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谐振式声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17315阅读:56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超谐振式声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创造涉及一种声传感器,特别是关于在超谐振区工作的中高频声传感器。
现有声传感器,可分为宽带声传感器和窄带超声传感器两类。传感器设置有受激振动膜片4,振动膜片上附加有敏感件3,敏感件感受振动膜片的振动,产生和输出相应的电信号,其工作机理是半径为R的圆形振动膜片4为一种典型的周边固定的单自由度振动体,其固有角频率可由下式描述ω0=xNSR2Et312(1-μ2)ρA----(1)]]>(见《机械设计手册》第一卷P6-23),式中,αNS——振型常数,E——弹性模量,t—膜片厚度,R——膜片半径,μ—泊松比,ρA——单位面积质量。
该系统受激发生“受迫振动”,当激励频率为ω时,定义“频率比”λ=ω/ω0,则有受迫振动的振幅X=Xof(1-λ2)2+(2λζ)2---(2)]]>式中Xof=F/K,是在静力作用下的系统静位移。
ζ称阻尼因子或阻尼比,是材料的粘性阻尼系数c与临界阻尼系数ce之比;且有ζ=c/ce=c/(2Km);]]>c为实际粘性阻尼系数,ce为临界阻尼系数,K为刚度,m为质量。阻尼因子与阻尼损耗因子有η=2ζ的简单关系。通常可以用半功率带宽来估计系统的阻尼,ζ≈(ω2-ω1)/2ω0。阻尼与共振频率是决定传感器使用频率范围的两个最主要的参数。
X/Xof称为“振幅比”,它与振动角频率比(λ=ω/ω0)及阻尼因子(之间有附图2所示的关系,由图可见阻尼因子对振动响应特性的影响很大谐振点处的“振幅比”随阻尼因子的增大而迅速下降,且随阻尼因子增大谐振峰向λ<1的区间移动。低阻尼时,谐振点处的振幅很大,因此传感器一般应避开在谐振点区域工作。
现有声传感器的振动膜片通常用金属材料制作,金属材料的损耗因子η一般较低,钢铁类为(1~6)·10-4,金属中内阻尼高的材料有磁钢、镁钴合金、55/45镍钛合金,70/30锰铜等,但这些材料一般均较昂贵,有的加工性不好,其ζ值一般仍在0.1~0.3之间,而金属材料的弹性模量值却较高,一般为数百GPa级,因此现有金属振动膜片的声传感器,其片厚一般在0.5mm以下,相对片厚t/2R值在0.01~0.03范围。其设计不得不凭借增大ω0值的同时,将工作区压缩于λ<1的“亚谐振区”中靠低端的一段区间,为拓宽传感器工作频带,为使传感器有较高的灵敏度,将振动膜片厚度与其直径之比的相对片厚降至甚小的0.01数量级,依靠振动膜片材料较高的弹性模量和刚度,来使传感器维持较高的固有频率,如膜片厚约0.2mm,片径为20mm左右的声传感器,其固有频率在5~8KHz范围,但正处在通常所需的工作频率范围,故工作频带仍极大地受到限制,而且固有频率ω0的增大,意味着片厚或弹性模量值的增大即振动膜片刚度增加,因为膜片的刚度大约与弹性模量和厚度的平方成正比,有K∝Et2。而刚度增加意味着“静变位”值Xof=F/K下降,这会导致传感器的灵敏度下降。
因此,现有宽带声传感器的频率范围一般是声频范围,有可用频率范围低和响应不平坦的特点,能兼顾声频和超声频的宽频带传感器不仅价格昂贵而且灵敏度低。窄带超声传感器工作频带是以ω0为中心的一个窄带,其频带一般极窄,仅数百Hz,虽然价格低廉但耐久性,可靠性和通频带难如人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用于中高频带,其频率范围,响应特性,灵敏度及造价等优于现有产品的声传感器。
基于以上分析,对现行声传感器的增大ω0、使传感器工作于亚谐振区的设计思想反其道而行之;采用阻尼因子值0.2<ζ<1的高阻尼和低弹性模量(E值在几百MPa以下)的材料制作振动膜片,即使在片厚增大至数倍于现有传感器振动膜片厚度(如t/2R值在0.05~0.2范围)的情况下,仍能十分有效地进一步降低膜片的固有频率和刚度,从而使灵敏度也相应提高。实现压低固有频率的同时,使传感器工作于λ>1的超谐振区的中高频的宽阔频带范围。
氟塑料就是满足这种性能要求的材料,其损耗因子η=(6~9)×10-1,高于钢铁材料达2~3个数量级,其弹性模量为数百MPa而远低于金属的数百GPa。
由于膜片使用相对高阻尼、低弹性的材料制作,不仅使谐振峰值降低,且谐振峰向λ<1的区间移动,并使膜片的固有频率和刚度下降和传感器工作于超谐振区宽阔区间,较工作于亚谐振区,不仅工作频带大为拓展,并因采用了信号微分放大处理电路,能获得较已有工作于亚谐振区的传感器更为良好的频响特性,有更高的灵敏度等诸多效果,振动膜片用氟塑料制作,还有成本低,抗腐蚀性好的优点。
以下结合附图作进一步说明

图1所示振动膜片4通过螺纹联接头2,螺接并加胶密封地安装在座体1上,传感器前端设置接收罩6,以调节和改善传感器的指向性。
振动膜片受迫振动,其频响特性见式(2)描述,由于工作于λ>1的超谐振区及使用高阻尼材料,当λ>>1时,式(2)可近似简化为X=Xof&lambda;2=A&omega;2---(3)]]>可见,在超谐振区,位移振幅X是一个与频率比λ或角频率的ω的平方成反比的函数,则应有<p>型煤中粘结剂的用量如果太少,其抗压强度不够高,用量多了虽然强度增高,但灰分增加较多,又不经济。一般用量是,煤矸石5~9%,木质素磺酸钙0.3~1.5(重量百分数)。最佳用量煤矸石5~7%,木质素磺酸钙为0.5~0.7%。
