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无线充电手机夹持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08070发布日期:2020-01-15 01:14阅读:449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载无线充电手机夹持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载充电设备,尤其涉及一种车载无线充电手机夹持支架。



背景技术:

无线充电,又称作感应充电、非接触式感应充电,是利用近城感应,也就是电感耦合,由供电设备将能量传送至用电的装置,该装置使用接收到的能量对电池充电,并同时供其本身运作之用。由于充电器与用电装置之间以电感耦合传送能量,两者之间不用电线连接,因此充电器及用电的装置都可以做到无导电接点外露。

人们在开车的时候,如果手机出现电量不足的情况,一般会使用usb线来对手机进行充电,但是开车的同时一般不方便插接usb线,而且充电中的手机也不方便使用。针对该问题,结合无线充电的便捷性,无线充电车载支架应运而生。目前,无线充电车载支架已经广泛出现在市场上,无线充电车载支架普遍采用的方案如专利号cn208849519u所示,其公开了一种线圈磁感应车载无线充电器,通过充电线圈对手机进行无线充电,手机通过左夹板和右夹板进行夹持,从而使手机固定在车载无线充电器以进行无线充电。夹持的动作通过步进电机的齿轮实现,齿轮分别与左夹板下支杆的齿、右夹板的上支杆上的齿相啮合,当步进电机转动时,齿轮带动左夹板和右夹板同时反向平移,从而实现左夹板和右夹板之间的开合。

然而,上述结构中,存在着结构复杂且设计不合理的问题,导致步进电机沿着车载无线充电器的厚度方向设置,无疑使得车载无线充电器厚度变大,这与当下电子产品所追求的轻薄性相背而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车载无线充电手机夹持支架,通过简化结构及合理的设计,以减少车载无线充电手机夹持支架的厚度。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了一种车载无线充电手机夹持支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安装有电路板、无线充电发射线圈、感应部件和夹持机构,所述电路板分别与无线充电发射线圈、感应部件和夹持机构电性连接,所述夹持机构包括左夹臂、右夹臂、电机、第一锥齿轮、第二锥齿轮、第一圆柱齿轮和第二圆柱齿轮,所述电机竖向固定在壳体内,与电路板电性连接,所述左夹臂和右夹臂分别可转动地安装在壳体的左右两侧,所述左夹臂和右夹臂上分别设有弧形齿条段,所述第一锥齿轮连接在电机的转轴上,所述第二锥齿轮和第一圆柱齿轮同轴一体设置,所述第一锥齿轮与第二锥齿轮相啮合,所述第一圆柱齿轮的右侧与右夹臂的弧形齿条段相啮合,所述第一圆柱齿轮的左侧与第二圆柱齿轮的右侧相啮合,所述第二圆柱齿轮的左侧与左夹臂的弧形齿条段相啮合,当电机启动时,通过齿轮间的转动带动左夹臂和右夹臂相对张开和合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感应部件为光学距离传感器或者触控开关,所述壳体在感应部件相对应的位置上开有孔位,使光学距离传感器能够探测外界距离或者使触控开关外露于壳体表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感应部件为光学距离传感器,所述光学距离传感器上安装有硅胶套。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机采用细长式微型电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壳体的底部还安装有承托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左夹臂和右夹臂上分别设有弧形导槽,所述壳体内设置有限位柱,所述限位柱位于弧形导槽中。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壳体内还安装有超级电容,所述超级电容与电机电性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壳体由盖板、面壳和底壳组成,所述面壳和底壳安装在一起形成用于容置电路板、感应部件和夹持机构的空腔,所述面壳的外侧设有向内凹陷的安装位,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线圈安装在安装位中,所述盖板安装在面壳的外侧,并覆盖在无线充电发射线圈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盖板为纳米吸附板或者镜面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盖板为隔热板,所述面壳为金属材质,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线圈与面壳之间涂布有散热硅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中,通过齿轮之间的合理设置,使电机竖向固定在壳体中,且电机、各齿轮、左夹臂和右夹臂之间所处的空间压缩至近乎同一竖向平面上,从而有效地减少车载无线充电手机夹持支架的厚度。此外,电机上的第一锥齿轮仅与第二锥齿轮相啮合,第一锥齿轮只存在一个啮合点,从而能够避免第一锥齿轮与多个齿轮啮合而使第一锥齿轮承载力过大,导致易磨损的问题,同时结构简单,传动流畅不卡顿,延长了电机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夹持机构示意图;

