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效电热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40292阅读:39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高能效电热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能效电热板。
背景技术
现有的云母电热板一般是将电热丝直接缠绕在云母基片上,电热丝分布在云母基片两侧,在云母基片两侧再用放置绝缘云母片,电热丝通电时分别向云母基片两侧散热,而大多数电热产品只需单侧传热即可,所以现有的这种云母电热板的热效率较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1986年11月12日公开的中国专利CN86201986U中公开了一种“单一发热面电热板”,它是由正面云母和反面云母板将发热部件夹持在中间而构成的电热板,该发热部件是通过云母支架板边缘处的孔眼将90%以上的电热丝布置在云母支架板的正面;制造这种单一发热面电热板时,只能手工将电热丝反复穿越云母支架板上的孔眼,存在生产效率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云母电热板中存在的热效率低或生产效率低的问题,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热效率高、生产效率高的高能效电热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高能效电热板,包括绝缘耐热支架,其特征在于在一块具有电致热性能的平板材料上刻蚀或冲压成迂回分布的电热电路,及伸出该电热电路外的若干只平脚;在该电热电路下侧放置所述绝缘耐热支架,在该绝缘耐热支架正对所述电热电路的平脚处开设安装扣孔,将所述平脚压入所述安装扣孔内(平脚为为扣脚)而将所述电热电路固定在所述绝缘耐热支架中,在所述电热电路上表面覆盖一层绝缘导热板。在电热电路通电时,扣入所述安装扣孔内的平脚(扣脚)虽然与电热电路相连,但由于平脚(扣脚)伸出所述电热电路外,在该平脚(扣脚)处不形成电流回路,所以该平脚 (扣脚)没有电流流过。所述平脚设置在所述电热电路的迂回处的外侧。所述平脚设有与支撑片相连的连接支撑筋,在所述平脚压入所述绝缘耐热支架的安装扣孔时将该连接支撑筋压断。该支撑片可以是所述电热电路的一部分,也可以是独立的,如果该支撑片是独立的,则平脚被压入所述安装扣孔后,该支撑片应该作为多余物被取走。支撑片与连接支撑筋的作用是使冲压或刻蚀成型后的电热电路在安装在绝缘耐热支架前的运输过程中,保持一定的连接强度而不至于使电热电路变形。所述安装扣孔为通孔。所述绝缘耐热支架下侧固定有绝缘耐热底板。由于采用了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电热电路只分布在绝缘耐热支架的一侧,发热时电热电路的热量只需穿过绝缘导热板即可,其传热效率高,而且直接在电致热材料上冲压或刻蚀出电热电路后,将平脚压入绝缘耐热支架的安装扣孔内即可,与 CN86201986U公开的“单一发热面电热板”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安装方便、快捷、生产效率高。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图1实施例安装好后的立体放大图。图3是图1中的电热电路安装在绝缘耐热支架上的立体放大图。
图4是图1中绝缘耐热支架的立体放大图。图5是图1中电热电路另一角度的立体放大图。图6是图1中的电热电路从一块电致热材料——电热板上蚀刻成形后处于运输状态时的正投影视图。图7是图6中的连接支撑筋被冲断并拿走了支撑片后的状态示意图。图8是图6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电热电路从一块电热板上蚀出后的正投影视图。图10是将图9中的连接支撑筋冲断并拿走了支撑片后的视图。图中3、绝缘导热板,1、8、电热电路,11、第一扇区,12、第二扇区,110、120、85、连接段,13、第三扇区,130、内弧段,14、第四扇区,10、100、接线扣脚,2、绝缘耐热支架,21、22、 23、24、安装扣孔,20、200、接线扣孔,4、绝缘耐热底板;51、52、53、54、55、56、57、58、59、501、 502、安装扣脚;01、02、7、支撑片,610、6100、83、84、接线平脚,61、62、63、64、65、66、67、68、 69、601、602、81、82、安装平脚,00连接支撑筋。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图1所示,所述高能效电热板,由绝缘导热板3、电热电路1、绝缘耐热支架2和绝缘耐热底板4按顺序由上到下叠加在一起而成;本实施例的电热电路采用蚀刻工艺制造,首先在一块薄板状的电致发热材料(也即是制造电热丝的发热材料)表面涂上一层如图6所示形状的酸性防护层,再向该薄板上喷洒酸性液体,使酸性防护层以外的薄板部分被完全酸蚀后得到图6所示的形状;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热电路由第一扇区11、第二扇区12、第三扇区13、 第四扇区14、连接段110和120构成,其中各扇区由若干条首尾相接的弧段构成,第一扇区 11与第二扇区12之间、第二扇区12与第三扇区13之间、第三扇区13与第四扇区14之间分别由连接段110、连接段120和内弧段130连接,使各扇区之间连成电气回路;在各扇区内的各弧段的首尾相接处向外伸出平脚61、62、63、64、65、66、67、68,在连接段110和120上分别伸出平脚601和602,在平脚61与68之间的空置处、平脚66与67之间的空置处分别留有支撑片01和02,三只平脚61与支撑片01之间、三只平脚68与支撑片01之间、接线平脚610和6100与支撑片01之间、三只平脚66与支撑片02之间、三只平脚67与支撑片02 之间、平脚69与支撑片02之间分别设有连接支撑筋,该连接支撑筋见图8所示,连接支撑筋00的宽度远小于电热电路和平脚的宽度;图6中的连接段110与三只平脚62之间、连接段110与三只平脚63之间、连接段120与三只平脚64之间、连接段120与三只平脚65之间也分别设有连接支撑筋;图6中在电热电路各扇区之间设置的支撑片和连接支撑筋,可以使图6所示半成品状态的电热电路在搬运过程保持不变形, 减少废品率。