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00074阅读:24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应用于 调整发光二极管色温的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发光二极管技术的不断成长与进步,其应用范围也逐渐地普及至 日常生活中,例如显示器的背光模组及日常照明等等。当应用于日常照明 时,为了因应各种不同使用需求,如何适当且准确地调整发光二极管的色 温,以使得使用者可将发光二极管应用于各种场合及环境中是相当重要的。以具有红色发光二极管、绿色发光二极管、及蓝色发光二极管的发光 二极管阵列为例,现有习知的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是利用多个控制模 组分別调整红色发光二极管、绿色发光二极管、及蓝色发光二极管导通的 电流,进而调整红色发光二极管、绿色发光二极管、及蓝色发光二极管的 光强度,使混合后的光可以达到所需的色温。但是,此种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的控制模组,不但对于导通的电流 大小的控制不够精准,容易造成电流的变动,而使得发光二极管难以达到 所预期的色温,也容易使发光二极管发生明暗闪烁的情况,并且一控制电 路仅能控制一色发光二极管,也大幅提高了制造成本。另一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为利用白光发光二极管搭配红光发光二 极管或黄光发光二极管,藉由该红光发光二极管或黄光发光二极管发出的 光调整白光发光二极管的色温,但其所能调整的色温范围有所局限,例如仅能调整于2, 500K至5, 000K之间,并无法广泛地应用于各种情况及场合中。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在结构与使用上,显然 仍存在有不便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相 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 发展完成,而一般产品又没有适切的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显然是相 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能创设一种新型的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 置,实属当前重要研发课题之一,亦成为当前业界极需改进的目标。有鉴于上述现有的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存在的缺陷,本发明人基于 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 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的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能够 改进一般现有的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过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 实用新型。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存在的缺 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 使其藉由信号(即讯号,本文均称为信号)控制电路控制多个发光二极管,使 不同颜色的发光二极管混光后的色温可达到预期的色温,并且信号控制电 路可以准确地控制电流驱动电路,使其输出特定大小的电流信号用以驱动 发光二极管,并且进而使发光二极管准确地产生所需的光强度,用以轻易 地控制发光装置的色温,非常适于实用。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其包括 一信号(讯 号)控制电路,其至少具有一第一控制信号输出端用以输出一第一控制信 号,以及一第二控制信号输出端用以输出一第二控制信号; 一第一隔离电 路,其输入端电讯连接于该第一控制信号输出端; 一第一电流驱动电路,其输入端是电讯连接于该第一隔离电路的输出端;至少一第一发光二极管,其 阳极是电讯连接于该第一电流驱动电路的输出端; 一第一保护控制电路,其 串联于该第 一发光二极管的阴极及一接地节点间,并电讯回授于该第 一 电 流驱动电路的输入端; 一第二隔离电路,其输入端是电讯连接于该第二控 制信号输出端; 一第二电流驱动电路,其输入端是电讯连接于该第二隔离电 路的输出端;至少一第二发光二极管,其阳极是电讯连接于该第二电流驱动 电路的输出端;以及一第二保护控制电路,其串联于该第二发光二极管的阴 极及该接地节点间,并且电讯回授于该第二电流驱动电路的输入端。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可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 进一步实现。