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拆卸扣接机构及可拆卸机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52047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拆卸扣接机构及可拆卸机壳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扣接机构,且特別是有关于一种可拆卸扣接机构及一种应用此机构的可拆卸机壳。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电子科技的突飞猛进,使得各种不同功能的电子产品不断地出现在市场上,并已深切地影响我們的工作及日常生活。就小型电子产品而言,电子产品通常包括一主机板及一机壳,其中主机板主要是由许多电子元件及一搭载上述的电子元件的电路板所构成,而机壳則是包覆于主机板的外围,用以结构性地保护主机板。值得注意的是,电子产品的机壳除可结构性地保护其主机板以外,更可让主机板的某些电子元件(例如按键、显示面板、指示灯或电池等)能够架设在其上。并且,某些特殊的电子产品的机壳更兼具散热、抗电磁波或防水等特殊功能。
电子产品的机壳通常包括一顶盖及对应的一底盖,而顶盖与底盖之间常見的连接方式例如扣接或螺锁等方式。
请参考

图1,其绘示现有的一种电子产品的机壳,其顶盖及底盖之间以螺锁方式连接的示意图。机壳100包括一顶盖110及对应的一底盖120,顶盖110的本身会形成多个螺孔112,而底盖120的本身亦对应形成多个螺孔122,其位置分別对应于顶盖110的这些螺孔112的位置。因此,当顶盖110的这些螺孔112分別对位于底盖120的这些螺孔122时,可将这些螺丝130分別锁入对应的螺孔112及螺孔122中,使得顶盖110能够有效地固定至底盖120。
请参考图2,其绘示现有的一种电子产品的机壳,其顶盖及底盖之间以扣合方式连接的示意图。顶盖210的內面会形成多个固定卡钩212,而底盖220的內面亦对应形成多个卡钩弹片222,其位置分別对应于顶盖210的这些固定卡钩212的位置。因此,当顶盖210的这些固定卡钩212分別对位于底盖220的这些卡钩弹片222时,可将这些固定卡钩212扣接这些卡钩弹片222,使得顶盖210能够有效地固定至底盖220。
当电子产品一旦售予消费者时,电子产品的制造商或经销商通常会提供一段保修期間給购买该电子产品的消费者。因此,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之下,电子产品若在保修期間內发生故障,消费者可将故障的电子产品送交制造商或经销商来进行维修。同时,在这段保修期間內,为了确保消费者不会擅自维修电子产品或更换电子产品的內部电子元件,电子产品的制造商或经销商通常会将易裂的标签纸(即保修貼纸)粘貼在机壳上,例如粘貼机壳的顶盖及底盖的接缝处,或是螺丝及螺孔之间的接缝处,甚至是直接采用机壳的顶盖及底盖在组装后便无法拆卸的设計,借以予防消费者在不当地维修或破坏电子产品之后,仍然寻求制造商或经销商来对该电子产品进行维修。
首先,当利用图1所示的螺锁的方式来固定机壳的顶盖及底盖时,机壳的组装制程除了将耗费较多的人力成本以外,他人更可轻易地看出螺丝的位于机壳上的位置,故无法有效地防止他人在未经许可之下,任意地拆卸螺丝而打开机壳的顶盖及底盖,并破坏、偷窃或变造机壳的內部的电子元件。此外,当利用图2所示的扣接的方式来固定机壳的顶盖及底盖时,机壳的组装制程除可大幅地降低人力成本以外,更由于扣接机构是隐藏至机壳之內,故可有效地防止他人在未经许可之下,任意地打开机壳的顶盖及底盖,并破坏、偷窃或变造机壳的內部电子元件。但是,当利用图2所示的扣接的方式来固定机壳的顶盖及底盖时,卻无法拆卸机壳的顶盖及底盖,故不能对电子产品进行重工(rework)。
新型內容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拆卸扣接机构,用以将一顶盖扣接至或分离自一底盖。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拆卸机壳,其采用一可拆卸扣接机构,用以将机壳的顶盖扣接至或分离自其底盖。
为达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可拆卸扣接机构,其适用于扣接一第一盖及对应的一第二盖,其中第一盖具有一第一基底面及相邻的一第一延伸侧,而第一基底面是实质上垂直于第一延伸侧,并且第二盖具有一第二基底面及相邻的一第二延伸侧,而第二基底面是实质上垂直于第二延伸侧。可拆卸扣接机构至少包括一第一扣合构件、一第二扣合构件及一解扣构件。第一扣合构件是连接至第一盖的第一基底面,并延伸至第一基底面的上方。此外,第二扣合构件是连接至第二盖的第二基底面,并延伸至第二基底面的上方,且适于扣接至第一扣合构件。另外,解扣构件是连接至第一盖的第一延伸侧,并延伸至第一基底面的上方,当第一扣合构件扣接至第二扣合构件,且解扣构件受到外力按压而移动时,解扣构件是适于对应移动第二扣合构件,以解除第一扣合构件及第二扣合构件之间的扣接。
依照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所述,其中当第一扣合构件是为一固定卡钩时,第二扣合构件是为一卡钩弹片。或者是当第一扣合构件是为一卡钩弹片时,第二扣合构件是为一固定卡钩。
