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风降噪装置及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23579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出风降噪装置及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出风降噪装置及系统,特别涉及通讯机拒用风降噪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在通信机拒制造技术高速发展的同时,人们对机拒的噪声要求也越来越高。 机拒内部的通讯设备由于其高集成度和紧凑的结构,在使用风冷散热时,往往 会带来较高的噪声。
如图1A和图1B所示现有技术1是在机拒侧壁110的进、出风口位置使用 和进、出风孔开孔相同的吸声结构120。但现有技术一的吸声结构开孔加工不便, 成本高,且开孔后的吸声结构降噪性能降低,该降噪方案的声功率级降噪效果 <2dB。
如图2A和图2B所示的现有技术2是在机拒侧壁210内部使用交叉流通道 结构,机拒侧壁210内设置消声结构件220上贴附吸声结构,来降低机拒噪声。 该方案使直进气流通过矩形或梯形消声结构件220分流,气流从消声结构件220 两侧进入机拒内部;对应的气流从消声结构件220两侧流出。在避免风道直进、 直出的同时,通过消声结构件220上的吸声结构进行吸声降噪。但现有技术二 中,气流从消声结构件220两侧进入机拒,使中间槽位风量降低,成为散热瓶 颈,影响机拒散热。另外现有技术二中的消声通道较短,声功率级降噪效果不 明显。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风降噪装置及系统,用于降低机拒噪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出风降噪装置,出风降噪装置包括顶壁、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出风降噪装置具有内层和外层;所述出风降噪装置内层由顶 壁内侧壁、第一侧壁内侧壁和第二侧壁内侧壁围设形成;所述出风降噪装置外 层由顶壁外侧壁、第一侧壁外侧壁和第二侧壁外侧壁围设形成,所述出风降噪 装置外层内侧贴附吸声结构;
顶壁内侧壁和顶壁外侧壁之间夹层设置,形成两头贯通的倒U型的第一出 风风道,所述第一出风风道一端通向出风降噪装置侧壁外侧,第一出风风道另 一端通向出风降噪装置内部;
第一侧壁内侧壁和第一侧壁外侧壁之间夹层设置,形成两头贯通的第二出 风风道,所述第二出风风道一端通向出风降噪装置侧壁外侧,第二出风风道另 一端通向出风降噪装置内部;
第二侧壁内侧壁和第二侧壁外侧壁之间夹层设置,第二侧壁外侧壁设有第 一风口,第二侧壁内侧壁设有第二风口和第三风口,且第二风口和第三风口设 置于第一风口上下两侧;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之间形成所述第一进风风道,第 一风口和第三风口之间形成所述第二进风风道,第一进风风道与第二进风风道 形成上下分流的进风路径。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堆叠机拒出风降噪系统,包括上机拒、下机拒 和包覆上机拒和下机拒的出风降噪装置,其中,
所述上机拒表面至少设置有1个第一出风腔和1个第一进风腔,所述第一 出风腔和所述第 一进风腔在机拒内部相连通;
所述下机拒置于上机拒下方,下机拒表面至少设置有1个第二出风腔和1 个第二进风腔;所述第二出风腔和所述第二进风腔在机拒内部相连通;
所述出风降噪装置内部中空,出风降噪装置包括顶壁、第一侧壁和第二侧 壁;所述出风降噪装置具有内层和外层;所述出风降噪装置内层由顶壁内侧壁、第一侧壁内侧壁和第二侧壁内侧壁围设形成;所述出风降噪装置外层由顶壁外
侧壁、第一侧壁外侧壁和第二侧壁外侧壁围设形成,所述出风降噪装置外层内
侧贴附吸声结构;
顶壁内侧壁和顶壁外侧壁之间夹层设置,形成两头贯通的倒U型的第一出 风风道,所述第一出风风道一端通向出风降噪装置侧壁外侧,第一出风风道另 一端通向出风降噪装置内部并与上机拒第一 出风腔联通;
第一侧壁内侧壁和第一侧壁外侧壁之间夹层设置,形成两头贯通的第二出 风风道,所述第二出风风道一端通向出风降噪装置侧壁外侧,第二出风风道另 一端通向出风降噪装置内部并与下机拒第二出风腔联通;