前述的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其中所述的第一发光二极管及该第二 发光二极管混光后的色温是介于1, 500K至20, OOOK之间。前述的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其中所述的信号控制电路为一脉沖宽 度调变电路。前述的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其进一步包括一第一脉冲信号控制电 路,其输入端是电讯连接于该第一控制信号输出端,并该第一脉沖信号控制 电路的输出端是电讯连接于该第一隔离电路的输入端。前述的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其进一步包括一第一杂讯过滤电路,其 串联于该第 一 电流驱动电路的输出端及该第 一发光二极管的阳极间。前述的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其进一步包括一第一电感,其串联于该第 一 电流驱动电路的输出端及该第 一发光二极管的阳极间。前述的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其进一步包括一第二脉冲信号控制电 路,其输入端是电讯连接于该第二控制信号输出端,并且其输出端是电讯连 接于该第二隔离电路的输入端。前述的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其进一步包括一第二杂讯过滤电路,其 串联于该第二电流驱动电路的输出端及该第二发光二极管的阳极间。前述的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其进一步包括一第二电感,其串联于该 第二电流驱动电路的输出端及该第二发光二极管的阳极间。前述的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其中所述的第 一发光二极管为绿光发 光二极管,而该第二发光二极管则为红光发光二极管。前述的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其中所述的第 一发光二极管为黄光发 光二极管,而该第二发光二极管则为蓝光发光二极管。前述的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其中所述的第 一发光二极管为白光发 光二极管,而该第二发光二极管则为有色发光二极管。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其包括 一信号控制电 路,其至少具有一第一控制信号输出端用以输出一第一控制信号、 一第二控 制信号输出端用以输出 一第二控制信号、及一第三控制信号输出端用以输 出一第三控制信号; 一第一隔离电路,其输入端是电讯连接于该第一控制 信号输出端; 一第一电流驱动电路,其输入端是电讯连接于该第一隔离电 路的输出端;至少一第一发光二极管,其阳极是电讯连接于该第一电流驱 动电路的输出端; 一第一保护控制电路,其串联于该第一发光二极管的阴 极及一接地节点间,并且电讯回授于该第一电流驱动电路的输入端; 一第 二隔离电路,其输入端是电讯连接于该第二控制信号输出端; 一第二电流 驱动电路,其输入端是电讯连接于该第二隔离电路的输出端;至少一第二发 光二极管,其阳极是电讯连接于该第二电流驱动电路的输出端; 一第二保 护控制电路,其串联于该第二发光二极管的阴极及该接地节点间,并且电讯 回授于该第二电流驱动电路的输入端; 一第三隔离电路,其输入端是电讯 连接于该第三控制信号输出端; 一第三电流驱动电路,其输入端是电讯连 接于该第三隔离电路的输出端;至少一第三发光二极管,其阳极是电讯连 接于该第三电流驱动电路的输出端;以及一第三保护控制电路,其串联于 该第三发光二极管的阴极及该接地节点间,并且电讯回授于该第三电流驱 动电路的输入端。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可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 进一步实现。前述的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其中所述的第一发光二极管、该第二发光二极管及该第三发光二极管混光后的色温是介于1,500K至20,000K之 间。前迷的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其中所述的信号控制电路为一脉冲宽 度调变电路。前述的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其进一步包括一第一脉沖信号控制电 路,其输入端是电讯连接于该第一控制信号输出端,并该第一脉冲信号控制 电路的输出端是电讯连接于该第一隔离电路的输入端。前述的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其进一步包括一第一杂讯过滤电路,其 串联于该第 一电流驱动电路的输出端及该第 一发光二极管的阳极间。前述的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其进一步包括一第一电感,其串联于该 第 一电流驱动电路的输出端及该第 一发光二极管的阳极间。