图7是图6中的各连接支撑筋被冲断后,并取走了支撑片01和02后的示意图,此时如果在接线平脚610和6100分别接上电源,则电流经接线平脚610流经第一扇区11中的各条弧段、连接段110、第二扇区12中的各条弧段、连接段120、第三扇区13中的各条弧段、内弧段130、第四扇区140后经接线平脚6100流出而形成电流回路;当然,安装过程中是可以不出现单独图7所示形状的。见图1,安装时,先将绝缘耐热支架2放入一冲压机的定位夹具中,再将图6所示的电热电路放入绝缘耐热支架2的上侧,使图6中各个平脚和两只接线平脚610和6100分别对应图1中绝缘耐热支架2上的各个安装扣孔21、22、23、24、接线扣孔20和200,冲压机压向电热电路时,冲压机上对应所述各平脚61、62、63、64、65、66、67、68、69、601、602、和接线平脚610、6100位置处的冲压头,将各连接支撑筋冲断,同时将各平脚61、62、63、64、65、66、 67、68、69、601、602、和接线平脚610、6100压入图1中耐热绝缘支架的各安装扣孔和接线扣孔内,其中间状态如图4所示,各平脚和接线平脚变为图5所示的扣脚51、52、53、54、55、56、 57、58、59、501、502和接线扣脚10、100,冲压机继续冲压到时,各扣脚和接线扣脚被折弯而紧扣绝缘耐热支架,从而将电热电路固定在绝缘耐热支架中;最后将图1中的绝缘导热板1 和绝缘耐热底板4分别固定在电热电路1上侧和绝缘耐热支架3的下侧即可。图6中电热电路的形状也可以用冲压机械冲压成型,但是其模具精度较高,一般还是采用刻蚀工艺为好。实施例二,见图9,它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电热电路另一种形状的正投影视图,从图 9中可见,其电热电路8是一个之字形迂回的形状,在其两端迂回处的外侧分别设有平脚81 和82,各平脚81与支撑片7之间、各平脚82与连接段85之间、接线平脚83与接线平脚84 之间分别设有连接支撑筋;将图9中的连接支撑筋冲断后,即可看到其通电时的电流电路是经接线平脚83、向上经各迂回的发热段后再经连接段85流出而形成电流回路。实施例二使用的绝缘耐热支架上对应图9的各平脚81和82、接线平脚83和84处分别开设扣孔,其安装过程可参考实施例一。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只在于电热电路的形状不同,其原理是相同的, 一般技术人员在结合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即可以完成实施例的安装,在此不再多述。
权利要求1.一种高能效电热板,包括绝缘耐热支架,其特征在于在一块具有电致热性能的平板材料上刻蚀或冲压成迂回分布的电热电路,及伸出该电热电路外的若干只平脚;在该电热电路下侧放置所述绝缘耐热支架,在该绝缘耐热支架正对所述电热电路的平脚处开设安装扣孔,所述平脚压入所述安装扣孔内成为紧扣所述绝缘耐热支架的扣脚,在所述电热电路上表面覆盖一层绝缘导热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高能效电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脚设置在所述电热电路的迂回处的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高能效电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脚设有与支撑片相连的连接支撑筋。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高能效电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扣孔为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高能效电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耐热支架下侧固定有绝缘耐热底板。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结构简单、热效率高、生产效率高的高能效电热板,包括绝缘耐热支架,它是在一块具有电致热性能的平板材料上刻蚀或冲压成迂回分布的电热电路,及伸出该电热电路外的若干只平脚;在该电热电路下侧放置所述绝缘耐热支架,在该绝缘耐热支架正对所述电热电路的平脚处开设安装扣孔,将所述平脚压入所述安装扣孔内(平脚为为扣脚)而将所述电热电路固定在所述绝缘耐热支架中,在所述电热电路上表面覆盖一层绝缘导热板。在电热电路通电时,扣入所述安装扣孔内的平脚(扣脚)虽然与电热电路相连,但由于平脚(扣脚)伸出所述电热电路外,在该平脚(扣脚)处不形成电流回路,所以该平脚(扣脚)没有电流流过。
文档编号H05B3/26GK201976267SQ20102064495
公开日2011年9月14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27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27日
发明者杨斌 申请人:杨斌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