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展型叉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94763阅读:36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伸展型叉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ー种伸展型叉车。
背景技术
一般作为用于搬运货物的车辆已知有伸展型叉车(以下记载为“叉车”)。叉车具备在车辆前方操纵货物的叉子(爪子)或将叉子支承为可向上下方向移动的桅杆(支柱)等,且具备有作为活动轮的2个前轮及作为操舵轮的I个后轮。后轮为操舵轮,并且也是通过使叉车行驶的马达等驱动源而进行旋转驱动的驱动轮。I个后轮大多靠近叉车的车辆后方的一个侧面(例如左侧面)而配置。此时,车辆后方的另ー个侧面(例如右侧面)侧配置有辅助轮。后轮及辅助轮通过以吸收叉车车体的辊方向的摆动为目的的连杆机构,悬架于叉车车体上(例如參考专利文献I)。由此,即使叉车的车体向倾斜方向摆动,也能通过连杆机构吸收车体的辊方向的摆动,后轮及辅助轮能够稳定地继续与路面接触。具体而言,从后方观察叉车车体,车体向右侧倾斜时(车体的右侧下端靠近路面吋),辅助轮向接近车体的方向压入。辅助轮相对于该车体的动作通过上述连杆机构传送到后轮,后轮向远离车体的方向移动。即,后轮向按压路面的方向移动。相反,车体向左侧倾斜时,后轮向接近车体的方向压入。后轮相对于该车体的动作通过上述连杆机构传送到辅助轮,辅助轮向按压路面的方向移动。这样,后轮及辅助轮不受车体的倾斜的影响,能够稳定地继续与路面接触。专利文献I :日本专利公开2001-105818号具备上述后轮及辅助轮的叉车,一般在辅助轮的上方设置有工作人员搭乘的驾驶席。为了使工作人员的上车下车变得轻松,优选该驾驶席的地板面(地板)尽可能靠近路面(进行低地板化)。关于驾驶席左右方向的宽度,优选确保为了保证搭乘的工作人员站立的地板面面积而需要的长度。然而,由于需要在驾驶席的地板面的下侧配置伸展工作缸和上述连杆机构,因此存在驾驶席的低地板化难以实现之类的问题。S卩,如上述专利文献I中所记载的伸展型叉车,设置有将操纵货物的叉子及桅杆等相对于车辆向前后方向移动的伸展工作缸。该伸展工作缸位于车辆的最下方,并且配置于向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中线上且距离路面预定高度(被固定的高度)。上述连杆机构配置于伸展工作缸的上侧且位于驾驶席的地板面的下侧,即配置于伸展工作缸与驾驶席的地板面之间。这样,叉车的驾驶席的地板面高度在确保配置伸展工作缸而形成的距离路面的高度和配置伸展工作缸及连杆机构的空间的基础上确定,因此难以进行驾驶席的低地板化。另外,专利文献I的图I及图6所示的下连杆的形状在考虑转动中心的轴等的配置或下连杆的轻量化等设计事项的基础上确定,不受上述驾驶席的低地板化的影响而设定。
并且,在上述连杆机构中,配置于驾驶席的地板面的下侧的下连杆为向车辆的左右方向延伸配置的连杆部件,在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分支承为通过向前后方向延伸的轴部件能够进行摆动。下连杆的辅助轮侧的端部上配置有辅助轮,相反侧的后轮侧的端部上配置有后轮。因为下连杆的中央部分到后轮侧的端部配置于车辆的中央,因此在其下侧配置伸展工作缸。其另一方面,下连杆的辅助轮侧的端部的下方仅配置辅助轮。因此,考虑如下方法,即,将下连杆设为弯成曲柄状的形状,使下连杆的辅助轮侧的端部靠近路面来谋求驾驶席的地板面的低地板化,并且使后轮侧的端部远离路面,确保配置伸展工作缸的空间。然而,若将下连杆设为弯成曲柄状的形状,则存在驾驶席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变窄,难以确保搭乘的工作人员站立的地板面面积之类的问题。即,在相当于下连杆的辅助轮侧的端部的区域能够谋求驾驶席的地板面的低地板化,但是除此以外的区域例如在将下连杆弯成曲柄状的部分不能谋求低地板化。