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性排线固定结构及应用该结构的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39153阅读:33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软性排线固定结构及应用该结构的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软性排线固定结构及应用该结构的电子装置,且特别涉及一 种具有良好连接质量的软性排线固定结构及应用该结构的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软性排线固定结构是利用连接器(Connector)连接电路板与软性排 线,或是利用焊接的方式使电路板与软性排线连接在一起。连接器通常会占据一定的空间, 且制造连接器的成本也较高。另外,使用焊接方式焊接的连接电路板与软性排线,连接的力 量通常较为薄弱,容易因外力拉扯的关系而使电路板与软性排线分离,所以使用焊接的方 式时通常会搭配上密拉(Mylar)。密拉是一种聚酯薄膜,黏贴于电路板与软性排线之间,用 以强化电路板与软性排线之间连接关系。但使用密拉不仅多了一道工艺,也多了使用密拉 的材料成本。因此发展出一种可以最少成本便可达到良好连接关系的软性排线固定结构, 使软性排线固定结构不易因外力的拉扯而使电路板与软性排线彼此脱离,实为业界一致努 力的目标。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软性排线固定结构及应用该结构 的电子装置,其可大幅避免电路板与软性排线之间因外力拉扯而脱落的问题,并减少密拉 的使用以降低成本。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软性排线固定结构,包括一电路板,具有一贯孔、一第一面、与该第一面相对应的一第二面以及连接该第一 面与该第二面的一侧面,其中该第一面具有一连接区域,该连接区域位于该贯孔与该侧面 之间且邻近该侧面;以及一软性排线,具有一第一端与一第二端,该第一端电性连接于该连接区域,而该第 二端穿过该贯孔后,沿着该第二面,且朝向远离该电路板的方向延伸。上述的软性排线固定结构,其中,该软性排线的该第一端与该第二端为向该侧面 的同一侧延伸。上述的软性排线固定结构,其中,该贯孔的横截面为一矩形,该横截面与该第一面 平行,该矩形的一长边与该电路板的一侧面平行。上述的软性排线固定结构,其中,该软性排线的该第一端为通过焊接的方式与该 电路板的该连接区域电性连接。上述的软性排线固定结构,其中,该软性排线具有一第一抵靠部以及一第二抵靠 部,该第一抵靠部承靠于该贯孔与该第一面的相接区域,而该第二抵靠部承靠于该贯孔与 该第二面的相接区域。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括一软性排线固定结构,包括一电路板以及一软性排线,该电路板具有一贯孔、一第一面、与该第一面相对应的一第二面以及连接该第一面与该第二面的一侧面,其中该第 一面具有一连接区域,该连接区域位于该贯孔与该侧面之间且邻近该侧面;该软性排线具 有一第一端与一第二端,该第一端电性连接于该连接区域,而该第二端穿过该贯孔后,沿着 该第二面,且朝向远离该电路板的方向延伸;以及一电子模块,电性连接该软性排线的该第二端。上述的电子装置,其中,该软性排线的该第一端与该第二端为位于该侧面的同一 侧。上述的电子装置,其中,该贯孔的横截面为一矩形,该横截面与该第一面平行,该 矩形的一长边与该电路板的一侧面平行。上述的电子装置,其中,该软性排线的该第一端为通过焊接的方式与该电路板的 该连接区域电性连接。上述的电子装置,其中,该软性排线具有一第一抵靠部以及一第二抵靠部,该第一 抵靠部承靠于该贯孔与该第一面的相接区域,而该第二抵靠部承靠于该贯孔与该第二面的 相接区域。本实用新型的功效在于,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软性排线固定结构及应用该结构的 电子装置,在不需要连接器或是密拉(Mylar)等对象的辅助下,电路板与软性排线之间即 有良好的防拉扯能力。进而使软性排线固定结构及应用该结构的电子装置在使用时还具稳 定性,不至于因为外力造成软性排线的脱落,而使软性排线无法与电路板电性连接,使电路 板与软性排线之间传递信号的路径中断。此外,相较于在电路板外另外增加电路板以形成 贯孔,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揭露的电路板,贯孔是直接位于电路板,藉以减少所需的电路 板面积,并减低电路板成本。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 的限定。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软性排线固定结构的分解示意图;图2为图1的软性排线固定结构的组合示意图;图3为图1的软性排线固定结构的示意图;图4为使用图1的软性排线固定结构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5 电子装置10 软性排线固定结构20 电子模块100 电路板110:第一面120 第二面130 贯孔131 长边140 连接区域[0034]150,250 ;焊接件[0035]160侧面[0036]181、182 ;转角[0037]190内壁[0038]200软性排线[0039]211第—-端[0040]212第—1部分[0041]221A-Ap . 