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以及耳机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439753发布日期:2022-03-30 09:56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耳机以及耳机帽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耳机帽结构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耳机以及耳机帽。


背景技术:

2.随着消费手机等电子设备在外观“耳机孔”的消失,tws(true wireless stereo的缩写,意为真正的无线立体声)无线蓝牙耳机成为了耳机领域的一支主力军。
3.现有的tws耳机的使用的充电方式为触点式充电,利用耳机和充电盒的配合的方式为耳机充电。耳机的正负极触点一般使用铜柱或者不锈钢电镀材料,接触充电盒对应设置有的正负极弹片或者pogopin(弹性探针),从而实现给耳机充电的功能效果。
4.其中,常规技术中的pogopin接触式的充电盒充电方式,其充电盒有pogopin的正负极探针,具有伸缩性,在耳机放入充电盒时,探针会自由伸缩,并跟耳机的铜柱触点接触,从而实现充电盒对耳机充电功能。而弹片接触式的充电盒充电方式,其充电盒有五金弹片的正负极探针,具有回弹性,在耳机放入充电盒时,弹片会自由变形回弹,并跟耳机的铜柱触点接触,从而实现充电盒对耳机充电功能。
5.常规技术中的无论是触点式还是弹片接触式的充电结构,由于需要设置暴露于外部的金属探针或者弹片结构,暴露在外的金属探针或者弹片容易氧化甚至锈蚀,从而造成接触不良甚至发生无法导通的情况,导致耳机以及耳机盒的使用寿命短,用户体验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6.本技术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耳机帽,所述耳机帽包括一体结构的内耳帽和外耳帽,所述内耳帽和所述外耳帽中的至少一者采用柔性电池材料制成并可用于存储电能;所述外耳帽与所述内耳帽第一端连接,并朝向所述内耳帽的第二端延伸;所述内耳帽上设有控制电路板以及无线感应线圈;所述控制电路板与所述无线感应线圈连接,并用于控制所述无线感应线圈给耳机头供电。
7.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耳机,所述无线耳机包括耳机头以及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耳机帽;所述耳机头包括壳体以及设于所述壳体内的扬声器,所述壳体在对应出音嘴的位置设有无线接收线圈,所述耳机帽的内耳帽用于与所述壳体出音嘴的外侧壁连接,所述无线接收线圈用于与所述内耳帽的无线感应线圈对位感应,实现所述耳机帽对所述耳机头的无线供电。
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耳机帽,自身采用柔性电池材料制成并可用于存储电能,并通过设置的无线感应线圈,可以为设有无线接收线圈的耳机头供电,耳机头本身可以不再设置电池结构,即将电池集成在耳机帽中,耳机帽可以随时更换以及置于外部充电。该种设计结构可以减少耳机头内部电池的空间需求,进而降低了耳机头结构内部堆叠的压力,可以使得耳机头整体耳机尺寸做的更小、更轻,减少耳机对使用者耳道的压迫感,成就更好的人机体验。通过无线传输电能的方案,相较于传统技术中的耳机充电结构,取消了充电触点装置,减少裸露在外的金属结构,可以提高耳机的防水等级,延长耳机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0.图1是本技术耳机一实施例的耳机头结构示意图;
11.图2是图1实施例中耳机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12.图3是图1实施例中耳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13.图4是图3中a-a处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14.图5是图4实施例中耳机帽的结构示意图;
15.图6是本技术耳机另一实施例的局部结构剖视示意图;