其结果,驾驶席的地板面的被低地板化的部分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变窄,难以确保搭乘的工作人员站立的地板面面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驾驶席的地板面面积并兼顾地板面的低地板化的伸展型叉车。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手段。本发明的伸展型叉车,其特征在于,具备传动单元,具有配置于车辆的左右方向的一侧面侧的驱动轮;脚轮单元,具有配置于车辆的左右方向的另ー侧面侧的辅助轮;脚轮杆,向左右方向延伸,并且在一侧面侧的端部支承为能够围绕向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下侧摆动轴线进行摆动,在另ー侧面侧的端部将脚轮单元支承为能够相对于车辆向上下方向相对移动;上部杆,向左右方向延伸,并且在另ー侧面侧的端部以能够围绕向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上侧摆动轴线进行摆动的方式支承于车辆主体,一侧面侧的端部将传动单元支承为能够相对于车辆主体向上下方向相对移动;及下部杆,向左右方向延伸,并且在中央区域以能够围绕下侧摆动轴线进行摆动的方式支承于车辆主体,且ー侧面侧的端部在与传动単元之间通过连结部相互传递传动单元的上下方向的相对移动,另ー侧面侧的端部在传动単元及脚轮杆之间相互传递脚轮单元及脚轮杆的上下方向的相对移动,通过围绕下侧摆动轴线摆动,在传动单元与脚轮单元及脚轮杆之间相互传递上下方向的相对移动,以便上下方向的相对移动成为相反方向,其中,在下部杆的ー侧面侧的端部到下侧摆动轴线之间的至少一部分中设置有凹部,该凹部朝向上方凹陷,且在下部杆摆动时,配置于车辆的下部中央且向前后方向延伸的伸展工作缸的上端能够进入内部。根据本发明的伸展型叉车,通过在下部杆设置凹部,伸展工作缸进入凹部且避免与下部杆干涉,并且与未设置凹部时相比,能够将下部杆配置于靠近伸展工作缸的位置。换而言之,能够将下部杆配置于下方。并且,通过在下部杆设置凹部,降低配置下部杆或伸展工作缸等时在车辆的左右方向所需的空间高度。S卩,需要在摆动的下部杆的上侧及下侧确保避免与邻接于伸展工作缸等下部杆的部件干渉(冲突)的空间(干渉避免空间)。未在下部杆设置凹部时,伸展工作缸的高度、下侧的干渉避免空间、下部杆的厚度及上侧的干渉避免空间的总长度成为配置下部杆及伸展工作缸时所需的空间高度。对此,本发明中,在下部杆设置凹部,使上述下侧的干渉避免空间及下部杆的厚度的一部分重叠,由此能够以重叠的量将下部杆配置于靠近伸展工作缸的位置,并能够降低配置下部杆或伸展工作缸等时所需的空间高度。上述发明中,伸展工作缸优选配置为比下部杆的ー侧面侧的端部与下侧摆动轴线之间的中央更靠下侧摆动轴线侧。这样,通过将伸展工作缸配置为比下部杆的ー侧面侧的端部更靠近下侧摆动轴线,能够使避免与伸展工作缸干涉的凹部的凹陷深度变浅。即,对于下部杆摆动的范围,支承于摆动轴的部分比下部杆的另一方的端部更窄。因此,对于避免与伸展缸干涉的凹部的凹陷深度,与将伸展缸靠近另一方的端部而配置时相比,靠近下侧摆动轴线而配置时的深度也变浅。换而言之,变得易于确保下部杆的厚度,且易于确保下部杆的强度。上述发明中,优选伸展工作缸配置于比下部杆的ー侧面侧的端部与下侧摆动轴线之间的中央更靠一侧面侧的端部侧。
·
这样,通过将伸展工作缸配置为比下部杆的下侧摆动轴线更靠近ー侧面侧的端部,避免与伸展工作缸干涉的凹部也靠近ー侧面侧的端部,且变得易于增大凹部的凹陷深度,易于避免下部杆与伸展工作缸干渉。确保下部杆的强度所需的部件厚度随着从下部杆的下侧摆动轴线向一侧面侧的端部的靠近而变薄。因此,与将凹部配置于下部杆的下侧摆动轴线的附近时相比,通过将凹部配置于ー侧面侧的端部,易于确保下部杆的强度且同时増大凹部的凹陷深度。上述发明中,下部杆由向前后方向隔着间隔排列的I对杆主体和向前后方向延伸并连接I对杆主体的连接部构成,优选连接部在比凹部的上端更靠上方的位置与杆主体连接。通过将这样连接平行排列的I对杆主体的连接部配置于比形成于杆主体的凹部的上端更靠上方的位置,能够更可靠地避免下部杆与伸展工作缸干渉。上述发明中,在车辆的下部杆的上侧配置向车辆的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延伸的板状的框架,优选框架上设置有允许向上方摆动的下部杆的至少一部分进入且避免框架与下部杆的干涉的缺ロ部。