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板状对象的框架组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15546阅读:30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模块化板状对象的框架组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电子产品组装技术,特别是关于一种模块化板状对象的框架组装装置,它不必使用任何辅助工具即可将模块化的板状对象方便地完全以人工方式组装至框架;并且也不必使用任何辅助工具即可借由人力将该板状对象从框架上拆卸出来。
背景技术
现代的电子产品组装技术均采用一种模块化的设计理念,也就是将各个功能单元均设计成单一模块,在组装作业中将所有模块化的功能单元组装成一体而制成电子产品。在计算机主机的制造上,也是将风扇散热装置以模块化方式整合至印刷电路板上,再在组装过程中将该印刷电路板组装至计算机主机的机体框架上。
目前现有的一种模块化风扇散热装置组装技术是采用螺丝栓锁方式,将其印刷电路板组装至计算机主机的机体框架上。然而,这种作法的缺点在于,组装人员需例如使用螺丝刀或类似的辅助工具进行螺丝栓锁的组装作业;且以后需要将组装完成的风扇散热装置从机体框架上拆卸时,也同样需要使用螺丝刀来拆卸。该缺点使得组装作业和售后维修服务比较费时费力而没有效率,使计算机主机的产能和维修效能不高。
同时,上述结构与组装技术并未对印刷电路板侧边上大的连接器进行固定,该连接器受到冲击和振动时将造成印刷电路板的断裂。
因此,由于现有技术具有组装、拆卸、维修以及使用上的种种问题而急待解决。
实用新型内容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便是在于提供一种模块化板状对象的框架组装装置,令组装作业人员不必使用辅助工具,即可借由手工方式将带有模块化风扇散热装置的印刷电路板组装至机体框架上,并且在拆卸这些部件时,也不必使用任何辅助工具即可通过手工方式将组装后的印刷电路板从机体框架上拆卸下来。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块化板状对象的框架组装装置,可增进厂商所制造的电子产品的组装及维修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块化板状对象的框架组装装置,可避免模块化板状对象断裂。
为达上述及其它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模块化板状对象的框架组装装置,将该模块化板状对象组装至框架上,该装置至少包括切口状结构部,形成于该模块化板状对象的第一侧边上;多个壁状支撑结构部,形成于该框架上;至少一个弹性钩状件,形成于该框架上各个壁状支撑结构部的旁侧上,并且具有肩状扣止部和弹性柱状部,用于扣住该模块化板状对象的第二侧边;以及多个舌状结构部,形成于该框架上的该壁状支撑结构部的顶端上对立于该弹性钩状件的侧边上,且分别对应至该模块化板状对象上的切口状结构部,用于配合该切口状结构部而扣住该模块化板状对象的第一侧边。
本实用新型的模块化板状对象的框架组装装置设计、应用在将模块化的板状对象方便地不必使用任何外在辅助工具、完全以人力组装至框架;并可在组装完成后也不必使用任何外在辅助工具即可借由人力将该板状对象从框架上拆卸出来。此特点可增进厂商所制造的电子产品的组装及维修效率,且该模块化板状对象可固定于该框架上。
同时,该模块化板状对象的框架组装装置还可选择包括至少一个凹穴状结构部,该凹穴状结构部形成于该框架上位于该壁状支撑结构部的一个侧端上,用于嵌合该模块化板状对象的第三侧边,以扣住该模块化板状对象的第三侧边。如此,便可对诸如印刷电路板的模块化板状对象侧边上大的连接器进行固定,不会出现现有技术中印刷电路板易断裂的问题。


图1为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显示本实用新型的模块化板状对象的框架组装装置组装的模块化板状对象和框架未组合时的立体结构形态;图2A为本实用新型的模块化板状对象的框架组装装置中的每一对壁状支撑结构部和弹性钩状件的纵向侧视结构示意图;图2B为本实用新型的模块化板状对象的框架组装装置中的每一个壁状支撑结构部上的舌状结构部的横向侧视结构示意图;图2C为本实用新型的模块化板状对象的框架组装装置中的凹穴状结构部的横向侧视结构示意图;图3A及图3B为侧视结构示意图,图解本实用新型的模块化板状对象的框架组装装置的组装作业的第一个步骤;图4A及图4B为侧视结构示意图,图解本实用新型的模块化板状对象的框架组装装置的组装作业的第二个步骤中的扣合动作;图5A及图5B为侧视结构示意图,图解本实用新型的模块化板状对象的框架组装装置的组装作业的第二个步骤中的嵌合动作;以及图6为立体结构示意图,显示本实用新型的模块化板状对象的框架组装装置将模块化板状对象与框架组装成一体后的立体结构形态。