16.图7是耳机帽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7.图8是图7实施例中耳机帽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18.图9是本技术耳机帽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9.图10是图9实施例中耳机帽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1.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22.作为在此使用的“电子设备”(或简称为“终端”)包括,但不限于被设置成经由有线线路连接(如经由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stn)、数字用户线路(dsl)、数字电缆、直接电缆连接,以及/或另一数据连接/网络)和/或经由(例如,针对蜂窝网络、无线局域网(wlan)、诸如dvb-h网络的数字电视网络、卫星网络、am-fm广播发送器,以及/或另一通信终端的)无线接口接收/发送通信信号的装置。被设置成通过无线接口通信的通信终端可以被称为“无线通信终端”、“无线终端”或“移动终端”。移动终端的示例包括,但不限于卫星或蜂窝电话;可以组合蜂窝无线电电话与数据处理、传真以及数据通信能力的个人通信系统(pcs)终端;可以包括无线电电话、寻呼机、因特网/内联网接入、web浏览器、记事簿、日历以及/或全球定位系统(gps)接收器的pda;以及常规膝上型和/或掌上型接收器或包括无线电电话收发器的其它电子装置。手机即为配置有蜂窝通信模块的电子设备。
23.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图1是本技术耳机一实施例的耳机头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实施例中耳机的拆分结构示意图;本技术中的耳机可以与电子设备搭配使用,通讯的方式可以是蓝牙、nfc、wifi等无线通信方式;电子设备可以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等具有与耳机相对应通信方式并可进行数据传输的设备;其中,本技术的实施例
以蓝牙无线耳机为例进行解析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耳机10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组件:耳机头100以及耳机帽200。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组件。
24.具体而言,该耳机头100包括壳体110、扬声器120以及控制电路板130。壳体110可以包括前壳111以及后壳112。当然,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壳体110还可以是其他结构,譬如一体结构等,此处不做具体限定。其中,壳体110的前壳111设有出音嘴1111,耳机帽200与所述出音嘴1111连接。壳体110的前壳111和后壳112共同围设形成容纳空间,控制电路板130以及扬声器120等结构设于容纳空间内。其中,扬声器120可以与控制电路板130电性连接,控制电路板130用于控制扬声器400的工作状态。其中,本实施例中仅以一种带有把柄结构的壳体结构为例进行说明,当然,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耳机的壳体还可是其他结构。
25.请一并参阅图3至图5,图3是图1实施例中耳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a-a处的结构剖视示意图;图5是图4实施例中耳机帽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耳机帽200包括一体结构的内耳帽210和外耳帽220,可选地,所述内耳帽210为空心柱体结构,所述外耳帽220也即耳帽裙边。所述外耳帽220与所述内耳帽210第一端的环周连接,并朝向所述内耳帽210的第二端延伸,所述内耳帽210的第二端用于与壳体110的出音嘴1111连接,所述内耳帽210的第一端形成出音孔201。
26.可选地,所述内耳帽210和所述外耳帽220中的至少一者采用柔性电池材料制成并可用于存储电能;即耳机帽200的整体结构自身就是一个电池。所述内耳帽210上设有控制电路板211以及无线感应线圈212;所述控制电路板211与所述无线感应线圈212连接,并用于控制所述无线感应线圈212给耳机头100供电。
27.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无线感应线圈212缠绕设于所述内耳帽210的外侧壁环周,所述控制电路板211嵌设于所述内耳帽210内。所述壳体110在对应出音嘴1111的位置设有无线接收线圈113,所述耳机帽200的内耳帽210用于与所述壳体110出音嘴1111的外侧壁连接,所述无线接收线圈113用于与所述内耳帽210的无线感应线圈212对位感应,实现所述耳机帽200对所述耳机头100的无线供电。无线接收线圈113接收到无线电能后通过控制电路板130传递至扬声器120,实现耳机发声功能。
