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温调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31715阅读:23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色温调整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色温调整装置,尤指一种可随着环境温度来调整所需色温
的色温调整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发光二极管技术不断成长与进步,其应用范围也逐渐地普及至日常生活中,例如显示器的背光模块及日常照明等等。当应用于日常照明时,为了因应各种不同使用需求,如何适当且准确地调整发光二极管的色温,以使得使用者可将发光二极管应用于各种场合及环境中是相当重要的。 以具有红色发光二极管、绿色发光二极管、及蓝色发光二极管的发光二极管阵列为例,习知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利用多个控制模块分别调整红色发光二极管、绿色发光二极管、及蓝色发光二极管导通的电流,进而调整红色发光二极管、绿色发光二极管、及蓝色发光二极管的光强度,使混合后的光可达到所需的色温。 但是此种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的控制模块不但对于导通的电流大小的控制不够精准,容易造成电流的变动,而使得发光二极管难以达到所预期的色温,也容易使发光二极管发生明暗闪烁的情况,并且一控制电路仅能控制一色发光二极管也大幅提高了制造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色温调整装置,其可依据环境温
度的变化来改变输出的电流,进而调整一混合式发光装置所产生的光源的色温。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种方案,提供一种色温调整装
置,其包括一温度感测单元、一电流输出控制单元及一混光式发光装置。该温度感测单元
具有至少一用于将所感测到的不同环境温度转换为不同温度参数的温度感测组件。该电流
输出控制单元电性连接于该温度感测单元。该混光式发光装置电性连接于该电流输出控制单元。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当该电流输出控制单元接收到该温度感测单元所传来的不同温度参数时,该电流输出控制单元依据所接收到的不同温度参数来输出不同的电流至该混光式发光装置,以使得该混光式发光装置所发出的光源可依据"因着不同环境温度所得到的不同电流"来产生不同的色温。 为了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相信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与特点,当可由此得一深入且具体的了解,然而所附图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色温调整装置的功能方块图;图2A为本实用新型混光式发光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上视示意图;图2B为本实用新型混光式发光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侧视剖面示意图3A为本实用新型混光式发光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上视示意图;图3B为本实用新型混光式发光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侧视剖面示意图;图4A至图4E分别为本实用新型混光式发光装置的第三实施例的第一至第五种串式的上视示意图5A为本实用新型色温调整装置的第四实施例的上视示意图;图5B为本实用新型色温调整装置的第四实施例的侧视剖面示意图;以及图6为本实用新型色温调整装置的第五实施例的上视示意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A
温度感测单元温度感测组件电流输出控制单元讯号放大单元不同环境温度不同温度参数不同电流不同的色温混光式发光装置第一组发光结构第二组发光结构基板单元 ]
第一发光模块第二发光模块反光单元
2a2b3
Al
B
C
tl
t2
