的近红外光的波段宽度尽可能窄,从而避免出现因近红外光波段宽度过宽而引入波长干扰。

其中,第一补光装置021进行第一近红外补光的中心波长可以为第一补光装置021发出的近红外光的光谱中能量最大的波长范围内的平均值,也可以理解为第一补光装置021发出的近红外光的光谱中能量超过一定阈值的波长范围内的中间位置处的波长。

其中,设定特征波长或者设定特征波长范围可以预先设置。作为一种示例,第一补光装置021进行第一近红外补光的中心波长可以为750±10纳米的波长范围内的任一波长;或者,第一补光装置021进行第一近红外补光的中心波长为780±10纳米的波长范围内的任一波长;或者,第一补光装置021进行第一近红外补光的中心波长为940±10纳米的波长范围内的任一波长。也即是,设定特征波长范围可以为750±10纳米的波长范围、或者780±10纳米的波长范围、或者940±10纳米的波长范围。示例性地,第一补光装置021进行第一近红外补光的中心波长为940纳米,第一补光装置021进行第一近红外补光的波长和相对强度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从图12可以看出,第一补光装置021进行第一近红外补光的波段范围为900纳米~1000纳米,其中,在940纳米处,近红外光的相对强度最高。

由于在进行第一近红外补光时,通过第一滤光片031的近红外光大部分为第一补光装置021进行第一近红外补光时经物体反射进入第一滤光片031的近红外光,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约束条件可以包括:通过第一滤光片031的近红外光的中心波长与第一补光装置021进行第一近红外补光的中心波长之间的差值位于波长波动范围内,作为一种示例,波长波动范围可以为0~20纳米。

其中,通过第一滤光片031的近红外补光的中心波长可以为第一滤光片031的近红外光通过率曲线中的近红外波段范围内波峰位置处的波长,也可以理解为第一滤光片031的近红外光通过率曲线中通过率超过一定阈值的近红外波段范围内的中间位置处的波长。

为了避免通过第一滤光片031的近红外光的波段宽度过宽而引入波长干扰,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约束条件可以包括:第一波段宽度可以小于第二波段宽度。其中,第一波段宽度是指通过第一滤光片031的近红外光的波段宽度,第二波段宽度是指被第一滤光片031阻挡的近红外光的波段宽度。应当理解的是,波段宽度是指光线的波长所处的波长范围的宽度。例如,通过第一滤光片031的近红外光的波长所处的波长范围为700纳米~800纳米,那么第一波段宽度为800纳米减去700纳米,即100纳米。换句话说,通过第一滤光片031的近红外光的波段宽度小于第一滤光片031阻挡的近红外光的波段宽度。

例如,参见图13,图13为第一滤光片031可以通过的光的波长与通过率之间的关系的一种示意图。入射到第一滤光片031的近红外光的波段为650纳米~1100纳米,第一滤光片031可以使波长位于380纳米~650纳米的可见光通过,以及波长位于900纳米~1100纳米的近红外光通过,阻挡波长位于650纳米~900纳米的近红外光。也即是,第一波段宽度为1000纳米减去900纳米,即100纳米。第二波段宽度为900纳米减去650纳米,加上1100纳米减去1000纳米,即350纳米。100纳米小于350纳米,即通过第一滤光片031的近红外光的波段宽度小于第一滤光片031阻挡的近红外光的波段宽度。以上关系曲线仅是一种示例,对于不同的滤光片,能够通过滤光片的近红光波段的波段范围可以有所不同,被滤光片阻挡的近红外光的波段范围也可以有所不同。

为了避免在非近红外补光的时间段内,通过第一滤光片031的近红外光的波段宽度过宽而引入波长干扰,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约束条件可以包括:通过第一滤光片031的近红外光的半带宽小于或等于50纳米。其中,半带宽是指通过率大于50%的近红外光的波段宽度。

为了避免通过第一滤光片031的近红外光的波段宽度过宽而引入波长干扰,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约束条件可以包括:第三波段宽度可以小于参考波段宽度。其中,第三波段宽度是指通过率大于设定比例的近红外光的波段宽度,作为一种示例,参考波段宽度可以为50纳米~100纳米的波段范围内的任一波段宽度。设定比例可以为30%~50%中的任一比例,当然设定比例还可以根据使用需求设置为其他比例,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换句话说,通过率大于设定比例的近红外光的波段宽度可以小于参考波段宽度。