弟一-端[0042]222A-Ap . 弟一.部分[0043]231,232 ;I抵靠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请参照图1,其绘示依照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软性排线固定结构的分解示意图。软 性排线固定结构10包括一电路板100以及一软性排线200。电路板100具有一贯孔130、 一第一面110、与第一面110相对应的一第二面120以及连接第一面110与第二面120的一 侧面160。第一面110与第二面120实质上皆平行于X-Y平面,侧面160实质上平行于Y-Z 平面。其中第一面110具有一连接区域140,连接区域140位于贯孔130与侧面160之间且 邻近侧面160。软性排线200具有一第一端211与一第二端221。第一端211电性连接于 连接区域140,使软性排线200与电路板100之间可传递一信息。而第二端221穿过贯孔 130后,沿着第二面120,且朝向远离电路板100的方向延伸。请继续参照图1。在本实施例中,贯孔130的横截面(此横截面例如平行于X-Y 平面)为矩形,且矩形的长边131的长度略比软性排线200的宽度(例如软性排线200沿 Y轴方向上的长度)长,以方便软性排线200穿越贯孔130。矩形的长边131实质上与电路 板200的侧面160平行。横截面实质上与第一面110平行。电路板100还包括多个焊接件 150。在连接区域140上可设置多个焊接件150。焊接件150沿着Y轴方向等间隔设置于连 接区域140中,且各个焊接件150沿着X轴方向延伸。电路板100的焊接件150可用以与 软性排线200的焊接件250电性连接,藉以使一信息可于软性排线200与电路板100之间 传递。接下来,请同时参照图2与图3,图2绘示图1的软性排线固定结构的组合示意图, 图3绘示图1的软性排线固定结构的示意图。并可同时参照图1以帮助了解本实施例。软 性排线200是穿过贯孔130。与软性排线200的第一端211相连的软性排线200的第一部 分212是与电路板100的连接区域140电性连接。软性排线第一部分212具有焊接件250。 与软性排线200的第二端221相连的软性排线200的第二部分222面向第二面120(未绘 示图2中,可参阅图幻。其中,软性排线200的第一端211与第二端221是向侧面160的同 一侧延伸。换句话说,软性排线200的第一端211与第二端221是向-X轴方向延伸。如此 一来,可使软性排线200不易因拉扯而脱离电路板100。详细细节将在以下内容中说明。接着请继续参照图2与图3。在本实施例中,软性排线200的焊接件250与电路 板100的焊接件150电性连接,以使一信息可在电路板100与软性排线200之间传递。其中,软性排线200的焊接件250仅通过焊接的方式与电路板100的连接区域140上的焊接件 150电性连接。不需额外使用连接器或是密拉(Mylar)即可使电路板100与软性排线200 之间电性连接良好。以下说明请继续参照图3。软性排线具有一第一抵靠部231以及一第二抵靠部 232。第一抵靠部231承靠于贯孔130与第一面110的相接区域,例如是转角181。而第二 抵靠部232承靠于贯孔130与第二面120的相接区域,例如是转角182。软性排线200会绕 经电路板100的二转角181与182。当一朝-X轴方向的外力拉扯软性排线200的第二部 分222时,第一抵靠部231与第二抵靠部232可分别抵靠二转角181与182以分担软性排 线200所受到的拉力。此外,当软性排线200的第二部分222受到朝-X轴方向的外力拉扯 时,软性排线200会紧贴于贯孔130的一内壁190,使得软性排线200与内壁190之间产生 摩擦力以避免软性排线200被拉扯脱离电路板100。如此一来,本实施例提供的软性排线固 定结构10可抵抗更强的拉扯外力,进而使软性排线固定结构10更加稳定,不至于因为轻微 的外力拉扯使电路板100与软性排线200之间的连接中断,而无法传送电性信号。此外,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电路板100仅需在于原本的面积上形成一贯孔130使软 性排线200得以通过即可。但另一种电路板,并非直接于电路板上形成一孔洞,而是额外增 加新的电路板面积于原本电路板的一侧面,以与原本电路板的此侧面形成一贯孔使软性排 线通过。增加新的电路板面积以形成一贯孔仅是徒然增加电路板的成本。相较之下,本实 施例所提供的软性排线固定结构10不需额外增加新的电路板面积,可节省制造成本。请参照图4,其绘示依照使用图1的软性排线固定结构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电子 装置5包括图1的软性排线固定结构10以及一电子模块20。电子装置5可例如为笔记型 计算机或智能型移动电话。电子模块20可例如为主机板、屏幕或硬盘。电子模块20电性 连接软性排线200的第二端221。其余部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因此不予赘述。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所揭露的软性排线固定结构及应用该结构的电子装置,在 不需要连接器或是密拉(Mylar)等对象的辅助下,电路板与软性排线之间即有良好的防拉 扯能力。