2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耳机帽,自身采用柔性电池材料制成并可用于存储电能,并通过设置的无线感应线圈,可以为设有无线接收线圈的耳机头供电,耳机头本身可以不再设置电池结构,即将电池集成在耳机帽中,耳机帽可以随时更换以及置于外部充电。该种设计结构可以减少耳机头内部电池的空间需求,进而降低了耳机头结构内部堆叠的压力,可以使得耳机头整体耳机尺寸做的更小、更轻,减少耳机对使用者耳道的压迫感,成就更好的人机体验。通过无线传输电能的方案,相较于传统技术中的耳机充电结构,取消了充电触点装置,减少裸露在外的金属结构,可以提高耳机的防水等级,延长耳机的使用寿命。
29.请一并参阅图6和图7,图6是本技术耳机另一实施例的局部结构剖视示意图,图7是耳机帽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本实施例中的耳机帽结构省去了对控制电路板以及无线感应线圈等结构的介绍(以及图示中未示出上述结构),而耳机头则省去了关于无线接收电能的结构,只针对耳机帽与耳机头壳体配合的声学问题进行介绍。其中,耳机针对
佩戴过程的声学方面提升,主要从声学腔体的设计角度出发,即设置中部调音腔101,在扬声器120的周边形成一个小容积腔体,并通过调整调音孔1112的空气阻尼,十分有效的对不同频段声音进行增强或衰弱的调整。
30.人耳的佩戴舒适度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声学效果只是其一,对于上述描述的方案,在耳机帽的顶部设置凹槽(内耳帽210和外耳帽220之间形成的区域)形成隔音腔202的方式可在声效方面得到一定提升,但耳机帽200本身尺寸较小,外耳帽220的壁厚较薄弱隔音腔202在顶部的加工性偏差,且槽深,槽距等尺寸更小,在一致性控制上显出劣势,并且在复杂的使用场景中,不排除用户的耳道、耳壁摩擦接触凹槽的可能,从而导致佩戴不适,另外还存在成型加工难度和一致性问题。故很多专利侧重从声学腔体结构、器件如麦克风、扬声器堆叠等着手调控声学,但其发声必通过耳机帽200传出,故改进耳机帽200设计可在不提高成本的情况下方便快捷调整验证,但耳机帽200本身的尺寸限制了复杂结构设计,否则反而使加工、一致性更差。故需要一类方法,在耳帽本身做设计,同时保证声学、佩戴舒适性要求,且易于实现和量产。
31.有鉴于此,本实施例中外耳帽220的长度范围为0.7-1.5cm;其中,所述外耳帽220的长度为所述外耳帽220与所述内耳帽210第一端连接的一端到靠近所述内耳帽210第二端的一端之间的距离,也即图6中x与y点之间的距离。相较于常规技术中的中外耳帽的长度(常规技术中外耳帽的长度一般大于1.6cm)尺寸更短。也即将常规耳机帽的裙边(外耳帽)减少0.1-0.8mm高度,在入耳时由于裙边高度减少,接触耳道皮肤后有更大的空间发生变形和贴耳动作,故贴合性更好,且在此过程中不接触壳体110(本实施例中为前壳111),避免了接触耳机壳后产生杂响,产生回弹力从而对耳道产生附件压迫力等。裙边减少高度过小时,会增加外耳帽220接触前壳111,产生异响的风险,实际体验效果不佳,而裙边减少高度过大时,则会使外耳帽220的重心前移至耳机帽200顶部,结构不稳,易于产生外翻,且密封性变差。可选地,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外耳帽220的长度范围可以为0.8-1.4cm,在此范围内,即可以降低外耳帽220接触前壳111,避免产生异响;还可以使得外耳帽220的重心不至于前移至耳机帽200顶部,避免出现导致结构不稳,易于产生外翻,且密封性变差的问题。
32.请一并参阅图8,图8是图7实施例中耳机帽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正常情况下,耳道的直径可以容纳一根食指,约12-15mm,减去耳机头(也即内耳帽210)直径6-8mm后,单边还有3mm-4mm空隙,再减去外耳帽220的壁厚约0.6mm,故内耳帽210与外耳帽220之间的最大间隙h为2.4-3.4mm,如果继续增加间隙h的尺寸,耳道皮肤会和弹性体的干涉增加,不适感增加;但间隙h若小于0,则外耳帽220的内壁则会与前壳111碰撞接触,且会由于运动而循环碰撞,带来摩擦异响,而完全无间隙对于调音孔1112的换声也不利。一般戴耳机时,外耳帽220接触耳道面积约占整体的40%-60%,过短时不稳固,过长时会因密封性太强产生不适,常规技术一般为70%-90%,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通过将外耳帽220的长度减小至为0.8-1.4cm,使得接触耳道的区域适量减少至40%-60%,在不用影响佩戴性的情况下,可以解决异响以及结构不稳的问题。
33.本实施例提供的耳机,其耳机帽结构,通过减小外耳帽(也即耳帽裙边)的设计(常规技术中外耳帽的长度一般在1.6cm以上),使得耳帽插入耳道时,外耳帽的壁沿较难直接接触耳机壳,故碰撞摩擦杂音减少,同时裙边和耳道贴合性更好,佩戴舒适性提高;另外还可以避免外耳帽的壁沿堵塞调音孔,进而提到耳机的声学效果。
34.进一步地,请继续参阅图6至图8,本实施例中的外耳帽220的内侧壁设有多个第一支撑凸起230,多个第一支撑凸起230可以是沿所述外耳帽220的内侧壁边沿环周均匀对称设置。