t3
t4
M、M1至M5
Nl
N2
基板本体电路基板
散热层
导电焊垫
10100
置晶区域
第一发光二极管晶粒
第二发光二极管晶粒
环绕式反光胶体
第一环绕式反光胶体
第二环绕式反光胶体
胶体限位空间
第一胶体限位空间
第二胶体限位空间
圆弧切线
角度
封装单元
4 第一透光封装胶体
101
102
1031120a20b3030a30b300300a300bT
9h
40a[0048] 第二透光封装胶体 40b
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色温调整装置,其包括一温度感测单元A、一电流输出控制单元B及一混光式发光装置M。该温度感测单元A具有至少一用于将所感测到的不同环境温度tl转换为不同温度参数t2的温度感测组件A1。该电流输出控制单元B电性连接于该温度感测单元A。该混光式发光装置M电性连接于该电流输出控制单元B。藉此,当该电流输出控制单元B接收到该温度感测单元A所传来的不同温度参数t2时,该电流输出控制单元B依据所接收到的不同温度参数t2来输出不同的电流t3至该混光式发光装置M,以使得该混光式发光装置M所发出的光源可依据"因着不同环境温度tl所得到的不同电流t3"来产生不同的色温t4。另外,本实用新型也可加设一讯号放大单元C,其电性连接于该温度感测单元A与该电流输出控制单元B之间,以用于将不同温度参数t2的讯号放大。 请参阅图2A及图2B所示,本实用新型混光式发光装置M的第一实施例包括一基板单元1、一发光单元、一反光单元3及一封装单元4。 该基板单元1具有至少一基板本体10及至少两个设置于该基板本体10上表面的置晶区域11。此外,该基板本体10具有一电路基板100、一设置于该电路基板100底部的散热层101、复数个设置于该电路基板100上表面的导电焊垫102、及一设置于该电路基板100上表面并用于露出该些导电焊垫102的绝缘层103。 再者,该发光单元具有至少一用于产生第一种色温的第一发光模块2a及至少一用于产生第二种色温的第二发光模块2b,其中上述至少一第一发光模块2a具有复数颗电性地设置于该基板单元1的其中一置晶区域11上的第一发光二极管晶粒20a,并且上述至少一第二发光模块2b具有复数颗电性地设置于该基板单元1的另外一置晶区域11上的第二发光二极管晶粒20b。该些第一发光二极管晶粒20a及该些第二发光二极管晶粒20b皆透过打线(wire-bonding)的方式,以分别电性地设置于该基板单元1的两个置晶区域11上。 另外,该反光单元3具有至少两个透过涂布的方式而环绕地成形于该基板本体10上表面的环绕式反光胶体30,其中上述至少两个环绕式反光胶体30分别围绕上述至少一第一发光模块2a及上述至少一第二发光模块2b,以分别形成至少两个位于该基板本体10上方的胶体限位空间300。此外,依据不同的设计需求,上述至少两个环绕式反光胶体30可选择性地彼此分离或连接在一起,并且上述至少两个环绕式反光胶体30可彼此串联或并联。 其中,每一个环绕式反光胶体30的上表面可为一圆弧形,该环绕式反光胶体30相对于该基板本体10上表面的圆弧切线T的角度e介于40至50度之间,每一个环绕式反光胶体30的顶面相对于该基板本体10上表面的高度h介于0. 3至0. 7mm之间,每一个环绕式反光胶体30底部的宽度介于1. 5至3mm之间,每一个环绕式反光胶体30的触变指数(thixotropic index)介于4至6之间,并且每一个环绕式反光胶体30可为一混有无机添加物的白色热硬化反光胶体(不透光胶体)。 此外,依据不同的设计需求,每一个环绕式反光胶体30皆可为荧光胶体。换句话说,本实用新型可随着不同的需求而选择性地添加荧光粉于每一个环绕式反光胶体30内,进而降低该封装单元4的至少一第一透光封装胶体40a与至少一第二透光封装胶体40b之间的暗带情况。 另外,上述每一个环绕式反光胶体30的制作方式至少包括首先,环绕地涂布液态胶材(图未示)于该基板本体IO上表面(其中该液态胶材可被随意地围绕成一预定的形状,涂布该液态胶材于该基板本体10上表面的压力介于350至450kpa之间,涂布该液态胶材于该基板本体10上表面的速度介于5至15mm/s之间,并且环绕地涂布该液态胶材于该基板本体10上表面的起始点与终止点为相同的位置);最后,再固化该液态胶材以形成一环绕式反光胶体30,并且该环绕式反光胶体30围绕该些设置于该置晶区域11上的发光二极管晶粒(20a或20b),以形成一位于该基板本体10上方的胶体限位空间300,其中该液态胶材透过烘烤的方式硬化,烘烤的温度介于120至140度之间,并且烘烤的时间介于20至40分钟之间。 再者,该封装单元4具有成形于该基板本体10上表面以分别覆盖上述至少一第一发光模块2a及上述至少一第二发光模块2b的至少一第一透光封装胶体40a及至少一第二透光封装胶体40b,其中上述至少一第一透光封装胶体40a与上述至少一第二透光封装胶体40b分别被局限在上述至少两个胶体限位空间300内,并且上述至少一第一透光封装胶体40a及上述至少一第二透光封装胶体40b的上表面皆为凸面。 以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举的例子而言,该些第一发光二极管晶粒20a及该些第二发光二极管晶粒20b所产生的光波长界于400nm至500nm之间。 此外,每一个第一发光二极管晶粒20a为一蓝色发光二极管晶粒,上述至少一第
