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59401阅读:493来源:国知局
电池支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池支架,尤其涉及一种动力电池支架。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动力电池的模块化需求越来越显著。而一个电池模组的连接是否可靠且最有效主要取决于支撑其的支架结构的设计。

目前市场上常采用的模块化的电池模组主要采用形式。一种是电池模组自身不带有特定的支架,此种电池模组的电芯的固定较不可靠,容易于车体运动时产生安全问题。另一种电池模组虽然配备有支架,但支架的设计较为简单,仅仅起到简单的固定作用,而此种电池模组的适用性较差。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电池支架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固定稳固且安装简捷的电池支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电池支架,用以固定若干电池,所述电池支架包括相互卡扣固定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及收容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之间的电路板,所述第一支架包括一概呈板状的第一基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的背离所述第二支架一侧的第一电池收容部及自所述第一基板的另一侧垂直向内凹陷形成的第一电路板收容空间,所述第二支架包括一概呈板状的第二基板、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的背离所述第一支架一侧的第二电池收 容部及自所述第二基板的另一侧垂直向内凹陷形成的第二电路板收容空间,所述第一基板于其侧边沿朝向所述第二基板方向延伸形成若干第一卡扣部,所述第二基板于其侧边沿对应所述第一卡扣部开设若干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一电路板收容空间和所述第二基板的第二电路板收容空间相对扣合以将电路板收容,所述第一支架的第一卡扣部卡扣于所述对应的卡槽内,以将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相互卡扣固定。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架的第一电池收容部的中部垂直设置第一防护隔板以将所述第一电池收容部分割为第一正收容空间和第一负收容空间。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架的第一电池收容部设有若干用以收容电池的第一收容单元,每一所述第一收容单元均由第一基板及垂直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一侧壁围成,所述第一收容单元对称地分布于所述第一正收容空间及所述第一负收容空间内,所述第一防护隔板顺应所述第一收容单元的第一侧壁排布且概呈波浪形向两端延伸。

优选的,所述第一基板于顶端垂直延伸设置一第一端部,所述第一基板于底端垂直延伸设置第二端部,所述第一防护隔板连接于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之间。

优选的,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的左右两侧均设有概呈中空圆柱状的第一固定部,每一所述第一固定部沿着垂直所述第一基板的方向开设第一固定孔。

优选的,位于左侧的所述第一固定部的最外端设置为母止口形式,位于右侧的所述第一固定部的最外端设置为母止口形式。

优选的,每一所述第一固定部沿着垂直所述第一固定孔的中心轴线的方向 开设贯穿其侧壁的第一锁紧孔。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架的第一端部设置有用于标示电池安装方向的标示部。

优选的,所述第一电路板收容空间包括位于左侧的第一空间、位于右侧的第二空间及将所述第一空间和所述第二空间隔开的第一分隔棱,所述电路板包括收容于所述第一空间的第一电路板及收容于所述第二空间的第二电路板。

优选的,相邻的所述第一收容单元之间开设贯穿所述第一支架的通风孔。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1)本电池支架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安装强度较大,且防护隔板加强了支架的绝缘效果;2)支架中部设置的若干散热孔,可以增强电池支架的散热效果;3)所述支架的定位筋结构、定位部的公止结构和母止结构及标示部均于装配过程中起到防呆作用,便捷装配过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池支架的立体组装图;

图2为图1中电池支架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图2中第一支架的立体放大图;

图4为图3中第一支架的另一视角的立体放大图;

图5为图3中第一支架的又一视角的立体放大图;

图6为图2中第二支架的立体放大图;

图7为图6中第二支架的另一视角的立体放大图;

图8为图2中第二支架和电路板的立体分解图;

图9为图8中第二支架和电路板的立体组装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电池支架100作详细说明,请参考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电池支架100包括相互卡扣的一第一支架10和第二支架20,及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架10和第二支架20之间的电路板30。

请参考图3至图5所示,所述第一支架10包括概成板状的第一基板11,形成于所述第一基板11一侧的第一电池收容部12及自所述第一基板11的另一侧垂直向内凹陷形成的第一电路板收容空间13。

请继续参考图3至图5所示,所述第一电池收容部12设有若干横截面概成圆形的第一收容单元121,所述每一收容单元121均由第一基板11及垂直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11的圆形的第一侧壁1211围成。所述第一基板11于对应每一第一收容单元121的构成部分开设圆形的第一开孔1212,使所述每一第一收容单元121与第一电路板收容空间13相通。所述第一收容单元121相互之间紧凑排列,以尽量缩小电池空间。