这样在配置于下部杆的上侧的框架上设置缺ロ部,可使向上方摆动的下部杆的ー部分尤其是另一方的端部附近的上端进入该缺ロ部,通过避免框架与下部杆干渉,进ー步降低下部杆的配置高度。S卩,需要在摆动的下部杆与框架之间确保避免干渉的上侧的避免空间,通过在框架上设置缺ロ部,能够重叠上侧的干渉避免空间及下部杆的厚度的一部分。其结果,能够以重叠的量进ー步降低配置下部杆的高度。根据本发明的伸展型叉车,通过在下部杆配置凹部,能够避免伸展工作缸与下部杆干渉,并且将下部杆配置于靠近伸展工作缸的位置。并且,配置下部杆或伸展工作缸等时在车辆的左右方向上所需的空间高度下降。由于从路面到伸展工作缸的高度固定成预定高度,所以确保配置于下部杆的上侧的驾驶席的地板面的面积的同时,能够兼顾地板面的低地板化之类的效果。


图I是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叉车的整体结构的示意图。图2是说明图I的叉车的传动单元、脚轮单元及连杆机构的结构的示意图。图3是说明图2的下部杆的结构的局部放大后视图。图4是说明图2的下部杆的结构的俯视图。图5是说明下部杆与伸展工作缸的相对配置的其他实施例的示意图。图中1_叉车(伸展型叉车),10-车辆主体,14-驾驶席,17-框架,18-缺ロ部,20-装卸部,24-伸展工作缸,31-后轮(驱动轮),30-传动单元,40-脚轮单元,41-辅助轮,51-上部杆,52-下部杆,52A-杆主体,52C-连接部,52D-凹部,53-连结部。
具体实施方式
·參考图I至图5,对该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叉车(伸展型叉车)I进行说明。图I是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叉车I的整体结构的示意图,图I (a)为俯视图,图I (b)为侧视图。本实施方式的叉车I为用于搬运货物的装置,尤其为用于エ厂、仓库、货运站或港湾等区域内的装卸工作的装置。如图I所示,叉车I主要设置有驾驶员(乘务员)乘坐的车辆主体10、操作货物的装卸部20。图2是说明图I的叉车I的传动单元30、脚轮单元40及连杆机构50的结构的示意图。如图I所示,车辆主体10设置有用于叉车I的行驶的前轮11、配置有前轮11的支架13及驾驶员搭乘的驾驶席14。另外,如图2所示,车辆主体10包括具有用于叉车I的行驶的后轮(驱动轮)31的传动(驱动)单元30、具有辅助轮41的脚轮单元40、在传动单元30与脚轮单元40之间进行连接的连杆机构50、相对车辆主体10向前后方向移动装卸部20的伸展工作缸24等。如图I (a)及图I (b)所示,前轮11为分别配置于支架13的前方端部的I对车轮。本实施方式中,对前轮11作为旋转轴的方向相对于车辆主体10固定的活动轮的例子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传动单元30配置于车辆主体10的内部的左后端,使叉车I向前方或后方行驶,并且使其右回转或左回转。传动单元30相对于车辆主体10支承为能够围绕向上下方向延伸的轴线旋转,并且,通过旋转驾驶席14的手把15而围绕上述轴线旋转。这样通过传动単元30围绕轴线旋转,叉车I进行右回转或左回转。传动单元30中主要设置有后轮31及支承后轮31的同时旋转驱动后轮31的驱动部主体32,该后轮31与路面接触并且如上述那样移动叉车I。后轮31为在车辆主体10的左后端与路面接触的车轮,且为通过驱动部主体32所具备的马达等驱动源而旋转驱动的驱动轮。并且,后轮31也是通过与传动单元30—同围绕向上述上下方向延伸的轴线旋转而规定叉车I的前进方向的操舵轮。驱动部主体32在内部容纳有用于产生使后轮31旋转的驱动カ的马达等驱动源(未图示);将该驱动源中产生的旋转驱动カ传递于后轮31的齿轮等传递部(未图示)。并且,驱动部主体32通过连杆机构50的上部杆51及连结部53支承为能够相对于车辆主体10向上下方向相对移动。
