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890193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电池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至少具有第一电池堆和第二电池堆的电池组。
【背景技术】
[0002]在混合动力车辆或电动汽车等中,搭载有电池组,其作为驱动旋转电机、并且将由旋转电机进行发电或从外部电力进行充电而得到的电力进行蓄电的蓄电池。电池组是将2个以上电池堆配置在一个蓄电池壳体内而构成的。另外,各电池堆是将电池芯和形成流路的树脂框架交替层叠并将它们用约束部件进行约束而构成的。上述电池组的结构例如在专利文献I等中已公开。
[0003]在这里,各电池芯伴随着被驱动(充电及放电)而发热,如果与该发热相伴的电池芯温度过度上升,则导致电池芯以及电池组性能降低、寿命减少。因此,现有技术中提出了一种方案,即,将从电池组的外部引入的空气作为冷却介质,流过电池堆而对各电池芯进行冷却。在树脂框架中形成用于将该冷却介质引导至各电池芯之间的流路。被引导至电池芯之间的冷却介质在与电池芯之间进行热交换后,向电池堆的外部释放。由此,在各电池堆中存在冷却介质的进气口和排气口。
[000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 —135237号公报
[0005]在这里,如上述所示,通常在电池组的蓄电池壳体内收容有2个以上的电池组。当前大多将这2个以上的电池组沿水平方向并列而设置在同一高度位置上。在此情况下,由于电池堆内的排气口的位置而导致相邻的电池堆各自的排气口彼此正对,存在排出的气体相互干涉的情况。带热的排出气体即热风相互干涉会导致该热风在电池堆周边长期滞留。因此,其结果使得电池堆受到相邻的电池堆的热影响,有可能导致冷却效率降低及耐久性恶化。上述问题可以通过扩大电池堆的相邻间隔而解决,但扩大相邻间隔会导致电池组的大型化。

【发明内容】

[0006]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会降低冷却效率而又能提高空间效率的电池组。
[0007]本发明的电池组是至少具有第一电池堆和第二电池堆的车载电池组,其特征在于,第一、第二电池堆各自具有形成有冷却介质的排气口的排气面,所述第一、第二电池堆配置为,所述排气面彼此相对,且各自的排气口的至少一部分不与另一侧电池堆的排气口正对。
[0008]在优选的方式中,所述第一、第二电池堆的所述排气口形成于相同位置,为了使所述排气口不正对,将所述第一电池堆相对于第二电池堆沿与所述排气面平行的方向偏移设置。在此情况下,优选所述电池组横跨构成车内空间的多个面中的第一面及第二面而设置,其中,所述第二面与所述第一面相邻,且相对于所述第一面在与所述排气面平行的方向上有位置偏移,通过将所述第一、第二电池堆中的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一面上,将另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二面上,从而将所述第一电池堆相对于所述第二电池堆沿与所述排气面平行的方向偏移地配置。此外,所谓“平行”当然并不限于完全平行,也包括含有可允许的误差的“大致平行”。
[0009]在其它优选方式中,所述第一、第二电池堆以所述排气面沿车辆高度方向延伸且彼此水平地相邻的方式配置,所述第一电池堆相对于所述第二电池堆沿车辆高度方向偏移地配置。在此情况下,优选所述电池组设置在座椅下方或行李舱处,所述第一、第二电池堆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邻地配置,第一、第二电池堆中的位于车辆后方的电池堆的搭载高度低于位于车辆前方的电池堆的搭载高度。
[0010]在其它优选的方式中,所述第一、第二电池堆分别具有:顶面、与所述顶面相对的底面、电池芯的层叠方向两端面即正面及背面、以及所述电池芯的宽度方向两端面即一对侧面,在所述一对侧面上形成有排气口,在所述顶面或底面上形成有进气口。
[0011]发明的效果
[0012]根据本发明,由于配置为排气面彼此相对且各自的排气口的至少一部分不与另一侧电池堆的排气口正对,所以可以有效地防止排出的气体相互干涉,可以防止冷却效率恶化。并且,由此能够减小电池堆的相邻间隔,能够提高空间效率而无需降低冷却效率。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即电池组的设置情况的图。
[0014]图2是表示电池堆的概略结构的图。
[0015]图3是表示电池组的其它设置的情况的图。
[0016]图4是表示电池组的其它设置的情况的图。
[0017]图5是表示电池组的其它设置的情况的图。
[0018]图6是表示电池组的其它设置的情况的图。
[0019]图7是表示电池组的其它设置的情况的图。
[0020]标号的说明
[0021]10电池组、12电池堆、14蓄电池壳体、18电池芯、20树脂框架、22电极端子、24排气口、25进气口、26端板、27脚部、28冷却介质管道、100后排座椅、10a乘坐面、102前排座椅、11Oa第一面、11Ob第二面、112备胎部、114地板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即电池组10的设置情况的图。另外,图2是表示电池堆12的概略结构的图。