前述的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其进一步包括一第二脉冲信号控制电 路,其输入端是电讯连接于该第二控制信号输出端,并且其输出端是电讯 连接于该第二隔离电路的输入端。前述的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其进一步包括一第二杂讯过滤电路,其 串联于该第二电流驱动电路的输出端及该第二发光二极管的阳极间。前述的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其进一步包括一第二电感,其串联于该 第二电流驱动电路的输出端及该第二发光二极管的阳极间。前述的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其进一步包括一第三脉冲信号控制电 路,其输入端是电讯连接于该第三控制信号输出端,并该第三脉冲信号控制 电路的输出端是电讯连接于该第三隔离电路的输入端。前述的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其进一步包括一第三杂讯过滤电路,其 串联于该第三电流驱动电路的输出端及该第三发光二极管的阳极间。前述的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其进一步包括一第三电感,其串联于该 第三电流驱动电路的输出端及该第三发光二极管的阳极间。前述的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其中所述的第一发光二极管为绿光发 光二极管、该第二发光二极管为红光发光二极管,而该第三发光二极管则为 蓝光发光二极管。前述的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其中所述的第一发光二极管为绿光发 光二极管,而该第二发光二极管则为红光发光二极管。前述的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其中所述的第一发光二极管为黄光发 光二极管,而该第二发光二极管则为蓝光发光二极管。前述的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其中所述的第一发光二极管为白光发 光二极管,而该第二发光二极管及该第三发光二极管则为有色发光二极管。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借由上述技 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效果1、 本实用新型藉由信号控制电路输出的控制信号,能够准确地控制电 流驱动电路。2、 另外,藉由隔离电路隔离负回授信号,可以避免干扰信号控制电路输 出的控制信号。3、 再者,藉由保护控制电路,可保护发光二极管避免过高电流而受损。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一种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该发光装置包括信号控制电路、隔离电路、电流驱动电路、发光二极管以及保护 控制电路。本实用新型利用信号控制电路控制多个电流驱动电路,使其分 别驱动发光二极管,因为信号控制电路可同时准确控制多个发光二极管,所 以可控制不同颜色的发光二极管混光后的色温,使其可以操作于1, 500K至 20,000K的色温范围间。本实用新型藉由信号控制电路控制多个发光二极 管,使不同颜色的发光二极管混光后的色温可以达到预期的色温,并且信号 控制电路可以准确地控制电流驱动电路,使其输出特定大小的电流信号用 以驱动发光二极管,并且进而能使发光二极管准确地产生所需的光强度,用 以轻易地控制发光装置的色温。本实用新型具有上述的诸多优点及实用价 值,其不论在产品结构或功能上皆有较大改进,在技术上有显著的进步,并 产生了好用及实用的效果,且较现有的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具有增进的 突出功效,从而更加适于实用,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 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 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 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可调整色温发光装置一种实施例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可调整色温发光装置一种实施例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可调整色温发光装置另一种实施例的示意图三。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可调整色温发光装置另一种实施例的示意图四。100:可调整色温发光装置100,:可调整色温发光装置101:信号控制电路102:第'一隔离电路103:第一电流驱动电路104:第'一发光二极管105:第一保护控制电路106:第-二隔离电路107:第二电流驱动电路108:第-二发光二极管109:第二保护控制电路110:第'一脉沖信号控制电路111:第一杂讯过滤电路112:第.二脉沖信号控制电路113:第二杂讯过滤电路114:第.三隔离电路115:第三电流驱动电路 117:第三保护控制电路 119:第三杂讯过滤电路 200,可调整色温发光装置Ctrl2:第二控制信号Dl:第一二极管D3:第三二极管R2:第二电阻R4第四电阻R6第六电阻R8第八电阻R10:第十电阻R12:第十二电阻R14:第十四电阻Tl.第一电晶体T3.第三电晶体L2:第二电感116:第三发光二极管118:第三脉沖信号控制电路200:可调整色温发光装置Ctrll:第一控制信号Ctrl3:第三控制信号D2:第二二极管Rl: 第一电阻R3: 第三电阻R5第五电阻R7第七电阻R9第九电阻Rll:第十一电阻R13:第十三电阻R15:第十五电阻T2:第二电晶体Ll.第一电感L3:第三电感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 功效,