一透光封装胶体40a为一具有一第一颜色的荧光胶体,并且该些第一发光二极管晶粒20a
所产生的光束穿过上述至少一第一透光封装胶体40a以产生色温约为3500K的黄色光束,
因此上述的结构组合成一第一组发光结构N1。该第一组发光结构N1包括该基板本体IO、
该些第一发光二极管晶粒20a、该环绕式反光胶体30及该第一透光封装胶体40a。 另外,每一个第二发光二极管晶粒20b为一蓝色发光二极管晶粒,上述至少一第
二透光封装胶体40b为一具有一第二颜色的荧光胶体,并且该些第二发光二极管晶粒20b
所产生的光束穿过上述至少一第二透光封装胶体40b以产生色温约为6500K的白色光束,
因此上述的结构组合成一第二组发光结构N2。该第二组发光结构N2包括该基板本体10、
该些第二发光二极管晶粒20b、该环绕式反光胶体30及该第二透光封装胶体40b。 再者,依据不同的设计需求,该第一组发光结构Nl与该第二组发光结构N2可共享
同一个基板单元1 (如第一实施例所举的例子)或分别使用不同的基板单元,并且该第一组
发光结构Nl与该第二组发光结构N2组合成本实用新型混光式发光装置M。 请参阅图3A及图3B所示,本实用新型混光式发光装置M的第二实施例包括一基
板单元1、一发光单元、一反光单元3及一封装单元4,其中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最大的
差别在于在第二实施例中,上述至少两个环绕式反光胶体30可彼此并联排列且连接在一起。 请参阅图4A至图4E所示,本实用新型混光式发光装置的第三实施例共有五组(M1至M5),每一组混光式发光装置由至少一第一组发光结构Nl及至少一第二组发光结构N2所组成。[0064] 例如第一组混光式发光装置Ml由一第一组发光结构Nl及一第二组发光结构N2串接所组成。第二组混光式发光装置M2由两个第一组发光结构N1及两个第二组发光结构N2交替串接所组成。第三组混光式发光装置M3由两个第一组发光结构N1及两个第二组发光结构N2交替串接所组成。第四组混光式发光装置M4由两个第一组发光结构Nl及一个第二组发光结构N2串接所组成,并且该第二组发光结构N2位于上述两个第一组发光结构Nl之间。第五组混光式发光装置M5由一个第一组发光结构N1及两个第二组发光结构N2串接所组成,并且该第一组发光结构Nl位于上述两个第二组发光结构N2之间。[0065] 请参阅图5A至图5B所示,本实用新型混光式发光装置M的第四实施例包括一基板单元1、一发光单元、一反光单元3及一封装单元4。 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最大的不同在于在第四实施例中,该反光单元3具有透过涂布的方式而环绕地成形于该基板本体10上表面的至少一第一环绕式反光胶体30a及至少一第二环绕式反光胶体30b,其中上述至少一第一环绕式反光胶体30a围绕上述至少一第一发光模块2a,以形成至少一位于该基板本体10上方的第一胶体限位空间300a,并且上述至少一第二环绕式反光胶体30b围绕上述至少一第二发光模块2b及上述至少一第一发光模块2a,以形成至少一位于该基板本体10上方的第二胶体限位空间300b。[0067] 此外,该封装单元4具有成形于该基板本体10上表面以分别覆盖上述至少一第一发光模块2a及上述至少一第二发光模块2b的至少一第一透光封装胶体40a及至少一第二透光封装胶体40b,其中上述至少一第一透光封装胶体40a被局限在上述至少一第一胶体限位空间300a内,并且上述至少一第二透光封装胶体40b被局限在上述至少一第二胶体限位空间300b内。另外,上述至少一第一环绕式反光胶体30a与上述至少一第二环绕式反光胶体30b排列成一同心圆,并且上述至少一第二发光模块2b设置于上述至少一第一环绕式反光胶体30a与上述至少一第二环绕式反光胶体30b之间。 此外,依据不同的设计需求,上述至少一第一环绕式反光胶体30a及上述至少一第二环绕式反光胶体30b皆可为荧光胶体。