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白石墨烯双面硬化PET光学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22582发布日期:2018-11-02 23:15阅读:42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产品用功能薄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触控、显示屏镀膜级的白石墨烯双面硬化PET光学膜。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品柔性化、轻薄化需求的日益旺盛,具有柔性、透明、高强度的塑料基材已经成为触控、显示屏镀膜基底的首选材料。相对玻璃而言,高表面硬度、高韧性、高透光率的PET材质已然是镀膜、涂布厂家的专用主打光学膜。但目前市场上销售的PET仍存在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是PET光学膜耐高温时容易翘曲,从而影响产品使用、量产良率低且雾度高(相比之下玻璃透光率要高些);另一方面,产品硬度低(普遍在2-3H之间徘徊),在镀膜或液相涂布时很容易导致PET膜两面造成刮花,给后段工序造成很大影响,且硬度低不耐磨的缺陷也不适合日益盛行的柔性盖板使用。

为达到镀膜或涂布级光学PET膜的需求,国内外知名厂商通过在PET膜的表面涂布单面或双面树脂硬化层(H-C层),其中以日韩企业生产的单、双面硬化PET光学膜技术效果最好。涂布的聚合物树脂经光或热固化后形成的树脂层来提高PET的硬度和耐磨性。但下游镀膜或涂布企业使用硬化PET经高温烘烤老化后,树脂会析出较多小分子或低聚物,导致局部发白,雾度和透过率大受影响,并且翘曲现象也经常发生,流到后段工序带来外观不佳,良率降低。可见,现有技术尚存在一定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申请针对上述的问题,提供一种白石墨烯双面硬化PET光学膜,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出现的导电薄膜的功能及外观不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白石墨烯双面硬化PET光学膜,由PET基材层、位于所述PET基材层上表面的第一白石墨烯硬化层、位于所述第一白石墨烯硬化层上表面的光学匹配层、位于所述PET基材层下表面的第二白石墨烯硬化层以及位于所述第二白石墨烯硬化层下表面的保护膜层组成。

进一步的,所述PET基材的厚度为15-200μm。优选所述PET基材的厚度为50μm。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白石墨烯硬化层厚度为0.3-10μm,白石墨烯层数为1-10层。

优选的,所述第一白石墨烯硬化层厚度为5μm,白石墨烯层数为3层。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白石墨烯硬化层厚度为0.5-20μm,白石墨烯层数为1-15层。

优选的,所述第二白石墨烯硬化层厚度为7μm,白石墨烯层数为5层。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第二白石墨烯硬化层为白石墨烯分散于树脂中形成的硬化层。所述树脂可以选用丙烯酸树脂、聚氨酯、环氧树脂、有机硅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氟改性丙烯酸树脂的任意一种中形成的硬化层。所述第一、第二白石墨烯硬化层可以通过旋涂、刷涂、喷涂、刮涂、狭缝涂布、凹版涂布等方式进行涂覆。

进一步的,所述光学匹配层为硅、钛化合物,厚度为0.1-5μm。优选所述光学匹配层厚度为2μm。

进一步的,所述保护膜层的厚度为15-200μm。所述保护膜层可以选择PE、PP、PET等中的一种膜层,优选厚度为100μm。

本实用新型的白石墨烯双面硬化PET光学膜,能够作为基材,进一步涂布获得其他导电膜,如进一步进行ITO导电层镀膜、Cu导电层镀膜、Al导电层镀膜、Ag导电层镀膜、Au导电层镀膜、Ni导电层镀膜、Cu-Ni复合导电层镀膜、Cu-Al复合导电层镀膜、纳米银线导电层涂布、石墨烯导电层涂布、碳纳米管涂布、纳米银线/石墨烯复合导电层涂布等。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的白石墨烯双面硬化PET光学膜中的白石墨烯为单层或少层状二维材料,白色或透明,具有很强的机械强度、高硬度和高耐磨性,少量分散在树脂中涂布后得到的白石墨烯硬化层,极大增加PET光学膜的耐磨、耐刮性;特别经双层白石墨烯加固硬化后的PET膜经高温烘烤可有效防止上翘、下翘等变形,老化后膜平整性较好;同时由于白石墨烯层状结构还具有较强的透明、阻隔性,也可抑制PET光学膜经高温老化产生的小分子、低聚物析出现象,有效保护光学性能不受影响。

