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线路终端同步定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565435阅读:3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通信线路终端同步定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数字传输装置,尤其涉及到通信线路终端同步定时装置。
目前电信网中公知的类似设备有邮电部重庆通信设备厂生产的基群复用设备PCM TDLC 2MBit/S;潍坊华光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传输设备分公司生产的60路0+4数字环路载波系统及DYNA CARD DM2一次群多路复用设备系列;北方电信的DPN—100分组交换机;中国长城计算机集团公司生产的GW—OA51N1五合一办公通信系统等,其共同特征是1、作为在铜线电缆上传输基群速率(2Mbit/s)以下的通信复用设备,都不具备直接将数字信号远距离延伸到用户末端的功能。一般在局端均要经过两次A/D(D/A)变换。如PCM 2Mbit/s,0+4数字环路载波系统,DYNA CARD DM2一次群多路复用设备系列等。作为电话信道,它们增加了设备投资,而作为数字信道,则必须另加调制解调器(MODEM),这使成本进一步增加,也不能充分利用PCM和U接口中的64Kbit/s)数字速率的潜力,如果在于线光纤中传输数字信息,利用上述设备必然形成更大的浪费。
2、实现在铜线电缆上传输64Kbit/s数字速率数字信息需租用专线电路(四线传输还要两对单绞合线)。这时,只适用于分组业务,不能利用现有数字电话网的电路交换功能,如DPN—100分组交换设备,它影响了分组业务接入的灵活性和经济性,给用户使用也带来了诸多不便。
3、能实现综合业务通信的终端,却因传输速率太低而使其综合效用不明显,如GW—OA51N1五合一办公通信系统。
上述公知设备的共同缺陷是工作于基群速率的数字设备与采用U接口技术的数字设备各自含有独立的同步定时器,在组成通信网时是通过多次A/D(D/A)变换,以模拟接口方式连接,因而使传递数字信号的速率被限制在2400bit/s以下。
本实用新型通信线路终端同步定时装置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公知设备的缺点,而采用一种使基群速率信号与U接口ST总线信号实现同步定时的装置。实现了将基群数字信道的直接分接,复用和远距离延伸到用户末端的功能。它不仅简化了上述现有公知设备的同步定时器,避免了多次A/D(D/A)变换和必须以模拟接口方式相连接的弊端,从而使传递数字信号的速率提高到64Kbit/s以上,达到了通信网数字化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通信线路终端同步定时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其技术方案如下通信线路终端的同步定时装置由同步计数器、选择器或非门电路及施密特与非门电路四个部件构成。
一种通信线路终端同步定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同步计数器,其输入端与基群设备主时钟经施密特与非门电路整形后的输出端相连,其输出的二分频端及四分频端与另一个施密特与非门的两个输入端相连,其输出的八分频端及十六频端与选择器的输入端相连,从而实现了本装置与基群设备主时钟的同步;一个选择器,除了上述的两个输入端与同步计数器的相应两个输出端相连外,另外两个输入端接至基群设备的两个正、负半帧脉冲,其输出端分成两组,每组各四个且分别与或非门电路的八个输入端相连,达到使本装置与基群设备帧定时的功能;一个或非门电路除了上述八个输入端与选择器的相应八个输出端相连外,对应负半帧脉冲的或非门电路共三个输入端并联在一起接至基群复用设备的一个时隙脉冲,另一个输入端接至前一个时隙脉冲,而对应正半帧脉冲的或非门电路共四个输入端并联在一起,接至基群复用设备的后一个时隙脉冲,它们均对时隙脉冲和帧定时脉冲开成“与”的关系,并使得八个输出端成为自适应编解码器的使能脉冲,其中第三个亦为特定使能脉冲;一个施密特与非门电路如上述起到对基群主时冲信号整形作用,另一个施密特与非门电路除了三个输入端分别接至相应同步计数器二个输出端及或非门电路的第四个输出端外,还有一个输入端接至经前述施密特与非门整形后的输出端,这样它的输出端就形成为U接口ST总线的帧同步脉冲。
ST总线所需的主时钟直接由基群设备获得。
同步计数器对基群设备的时钟进行同步计数,再由其两个输出端控制选择器的输出,从而达到与基群设备主时钟同步的目的。选择器则由基群设备的半帧脉冲来选择上下两组的输出,达到帧定时的目的。或非门电路接收选择器负脉冲输出及基群设备时钟负脉冲而形成的“与”关系,并使得它的输出端成为自适应编解码器(ADPCM)的使能脉冲。施密特与非门电路一方面对基群时钟信号进行整形后送入同步计数器,另一方面又把ST总线时钟信号,同步计数器的两个输出端信号及一个特定使能信号相“与非”作为U接口ST总线的帧同步脉冲,ST总线的主时钟直接由基群设备获得。因此,通信线路终端同步定时装置起到了将U接口及ADPCM与基群设备直接相连的作用,且达到了完全同步时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与已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特点可将2,048Mbit/s数字基群信号直接分接到用户末端,省掉了一套同步定时器,简化了设备。每个活路分路可在音频电缆的一对单绞合线上实现0+4的活音复用。这就给具有基群接口(E1)的C4、C5、Tm局提供了向直拨PABX交换机实现四线无损耗中继的设备。它不仅增加了系统可靠性(和模拟中继相比),而且降低了线路投资。因此,本实用新型特别适用于边远分散的小单位PABX和农村村社PABX实现金数字化的要求,也为电信部门在广大农村发展主线用户提供了价廉质优的设备。当不采用ADPCM时,可在用户端获得两条64Kbit/s(2B)的全双工数字电路。而无需增加任何调制解调器(MODEM),避免了多次A/D(D/A)变换,提高了传递数字信号的速率。