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以下即配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模块化板状对象的框架组装装置的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模块化板状对象的框架组装装置是设计应用在将模块化的板状对象10组装至框架20上,其中该模块化板状对象10例如是印刷电路板(它还可以是风扇散热模块的印刷电路板),该框架20则例如为计算机主机的机体框架。本实用新型的模块化板状对象的框架组装装置,可让组装作业人员不必使用任何辅助工具(例如螺丝刀),即可完全以人工方式轻易地将该模块化板状对象10组装至该框架20上;并在也不必使用任何辅助工具即可完全借由人工来轻易地将该模块化板状对象10从该框架20上拆卸出来。
由于该模块化的板状对象10与该框架20的原理与整体结构属现有技术,并非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特征,所以在此仅就组装装置的部分的设计进行说明,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具体、易懂。
本实用新型的模块化板状对象的框架组装装置是在该模块化板状对象10上形成切口状结构部110,且该框架20上可选择包括多个壁状支撑结构部210、多个弹性钩状件220、多个舌状结构部230以及至少一个凹穴状结构部240。
如图1所示,切口状结构部110形成于该模块化板状对象10的第一侧边11上,且这些切口状结构部110分别对应至框架20上的舌状结构部230。
壁状支撑结构部210是以直线数组方式沿纵向的X轴方向排列于该框架20上,也就是,该壁状支撑结构部210是直线数组设置的结构。而且,如图2A所示,各个壁状支撑结构部210具有底端211和顶端212,其中底端211固结至该框架20,顶端212则用于支撑该模块化板状对象10。
弹性钩状件220例如是以间隔配置方式形成于框架10上的壁状支撑结构部210的旁侧上;且如图2A的纵向侧视图所示,各个弹性钩状件220是朝各个壁状支撑结构部210的顶端212大致倾斜,且各个弹性钩状件220具有钩状扣止部221和连接该钩状扣止部221的弹性柱状部222。其中,该钩状扣止部221具有斜面2211,该弹性柱状部222固结至框架20,并可在受到外力推挤时而弯曲,从而令钩状扣止部221产生位移。
舌状结构部230形成于框架20上的各个壁状支撑结构部210的顶端212上相对于弹性钩状件220的另一侧边上;且如图2B的横向(即Y轴方向)侧视图所示,各个舌状结构部230是纵向凸出于各个壁状支撑结构部210的顶端212上,且分别对应至该模块化板状对象10上的切口状结构部110,用于配合该切口状结构部110而扣住该模块化板状对象10的第一侧边11。
凹穴状结构部240形成于该框架20的一个侧端上;且如图2C的横向(即Y轴方向)侧视图所示,其凹穴高度须大致等于或略大于模块化板状对象10的第三侧边13的厚度,用于嵌合该模块化板状对象10的第三侧边13。其中,该第三侧边13通常形成有大的连接器(图未标),借由本实施例便可对该模块化板状对象10侧边上大的连接器进行固定。同时,由于上述连接器的结构以及与该模块化板状对象10的结合属现有技术,这里不再说明。
请同时参阅图1和图3A、图3B,在实际进行组装时,首先由组装作业人员以手工方式如图3A所示,将模块化板状对象10的第二侧边12抵触至弹性钩状件220的钩状扣止部221,并用力推压弹性柱状部222使其弯曲而移位,使得模块化板状对象10的第一侧边11可如图3B所示,被容纳至壁状支撑结构部210的顶端212上,并令其第一侧边11上的各个切口状结构部110嵌合至对应的舌状结构部230。此时,模块化板状对象10的第二侧边12即可因弹性钩状件220的回弹作用而被其上方的钩状扣止部221扣止住,借此防止模块化板状对象10的第二侧边12被向上拔起。
换言之,该弹性钩状件220在受到外力推挤时是朝远离该顶端212的方向移动,而且由于该弹性钩状件220是朝各个壁状支撑结构部210的顶端212而倾斜设置,所以朝远离该顶端212方向移动的弹性钩状件220此时储存有弹性恢复力。这样,在推挤的外力消失后,则该弹性钩状件220会因该弹性恢复力而回复至原本倾斜设置的状态,所以其钩状扣止部221可确实扣止住该模块化板状对象10的第一侧边11,如图3B所示。
同时,虽然本实施例中是将该模块化板状对象10的第二侧边12先抵触至该弹性钩状件220的钩状扣止部221,再将该模块化板状对象10第一侧边11上的各个切口状结构部110,嵌合至对应的舌状结构部230,但应了解的是,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选择先将该模块化板状对象10第一侧边11上的各个切口状结构部110,嵌合至对应的舌状结构部230,再将该模块化板状对象10的第二侧边12沿着该钩状扣止部221的斜面2211向下推,使该钩状扣止部221扣止住该模块化板状对象10的第一侧边11。因此,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接着参阅图4A和图4B,组装作业人员接着须再用手力,将模块化板状对象10朝正方的X轴方向推动(也就是以手力推压模块化板状对象10的第四侧边14,将该模块化板状对象10朝凹穴状结构部240推动),使模块化板状对象10第一侧边11上的各个切口状结构部110的一侧壁如图4B所示,被移动至舌状结构部230的下方,借此扣止住模块化板状对象10的第一侧边11,防止其被向上拔起。