35.可选地,第一支撑凸起230可以为细长型加强筋状,长轴方向沿着外耳帽220的伞状弧线方向,也即沿所述内耳帽边沿朝向与所述内耳帽第一端延伸设置。第一支撑凸起230在靠近裙边附近(外耳帽220的悬端,也即外耳帽220的边沿)的高度较高,并朝向外耳帽220顶部的方向其高度逐渐降低。此种设计结构,在外耳帽220受到耳道挤压后,发生变形,在无第一支撑凸起230设计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外耳帽220变形无规则,贴耳感好但是容易堵住调音孔1112,导致声音的效果体验变差,本实施例中的耳机帽结构设计,在耳机帽200插进耳朵变形时,首先接触壳体(的前壳111)的不是外耳帽220,而是许多均匀分布的第一支撑凸起230,第一支撑凸起230可以为软胶或者柔性电池材料。第一支撑凸起230受到压力后发生变形回弹,阻止外耳帽220完全贴紧耳机壳而留有相应间隙102,故调音孔1112的声音可由此间隙102得到交换,在保证佩戴贴合的情况下兼顾提高了声学效果。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36.其中,本实施例中的耳机帽结构,其第一支撑凸起230计位于外耳帽220的内壁,在外耳帽220虽在不堵调音孔1112的作用功能实现的较好。由于第一支撑凸起230的凸起会造成被动降噪漏气,且外耳帽220直接和皮肤接触,凸起会增加粗糙度,降低佩戴舒适性,故本声明的加强筋凸起位于耳帽内壁。
37.除此之外,其第一支撑凸起230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高度缓慢变化的圆台、梯形、三角形、长方形、菱形、椭圆形等图形,排布对称分布,数目可在3-50之间,数量过少时其支撑作用太差,过多时因加强筋尺寸需减少,排列更加紧凑而降低了生产可制造性。
38.可选地,请一并参阅图9和图10,图9是本技术耳机帽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9实施例中耳机帽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耳机帽200同样是包括一体结构的内耳帽210和外耳帽220;所述外耳帽220与所述内耳帽210第一端的环周连接,并朝向所述内耳帽210的第二端延伸,所述内耳帽210的第二端用于与壳体100的出音嘴1111连接,耳机帽200的材质为柔性电池材料。
39.其中,外耳帽220的内侧壁设有多个第一支撑凸起230,多个第一支撑凸起230可以是沿所述外耳帽220的内侧壁边沿环周均匀对称设置。关于第一支撑凸起230的材质以及详细的结构特征请参阅前述实施例的相关描述,此处亦不再重复。与前述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内耳帽210靠近所述外耳帽220的侧壁设有多个第二支撑凸起240。本实施例中的耳机帽结构,通过在内耳帽210也可同时做类似加强结构,使得外耳帽220在耳道变形时,第一支撑凸起230与第二支撑凸起240结构的相互错位并互相干涉,使调音孔112保持不堵状态且保持隔音腔202的空间尺寸,进而保证声学效果。
40.可选地,第二支撑凸起240的结构可以是与内耳帽210一体结构。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
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4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耳机结构,其耳机帽通过对裙边(外耳帽)结构的设计,使得耳机帽插入耳道时,其外耳帽沿较难直接接触耳机壳,故碰撞摩擦杂音减少,同时裙边和耳道贴合性更好,佩戴舒适性提高。通过外耳帽内侧壁沿的加强筋(第一支撑凸起)结构设计,可在耳机帽插入耳道时,加强筋率先接触耳机壳,产生回弹变形而在调音孔区域留有间隙,提高声学效果。此方案设计简单,尺寸较大,方便加工,成本有优势,可快速验证导入,整体改善佩戴体验。
42.本案例中的耳机帽结构,除了具有前述实施例中的可以为耳机头无线供电结构之外,还通过加强筋设置在耳帽壁(外耳帽)、内耳帽或两者同时的设计,同时调整裙边高度,来提升佩戴体验,其他类似结构形式均视为本实用新型的衍生,也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关键点在于利用外耳帽回弹性为调音孔区域做出避让,改善音质,减少直接接触硬质壳体而引起异响。且加强筋加强的局部裙边厚度增加,表观硬度提升,故同种程度下,也有机会可以满足舒适性要求,有望做出兼顾硬度更低和声学更好的耳机帽设计。
4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装置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