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dbat突变酶r363h及其应用_2

文档序号:9838504阅读:来源:国知局
?Cycle Pure Kit纯化, 测定回收浓度后备用。
[0045] 分别在阴性对照和P C R回收产物中,加入D ρ η I限制性内切酶(10 U / μ L,可不加 buffer),在37°C金属浴中消化lh。利用DNA凝胶电泳检测酶切情况。
[0046](二)测序验证突变酶载体构建成功
[0047]将消化后的PCR产物转化至E.coli DH5a感受态细胞中,涂板培养过夜,挑取拟阳 性克隆子进行测序验证,确定成功获得突变酶表达载体。
[0048](三)获得突变菌株
[0049] 酶切鉴定和测序鉴定后,重组质粒转化E.coli BL21菌株,获得DBAT突变酶的重组 表达菌株。
[0050] 表1获得DBAT突变酶所用到的引物
[0051]
[0052]结果分析:
[0053] (一)活性中心正四面体
[0054] 活性中心是酶催化的核心部位,其特定的构象不仅有助于底物结合,还能促进酶 的高效催化。然而,酶活性中心细微的变化也可能会带来酶的性质很大的变化(甚至影响酶 正常的生物学功能),因此,一般尽可能避免改造活性位点(Schmid,2011)。
[0055] 20世纪初,在对大量不同类型酶在变性过程中的活力、构象变化进行研究,学者们 发现酶的失活往往发生在可检测的蛋白质整体构象变化之前,即酶是先失活,后变性。这表 明,酶活性中心的构象脆弱性可能是导致酶失去活性的根本原因 (Benkovic et al. ,2003; C.-L.Tsou,1998;C.Tsou,1993)。因此,我们认为在不破坏活性中心的构象的前提下,对酶 的适当理性设计,不但可能不会破坏酶的活性,还可能改变酶的活性。
[0056]其中,我们发现,当D166和R363突变成Ala后,酶活均下降;分子对接结果表明, D166和R363均与乙酰辅酶A形成疏水作用。进一步的定点突变实验表明,这两个位点的突变 仍然能保留一部分活力,因此,这种疏水作用并不完全决定整个酶促反应过程能否进行。 [0057] 另外,我们发现,在野生型DBAT中,H162、D166和R363与乙酰辅酶A硫酯键的距离相 当,而且这三个氨基酸残基的距离也相近,构成正四面体结构。我们推测,这两个位点可以 被改造。尤其是DBAT催化乙酰辅酶A的酰基转移是由单个His发起,这些为引入新的催化位 点提供了理论基础。
[0058] (二)D166 位点
[0059] (1)D166A
[0060]我们首先利用同源建模,获得D166A突变体的三维结构。再和乙酰辅酶A为底物进 行分子对接。突变后Alal66和乙酰辅酶A形成作用力,这和Ala属于疏水性氨基酸有关。和野 生型相比,D166A中口袋内的氨基酸,略有变化。推测这和活性下降有关。
[0061] 从距离上看,Hisl62和乙酰辅酶A的S原子的距离为3.8A。这比野生型更近,理论上 讲,这更利于Hisl62发动亲核攻击。而Alal66的距离同样变近,增大了空间位阻效应,推测 这些均和活性下降有关。
[0062] (2)D166H
[0063] 根据野生型DBAT和D166A的对接结果,D166(或A166)位点距离乙酰辅酶A较近,于 是,我们设想,把D166突变成His后,可能会形成两个活性位点,理论上同样有可能参与反 应。
[0064] 首先利用同源建模,获得D166H的三维结构。D166H和WT(野生型DBA!1酶)的骨架的 RMSD值为0.161A,表明突变并没有引起蛋白结构的剧烈变化。再和乙酰辅酶A进行分子对 接。突变后Hisl66和乙酰辅酶A形成疏水作用力,这和His属于疏水性氨基酸有关,推测这极 有可能改变原有酶学性质。和野生型相比,D166H中,形成口袋的氨基酸残基数目和种类并 没有较大的改变。
[0065] 从空间距离来看,在D166H中,导致Hisl62和乙酰辅酶A的距离是4.7A。这和野生型 DBAT相比,更近的距离更利于发动攻击。另外,新引入的氨基酸残基Hisl66同样距离乙酰辅 酶A较近,也即是说,乙酰辅酶A的羰基有可能同时受到两个组氨酸的亲核攻击,这可能会导 致酶活的提高。另外,天冬氨酸和组氨酸分别带负电和正点,这意味着酶的最适pH可能会发 生变化。
[0066] (三)R363位点
[0067] (1)R363H
[0068]在野生型DBAT中,R363处于溶剂通道内,和乙酰辅酶A形成疏水作用力。而将其突 变成Ala后,导致酶活下降,表明R363并不决定反应能否进行。我们设想,将其突变成His后, 可能会改变酶学性质。首先进行同源建模,R363H和WT的骨架的RMSD值为0.226人,表明突变 并没有引起蛋白结构的剧烈变化,再和乙酰辅酶A对接,His363同样和乙酰辅酶A形成疏水 作用力。和野生型DBAT相比,口袋内的氨基酸略有变化。另外精氨酸的pKa = 12.5,而组氨酸 的pKa = 6.1,推测突变可能会引起酶的最适pH的变化。