例如,参见图13,入射到第一滤光片031的近红外光的波段为650纳米~1100纳米,设定比例为30%,参考波段宽度为100纳米。从图13可以看出,在650纳米~1100纳米的近红外光的波段中,通过率大于30%的近红外光的波段宽度明显小于100纳米。

第一图像信号是第一预设曝光产生并输出的,第二图像信号是第二预设曝光产生并输出的,在产生并输出第一图像信号和第二图像信号之后,可以对第一图像信号和第二图像信号进行处理。在某些情况下,第一图像信号和第二图像信号的用途可能不同,所以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预设曝光与第二预设曝光的至少一个曝光参数可以不同。作为一种示例,该至少一个曝光参数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曝光时间、模拟增益、数字增益、光圈大小中的一种或多种。其中,曝光增益包括模拟增益和/或数字增益。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图像信号和第二图像信号的用途可以相同,例如第一图像信号和第二图像信号都用于智能分析时,为了能使进行智能分析的人脸或目标在运动时能够有同样的清晰度,第一预设曝光与第二预设曝光的至少一个曝光参数可以相同。作为一种示例,第一预设曝光的曝光时间可以等于第二预设曝光的曝光时间,如果第一预设曝光的曝光时间和第二预设曝光的曝光时间不同,会出现曝光时间较长的一路图像信号存在运动拖尾,导致两路图像信号的清晰度不同。同理,作为另一种示例,第一预设曝光的曝光增益可以等于第二预设曝光的曝光增益。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预设曝光的曝光时间等于第二预设曝光的曝光时间时,第一预设曝光的曝光增益可以小于第二预设曝光的曝光增益,也可以等于第二预设曝光的曝光增益。同理,当第一预设曝光的曝光增益等于第二预设曝光的曝光增益时,第一预设曝光的曝光时间可以小于第二预设曝光的曝光时间,也可以等于第二预设曝光的曝光时间。

其中,图像传感器01可以为单个cmos传感器,包括多个感光通道,每个感光通道可以用于感应至少一种可见光波段的光,以及感应近红外波段的光。也即是,每个感光通道既能感应至少一种可见光波段的光,又能感应近红外波段的光。可选地,该多个感光通道可以用于感应至少两种不同的可见光波段的光。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多个感光通道可以包括r感光通道、g感光通道、b感光通道、y感光通道、w感光通道和c感光通道中的至少两种。其中,r感光通道用于感应红光波段和近红外波段的光,g感光通道用于感应绿光波段和近红外波段的光,b感光通道用于感应蓝光波段和近红外波段的光,y感光通道用于感应黄光波段和近红外波段的光。由于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用w来表示用于感应全波段的光的感光通道,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可以用c来表示用于感应全波段的光的感光通道,所以当该多个感光通道包括用于感应全波段的光的感光通道时,这个感光通道可以是w感光通道,也可以是c感光通道。也即是,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使用需求来选择用于感应全波段的光的感光通道。示例性地,图像传感器01可以为rgb传感器、rgbw传感器,或rccb传感器,或ryyb传感器。其中,rgb传感器中的r感光通道、g感光通道和b感光通道的分布方式可以参见图14,rgbw传感器中的r感光通道、g感光通道、b感光通道和w感光通道的分布方式可以参见图15,rccb传感器中的r感光通道、c感光通道和b感光通道分布方式可以参见图16,ryyb传感器中的r感光通道、y感光通道和b感光通道分布方式可以参见图17。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有些感光通道也可以仅感应近红外波段的光,而不感应可见光波段的光。作为一种示例,该多个感光通道可以包括r感光通道、g感光通道、b感光通道、ir感光通道中的至少两种。其中,r感光通道用于感应红光波段和近红外波段的光,g感光通道用于感应绿光波段和近红外波段的光,b感光通道用于感应蓝光波段和近红外波段的光,ir感光通道用于感应近红外波段的光。

