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薄型热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79399阅读:265来源:国知局
超薄型热管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超薄型热管。该超薄型热管包括:管体以及毛细结构;管体具有一空腔,其中上述空腔具有一上表面、相对于上述上表面的一下表面、连接上述上表面以及上述下表面的一第一侧面以及相对于上述第一侧面的一第二侧面,其中在上述管体的一横向剖面上,上述上表面具有与上述第二侧面连接的一上引导区段以及与上述上引导区段连接的一上平滑区段,且上述第一侧面具有与上述上平滑区段连接的一侧平滑区段以及与上述侧平滑区段和上述下表面连接的一侧引导区段;毛细结构沿上述管体延伸并覆盖上述上引导区段、上述第二侧面、上述下表面以及上述侧引导区段,且上述毛细结构并未覆盖上述上平滑区段以及上述侧平滑区段。本实用新型可增加超薄型热管的效能。
【专利说明】超薄型热管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管,尤指一种超薄型热管。
【背景技术】
[0002]目前的笔记本型计算机、平板计算机等便携型计算机均朝向薄型化发展。然而,公知的圆柱形热管的厚度太厚,难以设置于现今便携型计算机,因此需利用薄型热管来取代。
[0003]图1为公知薄型热管I的横向剖视图,薄型热管I具有一管体10。在管体10的内壁11上环状设置了毛细结构12。然而,当薄型热管I的厚度要求至约1.5mm时,空腔13 的高度Hl大约只有0.4mm。在此厚度下,空腔13内的气体流动的阻力大幅增加,影响了气体的流通,进而降低了薄型热管I的效能。
[0004]因此,需要提供一种超薄型热管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5]为了解决上述公知技术的缺失,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提供一种超薄型热管,能在不增加超薄型热管厚度的情况下,改善空腔内气体的流通,进而增加超薄型热管的效能。
[0006]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超薄型热管,该超薄型热管包括:一管体以及一毛细结构;该管体具有一空腔,其中上述空腔具有一上表面、相对于上述上表面的一下表面、连接上述上表面以及上述下表面的一第一侧面以及相对于上述第一侧面的一第二侧面,其中在上述管体的一横向剖面上,上述上表面具有与上述第二侧面连接的一上引导区段以及与上述上引导区段连接的一上平滑区段,且上述第一侧面具有与上述上平滑区段连接的一侧平滑区段以及与上述侧平滑区段和上述下表面连接的一侧引导区段;该毛细结构沿上述管体延伸并覆盖上述上引导区段、上述第二侧面、上述下表面以及 上述侧引导区段,且上述毛细结构并未覆盖上述上平滑区段以及上述侧平滑区段。
[0007]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超薄型热管在空腔的上平滑区段以及侧平滑区段并不设置毛细结构,藉此降低空腔内气体的流阻,进而增加了超薄型热管的效能。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8]图1为公知超薄型热管的横向剖视图。
[0009]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超薄型热管的俯视图。
[0010]图3以及图4为图2的AA剖面的横向剖视图。
[0011]图5为图2的BB剖面的横向剖视图。
[0012]图6为图2的CC剖面的横向剖视图。
[0013]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0014]I薄型热管32下表面
[0015]10管体33第一侧面
[0016]11内壁331侧平滑区段[0017]12毛细结构332侧引导区段
[0018]13空腔34第二侧面
[0019]2超薄型热管40毛细结构
[0020]20管体40a第一毛细结构
[0021]21加热端40b第二毛细结构
[0022]22冷却端41 沟槽
[0023]23中央区段50辅助毛细结构
[0024]30、30a、30b 空腔dl、d2、d3 距离
[0025]31上表面Dl纵向
[0026]311 上平滑区段W1、W2、W3、W4厚度
[0027]312上引导区段Hl高度
【具体实施方式】
[002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超薄型热管2的俯视图,图3以及图4为图2的AA剖面的横向剖视图。超薄型热管2为一扁平密封结构,且具有沿一纵向Dl延伸的一管体20。在另一实施例中,管体20可为弯曲或弯折状。管体20具有一加热端21、一冷却端22以及一中央区段23。加热端21可设置于一热源(图未示),冷却端22可设置于散热鳍片(图未示),中央区段23连接加热端21以及冷却端22,其中图2的AA剖面位于加热端21。