[0023]该电池组10是搭载于混合动力汽车或电动汽车等电动车辆上的车载二次电池。电池组10向搭载于车辆上的旋转电机供给电力,并且将由旋转电机发生的电力或从外部电源供给的电力进行积蓄。电池组10具有多个电池堆12和收容该多个电池堆12的蓄电池壳体
14。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一个蓄电池壳体14内收容有两个电池堆12(第一电池堆及第二电池堆)。
[0024]各电池堆12构成为,将多个电池芯18和多个树脂框架20交替层叠并在层叠起始端及结束端配置端板26。该电池芯18、树脂框架20、端板26的层叠体由未图示的约束工具而在沿层叠方向压缩的状态下约束。
[0025]电池芯18是可充放电的二次电池,例如为镍镉电池、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等。在各电池芯18中沿电池芯18的宽度方向间隔地设置有2个电极端子22,S卩+极端子及一极端子。并且,通过将各电池芯18的+极端子与该电池芯18相邻的电池芯18的一极端子连接,从而多个电池芯18串联连接。下面将该电极端子22的形成面称为“顶面”,将与该顶面相对的面称为“底面”。
[0026]在相邻的电池芯18之间配置有由树脂等绝缘材料构成的树脂框架20。树脂框架20在其表面及背面的至少一个面上形成有用于冷却各电池芯18的冷却介质的流路,S卩,形成有冷却介质流路(未图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从车厢内吸取的空气作为冷却介质。冷却介质流路的形状等并没有特别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从电池堆12的底面进入的冷却介质从侧面释出这一方式的冷却介质流路。换句话说,本实施方式的电池堆12在其底面形成吸入冷却介质的进气口25(在图2中未示出),在其侧面形成有用于排出冷却介质的排气口 24。此外,以下根据需要,会将形成有该排气口 24的面(侧面)称为“排气面”。
[0027]从树脂框架20的底部延伸出一对脚部27。由该一对脚部27、电池堆12的底面和蓄电池壳体14的底面包围而成的区域成为流过冷却介质的冷却介质管道28。此外,该冷却介质管道28的结构仅为一个例子,只要是能够将冷却介质分别向形成于电池堆12的底面上的多个进气口 25导入即可,也可以采用其它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树脂框架20的一部分形成冷却介质管道28,但冷却介质管道28也可以使用与树脂框架20完全分开的单独的部件构成。蓄电池壳体14的外部(车厢内)引导至冷却介质管道28的冷却介质(空气)随后从形成于电池堆12的底面的进气口25流入电池芯18之间,在与电池芯18之间进行热交换后,从形成于电池堆12的侧面的排气口 24向电池堆12的外部释出。释放至电池堆12的外部的排出气体进而从设置于蓄电池壳体14上的释放口(未图示)向蓄电池壳体14的外部释放。
[0028]然而,如上述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一个蓄电池壳体14内收容有两个电池堆12。各电池堆12以其顶面朝上且电池芯18的层叠方向与车辆的宽度方向(图1中的垂直于纸面的方向)平行的方式设置。另外,两个电池堆12以其侧面即排气面彼此相对的方式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相邻地排列。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将两个电池堆12沿排气面方向、更具体地说沿车辆高度方向偏移地配置。换句话说,使两个电池堆12的设置高度不同。其结果,两个电池堆12各自的设置于侧面的排气口 24彼此并不正对,成为沿高度方向偏移的状态。进行上述配置的理由如下所示。
[0029]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池组10设置在座椅例如后排座椅100的下方。此时,为了确保乘客放脚等的空间,优选电池组10尽可能小。另外,对于后排座椅100等的座椅的乘坐面100a,为了确保乘客的舒适性,优选随着靠近后方而变低的后下倾斜配置方式。电池组10优选配置为不妨碍该乘坐面10a的后下倾斜配置方式。此外,在后排座椅100的下方配置有横梁。横梁是为了提高车身的强度.刚性而设置的,是沿车身宽度方向的(图1中的与纸面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加强部件。由于配置有所述横梁的原因,在座椅下方的地板上形成台阶。优选电池组10在地板上存在台阶时也能够高效地灵活运用空间。
[0030]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所示,将两个电池堆12以其排气口24不彼此正对而沿高度方向偏移的状态进行配置。通过使2个电池堆12的排气口 24彼此错开,从而各个排气口 24释放的气体彼此不会干涉。其结果,排出的气体不易滞留在电池堆12的周边,迅速流动到释放口而被释放到蓄电池壳体14外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