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可调整色温的 发光装置及其具体实施方式
、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及功效,在以下配合参 考图式的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通过具体实施方式
的加深入li体的^解:然而所附图式仅是提供参考与说明之用,并:用来 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第一实施例>请参阅图1、图2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调整色温发光装置 100的实施例示意图一,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调整色温发光装置 100,的实施例示意图二。请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一种可调整色温发光装置 100,其包括 一信号(即讯号)控制电路101、 一第一隔离电路102、 一 第一电流驱动电路103、至少一第一发光二极管104、 一第一保护控制电路 105、 一第二隔离电路106、 一第二电流驱动电路107、至少一第二发光二 极管10S,以及一第二保护控制电路109。上述的信号(讯号)控制电路101,其可为一脉沖宽度调变(Pulse Width Modulation, PWM)电路,具有一第一控制信号输出端用以输出一第一控制信 号Ctrll,以及一第二控制信号输出端用以输出一第二控制信号Ctr12。因 脉冲宽度调变电路的特点为产生可程式化的控制信号输出,所以可程式化 控制第一控制信号Ctrll及第二控制信号Ctrl2,用以准确地控制第一电流 驱动电路103及第二电流驱动电路107。上述的第一隔离电路102,其输入端是电讯连接于信号控制电路101的 第一控制信号输出端,用以隔离负回授信号,避免负回授信号干扰信号控 制电路101输出的第一控制信号Ctrll,进而避免第一电流驱动电路103误 判所接收的第一控制信号Ctrll,而使得第一电流驱动电路103输出错误的 第一电流信号。上述的第一隔离电路102,其可包括 一第一二极管Dl以及一第一电阻 Rl;其中,该第一二极管Dl,其阳极是电讯连接于第一控制信号输出端;而该 第一电阻Rl,其一端是电讯连接第一二极管Dl的阴极,而另一端则电讯连 接于第一电流驱动电路103的输入端。上述的第一电流驱动电路103,其输入端是电讯连接于第一隔离电路 102的输出端,该第一电流驱动电路103接收第一控制信号Ctrll及第一保 护控制电路产生的负回授信号,并根据第一控制信号Ctrll的控制产生一第 一电流信号,第一电流信号所产生的电流大小是可介于0. 35安培至0. 7安 培之间,而负回授信号是用以避免第一电流驱动电路103输出的第一电流 信号产生过高的电流,而使得第一发光二极管l(M无法负荷。上述的第一发光二极管104,其阳极是电讯连接于第一电流驱动电路 103的输出端并接收第一电流信号,用以驱动第一发光二极管l(M,使得第 一发光二极管104可根据第一电流信号产生不同光强度,例如可设定第一控 制信号Ctrll使第一电流驱动电路103输出特定的第一电流信号,进而调 整第一发光二极管104发出的光强度。上述的第一保护控制电路105,其串联于第一发光二极管l(M的阴极及 一接地节点间,并且电讯回授于第一电流驱动电路103的输入端。该第一保 护控制电路105是用以保护第一发光二极管104,并且提供负回授信号至第 一电流驱动电路103,进而能避免过高的电流损坏第一发光二极管104。该第一保护控制电路105,其可包括 一第二电阻R2以及一第三电阻 R3;其中,该第二电阻R2 ,其一端电讯连接于第一电流驱动电路103的输入 端,而另一端电讯连接于第一发光二极管104的阴极;而该第三电阻R3,其 一端亦电讯连接于第一发光二极管104的阴极,而另一端是电讯连接于接 地节点,并可根据使用需求而调整第二电阻R2及第三电阻R3的电阻值。此外,因第 一电流驱动电路103可以分为正缘触发驱动及负缘触发驱动两种,因此为将信号控制电路101输出的第一控制信号Ctrll转换为适当电 位的控制信号,本实施例可进一步包括一第一脉沖信号控制电路110。请参 阅图2所示,该第一脉沖信号控制电路110的输入端是电讯连接于第一控 制信号输出端,并且其输出端是电讯连接于第一隔离电路102的输入端,可 将原本为低电位的第一控制信号Ctrll转换为高电位的第一控制信号 Ctrll。