第二侧壁内侧壁和第二侧壁外侧壁之间夹层设置,第二侧壁外侧壁设有第 一风口,第二侧壁内侧壁设有第二风口和第三风口,且第二风口和第三风口设 置于第一风口上下两侧;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之间形成所述第一进风风道,第 一风口和第三风口之间形成所述第二进风风道,第 一进风风道与第二进风风道 形成上下分流的进风路径。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出风降噪装置及系统通过使用上下分流进风风道,倒U 型流出风等风道,在有效通风的前提下,延长了机拒风道结构,降低设备噪声。


图1A为现有技术1机拒侧壁和吸声结构组合结构立体图1B为现有技术1机拒侧壁和吸声结构组合结构截面图2A为现有技术2机拒侧壁和吸声结构组合的内部结构示意图2B为现有技术2机拒结构示意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出风降噪装置结构示意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出风降噪装置立体图;图5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出风降噪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出风降噪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出风降噪系统立体图; 图8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出风降噪系统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请一并参阅图3、图4,本发明实施例的出风降噪装置300内部中空,出风 降噪装置300包括顶壁310、第一侧壁330和第二侧壁320。出风降噪装置300 具有内层和外层。顶壁310包括顶壁内侧壁311、顶壁外侧壁312。第一侧壁330 包括第一侧壁内侧壁331、第一侧壁外侧壁332;第二侧壁320包括第二侧壁内 侧壁321、第二侧壁外侧壁322。可以理解出风降噪装置300内层由顶壁内侧壁 311、第一侧壁内侧壁331和第二侧壁内侧壁321围设形成;出风降噪装置300 外层由顶壁外侧壁322、第一侧壁外侧壁332和第二侧壁外侧壁322围设形成。
所述出风降噪装置300内层内侧容置机柜,该机拒可以具有第一进风腔、 第一出风腔、第二进风腔和第二出风腔。所述出风降噪装置300外层内侧贴附 吸声结构340,本实施例中及顶壁外侧壁312、第一侧壁外侧壁332和第二侧壁 外侧壁322内侧贴附吸声结构340。
顶壁内侧壁311和顶壁外侧壁312之间夹设形成两头贯通的倒U型的第一 出风风道314,所述第一出风风道314—端通向出风降噪装置300侧壁外侧,第 一出风风道另一端通向出风降噪装置300内部并与机拒第一出风腔联通;
第一侧壁内侧壁331和第一侧壁外侧壁332之间夹设形成两头贯通的第二 出风风道334,所述第二出风风道334 —端通向出风降噪装置300侧壁外侧,第 二出风风道另一端通向出风降噪装置300内部;
第二侧壁内侧壁321和第二侧壁外侧壁322之间夹层设置,第二侧壁外侧
8壁322设有第一风口 323,第二侧壁内侧壁321设有第二风口 324和第三风口 326,且第二风口 324和第三风口 326i殳置于第一风口 323上下两侧;第一风口 321和第二风口 324之间形成所述第一进风风道327,第一风口 321和第三风口 326之间形成所述第二进风风道328,第一进风风道327与第二进风风道328形 成上下分流的进J^U各径。可选的本实施例1中吸声结构340是微穿孔板、空间 吸声体等,吸声结构340使用的吸声材料可以为玻璃棉、有机纤维、无机纤维、 泡沫吸声材料、金属吸声材料等。
本发明实施例的出风降噪装置300工作时,外部空气经第一风口 323后上 下分流,分别进入第一进风风道327、第二进风风道328。进入第一进风风道327 的空气经过贴附于第二侧壁外侧壁322内侧贴附吸声结构340后,通过第二风 口 324进入出风降噪装置300内部,并在出风降噪装置300内部机拒循环散热 后,通过顶壁内侧壁311和顶壁外侧壁312之间夹设形成两头贯通的倒U型的 第一出风风道314流出出风降噪装置300。进入第二进风风道328的空气经过贴 附于第二侧壁外侧壁322内侧贴附的吸声结构340后,通过第三风口 326进入 出风降噪装置300内部,并在出风降噪装置300内部机拒循环散热后,通过第 一侧壁内侧壁331和第一侧壁外侧壁332之间夹设形成两头贯通的第二出风风 道334流出出风降噪装置300外部。
