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28889发布日期:2020-02-14 17:41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终端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用户对电子设备的美观性要求越来越高,使得电子设备诸如智能手机逐渐向轻薄化发展。

目前,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通常具有摄像模组,而且摄像模组普遍具有自动对焦功能,以确保用户对拍照质量的高要求。但是,具有自动对焦功能的摄像模组往往具有较大的设计高度,从而占据电子设备中较大的布局空间,影响电子设备的轻薄化设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摄像模组整体尺寸较大,影响电子设备轻薄化设计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摄像模组,其包括芯片组件、支架、镜头组件以及马达,芯片组件包括基板和设置在所述基板上的感光传感器;支架设置在所述芯片组件上;该支架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安装面和第二安装面,所述第一安装面开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二安装面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槽连通的第二安装槽,所述感光传感器收容在所述第一安装槽中;镜头组件包括镜筒和镜片,所述镜筒的端部过盈卡接在所述第二安装槽中,所述镜片设置在该镜筒的内部;马达,设置在所述支架上,所述马达用于驱动所述镜筒。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壳体和上述的摄像模组,所述摄像模组设置在所述壳体上。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中,支架的第一安装槽能够收容感光传感器,可缩小芯片组件与支架之间的间距,使芯片组件与支架布置得更加紧凑。同时,镜筒与支架过盈卡接的设置,相较于传统的螺接固定,可以取消在支架和镜筒上螺纹行程的设置,在保证镜筒与支架连接紧密性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提高部件之间布置地紧凑性,使摄像模组整体厚度减小,空间占据降低,利于电子设备的轻薄化设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摄像模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摄像模组的结构爆炸图;

图3是图1所示的摄像模组中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的摄像模组中镜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电子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00、电子设备;10、摄像模组;11、芯片组件;111、基板;112、感光传感器;12、支架;121、第一安装面;122、第二安装面;1221、主体面;1222、凹陷面;123、第一安装槽;124、第二安装槽;1241、安装部;1242、固定部;125、过渡台;13、镜头组件;131、镜筒;1311、第一本体;1312、第二本体;1313、第三本体;1315、配置槽;15、滤光片;20、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实用新型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结构,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参阅图1和图2,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摄像模组10,该摄像模组10可以是依靠可见光成像的可见光摄像模组,如彩色图像摄像模组和黑白图像摄像模组,也可以是依靠红外光成像的红外摄像模组。

本实施例的摄像模组10可适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游戏机、智能手环、可穿戴式设备、无人机等终端设备中,以实现相应的图像拍摄功能。

在本实施例中,摄像模组10包括芯片组件11、支架12、镜头组件13以及马达(图中未示出)。

其中,芯片组件11包括基板111和设置在基板111上的感光传感器112。支架12设置在芯片组件11上,该支架12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安装面121和第二安装面122,第一安装面121开设有第一安装槽123,第二安装面122开设有与第一安装槽123连通的第二安装槽124,感光传感器112收容在第一安装槽123中。

镜头组件13包括镜筒131和镜片(图中未示出),镜筒131的端部过盈卡接在第二安装槽124中,镜片设置在镜筒131的内部。马达设置在支架12上,马达用于驱动镜筒131,以实现摄像模组10的自动对焦功能。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的芯片组件11中,基板111可以是印制电路板、柔性电路板或者软硬结合电路板。基板111上可以形成有电路,电路能够与镜头组件13相连,以实现基板111与镜头组件13之间的信号传递。可以理解的是,在基板111上还可以设置晶体管、电阻、电容等电子元器件,以实现相应的功能。

感光传感器112设置在基板111上,该感光传感器112用于感测外界进入摄像模组10的光线,并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以形成影像。本实施例的感光传感器112可以是电荷耦合元件,也可以是半导体影像传感器。

此外,芯片组件11可以将摄像模组10整体连接在终端设备的主板上,即感光传感器112电连接终端设备的主板,以实现摄像模组10与终端设备的主板之间的通信连接。

如图2和图3所示,支架12设置在芯片组件11上,该支架12为矩形环状结构。本实施例的支架12可以直接固定在芯片组件11上,也可以通过过渡连接件,如连接板,而间接地与芯片组件11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支架12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安装面121和第二安装面122。第一安装面121开设有第一安装槽123,第二安装面122开设有第二安装槽124,第二安装槽124与第一安装槽123相连通。