请继续参考图3至图5所示,所述第一基板11于所述第一电池收容空间12的同侧垂直地设有第一防护隔板122以将所述第一电池收容空间121均匀地分割为第一正收容空间123及第一负收容空间124,所述第一收容单元121对称地分布于所述第一正收容空间123及所述第一负收容空间124内。所述第一防护隔板122顺应所述第一收容单元121的第一侧壁1211排布且概成波浪形向两端延伸。

请继续参考图3至图5所示,所述第一基板11于一端垂直延伸设置第一端部125,并于另一相对端垂直延伸设置第二端部126,所述第一防护隔板122连接于所述第一端部125与所述第二端部126之间。所述第一防护隔板122、第一端部125及第二端部126的沿着垂直第一基板11点方向上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收容单元121的第一侧壁1211的高度。所述第一防护隔板122、第一端部125及第 二端部126的沿着垂直第一基板11的方向上的高度相同。所述第一端部125及所述第二端部126点左右两侧均设有概成中空圆柱状的第一固定部1251,所述每一个第一固定部1251沿着垂直所述第一基板11的方向开设第一固定孔1252,所述位于左侧的第一固定部1251的最外端设置为母止口形式,所述位于右侧的第一固定部1251的最外端设置为公止口形式。所述每一第一固定部1251沿着垂直所述第一固定孔1252中心轴线的方向开设贯穿其侧壁的第一锁紧孔1253。

请继续参考图3至图5所示,所述第一支架10的第一端部125设置有用以标示电池安装方向的标示部1254,所述标示部1254采用”+”和”—”的形式标示。

请继续参考图3至图5所示,所述第一电路板收容空间13包括位于左侧的第一空间131、位于右侧的第二空间132及将所述第一空间131和所述第二空间132隔开的第一分隔棱133。所述第一支架10于所述第一空间131内凸设蘑菇头结构18。

请继续参考图3至图5所示,所述相邻第一收容单元121之间开设贯穿所述第一支架10两侧的通风孔14,所述位于两相临第一收容单元121之间的通风孔14的横截面概成三角形。所述位于所述第一收容单元121于所述第一防护隔板122之间区域的通风14孔概成圆形。

请继续参考图3至图5所示,所述第一支架10的基板11的顶侧于所述第一端部125的两侧分别垂直地设置一第一定位筋15。所述每一第一定位筋15具有临近所述第一端部125的一第一内壁151,及垂直所述第一内壁151的位于所述第一支架10最顶侧的第一顶壁152。

请继续参考图3至图5所示,所述第一支架10的第一基板11的左侧边沿间隔地开设若干第一卡槽16。所述第一基板11的右侧边沿朝向所述第二支架20方向 间隔地延伸形成的若干第一卡扣部17,所述每一第一卡扣部17的末端形成第一卡扣171。

请参考图3至图5所示,所述第二支架20的结构于所述第一支架10的结构类似。所述第二支架20包括概成板状的第二基板21,形成于所述第二基板21一侧的第二电池收容部22及自所述第二基板21的另一侧垂直向内凹陷形成的第二电路板收容空间23。

请继续参考图3至图5所示,所述第二电池收容部22设有若干横截面概成圆形的第二收容单元221,所述每二收容单元221均由第二基板21及垂直地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21的圆形的第二侧壁2211围成。所述第二基板21于对应每一第二收容单元221的构成部分开设圆形的第二开孔2212,使所述每一第二收容单元221与第二电路板收容空间23相通。所述第二收容单元221相互之间紧凑排列,以尽量缩小电池空间。

请继续参考图3至图5所示,所述第二基板21于所述第二电池收容空间22的同侧垂直地设有第二防护隔板222以将所述第二电池收容空间221均匀地分割为第二正收容空间223及第二负收容空间224,所述第二收容单元221对称地分布于所述第二正收容空间223及所述第二负收容空间224内。所述第二防护隔板222顺应所述第二收容单元221的第二侧壁2211排布的概呈波浪形向两端延伸。

请继续参考图3至图5所示,所述第二基板21于一端垂直延伸设置第三端部225,并于另一相对端垂直延伸设置第四端部226,所述第二防护隔板222连接于所述第三端部225与所述第四端部226之间。所述第二防护隔板222、第三端部225及第四端部226的沿着垂直第二基板21点方向上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收容单元221的第二侧壁2211的高度。所述第二防护隔板222、第三端部225及第 四端部226的沿着垂直第二基板21的方向上的高度相同。所述第三端部225及所述第四端部226点左右两侧均设有概成中空圆柱状的第二固定部2251,所述每一个第二固定部2251沿着垂直所述第二基板21的方向开设第二固定孔2252,所述位于左侧的第二固定部2251的最外端设置为公止口形式,所述位于右侧的第二固定部2251的最外端设置为母止口形式。所述每一第二固定部2251沿着垂直所述第二固定孔2252中心轴线的方向开设贯穿其侧壁的第二锁紧孔2253。