本发明实施例1 4是供的出风降噪装置300通过使用上下分流进风风道327、 328,倒U型出风风道314,在有效通风的前提下,延长了内部机拒风道结构, 降低机拒的噪声。
可选的本实施例中,出风降噪装置300还包括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 顶壁、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图未示)和第四侧壁(图未示)围成 形成底部贯通且内部中空的矩形柱出风降噪装置。机拒进而可以从出风降噪装置底部置入。
另外请参阅图5,,所述出风降噪装置还包括底座630,机拒从出风降噪装 置底部置入后,通过所述顶壁310、底座630、第一侧壁330、第二侧壁320、 第三侧壁(图未示)和第四侧壁(图未示)围成形成底部密封且内部中空的柱 型出风降噪装置。
本实施例中,出风降噪装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为弧面,第一侧壁和第 二侧壁形成圆柱型腔,顶壁盖置于圆柱型顶部。进而内部出风降噪装置内部可 以容置圆柱形机拒,当然本实施例中的出风降噪装置也不限制某一特定形状, 只要在出风降噪装置侧壁通过使用上下分流进风风道,在有效通风的前提下, 延长了内部机拒风道结构,可有效降低机拒的噪声。
请一并参阅图6、图7,本实施例揭示了一种出风降噪系统,包括上机拒 610、下机拒620和包覆上机拒610和下机拒620的出风降噪装置300,其中,
所述上机拒610表面至少设置有1个第一出风腔613和1个第一进风腔611, 所述第一出风腔613和所述第一进风腔611在机拒内部相连通;
所述下机拒620置于上机拒610下方,下机拒620表面至少设置有1个第 二出风腔623和1个第二进风腔621;所述第二出风腔623和所述第二进风腔 621在机拒内部相连通;
出风降噪装置300内部中空,出风降噪装置300包括顶壁310、第一侧壁 330和第二侧壁320。出风降噪装置300具有内层和外层。顶壁310包括顶壁内 侧壁311、顶壁外侧壁312。第一侧壁330包括第一侧壁内侧壁331、第一侧壁 外侧壁332;第二侧壁320包括第二侧壁内侧壁321、第二侧壁外侧壁322。可 以理解出风降噪装置300内层由顶壁内侧壁311、第一侧壁内侧壁331和第二侧 壁内侧壁321围设形成;出风降噪装置300外层由顶壁外侧壁322、第一侧壁外
10侧壁332和第二侧壁外侧壁322围设形成。
所述出风降噪装置300内层内侧容置上机拒610和下机拒620。所述出风降 噪装置300外层内侧贴附吸声结构340。
顶壁内侧壁311和顶壁外侧壁312之间夹设形成两头贯通的倒U型的第一 出风风道314,所述第一出风风道314—端通向出风降噪装置300侧壁外侧,第 一出风风道另一端通向出风降噪装置300内部并与上机拒610第一出风腔613 联通。
第一侧壁内侧壁331和第一侧壁外侧壁332之间夹设形成两头贯通的第二 出风风道334,所述第二出风风道334 —端通向出风降噪装置300侧壁外侧,第 二出风风道另一端通向出风降噪装置300内部并与下片几拒620第二出风腔623 联通。
第二侧壁内侧壁321和第二侧壁外侧壁322之间夹层设置,第二侧壁外侧 壁322设有第一风口 323,第二侧壁内侧壁321设有第二风口 324和第三风口 326,且第二风口 324和第三风口 326设置于第一风口 323上下两侧;第一风口 321和第二风口 324之间形成所述第一进风风道327,第一风口 321和第三风口 326之间形成所述第二进风风道328,第一进风风道327与第二进风风道328形 成上下分流的进风路径。
本发明实施例的出风降噪系统工作时,外部空气经第一风口 323后上下分 流,分别进入第一进风风道327、第二进风风道328。进入第一进风风道327的 空气经过贴附于第二侧壁外侧壁322内侧贴附吸声结构340后,通过第二风口 324进入出风降噪装置300内部,并经上机拒610第一进风腔611进入,经第一 出风腔613流出上才几柜610;在出风降噪装置300内部上才几拒610内部循环散热 后,通过顶壁内侧壁311和顶壁外侧壁312之间夹设形成两头贯通的倒U型的
ii第一出风风道314流出出风降噪装置300。进入第二进风风道328的空气经过贴 附于第二侧壁外侧壁322内侧贴附的吸声结构340后,通过第三风口 326进入 出风降噪装置300内部,并经下机拒620第二进风腔621进入,经第二出风腔 623流出上机拒610;并在出风降噪装置300内部下机拒620循环散热后,通过 第一侧壁内侧壁331和第一侧壁外侧壁332之间夹设形成两头贯通的第二出风 风道334流出出风降噪装置300外部。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出风降噪系统通过使用上下分流进风风道327、 328, 倒U型出风风道314,在有效通风的前提下,延长了内部上下机柜风道结构, 降低机拒的噪声。
