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压式增力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892918阅读:来源:国知局
塞P相对于壳体10的朝后方的移动极限位置(阀体30的后方复位位置)进行规定的功能,并以能够分别相对于阀体30与柱塞52沿动力活塞P的轴向进行所需要的量的相对移动的方式来组装。
[0026]阀机构V具备:与阀体30的负压连通路32的后端部一体形成的圆弧形状或者圆形状的负压阀座;与柱塞52的后端部一体形成的环状的大气阀座;以及相对于该大气阀座同轴地配置并组装于阀体30的轴孔31内的筒状的阀体42。阀体42具有环状的安装部、和与该安装部一体形成并能够沿轴向移动的筒状的可动部。
[0027]阀体42的安装部气密地组装于阀体30的轴孔31内,并由保持架43固定保持于阀体30的轴孔31的定位置(阶梯部)。此外,保持架43通过复位弹簧56而被朝向前方施力,从而固定于阀体30的轴孔31的阶梯部。
[0028]阀体42的可动部具有负压阀部,该负压阀部构成负压阀,该负压阀能够相对于负压阀座就座.离座,利用负压阀与负压阀座而能够使负压室Rl与变压室R2之间连通.隔断,并且该阀体42的可动部具有环状的大气阀部,该环状的大气阀部构成大气阀,该大气阀相对于大气阀座能够就座.离座,利用大气阀与大气阀座而能够使变压室R2与大气之间连通.隔断。该可动部通过压缩弹簧57而被朝向前方施力。
[0029]根据上述的阀机构V的结构,变压室R2能够与输入轴51以及柱塞52的相对于阀体30的前后方向的移动相对应地与负压室Rl或者大气连通。即,在输入轴51以及柱塞52相对于阀体30从图1的原位置(复位非作动位置)朝前方移动,负压阀部就座于负压阀座,且大气阀座从大气阀部离座时,变压室R2隔断与负压室Rl的连通而与大气连通。此时,大气通过护罩19的通气孔19a、过滤器53、阀体42的内部、大气阀座与大气阀部之间的缝隙、设置于阀体30的连通路等而流入变压室R2。因此,该实施方式中,伴随着输入轴51朝前方的作动,可动隔壁20与阀体30向前方进行作动,输出轴55向前方进行作动。
[0030]另外,在输入轴51以及柱塞52相对于阀体30返回复位非作动位置(原位置),大气阀座就座于大气阀部,且负压阀部从负压阀座离座的状态(即,大气阀关闭,将变压室R2与大气的连通隔断,并且负压阀打开,负压室Rl与变压室R2连通的状态)下,变压室R2隔断与大气的连通而与负压室Rl连通。此时,空气通过设置于阀体30的连通路、负压阀部与负压阀座间的缝隙、负压连通路32等,从变压室R2被吸引而流入负压室R1。因此,该实施方式中,伴随着输入轴51朝后方的作动,可动隔壁20与阀体30朝后方进行作动,输出轴55朝后方进行作动。
[0031]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橡胶制的隔膜22在形成于其外周缘的环状的外周边缘部22a被壳体10气密地夹持,在形成于其内周缘的环状的内周边缘部22b,与板21的内周部一起被气密地固定于阀体30的外周部,在外周边缘部22a与内周边缘部22b之间形成有折回部22c和环状部22d。
[0032]折回部22c在前方具有弯曲部22cl,在外周部位与外周边缘部22a连接。环状部22d与折回部22c的内周部位以及内周边缘部22b连接。另外,橡胶制的隔膜22在折回部22c的形状为作动时的形状的状态(图2的(c)的作动时状态)下成形。图2的(c)的作动时状态是如下状态,即:在将阀体30的非作动时的折回部22c的状态设为O %作动时状态(图2的(a)的作动时状态),并将阀体30的全行程作动时的折回部22c的状态设为100 %作动时状态(图2的(e)的作动时状态)的情况下,为50%作动时状态。此外,图2的(b)的作动时状态是25 %作动时状态,图2的(d)的作动时状态是75%作动时状态。
[0033]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该实施方式的负压式增力装置中,在折回部22c的形状为50 %作动时状态(作动时)的形状的状态下,使橡胶制的隔膜22成形。因此,在50 %作动时状态(折回部22c的形状为成形时的形状的作动时状态)下,隔膜22的折回部22c虽然受到由差压产生的负载,但难以伸长。此外,在该负压式增力装置的非作动时(图1的状态),隔膜22的折回部22c虽然相比成形状态而弯曲变形,但未受到由差压产生的负载。由此,能够改善隔膜22的折回部22c的抗疲劳性,使该负压式增力装置的耐久性提高、或者对于隔膜22能够使用抗疲劳性低的廉价的橡胶材料。
[0034]另外,在该实施方式的负压式增力装置中,是以隔膜22的折回部22c为成形状态的形状来进行外周边缘部22a相对于壳体10的组装作业。此外,在进行外周边缘部22a相对于壳体10的组装作业之前,在隔膜22的内周边缘部22b与板21的内周部一起被气密地固定于阀体30的外周部的状态下,使阀体30从非作动位置前进规定量,从而将隔膜22保持为图2的(c)所示的状态。因此,在不使外周边缘部22a不必要地变形的状态下,能够将外周边缘部22a容易地组装于壳体10。
[0035]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折回部22c的形状为50%作动时状态(作动时)的形状的状态下,使橡胶制的隔膜22成形。但是,在本发明的实施时,在折回部22c的形状为作动时的形状的状态下,使橡胶制的隔膜22成形即可,例如,在从折回部22c的10%作动时状态至100%作动时状态的任一个作动时状态的形状的状态下,均能够使橡胶制的隔膜22成形,或者在折回部22c的10%作动时状态至70%作动时状态的任一个作动时状态的形状的状态下,均能够使橡胶制的隔膜22成形。在这些的情况下,隔膜22也能够以折回部22c为成形状态的形状来进行外周边缘部22a相对于壳体10的组装作业。