`[0029]管体20具有一空腔30,且空腔30可由管体20的加热端21延伸至冷却端22。空腔30具有一上表面31、一下表面32、一第一侧面33以及一第二侧面34。上表面31相对于下表面32,第一侧面33相对于第二侧面34。第一侧面33以及第二侧面34分别连接上表面31以及下表面32。
[0030]如图4所示的一横向剖面中,上表面31具有沿管体20延伸的一上平滑区段311以及一上引导区段312。上引导区段312连接于第二侧面34,上平滑区段311连接于上引导区段312。第一侧面33具有沿管体20延伸的一侧平滑区段331以及一侧引导区段332。侧平滑区段331分别连接于上平滑区段311,侧引导区段332连接于侧平滑区段331以及下表面32。
[0031]毛细结构40与管体20—体成型。毛细结构40可为沟槽式毛细结构,且具有沿管体20延伸的多个沟槽41。沟槽41可相互平行,并可为V形槽沟。如图3以及图4所示的横向剖面中,毛细结构40沿管体20延伸并可完全覆盖于上引导区段312、第二侧面34、下表面32以及侧引导区段332,且毛细结构40并未覆盖于上平滑区段311以及侧平滑区段331。
[0032]如图3以及图4所示的横向剖面中,上平滑区段311的宽度与上引导区段312的宽度可大致相同。侧平滑区段331的宽度与侧引导区段332的宽度可大致相同。换句话说,在一横向剖面上,覆盖于上平滑区段311的毛细结构40的宽度与上引导区段312的宽度可大致相同,且覆盖于侧平滑区段331的毛细结构40的宽度与侧引导区段332的宽度可大致相同。因此毛细结构40覆盖空腔30 (上表面31、下表面32、第一侧面33以及第二侧面34)约3/4的表面积。
[0033]如图3以及图4所示的横向剖面中,超薄型热管2的厚度Wl为1.3mm至1.7mm,在本实施例中厚度Wl约为1.5mm。管体20的管壁的厚度W2为0.2mm至0.4mm,在本实施例 中厚度W2约为0.3mm。毛细结构40的厚度(或是槽沟的深度)W3为0.2mm至0.3mm,在本 实施例中厚度W3约为0.25mm。厚度W3定义为毛细结构40的顶部至空腔30的表面(上表 面31、下表面32、第一侧面33或第二侧面34)。
[0034]另外,上平滑区段311至覆盖于下表面32的毛细结构40之间的距离dl大于上引 导区段312至覆盖于下表面32的毛细结构40之间的距离d2。距离dl约为0.6mm至0.8mm, 距离d2约为0.3mm至0.5mm之间。在本实施例中,距离dl为0.65mm,且距离d2为0.4mm。
[0035]因此,在超薄型热管2的厚度在约1.5mm的情况下,由于对应于上平滑区段311以 及侧平滑区段331的空腔30a的高度(距离dl)较高,因此可大量降低空腔30a内的气体流 动的阻力,此外,亦由于毛细结构40并不设置于侧平滑区段331,因此增加了空腔30a的体 积。藉此,可增加超薄型热管2的效能。虽然,对应于上引导区段312的空腔30b的高度 (距离d2)较小,但藉由空腔30a内的气体的牵弓丨,以及空腔30a与空腔30b内气体的相互 流动,亦可降低空腔30a以及空腔30b内气体的整体流阻。
[0036]图5为图2的BB剖面的横向剖视图,其中BB剖面位于中央区段23。毛细结构40 包括一第一毛细结构40a以及一第二毛细结构40b。与图4的AA剖面主要不同之处在于, 第一毛细结构40a设置于侧引导区段332以及下表面32。第二毛细结构40b设置于上引导 区段312、第二侧面34、下表面32,并在下表面32与第一毛细结构40a连接。在下表面32 上的第一毛细结构40a的宽度与第二毛细结构40b的宽度大致相同。
[0037]第一毛细结构40a的高度小于第二毛细结构40b。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毛细结构 40a的高度可约为第二毛细结构40b的一半。第一毛细结构40a的厚度W4可约为0.12mm。 因此,空腔30a的高度(上平滑区段311至在下表面32上的第一毛细结构40a之间的距离 d3)大于AA剖面的空腔30a的高度(距离dl)。换句话说,进一步增加了 BB剖面的空腔30a 的体积,可进一步降地空腔30a内的气体的流阻。
[0038]在另一实施例中,图5的BB剖面的结构可应用于热管的加热端21 (AA剖面)或冷 却端22 (CC剖面)。
[0039]图6为图2的CC剖面的横向剖视图,其中CC剖面位于冷却端22。在冷却端22中, 大部分空腔30内的气体会凝结为液体,因此,可藉由在毛细结构40的沟槽41中填充辅助 毛细结构50,亦可选择性地在上平滑区段311以及侧平滑区段331设置辅助毛细结构50, 以加速液体朝向加热端21流动的速度,其中辅助毛细结构50可为烧结结构或是网目结构。
[0040]在本实施例中,辅助毛细结构50仅设置于冷却端22内的空腔30中。在另一实施 例中,辅助毛细结构50亦可设置于加热端21以及中央区段23内的沟槽41中。
[0041]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超薄型热管在空腔的上平滑区段以及侧平滑区段并不设 置毛细结构,藉此降低空腔内气体的流阻,进而增加了超薄型热管的效能。