可选的本实施例出风降噪系统也可使用实施例 一 中所揭露的出风降噪装置 300还包括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顶壁、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 第四侧壁围成形成底部贯通且内部中空的出风降噪装置。机拒进而可以从出风 降噪装置底部置入。
可选的,所述出风降噪装置还包括底座630,上机拒610和下机拒620从出 风降噪装置底部置入后,通过所述顶壁310、底座630、第一侧壁330、第二侧 壁320、第三侧壁(图未示)和第四侧壁(图未示)围成形成底部密封且内部中 空的出风降噪装置。
可选的,出风降噪装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为弧面,第一侧壁和第二侧 壁形成圆柱型腔,顶壁盖置于圓柱型顶部。进而内部出风降噪装置内部可以容 置圆柱形机拒,当然本实施例中的出风降噪装置也不限制某一特定形状,只要 在出风降噪装置侧壁通过使用上下分流进风风道,在有效通风的前提下,延长 了内部机拒风道结构,可有效降低机拒的噪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 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 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出风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出风降噪装置包括顶壁、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出风降噪装置具有内层和外层;所述出风降噪装置内层由顶壁内侧壁、第一侧壁内侧壁和第二侧壁内侧壁围设形成;所述出风降噪装置外层由顶壁外侧壁、第一侧壁外侧壁和第二侧壁外侧壁围设形成,所述出风降噪装置外层内侧贴附吸声结构;顶壁内侧壁和顶壁外侧壁之间夹层设置,形成两头贯通的倒U型的第一出风风道,所述第一出风风道一端通向出风降噪装置侧壁外侧,第一出风风道另一端通向出风降噪装置内部;第一侧壁内侧壁和第一侧壁外侧壁之间夹层设置,形成两头贯通的第二出风风道,所述第二出风风道一端通向出风降噪装置侧壁外侧,第二出风风道另一端通向出风降噪装置内部;第二侧壁内侧壁和第二侧壁外侧壁之间夹层设置,第二侧壁外侧壁设有第一风口,第二侧壁内侧壁设有第二风口和第三风口,且第二风口和第三风口设置于第一风口上下两侧;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之间形成所述第一进风风道,第一风口和第三风口之间形成所述第二进风风道,第一进风风道与第二进风风道形成上下分流的进风路径。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降噪装置还 包括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顶壁、底壁、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 和第四侧壁围成形成底部贯通且内部中空的出风降噪装置。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降噪装置还 包括底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顶壁、底壁、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 三侧壁和第四侧壁围成形成底部密封且内部中空的出风降噪装置。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声结构是微穿孔板或空间吸声体,所述吸声结构使用的吸声材料为玻璃棉、有机纤维、无机 纤维、泡沫吸声材料或金属吸声材料。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降噪装置的 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为弧面,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形成圆柱型腔,顶壁盖置于 圆柱型顶部。