换句话说,本实用新型可随着不同的需求而选择性地添加荧光粉于上述至少一第一环绕式反光胶体30a及上述至少一第二环绕式反光胶体30b内,以使得光源能够被导引至上述至少一第一透光封装胶体40a与上述至少一第二透光封装胶体40b之间,进而降低上述至少一第一透光封装胶体40a与上述至少一第二透光封装胶体40b之间的暗带情况。 请参阅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混光式发光装置M的第五实施例由第一组发光结构Nl与第二组发光结构N2所组成。第五实施例与第四实施例最大的差别在于该第一组发光结构Nl与该第二组发光结构N2的位置相互颠倒。因此,本实用新型可随着设计者的需求,而将低色温第一组发光结构Nl设置于内圈并将高色温第二组发光结构N2设置于外圈(如第四实施例所示)或将低色温第一组发光结构Nl设置于外圈并将高色温第二组发光结构N2设置于内圈(如第五实施例所示)。 另外,藉由该环绕式反光胶体的使用,以使得该透光封装胶体被限位在该胶体限位空间内,进而可控制"该透光封装胶体的使用量及位置";再者藉由控制该透光封装胶体的使用量及位置,以调整该透光封装胶体的表面形状及高度,进而控制"该些发光二极管晶粒所产生的白色光束的出光角度";另外,本实用新型也可藉由该环绕式反光胶体的使用,以使得该些发光二极管晶粒所产生的光束投射到该环绕式反光胶体的内壁而产生反射,进
8而可增加"本实用新型混光式发光装置的发光效率"。 但,本实用新型的所有范围应以申请专利范围为准,凡合于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的精神与其类似变化的实施例,皆应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范畴中,任何熟悉该项技艺者在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内,可轻易思及的变化或修饰皆可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
权利要求一种色温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温度感测单元,其具有至少一用于将所感测到的不同环境温度转换为不同温度参数的温度感测组件;一电流输出控制单元,其电性连接于该温度感测单元;以及一混光式发光装置,其电性连接于该电流输出控制单元。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色温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混光式发光装置包括 一基板单元,其具有至少一基板本体及至少两个设置于该基板本体上表面的置晶区域;一发光单元,其具有至少一用于产生第一种色温的第一发光模块及至少一用于产生第 二种色温的第二发光模块,其中上述至少一第一发光模块具有复数颗电性地设置于该基板 单元的其中一置晶区域上的第一发光二极管晶粒,并且上述至少一第二发光模块具有复数 颗电性地设置于该基板单元的另外一置晶区域上的第二发光二极管晶粒;一反光单元,其具有至少两个透过涂布的方式而环绕地成形于该基板本体上表面的环 绕式反光胶体,其中上述至少两个环绕式反光胶体分别围绕上述至少一第一发光模块及上 述至少一第二发光模块,以分别形成至少两个位于该基板本体上方的胶体限位空间;以及一封装单元,其具有成形于该基板本体上表面以分别覆盖上述至少一第一发光模块及 上述至少一第二发光模块的至少一第一透光封装胶体及至少一第二透光封装胶体,其中上 述至少一第一透光封装胶体与上述至少一第二透光封装胶体分别被局限在上述至少两个 胶体限位空间内。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色温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基板本体具有一电路基板、一设 置于该电路基板底部的散热层、复数个设置于该电路基板上表面的导电焊垫、及一设置于 该电路基板上表面并用于露出该些导电焊垫的绝缘层。
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色温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个第一发光二极管晶粒为一 蓝色发光二极管晶粒,上述至少一第一透光封装胶体为一具有一第一颜色的荧光胶体,并 且每一个第二发光二极管晶粒为一蓝色发光二极管晶粒,上述至少一第二透光封装胶体为 一具有一第二颜色的荧光胶体。