型煤的制备方法,包括1、将原料煤粉碎至3毫米以下。
2、与粘结剂按比例掺混,加水,搅拌均匀,成型前的混合料含水率为9~12%。
3、送对辊机冷压成型,成型压力为250~400kg/cm2。
4、干燥。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原料煤及煤矸石的分析结果,列于下表
实施例1型煤的配比为京西大台矿粉煤92.3份,王平村矿煤矸石7份,木质素磺酸钙0.7份,按混合料总含水量为9-10%加水<p>q=Q(x)sin(ωt)=(A/ω2)sin(ωt)所以有i=dq/dt=(A/ω2)cos(ωt)·ω=(A/ω)cos(ωt)u=i·R2=(A/ω)·R2·cos(ωt)由此可见,经内置电路一次微分处理后降低了频率对输出信号影响,传感器输出的高频特性也得到了改善,展宽了传感器的频带。理论上,如果对输出信号再进行一次微分,可以得到一个不受频率因子影响的频率特性良好的声学传感器。
Uo==du/dt=A·R2·sin(ωt)(不考虑符号)。
PNP晶体管V2的基极接到V1的集电极,其发射极电位计RP上的交流电压等于u,调节RP,使大容量的电容器C2旁路一部分电阻值,则剩下的电阻值变小,就改变了流过它的电流IO。输出电流IO存在于电源供电线VI上,由于直流电源供给和交流电流输出共用电源线和地线,从而实现了“两线制”。本实施例处理电路5是基于对电量微分和输出电流的,我们称之为“微分式两线制电流输出放大器”。
改变供电的极性时,只需将V1(NPN)、V2(PNP)晶体管互易位置即可。
当使用电阻应变片作敏感件时,改变图3电路的参数而不改变其结构,也可构成“电压型微分式两线制电流输出放大器”(5)。其特征是,低阻值的应变片3直接并接在电阻器R1上,调整R2~R4,使应变片上的电压小于等于规定的供电电压,而V1不饱和;C1用较小的电容量,使ω>ω0时的应变片信号电流取决于C1的容抗XC1=1/(ω·C1)此时,V1发射极输入阻抗RF是RF=REB+(XC1∥R3∥R4)使XC1远小于R3、R4的并联值而远大于V1的共基极输入阻抗REB,则RF=XC1=1/(ω·C1)因谐振片的振动幅度在ω>ω0时是频率ω2的反比例函数,因此,应变片的信号交流电压UI也是频率ω2的反比例函数UI=A/ω2UI流向基极的电流是IF=UI/RF=UI/XC1=(A/ω2)·(ω·C1)=(A/ω)·C1它导至应变片流向V1集电极的电流是
IJ=IF·β=(A/ω)·β·C1式中β是晶体管V的共发射极电流放大系数。由于应变片是有内阻的器件,其输出电流是有限的,其输出电流的1/(β+1)流入基极,该输出电流的β/(β+1)流向集电极,因此,应用高增益的晶体管V时,例如共基极电流放大系数β>100时,电路有良好的稳定性。
权利要求1 一种超谐振式声传感器,含有金属座体(1)、周边固定的圆形振动膜片(4),装设在振动膜片(4)内侧的敏感件(3)和相应的输出输入电线,其特征在于振动膜片(4)用阻尼因子值为0.2<ζ<1的和弹性模量数百MPa以下的材料制作,通过连接头(2)与座体(1)密封固联。
2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谐振式声传感器,其特征是振动膜片(4)用氟塑料制作,经螺纹连接头(2)与座体(1)螺接加胶密封固联,传感器前端设置了兼有调节指向性和保护振动膜片的接收罩(6)。
3 按权利要求1、2所述的超谐振式声传感器,其特征是传感器内设置有对敏感件(3)相应的信号进行微分放大处理的电路(5)。
4 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超谐振式声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微分放大处理电路(5)是两线制微分电流输出放大器,其电路含有电阻器R1~R4,晶体管V1、V2、电位计RP、电容器C1、C2;R3、R4对V1偏置,R4与C1并联接地,V1的发射极接R1,R1的另一端接地,R2的一端接V1的集电极,另一端接供电线VI,敏感件3的一端接地,另一端接V1的发射极,V2的基极接到V1的集电极,发射极经电位计RP接供电线VI,电容器C2与RP并接在供电线VI上。
专利摘要超谐振式声传感器,用氟塑料制作的谐振膜片4经联接头部2与座体1密封固连,工作于ω>ω。的超谐振区的中、高频宽阔频带,敏感件3的电信号经内置处理电路5输出。具有优良的频率响应、灵敏度、指向性和防腐蚀性,造价较低。克服了现有宽带声传感器频率范围低、响应不平坦、或价格昂贵、灵敏度低和窄带超声传感器的带宽与耐久性不如人意的缺点,是一种性能优良、极具前景的声传感器,已制作小批样件,效果良好。
文档编号B06B1/10GK2275484SQ9624273
公开日1998年3月4日 申请日期1996年12月30日 优先权日1996年12月30日
发明者唐德尧, 殷锋, 王巍松 申请人: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第六○八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