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煤基助剂生产用空压机机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66825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煤基醇醚燃料助剂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煤基生产用空压机的机壳。



背景技术:

煤基助剂研磨机系统主要包括空压机、冷水机、研磨机以及控制柜;空压机主要为循环冷却系统提供动力,是整个研磨机系统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空压机易发生腐蚀,其腐蚀的形态可分为全面(均匀)腐蚀和局部腐蚀两大类,前者较均匀的发生在压缩机全部表面,后者只是发生在局部,如孔蚀、缝隙腐蚀、晶间腐蚀、应力腐蚀等。空压机发生腐蚀将严重影响其工作效率及运行安全性。同时,由于空气压缩机内部工作温度较高,常会导致空压机周边的环境温度升高,不利于工人的工作环境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耐腐蚀性强且隔热效果好的空压机机壳,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煤基助剂生产用空压机机壳,自内而外依次包括聚四氟乙烯涂层、碳纤维层一、聚苯硫醚塑料层一、发泡聚苯硫醚塑料层、聚苯硫醚塑料层二、碳纤维层二以及铝磷酸盐涂层。所述聚四氟乙烯涂层为机壳的最内侧,其具有良好的耐高温性能、耐磨性以及抗老化能力,同时其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能够保护碳纤维层一不被氧化、不被制冷剂腐蚀;所述碳纤维层一与碳纤维层二主要用于增加机壳的机械强度,且碳纤维在非氧化环境下同样具有耐高温性能优异的特点;所述聚苯硫醚塑料层一、发泡聚苯硫醚塑料层以及聚苯硫醚塑料层二作为整个机壳的主要材料,是因为聚苯硫醚机械强度高、难燃、热稳定性高,将中间层的聚苯硫醚设置为发泡层主要是为了增强机壳的隔热隔音性能;所述铝磷酸盐涂层是为了防止碳纤维层二被氧化,铝磷酸盐的设置有利于提高机壳表面的耐腐蚀性。

进一步的,所述聚四氟乙烯涂层厚度为0.5-1mm,所述碳纤维层一和碳纤维层二的厚度均为0.8-1.5mm,所述聚苯硫醚塑料层一和聚苯硫醚塑料层二的厚度均为3-4mm,所述发泡聚苯硫醚塑料层的厚度为1-2mm,所述铝磷酸盐涂层的厚度为1-2μm。碳纤维层厚度过厚则成本升高、过薄则机壳的整体机械强度无法达标;聚苯硫醚塑料层一和二的厚度同样是考虑机械强度的问题;发泡层设置过厚会机壳整体厚度过大,过薄又无法充分实现隔热隔音的目的;所述铝磷酸盐涂层主要是为了防止碳纤维层二被氧化,因此无需过厚。

进一步的,所述聚四氟乙烯涂层厚度为0.75mm,所述碳纤维层一和碳纤维层二的厚度均为1.1mm,所述聚苯硫醚塑料层一和聚苯硫醚塑料层二的厚度均为3.5mm,所述发泡聚苯硫醚塑料层的厚度为1.5mm,所述铝磷酸盐涂层的厚度为1.5μm。该厚度下的机壳强度-重量比最高,且防腐蚀、隔热等技术指标的性能价格比最高。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有机高分子材料取代传统的空压机金属机壳,能够在保证机壳机械强度和热稳定性的基础上,大大增强机壳的防腐蚀性以及隔热隔音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层结构示意图。

图中;1、聚四氟乙烯涂层,2、碳纤维层一,3、聚苯硫醚塑料层一,4、发泡聚苯硫醚塑料层,5、聚苯硫醚塑料层二,6、碳纤维层二,7、铝磷酸盐涂层。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煤基助剂生产用空压机机壳,自内而外依次包括聚四氟乙烯涂层1、碳纤维层一2、聚苯硫醚塑料层一3、发泡聚苯硫醚塑料层4、聚苯硫醚塑料层二5、碳纤维层二6以及铝磷酸盐涂层7。

所述聚四氟乙烯涂层1厚度为0.75mm,所述碳纤维层一2和碳纤维层二6的厚度均为1.1mm,所述聚苯硫醚塑料层一3和聚苯硫醚塑料层二5的厚度均为3.5mm,所述发泡聚苯硫醚塑料层4的厚度为1.5mm,所述铝磷酸盐涂层7的厚度为1.5μm。该厚度下的机壳强度-重量比最高,且防腐蚀、隔热等技术指标的性能价格比最高。

实施例2

一种煤基助剂生产用空压机机壳,自内而外依次包括聚四氟乙烯涂层1、碳纤维层一2、聚苯硫醚塑料层一3、发泡聚苯硫醚塑料层4、聚苯硫醚塑料层二5、碳纤维层二6以及铝磷酸盐涂层7。

所述聚四氟乙烯涂层1厚度为0.5mm,所述碳纤维层一2和碳纤维层二6的厚度均为0.8mm,所述聚苯硫醚塑料层一3和聚苯硫醚塑料层二5的厚度均为3mm,所述发泡聚苯硫醚塑料层4的厚度为1mm,所述铝磷酸盐涂层7的厚度为1μm。

实施例3

一种煤基助剂生产用空压机机壳,自内而外依次包括聚四氟乙烯涂层1、碳纤维层一2、聚苯硫醚塑料层一3、发泡聚苯硫醚塑料层4、聚苯硫醚塑料层二5、碳纤维层二6以及铝磷酸盐涂层7。

所述聚四氟乙烯涂层1厚度为1mm,所述碳纤维层一2和碳纤维层二6的厚度均为1.5mm,所述聚苯硫醚塑料层一3和聚苯硫醚塑料层二5的厚度均为4mm,所述发泡聚苯硫醚塑料层4的厚度为2mm,所述铝磷酸盐涂层7的厚度为2μm。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