[0036]在为从上述的折回部22c的10%作动时状态至100%作动时状态的任一个作动时状态的形状的状态下而使橡胶制的隔膜22成形的情况下,由于从对隔膜22的成形形状进行设定的作动区域除去作用于折回部22c的差压小的作动区域(不足10%的作动时状态),因此能够有效地得到抗疲劳性的改善。另外,在为从折回部22c的10 %作动时状态至70 %作动时状态的任一个作动时状态的形状的状态下而使橡胶制的隔膜22成形的情况下,由于从对隔膜22的成形形状进行设定的作动区域将作用于折回部22c的差压小的作动区域(不足10%的作动时状态)、和组装性差的作动区域(超过70%的作动时状态)除去,因此能够有效地得到抗疲劳性的改善与组装性的确保。
[0037]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单列式的负压式增力装置实施了本发明,但本发明例如也能够在串列式的负压式增力装置以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相同的方式或者适当地变更来进行实施,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
【主权项】
1.一种负压式增力装置,其构成为:与将壳体内划分为前方的负压室与后方的变压室的可动隔壁连结的阀体具备轴孔,在该轴孔内装入有:柱塞,其相对于所述阀体能够沿轴向进退,且与输入部件一体移动;以及阀机构,其具备与该柱塞的相对于所述阀体的进退移动相对应地使所述负压室与所述变压室间连通.隔断的负压阀、以及使所述变压室与大气间连通.隔断的大气阀,并且上述轴孔内还组装有反力部件和输出部件,所述柱塞的前端部以及所述阀体的前端部能够与所述反力部件的后表面卡合,所述输出部件在后端部与该反力部件的前表面卡合,且相对于所述阀体能够沿轴向移动,伴随着所述输入部件的作动,所述可动隔壁与所述阀体作动,从而所述输出部件作动, 所述负压式增力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隔壁包括环状的橡胶制隔膜、和配置于该橡胶制隔膜的前方的环状的金属制板,所述橡胶制隔膜在形成于其外周缘的环状的外周边缘部被所述壳体气密地夹持,且在形成于其内周缘的环状的内周边缘部与所述金属制板的内周部一起被气密地固定于所述阀体的外周部,在所述外周边缘部与所述内周边缘部之间形成有折回部,该折回部在前方具有弯曲部,并在外周部位与所述外周边缘部连接,并且在所述外周边缘部与所述内周边缘部之间还形成有环状部,该环状部与所述折回部的内周部位以及所述内周边缘部连接,在所述折回部的形状为作动时的形状的状态下,使所述橡胶制隔膜成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压式增力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橡胶制隔膜的成形形状为如下形状,即:在将所述阀体的非作动时的所述折回部的状态设为0%作动时状态,并将所述阀体的全行程作动时的所述折回部的状态设为100%作动时状态的情况下,从所述折回部的10%作动时状态至100%作动时状态的任一个作动时状态的形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压式增力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橡胶制隔膜的成形形状为如下形状,即:在将所述阀体的非作动时的所述折回部的状态设为0%作动时状态,并将所述阀体的全行程作动时的所述折回部的状态设为100%作动时状态的情况下,从所述折回部的10 %作动时状态至70 %作动时状态的任一个作动时状态的形状。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负压式增力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橡胶制隔膜以所述折回部是成形状态的形状来进行所述外周边缘部相对于所述壳体的组装作业。
【专利摘要】在负压式增力装置中,将壳体(10)内划分为前方的负压室(R1)与后方的变压室(R2)的可动隔壁(20)包括环状的橡胶制隔膜(22)、和配置于其前方的环状的金属制板(21)。隔膜(22)在形成于其外周缘的环状的外周边缘部(22a)被壳体(10)气密地夹持,在形成于其内周缘的环状的内周边缘部(22b)与板(21)的内周部一起气密地固定于阀体(30)的外周部。在外周边缘部(22a)与内周边缘部(22b)之间形成有折回部(22c)和环状部(22d),折回部(22c)在前方具有弯曲部(22c1),并在外周部位与外周边缘部(22a)连接,环状部(22d)与折回部(22c)的内周部位以及内周边缘部(22b)连接,在折回部(22c)的形状为作动时的形状的状态下使隔膜(22)成形。由此,可改善隔膜的折回部的抗疲劳性。
【IPC分类】B60T13/52, F16J3/02
【公开号】CN105658490
【申请号】
【发明人】井上阳治
【申请人】株式会社爱德克斯
【公开日】2016年6月8日
【申请日】2014年10月24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