标记说明:1-壳体、11-盖板、111-孔位、12-面壳、121-安装位、122-孔位、13-底壳、131-限位柱、132-限位柱、14-承托臂、2-电路板、3-感应部件、31-硅胶套、4-夹持机构、41-左夹臂、411-弧形齿条段、412-弧形导槽、42-右夹臂、421-弧形齿条段、422-弧形导槽、43-电机、431-超级电容、44-第一锥齿轮、45-第二锥齿轮、46-第一圆柱齿轮、47-第二圆柱齿轮、5-无线充电发射线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车载无线充电手机夹持支架,包括壳体1,壳体1由盖板11、面壳12和底壳13组成,面壳12和底壳13安装在一起形成用于空腔,电路板2、感应部件3和夹持机构4安装在该空腔中,面壳12的外侧设有向内凹陷的安装位121,无线充电发射线圈5安装在安装位121中,盖板11安装在面壳12的外侧,并覆盖在无线充电发射线圈5上。电路板2分别与无线充电发射线圈5、感应部件3和夹持机构4电性连接。感应部件3用于检测手机的放置,当手机放置在夹持支架上时,电路板2控制夹持机构4动作,将手机持固在夹持支架上,同时无线充电发射线圈5工作,为手机进行充电,当需要取出手机时,用手靠近或者触碰感应部件3,感应部件3反馈至电路板2,电路板2控制夹持机构4动作,使夹持机构4松开,即可取出手机,同时无线充电发射线圈5停止工作。无线充电发射线圈5的工作原理、电路板2的控制电路,该部分内容属于现有技术,故此不赘述。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改进点在于夹持机构4的结构。夹持机构4包括左夹臂41、右夹臂42、电机43、第一锥齿轮44、第二锥齿轮45、第一圆柱齿轮46和第二圆柱齿轮47,电机43竖向固定在底壳13上,与电路板2电性连接,左夹臂41和右夹臂42分别可转动地安装在底壳13的左右两侧,左夹臂41和右夹臂42上分别设有弧形齿条段411、421,第一锥齿轮44连接在电机43的转轴上,第二锥齿轮45和第一圆柱齿轮46同轴一体设置,第一锥齿轮44与第二锥齿轮45相啮合,第一圆柱齿轮46的右侧与右夹臂42的弧形齿条段421相啮合,第一圆柱齿轮46的左侧与第二圆柱齿轮47的右侧相啮合,第二圆柱齿轮47的左侧与左夹臂41的弧形齿条段411相啮合,当电机43启动时,通过齿轮间的转动带动左夹臂41和右夹臂42相对张开和合拢,从而实现手机的夹持与松开。上述结构中,通过齿轮之间的合理设置,使电机43竖向固定在壳体1中,且电机43、各齿轮、左夹臂41和右夹臂42之间所处的空间压缩至近乎同一竖向平面上,从而有效地减少车载无线充电手机夹持支架的厚度。此外,电机43上的第一锥齿轮44仅与第二锥齿轮45相啮合,第一锥齿轮44只存在一个啮合点,从而能够避免第一锥齿轮44与多个齿轮啮合而使第一锥齿轮44承载力过大,导致易磨损的问题,同时结构简单,传动流畅不卡顿,延长了电机43的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中,感应部件3采用光学距离传感器,具体为红外传感器,盖板11和面壳12在感应部件3相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孔位111、122,使感应部件3能够探测外界距离。在其他实施例中,感应部件3也可采用触控开关,盖板11和面壳12在触控开关相对应的位置上设置孔位,使触控开关外露于壳体1表面,从而能够被触碰。

进一步,感应部件3上安装有硅胶套31,通过硅胶套31,可以对感应部件3进行保护,同时使得感应部件3的检测更加精准。

进一步,电机43采用细长式微型电机,该电机43具有体积小的特点。

进一步,底壳13的底部还安装有承托臂14,通过承托臂14便于手机的放置,避免夹持机构4松开时手机掉落。

进一步,左夹臂41和右夹臂42上分别设有弧形导槽412、422,底壳13上设置有限位柱131、132,限位柱131、132位于弧形导槽412、422中,通过弧形导槽412、422和限位柱131、132的配合,使左夹臂41和右夹臂42的开合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进一步,壳体1内还安装有超级电容431,超级电容431固定在电机43上,超级电容431与电机43电性连接。超级电容431会在供电断开后给电机43提供10至20秒的供电时间,使夹持机构4松开对手机的夹持,便于取出手机,避免卡死。

本实施例中,盖板11采用由纳米吸附材料制成的纳米吸附板,纳米吸附材料为现有技术。本实施例中,通过纳米吸附板对手机进行吸附固定,具有使用方便的特点,只需要将手机轻轻放在盖板11上,便可将手机吸附固定,配合夹持机构4,使手机的固定更加牢固。在其他实施例中,盖板11也可采用镜面板,在不放置手机的时候,盖板11可当作镜子使用,从而拓展车载无线充电手机夹持支架的功能性。在其他实施例中,盖板11也可采用隔热板,面壳12为金属材质,具体为铝金属,无线充电发射线圈5与面壳12之间涂布有散热硅脂,通过该结构,在手机充电的过程中,隔热板可一定程度地减小无线充电发射线圈5传递到手机上的热量,防止因手机电池过热而导致充电效率变慢和缩短电池使用寿命,此外,采用散热硅脂和金属材质的面壳12,能够提高无线充电发射线圈5散热效率。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已如说明书及图示内容,制成实际样品且经多次使用测试,从使用测试的效果看,可证明本实用新型能达到其所预期之目的,实用性价值乃毋庸置疑。以上所举实施例仅用来方便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提技术特征的范围内,利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技术内容所作出局部更动或修饰的等效实施例,并且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内容,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特征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