[0069] 进一步考察了 Hisl62和His363到乙酰辅酶A的距离,分别为4.7A和5.0A,这表明, 乙酰辅酶A可同时受到两个His(新引入的His363和原有Hisl62)的攻击,可能会导致酶学性 质的改变。
[0070] (2)H162AR363H
[0071] Hisl62是DBAT的关键残基,将其突变后酶活完全丢失。而His上的咪唑基是发动攻 击的直接参与者。我们猜想,将原有Hisl62突变导致酶活丢失,再将口袋内和乙酰辅酶A的 较近的R363残基突变成His,可能会导致酶活的恢复。
[0072] 同样,首先利用同源建模,构建H162AR363H的三维结构,H162AR363H和WT的骨架的 RMSD值为0.228A,表明突变并没有引起蛋白结构的剧烈变化。再和乙酰辅酶A进行对接。新 引入的His363和乙酰辅酶A之间形成作用力,表明这一新活性位点可能会发挥催化作用。而 Aspl62位点虽然被突变成Ala,但新引入的Alal62同样参与和底物的结合过程。
[0073] His363距离乙酰辅酶A的距离为4.5 A,这一距离使得His的咪唑基团能有效接触到 乙酰辅酶A的羰基碳,进一步表明这一位点可能会参与酰基转移过程。
[0074] (3)D166HR363H
[0075] 从乙酰辅酶A和上述各个突变酶的对接结果来看,单个突变并不会对整个蛋白的 三维结构有大的影响,反而这些位点可能是理性改造酶的最佳候选位置。我们设想,在DBAT 的溶剂通道内,同时引入3个His,而且这3个His均距底物的距离足够小,就增加乙酰辅酶A 被任意一个His残基亲核攻击的可能,从而提升酶活。
[0076] 因此,我们利用同源建模构建了 D166HR363H双突变酶,D166HR363H和WT的骨架的 RMSD值为0.249A,表明突变并没有引起蛋白结构的剧烈变化。再将其和乙酰辅酶A进行对 接,Hisl62、Hisl66和His363三个氨基酸残基均和乙酰辅酶A形成作用力。
[0077] Hisl62、Hisl66和His363和乙酰辅酶A的距离分别为5 (、A,9.1 A和40A,这均足以 让乙酰辅酶A受到这三个氨基酸残基的亲核攻击。因此,我们认为,理论上来说,D166HR363H 双突变酶的活性同样会增加。
[0078] 实施例3突变酶工程菌株TBL-R363H的发酵验证及酶活分析
[0079](一)工程菌株的发酵、蛋白诱导及纯化 [0080] 1、蛋白诱导表达
[0081 ] 用重组质粒转化表达宿主E.coli BL21,获得的重组表达菌株TBL21-R363H。按照 1%接种量将阳性克隆菌液接种到l〇〇mL LB液体培养基中(加入100yg/mL的氨苄青霉素), 37°C,220rpm培养至0D600 = 0.6~0.8左右,加入终浓度为ImM诱导剂IPTG,28°C诱导3h。
[0082] 在4°C,8000rpm离心10min收集菌体,每100mL原始发酵液加入20mL磷酸缓冲液 (PBS,pH 7.4)进行重悬。利用超声细胞破碎仪对重悬菌体进行破碎,总超声时间12min,工 作6 s,间隔6 s,功率4 0 0 W,超声过程中菌液始终保持冰浴。破碎后按4 °C,12 0 0 0 r p m离心 10min,分别收集上清和沉淀。分别对上清和沉淀进行分离胶浓度为8%的SDS-PAGE蛋白质 电泳,检测DBAT突变酶在表达系统E. coliBL21中的表达情况。
[0083] 2、蛋白纯化
[0084] 经过SDS-PAGE检测后,按上一步操作重新诱导蛋白。细胞裂解液替换成(50mM NaH2P04,300mM氯化钠,10mM咪唑,ImM PMSF,pH8.0)。破碎细胞,离心收集上清液。
[0085] 先装好层析柱(lcmXIOcm),柱材料用量为5~10mg/l mL,用细胞裂解液平衡柱 子。将离心得到的上清酶液上样挂柱,用5倍柱体积的缓冲液A冲洗镍柱以清除非特异结合 的杂蛋白,接适量蛋白流出液并做好标记,分光光度计测定蛋白浓度,同时进行SDS-PAGE检 测杂蛋白的洗脱情况。洗脱完之后用5~10倍柱体积缓冲液B彻底洗脱镇柱,洗脱完之后的 镇柱用5~10倍柱体积的20%乙醇冲洗后置于4°C保存。
[0086]将经过SDS-PAGE蛋白电泳验证的收集管中的蛋白洗脱液合并于超滤管(lOKDa)中 进行4 °C超滤浓缩。当洗脱液浓缩至约lmL左右时加入9mL浓缩缓冲液(20mM酸钠,200mM氯化 钠和10%甘油)继续浓缩,重复两次。最后将酶液浓缩至lmL左右加入甘油至终浓度为20%, 分装于菌种保存管中,置于_80°C保存。
[0087](二)突变酶的酶活分析 [0088] 1、蛋白浓度测定
[0089]采用Bradford法进行蛋白含量的测定。主要原理是当考马斯亮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