该第一脉冲信号控制电路110,其可包括 一第四电阻R4、 一第一电晶 体T1以及一第五电阻R5;其中,该第四电阻R4,其一端电讯连接于第一控 制信号输出端而另一端是电讯连接于第一电晶体T1的基极;而该第一电晶 体Tl,为一NPN电晶体,并且其射极是电讯连接于接地节点,又其集极是电 讯连接于第一隔离电路102的输入端;而该第五电阻R5,其一端是电讯连接 于第一电晶体T1的集极,而另一端是电讯连接于第一控制信号输出端。又为了避免第一电流驱动电路103输出的电流信号带有些许杂讯,进而 使得第一发光二极管104产生忽明忽暗等不稳定的现象,因此本实施例可 进一步包括一第一杂讯过滤电路111,该第一杂讯过滤电路111可以为一第 一电感Ll ,其串联于第 一电流驱动电路103的输出端及第 一发光二极管1 (M 的阳极之间,用以过滤第一电流信号的杂讯,并且使第一电流信号以稳定 的输出驱动第一发光二极管104,藉此使第一发光二极管l(M不会发生闪烁 的现象。又因为信号控制电路101具有一第一控制信号输出端以及一 第二控制 信号输出端,所以可以同时输出第一控制信号Ctrll及第二控制信号Ctrl2 分别控制第一发光二极管104及第二发光二极管108,上述已经描述如何藉 由信号控制电路101控制第一发光二极管104的光强度,而该第二发光二极 管108的控制也同样地根据相同的控制原理,因此不再详加赘述,以下仅 描述各元件之间的电路连接关系。上述的第二隔离电路106,其输入端是电讯连接于信号控制电路IOI的 第二控制信号输出端,该第二隔离电路106,其包括一第二二极管D2以及 一第六电阻R6;其中,该第二二极管D2,其阳极是电讯连接于第二控制信 号输出端;而该第六电阻R6,其一端是电讯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而 另 一端则电讯连接于第二电流驱动电路107的输入端。上述的第二电流驱动电路107,其输入端是电讯连接于第二隔离电路 106的输出端,该第二电流驱动电路107是接收第二控制信号Ctrl2及第二 保护控制电路109产生的负回授信号,并根据第二控制信号Ctrl2的控制 产生一第二电流信号,该第二电流信号所产生的电流大小是可介于0. 35安 培至0. 7安培之间。上述的第二发光二极管108,其阳极是电讯连接于第二电流驱动电路107的输出端并接收第二电流信号,用以驱动第二发光二极管108,使得第 二发光二极管108可根据第二电流信号产生不同光强度,例如可以设定第 二控制信号Ctrl2使第二电流驱动电路107输出特定的第二电流信号,进而 调整第二发光二极管108发出的光强度。上述的第二保护控制电路109,其串联于第二发光二极管108的阴极及 接地节点间,并且电讯回授于第二电流驱动电路107的输入端。该第二保 护控制电路109,其包括一第七电阻R7以及一第八电阻R8;其中,该第七 电阻R7,其一端是电讯连接于第二电流驱动电路107的输入端,而另一端 是电讯连接于第二发光二极管108的阴极;而该第八电阻R8,其一端亦电 讯连接于第二发光二极管108的阴极,而另一端是电讯连接于接地节点,并 可根据使用需求而调整第七电阻R7及第八电阻R8的电阻值。此外,同样的第二电流驱动电路107也可以分为正缘触发驱动及负缘 触发驱动两种,因此为了将信号控制电路101输出的第二控制信号Ctrl2 转换为适当电位的控制信号,本实施例可以进一步包括一第二脉冲信号控 制电路112。如图2所示,该第二脉沖信号控制电路112,其输入端是电讯 连接于第二控制信号输出端,并且其输出端是电讯连接于第二隔离电路106 的输入端,可以将原本为低电位的第二控制信号Ctrl2转换为高电位的第 二控制信号Ctr12。该第二脉冲信号控制电路112,可包括 一第九电阻R9、 一第二电晶 体T2以及一第十电阻R10;其中,该第九电阻R9,其一端是电讯连接于第 二控制信号输出端而另一端是电讯连接于第二电晶体T2的基极;而该第二 电晶体T2,为一NPN电晶体,并且其射极是电讯连接于接地节点,又其集极 是电讯连接于第二隔离电路106的输入端;而该第十电阻RIO,其一端是电 讯连接于第二电晶体T2的集极,而另一端是电讯连接于第二控制信号输出 端。又为了避免第二电流驱动电路107输出的电流信号带有些许杂讯,进而 使得第二发光二极管108产生忽明忽暗等不稳定的现象,因此本实施例可 进一步包括一第二杂讯过滤电路113,该第二杂讯过滤电路113可以为一第 二电感L2,其串联于第二电流驱动电路107的输出端及第二发光二极管108 的阳极之间,用以过滤第二电流信号的杂讯,并使第二电流信号以稳定的 输出驱动第二发光二极管108,藉此使第二发光二极管108不会发生闪烁的 现象。本实施例藉由信号控制电路IOI,可以准确地控制第一电流驱动电路 103及第二电流驱动电路107的特点,分别精准控制第一发光二极管104及 第二发光二极管108的光强度,进而调整光混合后的色温;其中,本实施例 的该第一发光二极管104及第二发光二极管108的选择,可以为绿光发光二极管搭配红光发光二极管或黄光发光二极管搭配蓝光发光二极管,又或 是白光发光二极管搭配有色发光二极管。由于是利用各种不同的发光二极 管的搭配,所以可以产生不同色温的光线,本实施例可调整的色温范围是介于1, 500K至20, OOOK之间,并且可以依使用者的需求应用于各种不同的 情境及场合中。举例来说,若第一发光二极管104为绿光发光二极管而第二发光二极 管108为红光发光二极管时,藉由数值为80%的第一控制信号Ctrll及数值 为29°/ 的第二控制信号Ctrl2,可使第一电流驱动电路103及第二电流驱动 电路107输出的第一电流信号及第二电流信号产生的电流输出值皆为0. 37 安培,进而使得第一发光二极管104及第二发光二极管108在混光后可产 生的1, 500K的色温。