本实用新型通信线路终端的同步定时装置附图如下

图1通信线路终端同步定时装置时序电路图2通信线路终端同步定时装置时序图下面结合实施例附图对该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通信线路终端同步定时装置由同步计数器U1、选择器U2、或非门电路U3、U4及施密特与非门电路U5构成。由基群设备(E1)来的同步时钟CKT(4096KHZ二分频为2048KHZ)经U5B反相后用上升沿触发同步计数器U1,其八分频输出Q2与十六分频输出Q3用来对选择器U2进行选择,以决定0—3中哪一端可能输出。而半帧脉冲ET、ET—〔也来自基群设备(E1),含帧同步定位信息〕则决定U2是上半边还是下半边输出。再用来自基群设备(E1)的时隙脉冲ФTn,n+16,ФTn+1,n+17对或非门进行控制,因这些时隙脉冲不仅含分路时隙信息,而且实为负脉冲,因而与U2的反向输出信号共同形成“与”的关系,最后再从TS1—TS8输出以供ADPCM使能信号用。
在U3的(11)端引入前一分路的第二时隙脉冲ФTn-1,n+15,这样在TS′4输出的是反映前一分路的第四个使能信号(特定使能信号),它与U1的Q0、Q1及CKT再在U5A中相“与”得到ST总线的帧同步脉冲。这样安排,目的在于保证U接口电路在帧脉冲启动(Fob-)后,时钟脉冲(C4b-)的第四码元上升沿能把所有数据锁入U接口设备,而在第一码元下降沿能把数据输出的这一要求,并有一个较宽的范围。
ADPCM采用32Kbit/s信道压缩,因此一个PCM时隙可开通两条ADPCM话音电路(对U口0+4功能)。采用本实用新型后,其相互间有严格的对应关系。用Chn,Chn+1,Chn+16,Chn+17表示PCM相对应时隙。其中N为0—14的任意整数。用B11,B12,B12,B22表示ADPCM语音电路,各占U接口信道中2B的四分之一。
各时隙作使能信号的关系见附表由表可见在PCM总线中Chn、Chn+1时隙,对应ADPCM总线(ST—BUS)的B21、B22时隙,而Chh+16、Chn+17时隙,对应B11、B12时隙。
显然改变使能信号TS1—TS8与ADPCM的不同对应关系,还可以实现不同传输方向的时隙交换,这一性能可以通过微处理器软件来实现。从而进一步可实现传输交换一体化的功能。
ADPCM使能端使用时隙表(附表)
权利要求一种通信线路终端同步定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同步计数器,其输入端与基群设备主时钟经施密特与非门电路整形后的输出端相连,其输出的二分频端及四分频端与另一个施密特与非门的两个输入端相连,其输出的八分频端及十六频端与选择器的输入端相连,从而实现了本装置与基群设备主时钟的同步;一个选择器,除了上述的两个输入端与同步计数器的相应两个输出端相连外,另外两个输入端接至基群设备的两个正、负半帧脉冲,其输出端分成两组,每组各四个且分别与或非门电路的八个输入端相连,达到使本装置与基群设备帧定时的功能;一个或非门电路除了上述八个输入端与选择器的相应八个输出端相连外,对应负半帧脉冲的或非门电路共三个输入端并联在一起接至基群复用设备的一个时隙脉冲,另一个输入端接至前一个时隙脉冲,而对应正半帧脉冲的或非门电路共四个输入端并联在一起,接至基群复用设备的后一个时隙脉冲,它们均对时隙脉冲和帧定时脉冲开成“与”的关系,并使得八个输出端成为自适应编解码器的使能脉冲,其中第三个亦为特定使能脉冲;一个施密特与非门电路如上述起到对基群主时冲信号整形作用,另一个施密特与非门电路除了三个输入端分别接至相应同步计数器二个输出端及或非门电路的第四个输出端外,还有一个输入端接至经前述施密特与非门整形后的输出端,这样它的输出端就形成为U接口ST总线的帧同步脉冲;ST总线所需的主时钟直接由基群设备获得。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通信线路终端同步定时装置是为通信线路终端工作的同步定时装置。它由同步计数器、选择器、或非门电路及施密特与非门电路四个部件组成,可使基群速率信号与U接口ST总线信号实现同步定时工作。达到了将基群数字信道直接分接、复用和远距离延伸到用户末端的功能。由于简化了公知设备的同步定时器,避免了多次A/D(D/A)变换及必须以模拟方式相连接的弊端,从而使传递数字信号的速率提高到64Kbit/S以上,达到了通信网全数字化的目的。
文档编号H04L29/02GK2223537SQ94214159
公开日1996年3月27日 申请日期1994年6月18日 优先权日1994年6月18日
发明者贾俊贤, 鲍家元, 金文雄, 李平均, 戴年华, 姜晓宁, 李长河, 阚凤云, 王彬, 阎峥, 才洪恩, 薛宏伟 申请人:电信总局电话交换公众电报交换技术维护支援中心,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所, 陕西省渭南为华通信技术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