为达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更提出一种可拆卸机壳,其至少包括一第一盖、对应的一第二盖及一可拆卸扣接机构。第一盖具有一第一基底面及相邻的一第一延伸侧,而第一基底面是实质上垂直于第一延伸侧。此外,第二盖具有一第二基底面及相邻的一第二延伸侧,而第二基底面是实质上垂直于第二延伸侧。另外,可拆卸扣接机构至少包括一第一扣合构件、一第二扣合构件及一解扣构件。第一扣合构件是连接至第一盖的第一基底面,并延伸至第一基底面的上方。第二扣合构件是连接至第二盖的第二基底面,并延伸至第二基底面的上方,且适于扣接至第一扣合构件。解扣构件是连接至第一盖的第一延伸侧,并延伸至第一基底面的上方,当第一扣合构件扣接至第二扣合构件,且解扣构件受到外力按压而移动时,解扣构件是适于对应移动第二扣合构件,以解除第一扣合构件及第二扣合构件之间的扣接。
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可拆卸式扣接机构是适于配设于机壳的顶盖及底盖之间,用以将机壳的顶盖快速地固定至或拆卸自其底盖。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可拆卸机壳則可采用至少一上述的可拆卸扣接机构,并可选择性地搭配至少一旋转机构或其他连接机构,用以将机壳的顶盖快速地固定至或拆卸自其底盖。
附图說明图1绘示现有的一种电子产品的机壳,其顶盖及底盖之间以螺锁方式连接的示意图;图2绘示现有的一种电子产品的机壳,其顶盖及底盖之间以扣合方式连接的示意图;图3(A)及图3(B)分別绘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二可拆卸扣接机构的第一扣合构件及解扣构件,其连接于一顶盖的两不同視角的立体图;图4绘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二可拆卸扣接机构的第二扣合构件,其连接于一底盖的立体图;图5(A)绘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二可拆卸扣接机构,其应用于扣接机壳的顶盖及底盖的剖面图;图5(B)绘示图5(A)的局部放大图;图5(C)绘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一可拆卸扣接机构,其正在将机壳的顶盖脫离自机壳的底盖的剖面放大图;图6(A)~6(D)绘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可拆卸式扣接机构,其应用于启闭机壳的顶盖及底盖的流程图;图7(A)绘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可拆卸扣接机构的第一扣合构件及解扣构件,其连接于一顶盖的立体图;图7(B)绘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可拆卸扣接机构的第二扣合构件,其连接于一底盖的立体图;图8(A)绘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可拆卸扣接机构,其应用于扣接机壳的顶盖及底盖的剖面图;图8(B)绘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可拆卸扣接机构的第一扣合构件及解扣构件,其连接于一顶盖的立体图;图8(C)绘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可拆卸扣接机构的第二扣合构件,其连接于一底盖的立体图;图9(A)绘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可拆卸扣接机构的第一扣合构件及解扣构件,其连接于一顶盖的立体图;图9(B)绘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可拆卸扣接机构的第二扣合构件,其连接于一底盖的立体图;图10(A)绘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的可拆卸扣接机构,其应用于扣接机壳的顶盖及底盖的剖面图;图10(B)绘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的可拆卸扣接机构的第一扣合构件及解扣构件,其连接于一顶盖的立体图;图10(C)绘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的可拆卸扣接机构的第二扣合构件,其连接于一底盖的立体图;图11(A)绘示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的可拆卸扣接机构,其应用于扣接机壳的顶盖及底盖的剖面图;图11(B)绘示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的可拆卸扣接机构的第一扣合构件及解扣构件,其连接于一顶盖的立体图;图11(C)绘示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的可拆卸扣接机构的第二扣合构件,其连接于一底盖的立体图;图12(A)图绘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例的可拆卸扣接机构,其应用于扣接机壳的顶盖及底盖的剖面图;图12(B)绘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例的可拆卸扣接机构的第一扣合构件及解扣构件,其连接于一顶盖的立体图;图12(C)绘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例的可拆卸扣接机构的第二扣合构件,其连接于一底盖的立体图;图13(A)绘示本实用新型的第八实施例的可拆卸扣接