请继续参考图3至图5所示,所述第二支架20点第三端部225设置有用以标示电池安装方向的标示部2254,所述标示部2254采用”+”和”—”的形式标示。

请继续参考图3至图5所示,所述相邻第二收容单元221之间开设贯穿所述第二支架20两侧的通风孔24,所述位于两相临第二收容单元221之间的通风孔24的横截面概成三角形。所述位于所述第二收容单元221于所述第二防护隔板222之间区域的通风孔24概成圆形。

请继续参考图3至图5所示,所述第二支架20的基板21的顶侧于所述第三端部225的两侧分别垂直地设置一第二定位筋25。所述每一第二定位筋25具有临近所述第三端部225的一第二内壁251,及垂直所述第二内壁251的位于所述第二支架20最顶侧的第二顶壁252。

请继续参考图3至图5所示,所述第二电路板收容空间23包括位于左侧的第三空间231、位于右侧的第四空间232及将所述第三空间231和所述第四空间232隔开的第二分隔棱233。所述第二支架20于所述第四空间232内凸设蘑菇头结构28。

请继续参考图3至图5所示,所述第二支架20的第二基板21的左侧边沿朝向所述第一支架10方向延伸形成若干与所述第一卡槽16一一对应的第二卡扣部 26,所述每一第二卡扣部26的末端形成第二卡扣261。所述第二基板21的右侧边沿开设与所述第一卡扣161一一对应的第二卡槽27。

请参考图2、图8和图9所示,所述电路板30包括位于左侧的第一电路板31及位于右侧的第二电路板32。所述第一电路板31的右侧朝上延伸形成一第一电性连接部311,所述第一电性连接部311上朝向所述第一支架10的方向设有第一连接器3111。所述第一电路板31的左侧朝上延伸形成一第一延伸部312,所述第一延伸部312与所述第一电性连接部311之间形成一”U”型的第一缺口313。所述第一电路板31设有若干第一固定孔314。所述第一电路板31对应所述第一支架10的第一散热孔14开设若干第三散热孔315。所述第二电路板32的左侧朝上延伸形成第二电性连接部321,所述第二电性连接部321朝向所述第二支架20点的方向设有第二连接器3211。所述第二电路板32的右侧朝上延伸形成一第二延伸部322,所述第二延伸部322与所述第二电性连接部321之间形成一”U”型的第二缺口323。所述第二电路板32设有若干第二固定孔324。所述第二电路板32对应第二支架20的第二散热孔24开设若干第四散热孔325。

请参考图1、图2、图8和图9所示,安装所述电池支架100时,将所述第一支架10的第一基板11和所述第二支架20的第二基板21相对配合,以使所述第一支架10的右侧的第一卡扣部17的第一卡扣171卡入所述第二支架20的右侧的相应的第二卡槽27内,并使所述第二支架20的左侧的第二卡扣部26的第二卡扣261卡入所述第一支架10的左侧的相应的第一卡槽16内,所述电路板30的第一电路板31收容于所述第一支架10的第一空间131与所述第二支架20的第三空间231组合围成的空间内,所述第二电路板32收容于所述第一支架10的第二空间132与所述第二支架20的第四空间232组合围成的空间内,所述第一点路板31的第一 连接器3111及所述第二电路板32的第二连接器3211分别暴露于所述第一端部125和第三端部225的顶侧。所述第一空间131内的蘑菇头结构18锁入所述第一电路板31的第一固定孔314内,以将所述第一电路板31预先固定于所述第一空间131内。所述第四空间232内的蘑菇头结构28锁入所述第二电路板32的第二固定孔324内,以将所述第二电路板32预先固定于所述第四空间232内。此种预先固定的方式可以取消了传统的打螺丝的固定方式,节省了装配时间。

请继续参考图1、图2、图8和图9所示,所述第一定位筋15和所述第二定位筋26的设置可以便于所述第一电路板31和所述第二电路板32可以一步装到位,降低了安装难度。所述标示部1254,2254的设置不但起到标示作用,还可以于安装过程中起到防呆作用,且标示部1254,2254的结构设计成凸起伏,能够保障产品脱模不受影响,不需要在模具上增加正负标识的滑块机构,降低开模成本。且负标示(如图上”-”标示部分)的结构形式,增大了两电极之间的爬电距离。第一散热孔14、第二散热孔24、第三散热孔315及第四散热孔325的设置可以增强电池支架100的散热能力。使用螺杆(未显示)穿过所述第一支架10的第一固定孔1252及对应的第二支架20的第二固定孔2252后锁入与之配对的螺母(未显示)以沿着前后方向拉紧锁所述电池支架100。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以上述实施方式为限,但凡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揭示内容所作的等效修饰或变化,皆应纳入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