<第二实施例>请参阅图3、图4所示,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可调整色温发光装 置200的实施例示意图三,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可调整色温发光装 置200,的实施例示意图四。请参阅图3所示,为了进一步的增加第一实施例的应用范围,本实用 新型第二实施例又提供了一种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200,其包括 一信号 控制电路101、 一第一隔离电路102、 一第一电流驱动电路103、至少一第 一发光二极管104、 一第一保护控制电路105、 一第二隔离电路106、 一第 二电流驱动电路107、 至少一第二发光二极管108、 一第二保护控制电路 109、 一第三隔离电路114、 一第三电流驱动电路ll5、至少一第三发光二 极管116以及一第三保护控制电路ll7。本实施例与第 一 实施例的差异在于,本第二实施例的信号控制电路 IOI,多具有一第三控制信号输出端,用以输出一第三控制信号Ctri3,因此 本实施例可以同时控制第一发光二极管l(M、第二发光二极管108以及第三 发光二极管116。因为第一发光二极管104及第二发光二极管108的控制原 理已经描述于上述第一实施例中,而第三发光二极管116的控制原理亦与 第一发光二极管104及第二发光二极管108的控制原理相同,因此本实施 例仅描述该控制第三发光二极管116发光的各元件之间的连接关系,而不再重复描述类似元件的控制原理。上述的信号控制电路IOI,其至少具有一第一控制信号输出端用以输出 一第一控制信号Ctrll、 一第二控制信号输出端用以输出一第二控制信号 Ctrl2,以及一第三控制信号输出端用以输出一第三控制信号Ctrl3,该信号 控制电路101可为一脉冲宽度调变电路。上述的第三隔离电路114,其输入端是电讯连接于信号控制电路101的 第三控制信号输出端。该第三隔离电路l",可包括一第三二极管D3以及一第十一电阻Rll;其中,该第三二极管D3,其阳极是电讯连接于第三控 制信号输出端;而该第十一电阻Rll,其一端是电讯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 阴极,而另一端则电讯连接于第三电流驱动电路115的输入端。上述的第三电流驱动电路115,其输入端是电讯连接于第三隔离电路 114的输出端,该第三电流驱动电路115是接收第三控制信号Ctrl3及第三 保护控制电路117产生的负回授信号,并根据第三控制信号Ctrl3的控制 产生一第三电流信号,该第三电流信号所产生的电流大小是可介于0. 35安 培至0. 7安培之间。上述的第三发光二极管116,其阳极是电讯连接于第三电流驱动电路 115的输出端并接收第三电流信号,用以驱动第三发光二极管116,使第三 发光二极管116根据第三电流信号产生不同光强度,例如,可设定该第三 控制信号Ctrl3使第三电流驱动电路115输出特定的第三电流信号,进而调 整第三发光二极管116发出的光强度。上述的第三保护控制电路117,其串联于第三发光二极管116的阴极及 接地节点之间,并且电讯回授于第三电流驱动电路115的输入端。该第三 保护控制电路117,其可包括一第十二电阻R12以及一第十三电阻R13;其 中,该第十二电阻R12,其一端是电讯连接于第三电流驱动电路115的输入 端,而另一端是电讯连接于第三发光二极管116的阴极;而该第十三电阻 R13,其一端亦电讯连接于第三发光二极管116的阴极,而另一端是电讯连 接于接地节点,并可根据使用需求而调整第十二电阻RU及第十三电阻R13 的电阻值。此外,同样的,上述的第三电流驱动电路115,也可以分为正缘触发驱 动及负缘触发驱动两种,因此为了将信号控制电路101输出的第三控制信 号Ctrl3转换为适当电位的控制信号,本实施例可进一步包括一第三脉沖 信号控制电路118。如图4所示,该第三脉冲信号控制电路118,其输入端 是电讯连接于第三控制信号输出端,并且其输出端是电讯连接于第三隔离 电路114的输入端,可将原本为低电位的第三控制信号Ctrl3转换为高电 位的第三控制信号Ctr13。该第三脉冲信号控制电路118,可包括一第十四电阻R14、 一第三电晶 体T3以及一第十五电阻R15;其中,该第十四电阻R14,其一端是电讯连接 于第三控制信号输出端,而另一端是电讯连接于第三电晶体T3的基极;而 该第三电晶体T3,为一 NPN电晶体,并且其射极是电讯连接于接地节点,又 其集极是电讯连接于第三隔离电路114的输入端;而该第十五电阻R1S,其 一端是电讯连接于第三电晶体T3的集极,而另一端是电讯连接于第三控制 信号输出端。又为了避免第三电流驱动电路115输出的电流信号带有些许杂讯,进而使得第三发光二极管116产生忽明忽暗等不稳定的现象,因此本实施例可 进一步包括一第三杂讯过滤电路119,该第三杂讯过滤电路119可为一第三 电感L3,其串联于第三电流驱动电路115的输出端及第三发光二极管116 的阳极之间,用以过滤第三电流信号的杂讯,并使第三电流信号以稳定的 输出驱动第三发光二极管116,藉此使第三发光二极管116不会发生闪烁的 现象。本实施例的第一发光二极管104、第二发光二极管108及第三发光二极 管116的选择,是可为绿光发光二极管、红光发光二极管以及蓝光发光二极 管,或是黄光发光二极管、蓝光发光二极管再搭配其他有色发光二极管,又 或是白光发光二极管在搭配其他有色发光二极管,其中发光二极管的选择 可根据使用者的需求任意挑选及搭配。