机构,其应用于扣接机壳的顶盖及底盖的剖面图;图13(B)绘示本实用新型的第八实施例的可拆卸扣接机构的第一扣合构件及解扣构件,其连接于一顶盖的立体图;图13(C)绘示本实用新型的第八实施例的可拆卸扣接机构的第二扣合构件,其连接于一底盖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请参考图3(A)、图3(B)及图4,其中图3(A)及图3(B)分別绘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二可拆卸扣接机构的第一扣合构件及解扣构件,其连接于一顶盖的两不同視角的立体图,而图4绘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二可拆卸扣接机构的第二扣合构件,其连接于一底盖的立体图。第一实施例的可拆卸扣接机构(如图5(B)的标号400所示)是可应用于一机壳(如图6(A)的标号300所示),用以可拆卸地连接机壳300的顶盖310(即第一盖)及底盖320(即第二盖)。第一实施例是采用二可拆卸扣接机构400至机壳300的两侧,而每一可拆卸扣接机构400包括一第一扣合构件410、一第二扣合构件420及一解扣构件430,其中第一扣合构件410例如是一固定卡钩,而第二扣合构件420例如是一卡钩弹片,且解扣构件430例如是二顶出柱。
请参考图3(A)及图3(B),顶盖310具有一基底面312及相邻的二延伸侧314,且基底面312大致垂直于这些延伸侧314,而这些第一扣合构件410(例如固定卡钩)是连接至顶盖310的基底面312,且位于基底面312的相对两侧,并大致垂直地延伸至基底面312的上方。此外,这些解扣构件430則分別连接至顶盖310的二延伸侧314,并大致水平地延伸至基底面312的上方,或是大致垂直地延伸至延伸侧314的上方。
请参考图4,底盖320具有一基底面322及相邻的二延伸侧324,同样地,基底面322大致垂直于这些延伸侧324,而第二扣合构件420(例如卡钩弹片)是连接至顶盖320的基底面322,且位于基底面322的相对两侧,并大致垂直地延伸至基底面322的上方。此外,底盖320的延伸侧324的壁体更具有二狭缝324a,其贯穿延伸侧324的壁体,且两狭缝324a的位置是分別对应于解扣构件430(即二顶出柱)的位置及可能移动路径。
请参考图5(A),其绘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二可拆卸扣接机构,其应用于扣接机壳的顶盖及底盖的剖面图。第一实施例的二可拆卸扣接机构400是分別配设于扁平状的机壳300的內部的两侧,并受到机壳300所隐藏,故从机壳300的外覌形状上,在不破坏机壳300的情况下,他人将无法轻易地将机壳300的顶盖310脫离自底盖320。
请参考图5(B),其绘示图5(A)的局部放大图。可拆卸扣接机构400包括一第一扣合构件410、一第二扣合构件420及一解扣构件430,其中第一扣合构件410是为一固定卡钩,其连接至顶盖310的基底面312,而第二扣合构件420是为一卡钩弹片,其连接至底盖320的基底面322,且解扣构件是连接至顶盖310的延伸侧314。
请参考图5(A)及图5(B),当顶盖310欲组装至底盖320时,使得顶盖310的两侧的第一扣合构件410分別与底盖320的两侧的第二扣合构件420相互扣接,意即第一扣合构件410的扣合端412扣接至第二扣合构件420的扣合槽422,因而将顶盖310固定至底盖320。
请参考图5(B)及图5(C),其中图5(C)绘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一可拆卸扣接机构,其正在将机壳的顶盖脫离自机壳的底盖的剖面放大图。如图5(B)所示,在顶盖310固定至底盖320以后,当有需要将顶盖310脫离自底盖320时,可沿着施力方向F直接施加压力至顶盖310的延伸侧314的壁体,进而沿着方向A来相对移动解扣构件430,由于解扣构件430于移动后将会结构性地干涉第二扣合构件420,使得受到施压的解扣构件430将沿着方向A来相对推动第二扣合构件420的较远离基底面322的部分,使得第二扣合构件420的接近顶盖310的一端沿着方向B作偏移,以使第二扣合构件420的一扣合槽422脫离第一扣合构件410的扣合端412,因而解除第一扣合构件410及第二扣合构件420之间的扣接关系。并且,由于第二扣合构件420是为一卡钩弹片,所以第二扣合构件420的本身所累积的弹性恢复力F1在改变第二扣合构件420的本身形状的同时,第二扣合构件420将沿着方向D来推移第一扣合构件410的一弧形导角R,进而将顶盖310沿着方向C来脫离自底盖320。
请再参考图5(B),相对于第二扣合构件420的扣合槽422的位置,解扣构件430将施压于第二扣合构件420的施力點的位置较为接近第二扣合构件420的所连接的基底面322,使得解扣构件430仅需移动第二扣合构件420较小的距离W1,即可移动第二扣合构件420的扣合槽422较大的距离W2,故在移动顶盖310的延伸侧312的壁体一段距离之后,将可解除第一扣合构件410及第二扣合构件420之间的扣接关系。