脚轮单元40配置于车辆主体10内部的右后端,且配置于驾驶席14的后方,与前轮11及后轮31 —同将车辆主体10支承为能够行驶。脚轮单元40中主要设置有作为与路面接触的车轮的辅助轮41、支承辅助轮41使其能够相对于车辆主体10及下部杆52向上下方向相对移动的脚轮杆42及弾性地支承辅助轮41的相对移动的脚轮弹簧43。辅助轮41为随着叉车I的行驶而旋转的车轮,且为以围绕向上下方向延伸的轴线旋转的方式支承于脚轮杆42的轮。本实施方式中对辅助轮41由I对车轮组构成的例子进行说明,但也可由I个车轮构成,并没有特别限定。脚轮杆42将辅助轮41支承为能够围绕上述轴线旋转并且能够相对于车辆主体10向上下方向相对移动。俯视观察时,脚轮杆42大致形成为V字状或日文的“コ”字状,且连杆机构50的摆动轴56插入且贯通于设置在端部的I对贯穿孔。因此,脚轮杆42能够以摆动轴(下侧摆动轴线)56作为中心摆动地获得支承,辅助轮41通过脚轮杆42的摆动向上下方向移动。并且,辅助轮41安装于大致形成为V字状或日文的“コ”字状的脚轮杆42的 大致中央部分。脚轮弹簧43为配置于脚轮杆42与下部杆52之间的螺旋弹簧,且为在辅助轮41及脚轮杆42、与下部杆52之间将两者的动作从一方传送到另一方,并从另一方传送到这ー方的弹簧。并且,脚轮弹簧43通过在传送该动作时进行伸縮来吸收剧烈的动作。具体而言,脚轮弹簧43配置于脚轮杆42的安装有辅助轮41的端部与插入贯通有摆动轴56的端部之间。脚轮弹簧43的一端部配置于脚轮杆42的上表面,另一端部配置成与下部杆52端部的下表面接触。并且,脚轮弹簧43的内部配置有从脚轮杆42朝向上方突出形成圆锥台状的突出部44,通过该突出部44规定脚轮弹簧43的配置位置。连杆机构50为将传动单元30支承为能够相对于车辆主体10向上下方向相对移动、且与脚轮杆42 —同将脚轮単元40支承为能够相对于车辆主体10向上下方向相对移动的机构。并且,连杆机构50为使传动单元30相对于车辆主体10的沿上下方向的相对移动与脚轮单元40的沿上下方向的相对移动成为向相反方向进行的移动的机构。连杆机构50主要设置有上部杆51、下部杆52及连结部53。上部杆51为配置于连杆机构50的上方且配置于驾驶席14的侧方、且将传动单元30支承为能够相对于车辆主体10向上下方向相对移动的部件。上部杆51主要由向车辆主体10的左右方向延伸、并且在前后方向隔着间隔排列配置的I对棱柱状部件构成。上部杆51安装为在传动单元30侧的端部从前后方向夹持连结部53且能够相对于连结部53转动。其另一方面,上部杆51的脚轮单元40侧的端部通过上部连杆轴54且经由形成为板状的I对上部托架17B而能够摆动地安装于车辆主体10。换而言之,上部连杆轴54的两端通过I对上部托架17B分别支承。上部杆51通过围绕上部连杆轴(上侧摆动轴线)54摆动,且相对于连结部53及传动单元30进行相对旋转,将传动单元30支承为能够向上下方向相对移动地支承传动单元30。图3是对图2的下部杆52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局部放大后视图。图4是对图2的下部杆52的结构进行说明的俯视图。下部杆52配置于连杆机构50的下方且配置于驾驶席14的下方,且为相互传递传动单元30的上下方向的移动及脚轮单元40的上下方向的移动的部件。如图2至图4所示,下部杆52上主要设置有杆主体52A、抵接部52B、连接部52C及凹部52D。
杆主体52A为向车辆主体10的左右方向延伸、并且在前后方向隔着间隔排列配置的I对棱柱状部件。I对杆主体52A、52A的内侧配置有脚轮单元40及连结部53。I对杆主体52A、52A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通过摆动轴56并经由形成为板状的I对下部托架17C,而将ー对杆主体52A、52A支承为能够围绕摆动轴(下侧摆动轴线)56而相对于车辆主体10摆动。换而言之,摆动轴56的两端通过配置于框架17的下方的I对下部托架17C来分别支承。另外,I对杆主体52A、52A的传动单元30侧的端部(一侧面侧的端部)通过下部连杆轴55安装成能够相对于连结部53转动。I对杆主体52A、52A通过向车辆主体10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抵接部52B及连接部52C连接。抵接部52B在脚轮单元40侧的端部(另ー侧面侧的端部)形成为连接I对杆主体52A、52A的板状的部件。本实施方式中,对抵接部52B与I对杆主体52A、52A的上端连接的例子进行说明。抵接部52B的下表面为脚轮単元40的脚轮弹簧43的上端所接触的面。