进而使软性排线固定结构及应用该结构的电子装置在使用时还具稳定性,不至于 因为外力造成软性排线的脱落,而使软性排线无法与电路板电性连接,使电路板与软性排 线之间传递信号的路径中断。此外,相较于在电路板外另外增加电路板以形成贯孔,本实用 新型的实施例所揭露的电路板,贯孔是直接位于电路板,藉以减少所需的电路板面积,并减 低电路板成本。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 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 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软性排线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电路板,具有一贯孔、一第一面、与该第一面相对应的一第二面以及连接该第一面与 该第二面的一侧面,其中该第一面具有一连接区域,该连接区域位于该贯孔与该侧面之间 且邻近该侧面;以及一软性排线,具有一第一端与一第二端,该第一端电性连接于该连接区域,而该第二端 穿过该贯孔后,沿着该第二面,且朝向远离该电路板的方向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性排线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软性排线的该第一端与 该第二端为向该侧面的同一侧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性排线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贯孔的横截面为一矩形, 该横截面与该第一面平行,该矩形的一长边与该电路板的一侧面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性排线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软性排线的该第一端为 通过焊接的方式与该电路板的该连接区域电性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性排线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软性排线具有一第一抵 靠部以及一第二抵靠部,该第一抵靠部承靠于该贯孔与该第一面的相接区域,而该第二抵 靠部承靠于该贯孔与该第二面的相接区域。
6.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软性排线固定结构,包括一电路板以及一软性排线,该电路板具有一贯孔、一第一 面、与该第一面相对应的一第二面以及连接该第一面与该第二面的一侧面,其中该第一面 具有一连接区域,该连接区域位于该贯孔与该侧面之间且邻近该侧面;该软性排线具有一 第一端与一第二端,该第一端电性连接于该连接区域,而该第二端穿过该贯孔后,沿着该第 二面,且朝向远离该电路板的方向延伸;以及一电子模块,电性连接该软性排线的该第二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软性排线的该第一端与该第二端 为位于该侧面的同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贯孔的横截面为一矩形,该横截面 与该第一面平行,该矩形的一长边与该电路板的一侧面平行。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软性排线的该第一端为通过焊接 的方式与该电路板的该连接区域电性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软性排线具有一第一抵靠部以及 一第二抵靠部,该第一抵靠部承靠于该贯孔与该第一面的相接区域,而该第二抵靠部承靠 于该贯孔与该第二面的相接区域。
专利摘要一种软性排线固定结构及应用该结构的电子装置。软性排线固定结构包括一电路板以及一软性排线。电路板具有一贯孔、一第一面、与第一面相对应的一第二面以及连接第一面与第二面的一侧面。其中第一面具有一连接区域,连接区域位于贯孔与侧面之间且邻近侧面。软性排线具有一第一端与一第二端。第一端电性连接于连接区域,而第二端穿过贯孔后,沿着第二面,且朝向远离电路板的方向延伸。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应用上述软性排线固定结构的电子装置,应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软性排线固定结构,可大幅避免电路板与软性排线之间因外力拉扯而脱落的问题,并减少密拉的使用以降低成本。
文档编号H05K1/02GK201898663SQ20102061250
公开日2011年7月13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16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16日
发明者翁明珑 申请人: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