请参考图5(A)~图5(C)及图6(A)~6(D),其中图6(A)~6(D)绘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可拆卸式扣接机构,其应用于启闭机壳的顶盖及底盖的流程图。首先,为了同时在顶盖310及底盖320的两侧来将顶盖310组装至底盖320,除可利用第一实施例的两可拆卸扣接机构400来将顶盖310的一侧固定至底盖320的对应的一侧以外,更可经由二旋转机构330(如图6(A)所示),将顶盖310的另一侧枢设至底盖320的对应的另一侧,意即将二旋转机构330连接于顶盖310及底盖320之间,且分別位于顶盖310及底盖320的另一侧,所以顶盖310将可经由二旋转机构330,且沿着二旋转机构330的旋转轴线,而相对启闭于底盖320。此外,为完全分离顶盖310及底盖320,上述的两旋转机构330亦可为可拆卸旋转机构,故两旋转机构330将分別包括一旋转轴承332及一旋转轴棒334,其中旋转轴承332是连接至顶盖310的延伸侧312,而旋转轴棒334則连接至底盖320的延伸侧322。因此,当顶盖310借由两旋转机构330,而相对开启于底盖320至某一特定角度时,两旋转轴承332将可分別脫离自两旋转轴棒334,进而使得顶盖310将可经由旋转机构330而脫离底盖320。
请再参考图6(A)~6(D),为了将顶盖310组装至底盖320,首先可将顶盖310的下侧的二旋转轴承332分別对应嵌合至底盖320的下侧的二旋转轴棒334,如图6(A)所示,之后沿着两旋转轴棒334的旋转轴线,使得顶盖310相对闭合至底盖320,如图6B所示。当顶盖310闭合至底盖320时,更可利用图6B的二可拆卸扣接机构400(仅绘示其一)来扣接顶盖310及底盖320。此外,为了将顶盖310脫离自底盖320,分別沿着施力方向F来施加压力至顶盖310的延伸侧314的解扣构件430,如图6C所示,使得图5(B)所示的解扣构件430得以解除对应的第一扣合构件410及第二扣合构件420之间的扣接关系,然后沿着两旋转轴棒334的旋转轴线,而将顶盖310开启自底盖320,并当顶盖310开启至某个特定角度时,旋转轴承332将可脫离对应的旋转轴棒334,使得顶盖310能够脫离底盖320,如图6(D)所示。
第二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乃是利用两顶出柱作为解扣构件,并在底盖的延伸侧的壁体上对应形成两狭缝。然而,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仅是利用单一顶出柱来作为解扣构件,并在底盖的延伸侧的壁体上对应形成单一狭缝。
请参考图7(A)及图7(B),其中图7(A)绘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可拆卸扣接机构的第一扣合构件及解扣构件,其连接于一顶盖的立体图,而图7(B)绘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可拆卸扣接机构的第二扣合构件,其连接于一底盖的立体图。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乃是以单一顶出柱作为解扣构件430,同时为了予防底盖320的延伸侧324的壁体与解扣构件430发生结构性干涉,在底盖320的延伸侧324的壁体尚須对应形成单一狭缝324a。
第三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乃是将底盖的延伸侧的壁体延伸至接近顶盖的基底面,以增加机壳的顶盖及底盖于组装后的包覆结合程度,且底盖的延伸侧的壁体更形成两狭缝,用以分別让作为解扣构件的两顶出柱穿过,以避免底盖的延伸侧的壁体与解扣构件的两顶出柱发生结构性地干涉。然而,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中,当机壳的顶盖与底盖于组装后的包覆结合程度不需太大时,可相对降低底盖的延伸侧的壁体其相对于底盖的基底面的高度,而不在底盖的延伸侧的壁体上形成上述的狭缝。
请参考图8(A)、图8(B)及图8(C),其中图8(A)绘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可拆卸扣接机构,其应用于扣接机壳的顶盖及底盖的剖面图,而图8(B)绘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可拆卸扣接机构的第一扣合构件及解扣构件,其连接于一顶盖的立体图,且图8(C)绘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可拆卸扣接机构的第二扣合构件,其连接于一底盖的立体图。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乃是降低底盖320的延伸侧324的壁体其相对于底盖320的基底面322的高度,当底盖320的延伸侧324的壁体下降的高度够大时,使得解扣构件430(即二顶出柱)的位置或可能移动路径不致受到底盖320的延伸侧324的壁体干涉,此时将无須对应解扣构件430的位置及可能移动路径,而在底盖320的延伸侧324的壁体形成类似图7(B)的狭缝324a。
第四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乃是利用两顶出柱作为解扣构件,并在底盖的延伸侧的壁体上对应形成两狭缝。然而,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則是利用一顶出板来作为解扣构件,并在底盖的延伸侧的壁体上对应形成一宽度较大的狭缝。
请参考图9(A)及图9(B),其中图9(A)绘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可拆卸扣接机构的第一扣合构件及解扣构件,其连接于一顶盖的立体图,而图9(B)绘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可拆卸扣接机构的第二扣合构件,其连接于一底盖的立体图。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乃是以一顶出板作为解扣构件430,同时为了予防底盖320的延伸侧324的壁体与解扣构件430发生结构性干涉,在底盖320的延伸侧324的壁体尚須对应形成一宽度较大的狭缝324a。