·连接部52C为在摆动轴56与下部连杆轴55之间形成为连接I对杆主体52A、52A的板状的部件。本实施方式中,对连接部52C在I对杆主体52A、52A位于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且比凹部52D的上端(杆主体52A的下面)靠上方进行连接的例子进行说明。这样,通过将连接I对杆主体52A、52A的连接部52C配置于比形成于杆主体52A的凹部52D的上端更靠上方,能够更可靠地避免下部杆52与伸展工作缸24干渉。另外,连接部52C与杆主体52A连接的位置只要比凹部52D的上端更靠上方即可,并没有特别限定。连接部52C与杆主体52A的连接处成为圆滑地连接连接部52C的外表面与杆主体52A的外表面的曲面。该曲面的曲率与未设置凹部52D的以往的下部杆比较,设定成较大值。由此,能够抑制在连接部52C与杆主体52A的连接处产生应力集中。尤其,如本实施方式的下部杆52,在杆主体52A设置凹部52D时,杆主体52A中设置凹部52D的区域即连接有连接部52C的区域尤其易集中应力,所以基于加大连接处的曲率而获得的应カ集中的缓和效果表现卓著。凹部52D为形成于下部杆52的I对杆主体52A、52A的凹陷,避免靠近配置的杆主体52A与伸展工作缸24产生接触。凹部52D在I对杆主体52A、52A的下表面中的摆动轴56与下部连杆轴55之间,面对上方向下凹陷而形成。本实施方式中,对凹部52D凹陷形成为其上端到达杆主体52A的上下方向的中央的例子进行说明。凹部52D的上端位置即凹陷程度设定为在下部杆52朝向伸展工作缸24摆动至最大时(最大摆动时),伸展工作缸24不与下部杆52干渉(以留有预定间隔的间隙)。该最大摆动时是指传动单元30相对于车辆主体10向下方相对移动至最大吋,具体而言,为通过限制传动单元30向下方进行的相对移动的止动器来限制下方的相对移动吋。作为由止动器限制传动单元30的相对移动的情況,为传动単元30的后轮31嵌入在孔中,或者叉车I左旋转时车辆主体10向右滚动(向右傾)的情況。并且,最大摆动时的下部杆52的摆动角度使用以下最大摆动角度,即考虑了基于后轮31及辅助轮41的消耗而产生的角度变化或者基于因更换所引起的安装位置的误差而产生的角度变化的最大的摆动角度。并且,对凹部52D的脚轮单元40侧的一端延伸至摆动轴56的附近,且传动単元30侧的一端延伸至下部连杆轴55的附近的例子进行说明。另外,凹部52D的凹陷程度或脚轮単元40侧的一端及传动单元30侧的一端的配置位置只要在兼顾确保下部杆52所要求的強度和确保避免与伸展工作缸24的接触所需的空间的范围内规定即可,并没有特别限定。如图2所示,连结部53为配置于上部杆51与下部杆52之间的部件,并且也是安装于传动単元30的驱动部主体32的托架等部件。连结部53为配置于驾驶席14的侧方的部件,并且为向车辆主体10的上下方向延伸的板状部件,且安装为在上侧端部中可支承驱动部主体32。连结部53与上部杆51在连结部53的上端连接成能够围绕向车辆主体10的前后方向延伸的轴线转动。并且,连结部53与下部杆52在连结部53的下端连接成能够围绕下部连杆轴55转动。连结部53与车辆主体10之间配置有驱动部弹簧57。驱动部弹簧57对传动单元30及连结部53施加向上下方向的作用力,尤其施加将传动单元30向路面推压的作用力。驱动部弹簧57为轴线向上下方向延伸的螺旋弹簧,下端配置为与连结部53的上端接触。驱动部弹簧57的上端安装在固定于车辆主体10的安装部57A。安装部57A上设置有调整驱动部弹簧57的施力的调整机构。·伸展工作缸24为向车辆主体10的前后方向延伸配置于车辆主体10的下表面中央的液压工作缸。其高度即伸展工作缸24到路面的距离固定成预先设定的预定高度。伸展工作缸24的活塞端部安装于装卸部20,缸体固定于车辆主体10上。伸展工作缸24的缸体内被活塞隔开成2个空间,通过选择供给由液压泵等升压手段升压的油的上述空间,イ申展工作缸24的活塞从缸体突出,或者向缸体的内部缩进。装卸部20通过该活塞的动作从车辆主体10的前方推出(伸出),或者缩靠到车辆主体10 (缩入)。如图1(a)及图1(b)所示,支架13为设置于车辆主体10的下方前方的I对杆状的部件,且为从车辆主体10的前表面下端的左右端朝向前方平行排列延伸配置的部件。I对支架13、13之间配置装卸部20,装卸部20能够在I对支架13、13之间向前后方向移动。