[0042]本实用新型虽以各种实施例公开如上,然而其仅为范例参考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 新型的范围,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应当可作些许的 更动与润饰。因此上述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 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超薄型热管,其特征在于,该超薄型热管包括:一管体,该管体具有一空腔,其中上述空腔具有一上表面、相对于上述上表面的一下表面、连接上述上表面以及上述下表面的一第一侧面以及相对于上述第一侧面的一第二侧面,其中在上述管体的一横向剖面上,上述上表面具有与上述第二侧面连接的一上引导区段以及与上述上引导区段连接的一上平滑区段,且上述第一侧面具有与上述上平滑区段连接的一侧平滑区段以及与上述侧平滑区段和上述下表面连接的一侧引导区段;以及一毛细结构,该毛细结构沿上述管体延伸并覆盖上述上引导区段、上述第二侧面、上述下表面以及上述侧引导区段,且上述毛细结构并未覆盖上述上平滑区段以及上述侧平滑区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型热管,其特征在于,上述毛细结构完全覆盖上述上引导区段、上述第二侧面、上述下表面以及上述侧引导区段。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型热管,其特征在于,上述毛细结构与上述管体是一体成型的部件,且上述毛细结构具有沿上述管体延伸的多个沟槽。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超薄型热管,其特征在于,该超薄型热管还包括一辅助毛细结构,该辅助毛细结构设置于上述沟槽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超薄型热管,其特征在于,上述管体具有一冷却端,且上述辅助毛细结构仅设置于上述冷却端内。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超薄型热管,其特征在于,该超薄型热管还包括一辅助毛细结构设置于上述沟槽、上述上平滑区段以及上述侧平滑区段,且上述管体具有一冷却端,上述辅助毛细结构仅设置于上述冷却端内。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型热管,其特征在于,上述上平滑区段的宽度与上述上引导区段的宽度大致相同。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型热管,其特征在于,上述侧平滑区段的宽度与上述侧引导区段的宽度大致相同。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型热管,其特征在于,上述毛细结构包括:一第一毛细结构,该第一毛细结构设置于上述侧引导区段以及下表面;以及一第二毛细结构,该第二毛细结构设置于上述上引导区段、上述第二侧面、上述下表面,并在上述下表面与上述第一毛细结构连接;其中上述第一毛细结构的高度小于上述第二毛细结构的高度。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超薄型热管,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下表面上的上述第一毛细结构的宽度与上述第二毛细结构的宽度大致相同。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型热管,其特征在于,上述上平滑区段至覆盖于上述下表面的上述毛细结构之间的距离大于上述上引导区段至覆盖于上述下表面的上述毛细结构之间的距离。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型热管,其特征在于,上述上平滑区段至覆盖于上述下表面的上述毛细结构之间的距离为0.6mm至0.8mm,且上述上引导区段至覆盖于上述下表面的上述毛细结构之间的距离为0.3mm至0.5mm之间。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型热管,其特征在于,上述毛细结构覆盖上述空腔3/4的表面积。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型热管,其特征在于,上述超薄型热管为一扁平密封结构。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型热管,其特征在于,上述超薄型热管的厚度为1.3mm至1.7mm。
【文档编号】H05K7/20GK203432428SQ201320471284
【公开日】2014年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2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2日
【发明者】张永利, 孙永鹏 申请人: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纬创资通(昆山)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