第五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乃是将底盖的延伸侧的壁体延伸至接近顶盖的基底面,以增加机壳的顶盖及底盖于组装后的包覆结合程度,且底盖的延伸侧的壁体更形成一宽度较大的狭缝,用以让作为解扣构件的一顶出板穿过,以避免底盖的延伸侧的壁体与解扣构件的顶出板发生结构性地干涉。然而,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中,当机壳的顶盖与底盖于组装后的包覆结合程度不需太大时,可相对降低底盖的延伸侧的壁体其相对于底盖的基底面的高度,而不在底盖的延伸侧的壁体上形成上述的狭缝。
请参考图10(A)、图10(B)及图10(C),其中图10(A)绘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的可拆卸扣接机构,其应用于扣接机壳的顶盖及底盖的剖面图,而图10(B)绘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的可拆卸扣接机构的第一扣合构件及解扣构件,其连接于一顶盖的立体图,且图10(C)绘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的可拆卸扣接机构的第二扣合构件,其连接于一底盖的立体图。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乃是降低底盖320的延伸侧324的壁体其相对于底盖320的基底面322的高度,当底盖320的延伸侧324的壁体下降的高度够大时,使得解扣构件430(即顶出板)的位置或可能移动路径不致受到底盖320的延伸侧324的壁体干涉,此时将无須对应解扣构件430的位置及可能移动路径,而在底盖320的延伸侧324的壁体形成类似图9(B)的狭缝324a。
第六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乃是以固定卡钩作为第一扣合构件,且以卡钩弹片作为第二扣合构件。然而,在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則是以卡钩弹片作为第一扣合构件,且以固定卡钩作为第二扣合构件。
请参考图11(A)、图11(B)及图11(C),其中图11(A)绘示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的可拆卸扣接机构,其应用于扣接机壳的顶盖及底盖的剖面图,而图11(B)绘示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的可拆卸扣接机构的第一扣合构件及解扣构件,其连接于一顶盖的立体图,且图11(C)绘示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的可拆卸扣接机构的第二扣合构件,其连接于一底盖的立体图。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乃是以一卡钩弹片作为第一扣合构件410,并以一固定卡钩作为第二扣合构件420。同样地,第一扣合构件410及第二扣合构件420的扣接仍可将顶盖310固定至底盖320。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中,底盖320的延伸侧324的壁体相对于底盖320的基底面322而具有较高的高度,为了避免底盖320的延伸侧324的壁体与解扣构件430相互结构性干涉,底盖320的延伸侧324的壁体上仍会形成狭缝324a。
第七实施例

延续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且第七实施例与第六实施例的差异在于第七实施例減少解扣构件的相对于顶盖的基底面的相对高度,使得解扣构件不会与底盖的延伸侧的壁体发生结构性的干涉,故无須在底盖的延伸侧的壁体上形成狭缝。
请参考图12(A)、图12(B)及图12(C),其中图12(A)图绘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例的可拆卸扣接机构,其应用于扣接机壳的顶盖及底盖的剖面图,而图12(B)绘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例的可拆卸扣接机构的第一扣合构件及解扣构件,其连接于一顶盖的立体图,且图12(C)绘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例的可拆卸扣接机构的第二扣合构件,其连接于一底盖的立体图。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例乃是減少解扣构件430的相对于顶盖310的基底面312的相对高度,使得解扣构件430不会与底盖320的延伸侧324的壁体发生结构性的干涉,故无須在底盖320的延伸侧324的壁体上形成类似图11(C)的狭缝324a。值得注意的是,第七实施例的解扣构件430除可为两顶出柱以外,更可为单一顶出柱或一顶出板。
第八实施例延续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及第七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第八实施例乃是将解扣构件的位置調整至第二扣合构件的上方,但仍会与底盖的延伸侧的壁体相互结构性地干涉,所以底盖的延伸侧的壁体上将会对应解扣构件的位置及可能移动路径来形成狭缝。