驾驶席14为驾驶员乘车于叉车I且以站立的姿势对叉车I进行驾驶操作的场所。驾驶席14设置于车辆主体10的右后端,且设置有用于操舵上述后轮31的手把15。除此之夕卜,操作装卸部20的操作柄等操作部16设置于驾驶席14上。如图2所示,驾驶席14的下方配置有构成车辆主体10的框架17及下部横梁17A。框架17为在驾驶席14的地板面(以下示为“底板14A”)中传动单元30侧的区域下方配置的大致形成为矩形的板状部件。框架17的车辆主体10的后侧端部固定于在车辆主体10的后端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后端框架。并且,框架17的车辆主体10的前侧端部固定于在车辆主体10的中央向左右方向延伸的中央框架。后端框架及中央框架为与其他构成部件一同构成车辆主体10的部件。框架17的传动单元30侧的边缘上,在与下部杆52的杆主体52A对置的部分形成有缺ロ部18,该缺ロ部能够使向上方摆动的杆主体52A进入。缺ロ部18为从框架17的边缘朝向脚轮单元40侧延伸的形成为狭缝状的凹部。下部横梁17A为配置于驾驶席14的传动单元30侧的侧面的板状部件。下部横梁17A的下端延伸至底板14A,上端延伸至上部托架17B。下部横梁17A的上端的前方侧端面及后方侧端面上配置有上部托架17B。框架17在其上方配置底板14A及下部横梁17A,下方配置有下部托架17C。由于框架17的上方配置有底板14A及下部横梁17A,因此难以使配置位置向上方移动。装卸部20上主要设置有用于装载货物的叉子21、安装叉子21的升降体22、供叉子21和升降体22向上下方向移动的桅杆23。
叉子21为设置于升降体22的前面的I对杆状部件,且为从升降体22的前面下端的左右端朝向前方平行排列延伸配置的部件。叉子21为插入于形成为能够承载货物的大致长方体状的托盘的插入孔的部件,用于吊起或卸下托盘、或者吊起或卸下装载有货物的托盘。升降体22为支承叉子21的部件,且通过配置干与桅杆23之间的升降工作缸(未图示)能够沿桅杆23向上下方向移动。桅杆23为平行对置配置的I对柱状部件,且沿上下方向延伸配置。另外,I对桅杆23,23能够向上下方向升降地支承配置于其之间的叉子21及升降体22。接着,參考图2对由上述结构构成的叉车I的连杆机构50的动作进行说明。 例如,叉车I前进并向右方转弯吋,车辆主体10向左侧傾斜,传动单元30向车辆主体10的内部压入。换而言之,传动单元30相对于车辆主体10向上方相对移动。这时,以上部连杆轴54为中心,连杆机构50的上部杆51的传动单元30侧的端部向上方摆动,并且支承传动单元30。并且,安装于传动单兀30的连结部53与传动单兀30的动作一同向上方移动。这样,与连结部53连接为能够转动的下部杆52的传动单元30侧的端部也向上方移动。这吋,下部杆52的杆主体52A的传动单元30侧的上部进入框架17的缺ロ部18。若下部杆52的连结部53侧的端部向上方移动,则下部杆52以摆动轴56为中心摆动,下部杆52的脚轮单元40侧的端部向相反的下方移动。下部杆52的脚轮单元40侧的端部向下方的动作通过脚轮弹簧43传送于脚轮杆42,脚轮杆42以摆动轴56为中心摆动,安装有辅助轮41的端部向下方移动。其結果,辅助轮41相对于车辆主体10向下方相对移动。换而言之,从车辆主体10向下方突出,辅助轮41能够继续保持与路面的接触。相反,叉车I前进并向左方向转弯时,车辆主体10向右侧倾斜,脚轮单元40向车辆主体10的内部压入。换而言之,脚轮单元40相对于车辆主体10向上方相对移动。这时,脚轮杆42以摆动轴56为中心摆动,安装有辅助轮41的端部向上方移动。脚轮杆42的动作通过脚轮弹簧43传送于下部杆52的脚轮单元40侧的端部。下部杆52以摆动轴56为中心摆动,脚轮单元40侧的端部向上方移动,传动単元30侧的端部向下方移动。这时,伸展工作缸24通过至少其上端进入下部杆52的凹部52D来避免与下部杆52的冲突(干渉)。若下部杆52的传动单元30侧的端部向下方移动,则与下部杆52连接为能够转动的连结部53也向下方移动。同时,安装于连结部53的传动单元30相对于车辆主体10也向下方相对移动。换而言之,从车辆主体10的下方突出,后轮31能够继续保持与路面的接触。根据上述连杆机构50,通过将凹部52D设置于下部杆52,避免伸展工作缸24与下部杆52干渉,并且与未设置凹部52D时相比,能够将下部杆52配置于靠近伸展工作缸24的位置。换而言之,能够将下部连杆轴55及摆动轴56配置于下方。通过预先固定伸展エ作缸24所配置的高度,能够使配置于下部杆52的上侧的驾驶席14的底板14A低地板化。另外,能够降低在车辆主体10的左右方向配置下部杆52或伸展工作缸24等时所需的空间高度,因此无需驾驶席14的底板14A上设置避免与下部杆52干渉的突出部,能够确保驾驶席14的地板面面积。