此外,如图5A、图5B所示,与此同时模块化板状对象10第三侧边13也将被推入至凹穴状结构部240中,如图5B所示,模块化板状对象10第三侧边13被嵌合于凹穴状结构部240,借此扣住该模块化板状对象10的第三侧边13,防止其被向上拔起。此即完成模块化板状对象10至框架20的组装作业。图6显示模块化板状对象10与框架20组装成一体后的立体结构形态。
这样,使用者不仅可轻易地将该模块化板状对象10拆卸自如地组装至该框架20上或从该框架20上拆卸出来,更可确实将该模块化板状对象10固定于该框架20上,不必使用任何辅助工具,提供组装、拆卸与维修的便利性,以及延长使用寿命。
总而言之,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颖的模块化板状对象的框架组装装置,可将模块化的板状对象方便地不必使用任何辅助工具、完全以人力组装至框架;并且以后也不必使用任何辅助工具即可借由人工将该板状对象从框架上拆卸出来。此特点可增进厂商所制造的电子产品的组装、拆卸及维修效率。同时,本实用新型更可避免模块化的板状对象断裂,从而延长其使用寿命。因此,本实用新型比现有技术具有更佳的进步性及实用性。
权利要求1.一种模块化板状对象的框架组装装置,将该模块化板状对象组装至框架上,其特征在于,该模块化板状对象的框架组装装置至少包括切口状结构部,形成于该模块化板状对象的第一侧边上;多个壁状支撑结构部,形成于该框架上,且各个壁状支撑结构部具有底端和顶端,其中该底端固结至该框架,该顶端则用于支撑该模块化板状对象;至少一个弹性钩状件,形成于该框架上其中一个壁状支撑结构部的旁侧上;以及多个舌状结构部,形成于该壁状支撑结构部顶端上对立于该弹性钩状件的一个侧边上,且其分别对应至该模块化板状对象上的切口状结构部,用于配合该切口状结构部而扣住该模块化板状对象的第一侧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板状对象的框架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模块化板状对象是印刷电路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板状对象的框架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模块化板状对象是带有风扇散热模块的印刷电路板。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板状对象的框架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框架为计算机主机机体框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板状对象的框架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壁状支撑结构部是直线数组设置的结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板状对象的框架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这些弹性钩状件间隔地形成在该框架上这些壁状支撑结构部的旁侧上。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板状对象的框架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各该弹性钩状件具有肩状扣止部和弹性柱状部,以扣住该模块化板状对象的第二侧边。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板状对象的框架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凹穴状结构部,该凹穴状结构部形成于该框架上位于该壁状支撑结构部的一个侧端上,用于嵌合该模块化板状对象的第三侧边,从而扣住该模块化板状对象的第三侧边。
专利摘要一种模块化板状对象的框架组装装置至少包括切口状结构部、多个壁状支撑结构部、至少一个弹性钩状件以及多个舌状结构部,还可包括至少一个凹穴状结构部;该装置可用于将模块化的板状对象方便地不必使用任何外在辅助工具、完全以人力组装至框架;并且以后也不必使用任何辅助工具,即可借由人力将该板状对象从框架上拆卸出来;此特点可增进厂商所制造的电子产品的组装及维修效率,避免模块化板状对象断裂。
文档编号H05K7/18GK2718965SQ20042007276
公开日2005年8月17日 申请日期2004年7月2日 优先权日2004年7月2日
发明者张林伟 申请人: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