示例地,图像传感器01可以为rgbir传感器,其中,rgbir传感器中的每个ir感光通道都可以感应近红外波段的光,而不感应可见光波段的光。

其中,当图像传感器01为rgb传感器时,相比于其他图像传感器,如rgbir传感器等,rgb传感器采集的rgb信息更完整,rgbir传感器有一部分的感光通道采集不到可见光,所以rgb传感器采集的图像的色彩细节更准确。

值得注意的是,图像传感器01包括的多个感光通道可以对应多条感应曲线。示例性地,参见图18,图18中的r曲线代表图像传感器01对红光波段的光的感应曲线,g曲线代表图像传感器01对绿光波段的光的感应曲线,b曲线代表图像传感器01对蓝光波段的光的感应曲线,w(或者c)曲线代表图像传感器01感应全波段的光的感应曲线,nir(nearinfrared,近红外光)曲线代表图像传感器01感应近红外波段的光的感应曲线。

其中,多次曝光可以包括奇数次曝光和偶数次曝光,这样,第一预设曝光和第二预设曝光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几种方式:

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预设曝光为奇数次曝光中的一次曝光,第二预设曝光为偶数次曝光中的一次曝光。这样,多次曝光可以包括按照奇偶次序排列的第一预设曝光和第二预设曝光。例如,多次曝光中的第1次曝光、第3个曝光、第5次曝光等奇数次曝光均为第一预设曝光,第2次曝光、第4次曝光、第6次曝光等偶数次曝光均为第二预设曝光。

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预设曝光为偶数次曝光中的一次曝光,第二预设曝光为奇数次曝光中的一次曝光,这样,多次曝光可以包括按照奇偶次序排列的第一预设曝光和第二预设曝光。例如,多次曝光中的第1次曝光、第3个曝光、第5次曝光等奇数次曝光均为第二预设曝光,第2次曝光、第4次曝光、第6次曝光等偶数次曝光均为第一预设曝光。

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预设曝光为指定的奇数次曝光中的一次曝光,第二预设曝光为除指定的奇数次曝光之外的其他曝光中的一次曝光,也即是,第二预设曝光可以为多次曝光中的奇数次曝光,也可以为多次曝光中的偶数次曝光。

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预设曝光为指定的偶数次曝光中的一次曝光,第二预设曝光为除指定的偶数次曝光之外的其他曝光中的一次曝光,也即是,第二预设曝光可以为多次曝光中的奇数次曝光,也可以为多次曝光中的偶数次曝光。

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预设曝光为第一曝光序列中的一次曝光,第二预设曝光为第二曝光序列中的一次曝光。

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预设曝光为第二曝光序列中的一次曝光,第二预设曝光为第一曝光序列中的一次曝光。

其中,上述多次曝光包括多个曝光序列,第一曝光序列和第二曝光序列为该多个曝光序列中的同一个曝光序列或者两个不同的曝光序列,每个曝光序列包括n次曝光,该n次曝光包括1次第一预设曝光和n-1次第二预设曝光,或者,该n次曝光包括1次第二预设曝光和n-1次第二预设曝光,n为大于2的正整数。

例如,每个曝光序列包括3次曝光,这3次曝光可以包括1次第一预设曝光和2次第二预设曝光,这样,每个曝光序列的第1次曝光可以为第一预设曝光,第2次和第3次曝光为第二预设曝光。也即是,每个曝光序列可以表示为:第一预设曝光、第二预设曝光、第二预设曝光。或者,这3次曝光可以包括1次第二预设曝光和2次第一预设曝光,这样,每个曝光序列的第1次曝光可以为第二预设曝光,第2次和第3次曝光为第一预设曝光。也即是,每个曝光序列可以表示为:第二预设曝光、第一预设曝光、第一预设曝光。

上述仅提供了六种第一预设曝光和第二预设曝光的可能的实现方式,实际应用中,不限于上述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综上,当环境光中的可见光强度较弱时,例如夜晚,可以通过第一补光装置021频闪式的补光,使图像传感器01产生并输出包含第一近红外亮度信息的第一图像信号,以及包含第二近红外亮度信息的第二图像信号,且由于第一图像信号和第二图像信号均由同一个图像传感器01获取,所以第一图像信号的视点与第二图像信号的视点相同,从而通过第一图像信号和第二图像信号可以获取完整的外部场景的信息。在可见光强度较强时,例如白天,白天近红外光的占比比较强,采集的图像的色彩还原度不佳,可以通过图像传感器01产生并输出的包含可见光亮度信息的第三图像信号,这样即使白天,也可以采集到色彩还原度比较好的图像,也可达到不论可见光强度的强弱,或者说不论白天还是夜晚,均能高效、简便地获取外部场景的真实色彩信息。