S卩,需要在摆动的下部杆52的上侧及下侧确保避免与伸展工作缸24下部杆52所邻接的部件发生干渉(冲突)的干渉避免空间。在下部杆52未设置凹部52D时,伸展工作缸24的高度、下侧的干渉避免空间、下部杆52的厚度及上侧的干渉避免空间累积的长度成为配置连杆机构50及伸展工作缸24时所需的空间高度。对此,本实施方式中,将凹部52D设置于下部杆52,通过重叠上述下侧的干渉避免空间及下部杆52的厚度的一部分,能够以重叠的量将下部杆52配置于靠近伸展工作缸24的位置,并能够降低配置下部杆52或伸展工作缸24等时所需的空间高度。伸展工作缸24由于比下部杆52的传动单元30侧的端部更靠近摆动轴56而配置,因此能够使避免与伸展工作缸24干渉的凹部52D的凹陷深度变浅。即,下部杆52在摆动轴56的附近摆动的范围窄于在下部杆52中传动单元30侧的端部摆动的范围。因此,与将伸展工作缸24靠近传动单元30侧的端部而配置时相比,将伸展工作缸24靠近摆动轴56而配置时的避免与伸展工作缸24干渉的凹部52D的凹陷深度变浅。换而言之,易于确保下部杆52的厚度,且易于确保下部杆52的強度。通过框架17上设置缺ロ部18,向上方摆动的下部杆52的一部分,尤其是杆主体·52A的传动单元30侧的端部附近的上端可进入该缺ロ部18,避免框架17与下部杆52干渉,从而能够进一歩降低框架17的配置高度。S卩,需要在下部杆52与框架17之间确保避免干渉的上侧的回避空间,但通过框架17上设置缺ロ部18,能够重叠上侧的干渉回避空间及下部杆52的厚度的一部分。其結果,能够以重叠的量将配置框架17的高度进ー步降低。图5是说明下部杆52与伸展工作缸24之间的相对配置的其他实施例的示意图。另外,如上述实施方式,伸展工作缸24可配置于下部杆52的摆动轴56的附近,也可如图5所示通过下部杆52靠近传动单元30侧而配置,而使伸展工作缸24配置于下部杆52的传动单元30侧的端部附近,并没有特别限定。在此,伸展工作缸24配置于摆动轴56的附近是指伸展工作缸24比下部杆52的传动单元30侧的端部与摆动轴56之间的中央部分更靠摆动轴56侧配置。同样,伸展工作缸24配置于传动単元30侧的端部附近是指伸展工作缸24配置于比上述中央部分更靠传动单元30侧。这样,通过将伸展工作缸24靠近下部杆52的传动单元30侧的端部而配置,凹部52D也至少设置于传动単元30侧的端部附近即可,易増大凹部52D的凹陷深度。S卩,容易避免下部杆52与伸展工作缸24干渉。如图5的虚线所示,确保下部杆52的強度所需的部件的厚度随着从下部杆52的摆动轴56的附近接近传动单元30侧的端部而变薄。因此,与将凹部52D设置于下部杆52的摆动轴56附近时相比,将凹部52D更靠传动单元30侧的端部设置,从而确保下部杆52的強度,且易加大凹部52D的凹陷程度。本申请主张基于2011年05月19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1-112310号的优先权。其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參考援用于本说明书中。
权利要求
1.一种伸展型叉车,其特征在于,具备 传动单元,具有配置于车辆主体的左右方向的一侧面侧的驱动轮; 脚轮单元,具有配置于所述车辆主体的左右方向的另一侧面侧的辅助轮; 脚轮杆,向所述左右方向延伸,并且在所述一侧面侧的端部能够围绕向所述车辆主体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下侧摆动轴线摆动地支承于所述车辆主体,在所述另一侧面侧的端部将所述脚轮单元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所述车辆主体向上下方向相对移动; 