6、 一种堆叠机拒出风降噪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机拒、下机拒和包 覆上机拒和下机拒的出风降噪装置,其中,所述上机拒表面至少设置有1个第一出风腔和1个第一进风腔,所述第一 出风腔和所述第 一进风腔在机拒内部相连通;所述下机拒置于上机拒下方,下机拒表面至少设置有1个第二出风腔和1 个第二进风腔;所述第二出风腔和所述第二进风腔在机拒内部相连通;所述出风降噪装置包括顶壁、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出风降噪装置具 有内层和外层;所述出风降噪装置内层由顶壁内侧壁、第一侧壁内侧壁和第二 侧壁内侧壁围设形成;所述出风降噪装置外层由顶壁外侧壁、第一侧壁外侧壁 和第二侧壁外侧壁围设形成,所述出风降噪装置外层内侧贴附吸声结构;顶壁内侧壁和顶壁外侧壁之间夹层设置,形成两头贯通的倒U型的第一出 风风道,所述第一出风风道一端通向出风降噪装置侧壁外侧,第一出风风道另 一端通向出风降噪装置内部并与上机拒第 一 出风腔联通;第一侧壁内侧壁和第一侧壁外侧壁之间夹层设置,形成两头贯通的第二出 风风道,所述第二出风风道一端通向出风降噪装置侧壁外侧,第二出风风道另 一端通向出风降噪装置内部并与下机拒第二出风腔联通;第二侧壁内侧壁和第二侧壁外侧壁之间夹层设置,第二侧壁外侧壁设有第 一风口,第二侧壁内侧壁设有第二风口和第三风口,且第二风口和第三风口设置于第一风口上下两侧;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之间形成所述第一进风风道,第 一风口和第三风口之间形成所述第二进风风道,第一进风风道与第二进风风道 形成上下分流的进风路径。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降噪装置还包括第三 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顶壁、底壁、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 壁围成形成底部贯通且内部中空的出风降噪装置,。
8、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降噪装置还包括底壁、 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顶壁、底壁、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 四侧壁围成形成底部密封且内部中空的出风降噪装置。
9、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声结构是微穿孔板。
10、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降噪装置的第一侧 壁和第二侧壁为弧面,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形成圆柱型腔,顶壁盖置于圓柱型 顶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出风降噪装置和系统,出风降噪装置具有内层和外层,外层由顶壁外侧壁、第一侧壁外侧壁和第二侧壁外侧壁围设形成,且外层内侧贴附吸声结构。顶壁内侧壁和顶壁外侧壁之间夹层设置,形成两头贯通的倒U型的第一出风风道。第二侧壁外侧壁设有第一风口,第二侧壁内侧壁设有第二风口和第三风口。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之间形成所述第一进风风道,第一风口和第三风口之间形成所述第二进风风道,第一进风风道与第二进风风道形成上下分流的进风路径。本发明实施例通过使用上下分流进风风道,倒U型流出风等风道,在有效通风的前提下,延长了机柜风道结构,降低设备噪声。
文档编号H05K7/20GK101466251SQ20081024186
公开日2009年6月24日 申请日期2008年12月26日 优先权日2008年12月26日
发明者李海鹏, 辉 林, 飞 王, 胡卫峰, 魏华春 申请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