请参考图13(A)、图13(B)及图13(C),其中图13(A)绘示本实用新型的第八实施例的可拆卸扣接机构,其应用于扣接机壳的顶盖及底盖的剖面图,而图13(B)绘示本实用新型的第八实施例的可拆卸扣接机构的第一扣合构件及解扣构件,其连接于一顶盖的立体图,且图13(C)绘示本实用新型的第八实施例的可拆卸扣接机构的第二扣合构件,其连接于一底盖的立体图。本实用新型的第八实施例乃是将解扣构件430的位置調整至第二扣合构件420的上方,其中第八实施例的解扣构件430除可为两顶出柱以外,更可为单一顶出柱或一顶出板。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解扣构件430仍会与底盖320的延伸侧324的壁体相互结构性地干涉,使得底盖320的延伸侧324的壁体上将会对应解扣构件430的位置及可能移动路径来形成至少一狭缝324a。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可拆卸式扣接机构是适于配设于机壳的顶盖及底盖之间,用以将机壳的顶盖快速地固定至或拆卸自其底盖,并且本实用新型的可拆卸式扣接机构更可隐藏至机壳的內部。因此,在不破坏机壳的情况之下,他人将无法轻易地将机壳的顶盖拆卸自其底盖,故可确保他人不会破坏、窃取或变造机壳的內部的內容物(例如电子零件等)。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可拆卸式扣接机构除可快速地将机壳的顶盖固定至其底盖以外,在需要重工或维修机壳的內部的內容物(例如电子零件等)的情况下,更可轻易地借由操作本实用新型的可拆卸扣接机构,使得机壳的顶盖轻易地脫离自其底盖。
承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可拆卸机壳則可采用至少一上述的可拆卸扣接机构,并可选择性地搭配至少一旋转机构或其他连接机构,用以将机壳的顶盖快速地固定至或拆卸自其底盖。本实用新型的可拆卸机壳除可应用于作为一般电子装置的机壳以外,尤其可应用作为无线区域网络(WLAN)设备的机壳,例如存取器(Access Point)、路由器(Router)或桥接器(Bridge)等,或仅单纯作为容纳物品的外壳。
雖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多个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艺者,在不脫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內,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为准。
权利要求1.一种可拆卸扣接机构,适用于扣接一第一盖及对应的一第二盖,其中该第一盖具有一第一基底面及相邻的一第一延伸侧,而该第一基底面是实质上垂直于该第一延伸侧,并且该第二盖具有一第二基底面及相邻的一第二延伸侧,而该第二基底面是实质上垂直于该第二延伸侧,其特征在于,该可拆卸扣接机构至少包括一第一扣合构件,连接至该第一盖的该第一基底面,并延伸至该第一基底面的上方;一第二扣合构件,连接至该第二盖的该第二基底面,并延伸至该第二基底面的上方,且适于扣接至该第一扣合构件;以及一解扣构件,连接至该第一盖的该第一延伸侧,并延伸至该第一基底面的上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拆卸扣接机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扣合构件是为一固定卡钩,而该第二扣合构件是为一卡钩弹片。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拆卸扣接机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扣合构件的相对于该第一基底面的高度是大于该第一延伸侧的壁体其相对于该第一基底面的高度。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拆卸扣接机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固定卡钩的一扣合端是适配于该卡钩弹片的一扣合槽。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拆卸扣接机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固定卡钩的该扣合端具有一弧形导角。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拆卸扣接机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扣合构件是为一卡钩弹片,而该第二扣合构件是为一固定卡钩。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拆卸扣接机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扣合构件的相对于该第一基底面的高度是大于该第一延伸侧的壁体其相对于该第一基底面的高度。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拆卸扣接机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固定卡钩的一扣合端是适配于该卡钩弹片的一扣合槽。