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915722阅读:来源:国知局
件(省略图示)。
[0040] 敷贴器15例如以输送带状形成。敷贴器15利用其输送面将带状帘布11向鼓14的周 向面14a供给。在敷贴器15的上游侧,例如设置有连续挤出带状帘布11的橡胶挤出机等(省 略图示)。敷贴器15例如由能够相对于鼓14沿其轴向以及径向往复移动的三维移动装置(省 略图不)等支承。
[0041] 图3中示出带状帘布11的立体图。如图3所示,带状帘布11具有利用贴胶10覆盖一 根或以大致相等的间隔平行地排列的多根加强帘线9的大致长方形状剖面。
[0042] 带状帘布11的宽度Wl以及厚度tl能够按照惯例适当地决定。带状帘布11的宽度Wl 例如优选为3.0~12.0mm。另外,带状帘布11的厚度tl优选为0.6~1.5mm。同样,带状帘布11 所包含的加强帘线9优选为2~5根。
[0043] 本实施方式的轮胎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工序:准备生胎基体K的工序、成形胎面加 强层7的胎面加强层成形工序、以及成形胎面胶2G的胎面胶成形工序。生胎基体K用公知的 制造方法制造。
[0044] 如图2所示,在准备生胎基体K的工序中,首先将生胎基体K载置于制造装置T的缩 径后的鼓14的周向面14a。
[0045] 接下来,如图4所示,例如扩缩装置17被加压,由此型芯体16被扩径,使生胎基体K 鼓出。
[0046] 接下来,进行胎面加强层成形工序。胎面加强层成形工序包括卷绕工序,即:将带 状帘布11卷绕于生胎基体K的胎体6的轮胎径向外侧的面亦即被卷绕面6e。在该卷绕工序 中,敷贴器15的输送面优选被保持为与卷绕有带状帘布11的型芯体16的外周面16a平行。
[0047] 卷绕工序包括第一卷绕工序、平行卷绕工序以及第二卷绕工序。卷绕工序优选在 将第一卷绕工序与第二卷绕工序设为一个周期时,至少进行两个周期。在本实施方式中,卷 绕工序进行两个周期。
[0048]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在第一个周期的卷绕工序中制造的胎面加强层7的展开俯视 图。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在第二个周期的卷绕工序中制造的胎面加强层7的展开俯视图。图5 以及图6的纵轴表示胎面加强层7的轮胎周向的角度,横轴表示胎面加强层7的整个宽度Wt。 胎面加强层7的整个宽度Wt是沿着胎面表面2S(图1所示)的展开长度。
[0049] 如图4以及图5(a)所示,在第一个周期的第一卷绕工序中,首先,由敷贴器15引导 的带状帘布11的卷绕始端Ila被固定在胎面加强层7的位于轮胎轴向的一侧的第一端部7e。 另外,为了切实地固定带状帘布11,例如优选使用按压辊(省略图示)。
[0050] 接下来,使鼓14旋转,并且使敷贴器15从第一端部7e移动到位于轮胎轴向的另一 侧的第二端部7i。此时,带状帘布11的侧缘11 s以相互连续且分离的方式进行螺旋卷绕。由 此在第一个周期的第一卷绕工序中形成有第一一侧倾斜部20a和第一非卷绕部21a。对于第 一一侧倾斜部20a而言,带状帘布11相对于轮胎周向向一侧倾斜。第一非卷绕部21a为未卷 绕带状帘布11的部分。另外带状帘布11的倾斜的角度通过调节敷贴器15的轮胎轴向的移动 速度或鼓14的旋转速度而能够自如地调整。
[0051] 接下来,进行第一个周期的平行卷绕工序。在该平行卷绕工序中,将敷贴器15固定 在第二端部7i,并且使鼓14旋转。由此在第一个周期的平行卷绕工序中,将带状帘布11沿着 轮胎周向延伸的第一平行部22a设置于第二端部7i。
[0052] 接下来,进行第一个周期的第二卷绕工序。在该工序中,带状帘布11与第一平行部 22a连续地卷绕。在第二卷绕工序中,使敷贴器15从第二端部7i移动至第一端部7e。此时带 状帘布11的侧缘Ils以相互连续并分离的方式进行螺旋卷绕。由此在第一个周期的第二卷 绕工序中,如图5(b)所示,形成有第一另一侧倾斜部20b和第二非卷绕部21b。对于第一另一 侧倾斜部20b而言,带状帘布11相对于轮胎周向向另一侧倾斜。第二非卷绕部21b为未卷绕 带状帘布11的部分。
[0053]接下来,在第一个周期与第二个周期之间进行平行卷绕工序。在该平行卷绕工序 中,将敷贴器15在第一端部7e固定,并且使鼓14旋转。由此将带状帘布11沿着轮胎周向延伸 的第二平行部22b设置于第一端部7e。
[0054] 接下来,进行第二个周期的第一卷绕工序。在该工序中,带状帘布11与第二平行部 22b连续地卷绕。在第二个周期的第一卷绕工序中,与第一个周期的第一卷绕工序同样,使 敷贴器15从第一端部7e移动至第二端部7i。如图6(a)所示,在第二个周期的第一卷绕工序 中,形成第二一侧倾斜部20c和第三非卷绕部21c。对于第二一侧倾斜部20c而言,带状帘布 11相对于轮胎周向向一侧倾斜。第三非卷绕部21c为未卷绕带状帘布11的部分。本实施方式 的第二一侧倾斜部20c设置于第一非卷绕部21a。