5.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色温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发光二极管晶粒及该些 第二发光二极管晶粒所产生的光波长界于400nm至500nm之间;上述至少一第一发光模块 所产生的第一种色温小于上述至少一第二发光模块所产生的第二种色温;上述至少两个环 绕式反光胶体可选择性地彼此分离或连接在一起,并且上述至少两个环绕式反光胶体彼此 串联或并联;上述至少两个环绕式反光胶体皆为荧光胶体。
6.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色温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个环绕式反光胶体的上表面 为一圆弧形,每一个环绕式反光胶体相对于该基板本体上表面的圆弧切线的角度介于40 至50度之间,每一个环绕式反光胶体的顶面相对于该基板本体上表面的高度介于0. 3至 0. 7mm之间,每一个环绕式反光胶体底部的宽度介于1. 5至3mm之间,每一个环绕式反光胶 体的触变指数介于4至6之间,并且每一个环绕式反光胶体为一混有无机添加物的白色热 硬化反光胶体。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色温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混光式发光装置包括 一基板单元,其具有至少一基板本体及至少两个设置于该基板本体上表面的置晶区域;一发光单元,其具有至少一用于产生第一种色温的第一发光模块及至少一用于产生第 二种色温的第二发光模块,其中上述至少一第一发光模块具有复数颗电性地设置于该基板 单元的其中一置晶区域上的第一发光二极管晶粒,并且上述至少一第二发光模块具有复数 颗电性地设置于该基板单元的另外一置晶区域上的第二发光二极管晶粒;一反光单元,其具有透过涂布的方式而环绕地成形于该基板本体上表面的至少一第一 环绕式反光胶体及至少一第二环绕式反光胶体,其中上述至少一第一环绕式反光胶体围绕 上述至少一第一发光模块,以形成至少一位于该基板本体上方的第一胶体限位空间,并且 上述至少一第二环绕式反光胶体围绕上述至少一第二发光模块及上述至少一第一发光模 块,以形成至少一位于该基板本体上方的第二胶体限位空间;以及一封装单元,其具有成形于该基板本体上表面以分别覆盖上述至少一第一发光模块及 上述至少一第二发光模块的至少一第一透光封装胶体及至少一第二透光封装胶体,其中上 述至少一第一透光封装胶体被局限在上述至少一第一胶体限位空间内,并且上述至少一第 二透光封装胶体被局限在上述至少一第二胶体限位空间内。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色温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至少一第一环绕式反光胶体 与上述至少一第二环绕式反光胶体排列成一同心圆,上述至少一第二发光 模块设置于上述 至少一第一环绕式反光胶体与上述至少一第二环绕式反光胶体之间,并且上述至少一第一 环绕式反光胶体与上述至少一第二环绕式反光胶体皆为荧光胶体。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色温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更进一步包括一讯号放大单元, 其电性连接于该温度感测单元与该电流输出控制单元之间。
专利摘要一种色温调整装置,其包括一温度感测单元、一电流输出控制单元及一混光式发光装置。该温度感测单元具有至少一用于将所感测到的不同环境温度转换为不同温度参数的温度感测组件。该电流输出控制单元电性连接于该温度感测单元。该混光式发光装置电性连接于该电流输出控制单元。因此,当该电流输出控制单元接收到该温度感测单元所传来的不同温度参数时,该电流输出控制单元依据所接收到的不同温度参数来输出不同的电流至该混光式发光装置,以使得该混光式发光装置所发出的光源可依据“因着不同环境温度所得到的不同电流”来产生不同的色温。
文档编号H05B37/02GK201528451SQ200920177609
公开日2010年7月14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14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14日
发明者锺嘉珽, 黄光昭 申请人:柏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