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拆卸扣接机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固定卡钩的该扣合端具有一弧形导角。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拆卸扣接机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二盖的该第二延伸侧的壁体具有至少一狭缝,其贯穿该第二延伸侧的壁体,且该狭缝的位置是对应该解扣构件的位置及移动路径。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拆卸扣接机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解扣构件包括二顶出柱,而该些顶出柱是分别位于该第一扣合构件的两侧。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可拆卸扣接机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二盖的该第二延伸侧的壁体具有二狭缝,而该些狭缝是贯穿该第二延伸侧的壁体,且该些狭缝的位置是分别对应该些顶出柱的位置及移动路径。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拆卸扣接机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解扣构件包括一顶出柱,而该顶出柱是位于该第一扣合构件的较远离于该第一基底面的一侧。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拆卸扣接机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二盖的该第二延伸侧的壁体具有一狭缝,而该狭缝是贯穿该第二延伸侧的壁体,且该狭缝的位置是对应该顶出柱的位置及移动路径。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拆卸扣接机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解扣构件包括一突出板,而该突出板是位于该第一扣合构件的较远离于该第一基底面的一侧。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可拆卸扣接机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二盖的该第二延伸侧的壁体具有一狭缝,而该狭缝是贯穿该第二延伸侧的壁体,且该狭缝的位置是对应该突出板的位置及移动路径。
17.一种可拆卸机壳,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一第一盖,具有一第一基底面及相邻的一第一延伸侧,而该第一基底面是实质上垂直于该第一延伸侧;一第二盖,具有一第二基底面及相邻的一第二延伸侧,而该第二基底面是实质上垂直于该第二延伸侧;以及一可拆卸扣接机构,至少包括一第一扣合构件,连接至该第一盖的该第一基底面,并延伸至该第一基底面的上方;一第二扣合构件,连接至该第二盖的该第二基底面,并延伸至该第二基底面的上方,且适于扣接至该第一扣合构件;以及一解扣构件,连接至该第一盖的该第一延伸侧,并延伸至该第一基底面的上方。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可拆卸机壳,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扣合构件是为一固定卡钩及一卡钩弹片之一,而该第二扣合构件是为与第一扣合构件相配的该一固定卡钩及该卡钩弹片之一。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可拆卸机壳,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二盖的该第二延伸侧的壁体具有至少一狭缝,其贯穿该第二延伸侧的壁体,且该狭缝的位置是对应该解扣构件的位置及移动路径。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可拆卸机壳,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旋转机构,其连接于该第一盖及该第二盖之间。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可拆卸机壳,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旋转机构是为一可拆卸旋转机构。
专利摘要一种可拆卸扣接机构是适于扣接一顶盖及一底盖,其包括一第一扣合构件、一第二扣合构件及一解扣构件。第一扣合构件是连接至顶盖的基底面,并延伸至此基底面的上方。此外,第二扣合构件是连接至底盖的基底面,并延伸至此基底面的上方,且适于扣接至第一扣合构件。另外,解扣构件是连接至顶盖的一邻近基底面的延伸侧,当第一扣合构件扣接至第二扣合构件,且解扣构件受到外力按压而移动时,解扣构件将对应移动该第二扣合构件,以解除第一扣合构件及第二扣合构件之间的扣接。一种可拆卸机壳是应用上述的可拆卸扣接机构来扣接其顶盖及底盖。
文档编号H05K5/02GK2650450SQ20032010095
公开日2004年10月20日 申请日期2003年10月20日 优先权日2003年10月20日
发明者彭文钰 申请人:正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