综述,本实用新型的白石墨烯双面硬化PET光学膜在具备高硬度、高耐磨、防刮、防龟裂的同时,还有效防止高温时的翘曲、变形和抑制低聚物析出,保护了光学性能不受影响,提高了产线良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PET基材层;2、第一白石墨烯硬化层;3、光学匹配层;4、第二白石墨烯硬化层;5、保护膜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以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水平”、“顶”、“内”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系统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一组”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请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用于触控、显示屏镀膜级的白石墨烯双面硬化PET光学膜,具体由PET基材层1、位于所述PET基材层1上表面的第一白石墨烯硬化层2、位于所述第一白石墨烯硬化层2上表面的光学匹配层3、位于所述PET基材层1下表面的第二白石墨烯硬化层4以及位于所述第二白石墨烯硬化层4下表面的保护膜层5组成。

将单层或少层白石墨烯(二维六方氮化硼经共溶剂剥离法工艺得到),均匀分散于树脂后,可分别涂覆于PET基材层1上,经固化得到上表面第一白石墨烯硬化层2和下表面第二白石墨烯硬化层4。所述白石墨烯少量添加范围内就能达到效果,如添加量为树脂用量的0.01~5%,应该理解的是,这种材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通过常规试验/调配就能获得的常规产品,在此不再赘述。在第一白石墨烯硬化层2上继续涂覆很薄的光学匹配层3,最后在第二白石墨烯硬化层4上覆上保护膜层5即可得到白石墨烯双面硬化PET光学膜。该结构形式的白石墨烯双面硬化PET光学膜高温老化前后的硬度达4-8H,翘曲变形<5mm,雾度<0.5%,透过率>90%。白石墨烯双面硬化PET光学膜可以作为基材,进一步在光学匹配层3表面上镀膜或涂布上导电层。

本实用新型的白石墨烯双面硬化PET光学膜具有高硬度、高耐磨性、有效防止PET光学膜在镀膜、SENSOR制程、全贴合等工序中的刮花、龟裂不良;可以有效防止PET光学膜经烘烤老化后产生的翘曲、变形;同时也可抑制PET光学膜经高温老化产生的低聚物、小分子析出现象,使得雾度、透过率等光学性能不受影响,提高了产线良率。

实施例1

选用50μm的PET基材,3层的白石墨烯,质量含量为0.1%白石墨烯的丙烯酸树脂,在PET基材层1上表面分别涂覆,得到5μm的第一白石墨烯硬化层2;选用5层的白石墨烯,在PET基材层1下表面分别涂覆,得到7μm的第二白石墨烯硬化层4,再在第一白石墨烯硬化层2上表面涂覆2μm光学匹配层3,最后在第二白石墨烯硬化层4上覆上100μm的保护膜层5,即可得到白石墨烯双面硬化PET光学膜。本实施例的白石墨烯双面硬化PET光学膜硬度为8H,翘曲变形为1mm,雾度为0.2%,透过率为92%。

实施例2

选用50μm的PET基材,5层的白石墨烯,质量含量为0.1%白石墨烯的丙烯酸树脂,在PET基材层1上表面分别涂覆,得到6μm的第一白石墨烯硬化层2;选用10层的白石墨烯,在PET基材层1下表面分别涂覆,得到9μm的第二白石墨烯硬化层4,再在第一白石墨烯硬化层2上表面涂覆2μm光学匹配层3,最后在第二白石墨烯硬化层4上覆上100μm的保护膜层5,即可得到白石墨烯双面硬化PET光学膜。本实施例的白石墨烯双面硬化PET光学膜硬度为7H,翘曲变形为3mm,雾度为0.4%,透过率为90%。

实施例3

选用100μm的PET基材,3层的白石墨烯,质量含量为0.1%白石墨烯的丙烯酸树脂,在PET基材层1上表面分别涂覆,得到5μm的第一白石墨烯硬化层2;选用5层的白石墨烯,在PET基材层1下表面分别涂覆,得到7μm的第二白石墨烯硬化层4,再在第一白石墨烯硬化层2上表面涂覆2μm光学匹配层3,最后在第二白石墨烯硬化层4上覆上100μm的保护膜层5,即可得到白石墨烯双面硬化PET光学膜。本实施例的白石墨烯双面硬化PET光学膜硬度为7H,翘曲变形为2mm,雾度为0.4%,透过率为90%。

实施例4

选用50μm的PET基材,3层的白石墨烯,质量含量为0.1%白石墨烯的丙烯酸树脂,在PET基材层1上表面分别涂覆,得到5μm的第一白石墨烯硬化层2;选用5层的白石墨烯,在PET基材层1下表面分别涂覆,得到7μm的第二白石墨烯硬化层4,再在第一白石墨烯硬化层2上表面涂覆5μm光学匹配层3,最后在第二白石墨烯硬化层4上覆上100μm的保护膜层5,即可得到白石墨烯双面硬化PET光学膜。本实施例的白石墨烯双面硬化PET光学膜硬度为8H,翘曲变形为1mm,雾度为0.5%,透过率为90%。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