本申请利用图像传感器的曝光时序来控制补光装置的近红外补光时序,以便在第一预设曝光的过程中进行第一近红外补光并产生第一图像信号,在第二预设曝光的过程中进行第二近红外补光并产生第二图像信号,这样的数据采集方式,可以在结构简单、降低成本的同时直接采集到近红外光能量不同的第一图像信号和第二图像信号,也即通过一个图像传感器就可以获取两种不同近红外光能量的图像信号,使得该图像采集装置更加简便,进而使得获取第一图像信号和第二图像信号也更加高效。并且,第一图像信号和第二图像信号均由同一个图像传感器产生并输出,无需对第一图像信号和第二图像信号进行高精度的配准处理。

基于上述对图像采集装置的描述,该图像采集装置可以通过多次曝光产生并输出第一图像信号和第二图像信号。接下来,以基于上述图1-18所示的实施例提供的图像采集装置来对图像采集方法进行说明。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图像采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9所示,本实施例的方法包括:

s1901:通过所述第一补光装置进行近红外补光,其中,在所述第一预设曝光时进行第一近红外补光,在所述第二预设曝光时进行第二近红外补光,所述第一预设曝光和所述第二预设曝光为图像传感器的多次曝光中的其中两次曝光。

s1902:通过所述第一滤光片使可见光和部分近红外光通过。

s1903:通过所述图像传感器进行多次曝光,以产生并输出第一图像信号和第二图像信号,其中,所述第一图像信号是根据第一预设曝光产生的图像信号,所述第二图像信号是根据第二预设曝光产生的图像信号。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所述第一近红外补光与所述第二近红外补光的至少一个补光参数不同,所述至少一个补光参数为补光时长、中心波长、补光强度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所述第一近红外补光的中心波长与所述第二近红外补光的中心波长不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所述第一近红外补光的补光强度与所述第二近红外补光的补光强度不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所述第一近红外补光的补光强度高于所述第二近红外补光的补光强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所述第一近红外补光的补光时长与所述第二近红外补光的补光时长不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所述第一近红外补光的补光时长长于所述第二近红外补光的补光时长。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对于任意一次近红外补光,近红外补光的时间段是当次曝光的曝光时间段的子集,或者,近红外补光的时间段与当次曝光的曝光时间段存在交集,或者当次曝光的曝光时间段是近红外补光的时间段的子集。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补光器还包括第二补光装置,所述方法还包括:

通过所述第二补光装置以常亮方式进行可见光补光;或者

通过所述第二补光装置以频闪方式进行可见光补光,其中,在所述第一预设曝光的至少部分曝光时间段内存在可见光补光,在所述第二预设曝光的整个曝光时间段内不存在可见光补光;或者

通过所述第二补光装置以频闪方式进行可见光补光,其中,在所述第一预设曝光的整个曝光时间段内不存在可见光补光,在所述第二预设曝光的至少部分曝光时间段内存在可见光补光;或者

通过所述第二补光装置以频闪方式进行可见光补光,其中,在所述第一预设曝光的至少部分曝光时间段内存在可见光补光,在所述第二预设曝光的至少部分曝光时间段内存在可见光补光。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所述滤光组件还包括第二滤光片和切换部件,所述方法还包括:

通过所述切换部件将所述第二滤光片切换到所述图像传感器的入光侧;

通过所述第二滤光片使可见光通过,阻挡近红外光;

通过所述图像传感器进行曝光,以产生并输出第三图像信号。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入射到所述第一滤光片的近红外光的波段范围为第一参考波段范围,所述第一参考波段范围为650纳米~1100纳米。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所述第一补光装置进行所述第一近红外补光的中心波长为设定特征波长或者落在设定特征波长范围时,通过所述第一滤光片的近红外光的中心波长和/或波段宽度达到约束条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所述第一补光装置进行所述第一近红外补光的中心波长为750±10纳米的波长范围内的任一波长;或者