举例来说,若第一发光二极管104为绿光发光二极管,第二发光二极 管108为红光发光二极管,而第三发光二极管116为蓝光发光二极管时,藉 由数值为63%的第一控制信号Ctrll、数值为41%的第二控制信号Ctrl2,以 及数值为37%的第三控制信号Ctrl3,可使各电流驱动电路输出的电流信号 产生的电流输出值皆为0. 48安培,进而使得第一发光二极管104、第二发 光二极管108及第三发光二极管116在混光后可产生的20, OOOK的色温。由上述本实用新型第 一 实施例及第二实施例中可以推知,信号控制电 路101不仅是具有二个或三个控制信号输出端,而是可以具有多个控制信 号输出端,并且可以同时控制多组发光二极管,使发光二极管分别根据不 同的控制信号发出不同的光强度,进而在混光后能够产生各种不同高低的 色温,因此可以涵盖非常广的色温范围,其是介于1,500K至20,000K的色 温范围之间。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 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 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 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 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 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 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信号控制电路,其至少具有一第一控制信号输出端用以输出一第一控制信号,以及一第二控制信号输出端用以输出一第二控制信号;一第一隔离电路,其输入端是电讯连接于该第一控制信号输出端;一第一电流驱动电路,其输入端是电讯连接于该第一隔离电路的输出端;至少一第一发光二极管,其阳极是电讯连接于该第一电流驱动电路的输出端;一第一保护控制电路,其串联于该第一发光二极管的阴极及一接地节点间,并且电讯回授于该第一电流驱动电路的输入端;一第二隔离电路,其输入端是电讯连接于该第二控制信号输出端;一第二电流驱动电路,其输入端是电讯连接于该第二隔离电路的输出端;至少一第二发光二极管,其阳极是电讯连接于该第二电流驱动电路的输出端;以及一第二保护控制电路,其串联于该第二发光二极管的阴极及该接地节点间,并且电讯回授于该第二电流驱动电路的输入端。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 的第一发光二极管及该第二发光二极管混光后的色温是介于l,SOOK至 20, OOOK之间。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 的信号控制电路为 一脉冲宽度调变电路。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进一步 包括一第一脉冲信号控制电路,其输入端是电讯连接于该第一控制信号输 出端,并该第一脉冲信号控制电路的输出端是电讯连接于该第一隔离电路的專lr入端。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进一步 包括一第一杂讯过滤电路,其串联于该第一电流驱动电路的输出端及该第 一发光二极管的阳极间。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进一步 包括一第一电感,其串联于该第一电流驱动电路的输出端及该第一发光二 极管的阳极间。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进一步 包括一第二脉冲信号控制电路,其输入端是电讯连接于该第二控制信号输出端,并且其输出端是电讯连接于该第二隔离电路的输入端。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进一步 包括一第二杂讯过滤电路,其串联于该第二电流驱动电路的输出端及该第 二发光二极管的阳极间。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进一步 包括一第二电感,其串联于该第二电流驱动电路的输出端及该第二发光二 极管的阳极间。
10、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 的第 一发光二极管为绿光发光二极管,而该第二发光二极管则为红光发光 二极管。
11、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 的第 一发光二极管为黄光发光二极管,而该第二发光二极管则为蓝光发光 二极管。
1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 的第 一发光二极管为白光发光二极管,而该第二发光二极管则为有色发光 二极管。