支架12设置在芯片组件11的基板111上,该支架12的第一安装面121面向基板111安装有感光传感器112的表面。支架12的第一安装面121可通过粘胶直接固定在基板111上,基板111上的感光传感器112等其他电子元件可收容在第一安装槽123中。

本实施例的支架12的第一安装槽123能够收容感光传感器112,可缩小芯片组件11与支架12之间的间距,使芯片组件11与支架12布置得更加紧凑,以减小摄像模组10整体的厚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安装槽124的横截面尺寸小于第一安装槽123的横截面尺寸,以在支架12的内部形成台阶状的过渡台125。

进一步地,参阅图2,本实施例的摄像模组10还包括滤光片15。该滤光片15设置在支架12的第一安装槽123中,且布置在感光传感器112背离基板111的一侧。

滤光片15可以通过粘胶固定在支架12上,该滤光片15与感光传感器112相对布置。滤光片15可用于过滤进入摄像模组10的干扰光线,以保证摄像模组10的成像质量。摄像模组10为可见光摄像模组10时,本实施例的滤光片15可以是蓝玻璃,蓝玻璃可用于滤除红外光,以减少红外光对摄像模组10成像质量的影响。

同样地,当该摄像模组10为红外摄像模组10时,滤光片15可用于滤除可见光,以减少可见光对摄像模组10的影响,保证摄像模组10的成像质量。

在本实施例中,滤光片15的厚度为0.12mm-0.21mm。相较于常规的滤光片15,本实施例的滤光片15的厚度降低,可优选为0.15mm,在保证滤光片15自身滤光功能的同时,还能够有助于减小布局空间,降低摄像模组10整体的厚度。

该滤光片15与感光传感器112之间的距离为0.14mm-0.16mm,该距离可优选为0.15mm。滤光片15与感光传感器112之间距离的缩短,可使各部件之间布置紧凑,减小摄像模组10的厚度。

同时,滤光片15与支架12中过渡台125之间的距离为0.02mm-0.04mm,且二者之间的距离优选为0.03mm。滤光片15与过渡台125之间的距离缩小,可进一步使部件之间的紧凑度提高,实现摄像模组10整体的小型化。

进一步地,如图2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支架12的第二安装槽124中安装有镜头组件13,该镜头组件13的镜筒131端部过盈卡接在第二安装槽124中。

镜筒131与支架12过盈卡接的设置,相较于传统的螺接连接,可以取消在支架12和镜筒131上螺纹行程的设置,在保证镜筒131与支架12连接紧密性的同时,还可以提高二者布置地紧凑性,使摄像模组10整体厚度减小,布局空间降低,利于电子设备100的轻薄化设计。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安装槽124的周缘处凸设有安装部1241。本实施例的安装部1241设有四个,四个安装部1241间隔布置,且与支架12的四角位置对应。该安装部1241呈弧形折弯,其用于对镜筒131进行固定,不仅能够保证镜筒131与支架12连接的稳定性,而且可以有效地减少应力,确保部件连接的气密性。

该安装部1241的两侧分别设有固定部1242,固定部1242沿第二安装面122朝向支架12的周侧凹陷。固定部1242用于镜筒131与支架12之间的点胶,保证镜筒131与支架12的固定。在本实施例中,该固定部1242保证最狭窄宽度在2mm,以确保摄像模组10在意外跌落时或碰撞试验中的可靠性。

此外,支架12的第二安装面122包括主体面1221和布置在支架12四角位置处的凹陷面1222。主体面1221的中心位置处开设有第二安装槽124,凹陷面1222与主体面1221之间呈圆弧的平滑过渡。本实施例的凹陷面1222与主体面1221之间具有高度差,且高度差为0.2mm。

在本实施例中,凹陷面1222的外轮廓呈三角形,此种设置有利于摄像模组10整体的固定,能够实现摄像模组10与相关部件的配合,提高摄像模组10与部件连接的可靠性。

同时,本实施例的凹陷面1222的外轮廓均呈圆弧过渡。此种设置能够提高支架12自身的抗振动能力,实现摄像模组10整体的防冲击性,保证摄像模组10及电子设备100的结构稳定性。

进一步地,参阅图2和4,本实施例的镜筒131过盈卡接在支架12的第二安装槽124中,该镜筒131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本体1311、第二本体1312以及第三本体1313。