[0055] 接下来,进行第二个周期的平行卷绕工序。由此带状帘布11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 第三平行部22c设置在第二端部7i。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个周期的第一平行部22a与第二 个周期的第三平行部22c沿轮胎周向错位。
[0056]接下来,进行第二个周期的第二卷绕工序。在该工序中,带状帘布11与第三平行部 22c连续地卷绕。在第二个周期的第二卷绕工序中,使敷贴器15从第二端部7i移动至第一端 部7e。如图6(b)所示,在第二卷绕工序中形成第二另一侧倾斜部20d和第四非卷绕部21d。对 于第二另一侧倾斜部20d而言,带状帘布11相对于轮胎周向向另一侧倾斜。第四非卷绕部 21d为未卷绕带状帘布11的部分。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另一侧倾斜部20d设置于第二非卷绕部 21b〇
[0057]接下来,进行使敷贴器15在第一端部7e固定,形成带状帘布11沿着轮胎周向延伸 的第四平行部22d的工序。
[0058]接下来,将由敷贴器15引导的带状帘布11的卷绕终端11b,以与卷绕始端Ila(如图 5(a)所示)对齐的方式固定在第一端部7e。本实施方式的卷绕终端Ilb形成于第四平行部 22d〇
[0059] 这样,卷绕工序用一根连续的长条的带状帘布11进行。即,胎面加强层7由一根带 状帘布11形成。这样的胎面加强层7具有较大的刚性,因此增大对胎体6的加强效果。
[0060] 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通过这样的卷绕工序制造的胎面加强层7的展开俯视图。如图 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胎面加强层7形成为被带状帘布11包围的具有大致菱形状的间隙24的 格子状胎面加强层19。这样的格子状的胎面加强层7在大致菱形状的间隙24部分不具有加 强帘线9(如图3所示),因此能够削减该部分的帘线使用量,进而削减材料成本。另外,带状 帘布11形成为大致菱形状的格子状。因此当对胎面加强层7的某区域的加强帘线9作用有张 力的情况下,该力也能够经过格子状的带状帘布11而向相邻的区域的加强帘线9传递。因此 能够减轻各帘线负担的应力,因而即使是较少的帘线量也能够维持足够的强度和耐久性 能。本实施方式的间隙24由各一侧倾斜部20a、20c以及各另一侧倾斜部20b、20d(以下,有时 仅称为"一侧倾斜部20A"、"另一侧倾斜部20B")包围。
[0061]另外,卷绕终端Ilb以与卷绕始端Ila对齐的方式被固定,因此能够确保胎面加强 层7的刚性,进一步提高轮胎的耐久性能。另外,"卷绕始端Ila与卷绕终端Ilb对齐"是卷绕 始端Ila与卷绕终端Ilb相接的状态。另外,"卷绕始端Ila与卷绕终端Ilb对齐"包括卷绕始 端Ila与卷绕终端Ilb在轮胎周向重叠,且该重叠部分的轮胎周向长度(省略图示)为IOmm以 内的情况。
[0062]大致菱形状的间隙24的轮胎轴向的宽度(最大宽度)Wa优选为比带状帘布11的宽 度Wl大。由此能够有效地降低帘线使用量。从确保胎面加强层7的刚性的观点出发,间隙24 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a更优选为带状帘布的宽度Wl的3~10倍。间隙24的宽度Wa为沿着胎面 表面2S的展开长度。
[0063]间隙24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a优选为格子状胎面加强层19的整个宽度Wt的10~ 30%。由此能够均衡地确保帘线使用量的降低效果和轮胎的耐久性能。
[0064]各倾斜部20a~20d(以下,有时仅称为"倾斜部20")的带状帘布11相对于轮胎周向 的角度Θ1优选为2~10度。在带状帘布11的上述角度Θ1小于2度的情况下,间隙24减小,因此 有可能无法降低加强帘线9的使用量。在带状帘布11的角度Θ1超过10度的情况下,有可能减 小对胎体6的加强效果。
[0065] 一侧倾斜部20A以及另一侧倾斜部20B沿轮胎轴向相邻的带状帘布11的一个间距P 优选为恒定不变。由此能够使作用于胎面加强层7的某区域的加强帘线9的张力均衡地向相 邻的区域的加强帘线9传递,从而有效地减轻各帘线负担的应力。
[0066] 为了均衡地确保加强帘线9的使用量的降低效果和胎面加强层7的足够的强度,带 状帘布11的一个间距P的轮胎周向长度Lp优选为150~300mm。
[0067] 在各平行部22a~22d(以下,有时仅称为"平行部22")的轮胎周向的任意一端连接 有一侧倾斜部20A,在平行部22的另一端连接有另一侧倾斜部20B。由此倾斜部20与平行部 22之间的角度Θ2(小于180度的角度)大于一侧倾斜部20A与另一侧倾斜部20B直接连接而形 成的角度(小于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