13、 一种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一信号控制电路,其至少具有一第一控制信号输出端用以输出一第一控制信号、 一第二控制信号输出端用以输出一第二控制信号、及一第三控制信号输出端用以输出 一 第三控制信号;一第一隔离电路,其输入端是电讯连接于该第一控制信号输出端; 一第一电流驱动电路,其输入端是电讯连接于该第一隔离电路的输出端;至少 一 第 一发光二极管,其阳极是电讯连接于该第 一 电流驱动电路的 输出端;—第一保护控制电路,其串联于该第一发光二极管的阴极及一接地节 点间,并且电讯回授于该第一电流驱动电路的输入端;一第二隔离电路,其输入端是电讯连接于该第二控制信号输出端; 一第二电流驱动电路,其输入端是电讯连接于该第二隔离电路的输出端^至少 一第二发光二极管,其阳极是电讯连接于该第二电流驱动电路的输出端;一第二保护控制电路,其串联于该第二发光二极管的阴极及该接地节 点间,并且电讯回授于该第二电流驱动电路的输入端;一第三隔离电路,其输入端是电讯连接于该第三控制信号输出端;一第三电流驱动电路,其输入端是电讯连接于该第三隔离电路的输出端;至少 一第三发光二极管,其阳极是电讯连接于该第三电流驱动电路的專命出端;以及一第三保护控制电路,其串联于该第三发光二极管的阴极及该接地节 点间,并且电讯回授于该第三电流驱动电路的输入端。
14、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 述的第一发光二极管、该第二发光二极管及该第三发光二极管混光后的色 温是介于1, 500K至20, OOOK之间。
15、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 述的信号控制电路为 一脉冲宽度调变电路。
16、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进一 步包括一第一脉沖信号控制电路,其输入端是电讯连接于该第一控制信号 输出端,并该第一脉冲信号控制电路的输出端是电讯连接于该第一隔离电 路的输入端。
17、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进一 步包括一第一杂讯过滤电路,其串联于该第一电流驱动电路的输出端及该 第 一发光二极管的阳极间。
18、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进一 步包括一第一电感,其串联于该第一电流驱动电路的输出端及该第一发光 二极管的阳极间。
19、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进一 步包括一第二脉冲信号控制电路,其输入端是电讯连接于该第二控制信号 输出端,并且其输出端是电讯连接于该第二隔离电路的输入端。
20、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进一 步包括一第二杂讯过滤电路,其串联于该第二电流驱动电路的输出端及该 第二发光二极管的阳极间。
21、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进一 步包括一第二电感,其串联于该第二电流驱动电路的输出端及该第二发光 二极管的阳极间。
22、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进一 步包括一第三脉冲信号控制电路,其输入端是电讯连接于该第三控制信号 输出端,并该第三脉冲信号控制电路的输出端是电讯连接于该第三隔离电 路的输入端。
23、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进一 步包括一第三杂讯过滤电路,其串联于该第三电流驱动电路的输出端及该 第三发光二极管的阳极间。
24、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进一 步包括一第三电感,其串联于该第三电流驱动电路的输出端及该第三发光 二极管的阳极间。
25、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 述的第 一发光二极管为绿光发光二极管、该第二发光二极管为红光发光二 极管,而该第三发光二极管则为蓝光发光二极管。
26、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 述的第 一发光二极管为绿光发光二极管,而该第二发光二极管则为红光发 光二极管。
27、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 述的第 一发光二极管为黄光发光二极管,而该第二发光二极管则为蓝光发 光二极管。
28、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 述的第 一发光二极管为白光发光二极管,而该第二发光二极管及该第三发 光二极管则为有色发光二极管。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该可调整色温的发光装置,包括信号控制电路、隔离电路、电流驱动电路、发光二极管及保护控制电路。本实用新型藉由信号控制电路输出的控制信号,能够准确地控制电流驱动电路;藉由隔离电路隔离负回授信号,可避免干扰信号控制电路输出的控制信号;藉由保护控制电路可保护发光二极管避免过高电流而受损。其藉由信号控制电路控制多个发光二极管使不同颜色发光二极管混光后色温可达到预期色温,且信号控制电路可准确控制电流驱动电路,使发光二极管准确地产生所需光强度,可以轻易地控制发光装置的色温。
文档编号H05B37/02GK201119078SQ200720195719
公开日2008年9月17日 申请日期2007年10月26日 优先权日2007年10月26日
发明者吴志蔚, 李财南, 邓国欣, 陈宏伦, 黄清源 申请人:精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