其中,第一本体1311为镜筒131的头端部分,该第一本体1311的外表面做抛光处理,以使第一本体1311的表面光滑,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镜头组件13对焦的阻力,保证摄像模组10自动对焦功能的实现。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本体1312的横截面尺寸大于第一本体1311横截面的尺寸,以在镜筒131的表面形成台阶状结构。该第二本体1312与第一本体1311之间呈弧形过渡,其弧半径为10cm-20cm,此种设置能够保证第一本体1311与第二本体1312连接平滑,并有利于摄像模组10整体的组装。

第二本体1312朝向第一本体1311的端面开设有配置槽1315,该配置槽1315中设有二维码。二维码用于记录镜头组件13的配置信息。相较于传统的数字编码信息,通过扫描设置在镜筒131上的二维码,可以直接获取镜头组件13的配置信息,无需通过数字编码在系统上查询,比较方便快捷。

本实施例的镜筒131中,第三本体1313背离第二本体1312的端部与支架12的第二安装槽124过盈卡接,以实现镜筒131与支架12的固定。第三本体1313的内部设有多个镜片,多个镜片沿第三本体1313的厚度方向间隔布置。该镜片可以为折射镜片、防尘镜片、滤光镜片中的一种或多种。

此外,本实施例的第三本体1313可以包括多个分体,每个分体的内部均可设置一个镜片。各分体的表面均为光滑的圆面,且相邻分体之间采用平滑的斜面对接,以便于镜筒131的整体加工。

在本实施例中,镜筒131的长度为4.53mm-4.67mm。第三本体1313的端面与滤光片15之间的距离为0.11mm-0.13mm,且该第三本体1313的端面与过渡台125之间的距离为0.04mm-0.06mm。上述设置均能够使部件间布置紧凑,优化摄像模组10整体的尺寸,减小摄像模组10的空间占用,有助于电子设备100的小型化设计。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支架12上还设有马达(图中未示出)。马达用于驱动镜筒131,以实现摄像模组10的自动对焦功能。

该马达过盈卡接在支架12上,相较于传统的螺接连接,可以取消在马达和支架12上的螺纹行程设置,在保证马达与支架12连接紧密性的同时,还可以提高二者布置的紧凑性,利于摄像模组10整体的小型化设置。此外,马达采用无螺纹方式与支架12连接,可以取消摄像模组10外观上遮挡花瓣的设置,简化制作工艺。

在本实施例中,马达的长度尺寸为8.77mm-8.83mm,所述马达的宽度尺寸为7.67mm-7.73mm,所述马达的高度尺寸为2.54mm-2.56mm。相较于传统的大型马达,本实施例的马达占据空间小,可有效地缩减摄像模组10的体积,以进一步优化该摄像模组10的小型化设置。

参阅图5,本申请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100,该电子设备100包括壳体20和上述的摄像模组10,该摄像模组10设置在壳体20上。

本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00可以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监控摄像头、头显设备、智能手表、智能头盔等终端设备。该电子设备100可以利用摄像模组10获取目标物或目标场景的影像,如可用于场景或物体的图像拍摄或影像录制。

在本实施例中,以智能手机为例对电子设备100进行说明。可以理解的是,电子设备100还可以如上述列举的其他形式,并不局限于智能手机一种。

本实施例的摄像模组10设置在壳体20上,该壳体20可作为摄像模组10的安装载体,以对摄像模组10进行防水、防尘、防摔的保护。具体地,壳体20上可以开设安装孔。摄像模组10与壳体20装配后,该摄像模组10的入光面与安装孔相对,以使光线进入摄像模组10。安装孔可以开设在壳体20的正面,也可以开设在壳体20的背面。

光线进入摄像模组10后,摄像模组10可进行图像的拍摄。支架12上的马达可驱动镜筒131移动,以实现摄像模组10的自动对焦,从而保证图像的清晰度,提高摄像模组10图像拍摄的质量。

对于本实施例的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支架的第一安装槽能够收容感光传感器,可缩小芯片组件与支架之间的间距,使芯片组件与支架布置得更加紧凑。同时,镜筒与支架过盈卡接的设置,相较于传统的螺接固定,可以取消在支架和镜筒上螺纹行程的设置,在保证镜筒与支架连接紧密性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提高部件之间布置地紧凑性,使摄像模组整体厚度减小,空间占据降低,利于电子设备的轻薄化设计。

摄像模组除了具有体积小、重量轻、耗电小的优点外,该摄像模组中各部件均采用极限设计,可提高摄像模组整体的柔性,使其抗弯曲、抗折损的能力增强。此外,基于摄像模组中各部件的配合,该摄像模组可实现支持下旋40μm,整体行程235μm,并且可以做到3cm的微距。

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