上部杆,向所述左右方向延伸,并且在所述另一侧面侧的端部能够围绕向所述前后方向延伸的上侧摆动轴线摆动地支承于所述车辆主体,在所述一侧面侧的端部,将所述传动单元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所述车辆主体向上下方向相对移动;及 下部杆,向所述左右方向延伸,并且在中央区域能够围绕所述下侧摆动轴线摆动地支承于所述车辆主体,该下部杆的所述一侧面侧的端部在与所述传动单元之间通过连结部相互传递所述传动单元的上下方向的相对移动,所述下部杆的所述另一侧面侧的端部在与所述脚轮单元及所述脚轮杆之间相互传递所述脚轮单元及所述脚轮杆的上下方向的相对移动,并且通过围绕所述下侧摆动轴线摆动,在所述传动单元与所述脚轮单元及所述脚轮杆之间以上下方向的相对移动成为相反方向的方式来相互传递上下方向的相对移动, 在所述下部杆的所述一侧面侧的端部到所述下侧摆动轴线之间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有凹部,该凹部朝向上方凹陷,且在所述下部杆摆动时,能够使配置于所述车辆主体的下部中央且向所述前后方向延伸的伸展工作缸的上端进入该凹部的内部。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伸展型叉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伸展工作缸配置为比所述下部杆的所述一侧面侧的端部与所述下侧摆动轴线之间的中央更靠所述下侧摆动轴线侧。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伸展型叉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伸展工作缸配置为比所述下部杆的所述一侧面侧的端部与所述下侧摆动轴线之间的中央更靠所述一侧面侧的端部。
4.如权利要求I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伸展型叉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部杆由沿所述前后方向隔着间隔排列的I对杆主体和向所述前后方向延伸并连接所述I对杆主体的连接部构成, 所述连接部在比所述凹部的上端更靠上方的位置与所述杆主体连接。
5.如权利要求I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伸展型叉车,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车辆主体的所述下部杆的上侧配置向所述车辆主体的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延伸的板状的框架, 该框架上设置有缺口部,该缺口部允许向上方摆动的所述下部杆的至少一部分进入,避免所述框架与所述下部杆干涉。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伸展型叉车,其能够确保驾驶席的地板面面积并且兼顾地板面的低地板化。该伸展型叉车具备上部杆(51),支承具有驱动轮(31)的传动单元(30)使其相对于车辆主体(10)向上下方向相对移动;脚轮杆(42),支承具有辅助轮(41)的脚轮单元(40)使其相对于车辆主体(10)向上下方向相对移动;下部杆(52),按照传动单元(30)与脚轮单元(40)之间的上下方向的相对移动成为相反方向的方式相互传递上下方向的相对移动,其中,在下部杆(52)设置有能使伸展工作缸(24)的上端进入其内部的凹部(52D),从而避免伸展工作缸(24)与下部杆的干涉,并且降低配置连杆机构(50)及伸展工作缸时在车辆主体的左右方向所需的空间高度。
文档编号B66F9/22GK102786014SQ201210143719
公开日2012年11月21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9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19日
发明者浜岛匡弘 申请人:住友纳科物料装卸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