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后悬架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274404阅读:348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后悬架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后悬架机构。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已知的车辆后悬架装置,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包括独立悬架和半独立悬架。在已知的独立悬架中,多数统称为多连杆悬架,根据所用连杆的数目,可分为三连杆、四连杆、五连杆等。在汽车两侧通过上述的两杆连接车轮与副车架、车身。通过连杆的详细设计,控制车轮的运动轨迹,达到所需的车辆操作稳定性及乘坐舒适性。
[0003]在设计悬架时,要考虑悬架的加速及制动抗俯仰能力。制动点头现象是指车辆在制动时车身前部降低后部抬高的倾斜现象。车辆过大的点头除影响整车制动性能外,对驾驶员及乘员的驾乘舒适感及安全感有极其不利的影响。为减少这一现象,车辆前悬架通常设计为具有一定制动抗点头特性,后悬架通设计为有一定制动抗举升特性。然而,现有的后悬架中,由于相关连杆的布置,特别是垂向控制臂被布置在车轮轴线后方,导致后悬架的虚拟瞬时摆动中心形成在车轮后方地面以上,形成了负抗举升角,因此后悬架无法产生所期望的制动抗举升特性,相反还加剧了制动举升量。
[0004]另外,不同的悬架也具有不同的性能表现,通常的连杆越多,其可发挥的性能潜力越大。但相应的成本及占用空间也会增加。而悬架的开发和改进,在针对性能提升的同时,还需考虑到其布置形式对车辆行李箱空间,油箱及下车体布置设计的影响。然而,现有的悬架弹簧减振器一般为一体结构,且安装在转向节上,车辆Y向体积和Z向高度占用较大,对车身轮罩侧空间占用大,造成行李箱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的尺寸减小,行李箱整体容积偏小。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后悬架机构,在保持悬架操稳特性的前提下,既能有效提升车辆后悬架制动抗举升特性,又能减少对行李箱空间的占用。
[000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后悬架机构,连接在车身、副车架以及车轮之间,其包括上摆臂、下摆臂、垂向控制拉杆、前束控制臂和轴节;所述轴节与所述车轮连接,所述上摆臂的一端与所述轴节的上部铰接,所述上摆臂的另一端与所述副车架铰接;所述下摆臂设有内侧前端、内侧后端、外侧前端和外侧后端,所述内侧前端与所述车身铰接,所述内侧后端与所述副车架铰接,所述外侧前端与所述垂向控制拉杆的下端铰接,所述外侧后端与所述轴节的下部铰接;所述垂向控制拉杆的上端与所述轴节的上部铰接;所述前束控制臂的一端与所述轴节的侧部铰接,所述前束控制臂的另一端与所述副车架铰接;所述垂向控制拉杆设置于所述车轮的轴线的前方。
[0007]作为优选的,所述汽车后悬架机构还包括弹簧和减振器,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车身连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下摆臂连接;所述减振器的一端与所述车身连接,所述减振器的另一端与所述下摆臂连接;所述弹簧与所述减振器独立并行布置。
[0008]作为优选的,所述上摆臂的一端与所述轴节的上部通过第一衬套或球铰铰接;所述上摆臂的另一端与所述副车架通过第二衬套铰接;所述下摆臂的内侧前端与所述车身通过第三衬套铰接;所述下摆臂的内侧后端与所述副车架通过第四衬套铰接;所述下摆臂的外侧前端与所述垂向控制拉杆的下端通过第五衬套铰接;所述下摆臂的外侧后端与所述轴节的下部通过第六衬套铰接;所述垂向控制拉杆的上端与所述轴节的上部通过第七衬套铰接;所述前束控制臂的一端与所述轴节的侧部通过第八衬套或球铰铰接,所述前束控制臂的另一端与所述副车架通过第九衬套铰接。
[0009]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二衬套设有偏心螺栓。
[0010]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三衬套的轴线与所述第三衬套的中心点和所述第四衬套的中心点的连线同轴。
[0011 ]作为优选的,所述第四衬套为球铰式衬套。
[0012]作为优选的,所述下摆臂的外侧前端和外侧后端为穿过销孔的销轴结构的前后两端,所述销轴结构的前端与所述垂向控制拉杆的下端通过第五衬套铰接,所述销轴结构的后端与所述轴节的下部通过第六衬套铰接。
[0013]作为优选的,所述前束控制臂设置于所述车轮的轴线的后方,所述前束控制臂朝车轮轴线方向的延长线与所述第三衬套的中心点和所述销轴结构的中心点连线的延长线交于一点,该点位于轮心的后方及外侧。
[0014]作为优选的,所述垂向控制拉杆下端朝所述车轮的轴线前方倾斜布置。
[0015]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后悬架机构,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6](I)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垂向控制臂布置于车轮的轴线前方,使纵倾中心形成在车轮的轴线前上方,该布置更容易获得较大的正抗举升角,使悬架具备较强的制动抗举升能力,并且控制车轮上跳时向车辆后方运动,有利于整车纵向冲击舒适性。
[0017](2)本实用新型采用弹簧和减振器各自分离的布置形式,代替了现有弹簧减振器一体结构的布置形式,使得车辆可以有较低且较宽的行李箱地板,从而使行李箱空间最大化,并且改善了后悬架零部件受力分布,使得力的传递更均匀合理。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0019]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后悬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图1所示结构中车轮轴线方向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2]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一种汽车后悬架机构,连接在车身、副车架以及车轮之间,其包括上摆臂1、下摆臂2、垂向控制拉杆3、前束控制臂4和轴节5;所述轴节5与所述车轮连接,所述上摆臂I的一端与所述轴节5的上部铰接,所述上摆臂I的另一端与所述副车架铰接;所述下摆臂2设有内侧前端21、内侧后端22、外侧前端23和外侧后端24,所述内侧前端21与所述车身铰接,所述内侧后端22与所述副车架铰接,所述外侧前端23与所述垂向控制拉杆3的下端铰接,所述外侧后端24与所述轴节5的下部铰接;所述垂向控制拉杆3的上端与所述轴节5的上部铰接;所述前束控制臂4的一端与所述轴节5的侧部铰接,所述前束控制臂4的另一端与所述副车架铰接;所述垂向控制拉杆3设置于所述车轮的轴线的前方。
[0023]具体实施时,所述上摆臂I的一端与所述轴节5的上部通过第一衬套61或球铰铰接;所述上摆臂I的另一端与所述副车架通过第二衬套62铰接;所述下摆臂2的内侧前端21与所述车身通过第三衬套63铰接;所述下摆臂2的内侧后端22与所述副车架通过第四衬套6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