所述第一补光装置进行所述第一近红外补光的中心波长为780±10纳米的波长范围内的任一波长;或者

所述第一补光装置进行所述第一近红外补光的中心波长为940±10纳米的波长范围内的任一波长。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所述约束条件包括:

通过所述第一滤光片的近红外光的中心波长与所述第一补光装置进行所述第一近红外补光的中心波长之间的差值位于波长波动范围内,所述波长波动范围为0~20纳米;

或者,

通过所述第一滤光片的近红外光的半带宽小于或等于50纳米;

或者,

第一波段宽度小于第二波段宽度;其中,所述第一波段宽度是指通过所述第一滤光片的近红外光的波段宽度,所述第二波段宽度是指被所述第一滤光片阻挡的近红外光的波段宽度;

或者,

第三波段宽度小于参考波段宽度,所述第三波段宽度是指通过率大于设定比例的近红外光的波段宽度,所述参考波段宽度为50纳米~150纳米的波段范围内的任一波段宽度;

其中,所述设定比例为30%~50%的比例范围内的任一比例。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所述第一预设曝光与所述第二预设曝光的至少一个曝光参数不同,所述至少一个曝光参数为曝光时间、曝光增益、光圈大小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曝光增益包括模拟增益,和/或,数字增益。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所述第一预设曝光和所述第二预设曝光的至少一个曝光参数相同,所述至少一个曝光参数包括曝光时间、曝光增益、光圈大小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曝光增益包括模拟增益,和/或,数字增益。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所述图像传感器包括多个感光通道,每个感光通道用于感应至少一种可见光波段的光,以及感应近红外波段的光。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所述多个感光通道用于感应至少两种不同的可见光波段的光。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所述多个感光通道包括r感光通道、g感光通道、b感光通道、y感光通道、w感光通道和c感光通道中的至少两种;

其中,r感光通道用于感应红光波段和近红外波段的光,g感光通道用于感应绿光波段和近红外波段的光,b感光通道用于感应蓝光波段和近红外波段的光,y感光通道用于感应黄光波段和近红外波段的光,w感光通道用于感应全波段的光,c感光通道用于感应全波段的光。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所述图像传感器为红绿蓝rgb传感器、红绿蓝白rgbw传感器,或红白白蓝rccb传感器,或红黄黄蓝ryyb传感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所述多次曝光包括奇数次曝光和偶数次曝光;

所述第一预设曝光为奇数次曝光中的一次曝光,所述第二预设曝光为偶数次曝光中的一次曝光;或者

所述第一预设曝光为偶数次曝光中的一次曝光,所述第二预设曝光为奇数次曝光中的一次曝光;或者

所述第一预设曝光为指定的奇数次曝光中的一次曝光,所述第二预设曝光为除指定的奇数次曝光之外的其他曝光中的一次曝光;或者

所述第一预设曝光为指定的偶数次曝光中的一次曝光,所述第二预设曝光为除指定的偶数次曝光之外的其他曝光中的一次曝光;或者,

所述第一预设曝光为第一曝光序列中的一次曝光,所述第二预设曝光为第二曝光序列中的一次曝光;或者

所述第一预设曝光为所述第二曝光序列中的一次曝光,所述第二预设曝光为所述第一曝光序列中的一次曝光;

其中,所述多次曝光包括多个曝光序列,所述第一曝光序列和所述第二曝光序列为所述多个曝光序列中的一个曝光序列或者两个曝光序列,每个曝光序列包括n次曝光,所述n次曝光包括1次第一预设曝光和n-1次第二预设曝光,或者,所述n次曝光包括1次第二预设曝光和n-1次第二预设曝光,所述n为大于2的正整数。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实施例与上述图1-18所示的实施例可以采用同样的发明构思,因此,关于本实施例内容的解释可以参考上述图1-18所示实施例中相关内容的解释,此处不再赘述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图像传感器的多次曝光获取第一图像信号和第二图像信号。这样通过一个图像传感器就可以获取两种不同近红外光能量的图像信号,使得该图像采集装置更加简便,进而使得获取第一图像信号和第二图像信号也更加高效。并且,第一图像信号和第二图像信号均由同一个图像传感器产生并输出,无需对第一图像信号和第二图像信号进行高精度的配准处理。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