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后悬架机构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10274404阅读:来源:国知局
4铰接;所述下摆臂2的外侧前端23与所述垂向控制拉杆3的下端通过第五衬套65铰接;所述下摆臂2的外侧后端24与所述轴节5的下部通过第六衬套66铰接;所述垂向控制拉杆3的上端与所述轴节5的上部通过第七衬套67铰接;所述前束控制臂4的一端与所述轴节5的侧部通过第八衬套68或球铰铰接,所述前束控制臂4的另一端与所述副车架通过第九衬套69铰接。
[002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关键在于,所述垂向控制拉杆3设置于所述车轮的轴线的前方。由此,通过将垂向控制臂布置于车轮的轴线前方,使纵倾中心形成在车轮的轴线前上方,这样的布置更容易获得较大的正抗举升角,使悬架具备较强的制动抗举升能力,并且控制车轮上跳时向车辆后方运动,有利于整车纵向冲击舒适性。
[0025]另外,所述汽车后悬架机构还包括弹簧7和减振器8,所述弹簧7的一端与所述车身连接,所述弹簧7的另一端与所述下摆臂2连接;所述减振器8的一端与所述车身连接,所述减振器8的另一端与所述下摆臂2连接;所述弹簧7与所述减振器8独立并行布置。由此,本实用新型采用弹簧7和减振器8各自分离的布置形式,代替了现有弹簧减振器一体结构的布置形式,使得车辆可以有较低且较宽的行李箱地板,从而使行李箱空间最大化,并且改善了后悬架零部件受力分布,使得力的传递更均匀合理。
[0026]更佳地,所述第二衬套62设有偏心螺栓,从而通过该偏心螺栓可调节整个悬架系统的外倾角。
[0027]更佳地,所述第三衬套63的轴线与所述第三衬套63的中心点和所述第四衬套64的中心点的连线同轴,从而在车身和车架的反作用力驱动下使得内侧前端21的第三衬套63与内侧后端22的第四衬套64确定下摆臂2的摆动轴线,使得悬架跳动时具有更低的内摩擦,提高整车舒适性。
[0028]更佳地,所述第四衬套64优选为球铰式衬套,在满足下摆臂2的内侧后端22与副车架的连接刚度要求下,使该连接点具有较大的摆角,从而满足下摆臂自由度的需求,避免因普通衬套偏摆角过大带来的衬套疲劳耐久问题。
[0029]更佳地,所述下摆臂2的外侧前端23和外侧后端24为穿过销孔的销轴结构的前后两端,所述销轴结构的前端与所述垂向控制拉杆3的下端通过第五衬套65铰接,所述销轴结构的后端与所述轴节5的下部通过第六衬套66铰接,也即通过销轴结构将垂向控制拉杆3、轴节5—起铰接,从而使得轴节5、垂向控制拉杆3、下摆臂2形成三角连接结构,即最稳定的连接结构,进一步提高独立悬挂的连接稳定性和连接牢固可靠性。
[0030]更佳地,所述前束控制臂4设置于所述车轮的轴线的后方;所述前束控制臂4朝车轮轴线方向的延长线与所述下摆臂2的内侧前端21衬套中心点和所述下摆臂2的外侧销轴结构中心点连线的延长线交于一点,该点位于轮心的后方及外侧。由此,在车辆受制动力和侧向力的情况下,形成一种前束效应,有利于整车的不足转向特性及制动稳定性。
[0031 ]更佳地,所述垂向控制拉杆3下端朝所述车轮的轴线前方倾斜布置。
[0032]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主权项】
1.一种汽车后悬架机构,连接在车身、副车架以及车轮之间,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摆臂、下摆臂、垂向控制拉杆、前束控制臂和轴节;所述轴节与所述车轮连接,所述上摆臂的一端与所述轴节的上部铰接,所述上摆臂的另一端与所述副车架铰接;所述下摆臂设有内侧前端、内侧后端、外侧前端和外侧后端,所述内侧前端与所述车身铰接,所述内侧后端与所述副车架铰接,所述外侧前端与所述垂向控制拉杆的下端铰接,所述外侧后端与所述轴节的下部铰接;所述垂向控制拉杆的上端与所述轴节的上部铰接;所述前束控制臂的一端与所述轴节的侧部铰接,所述前束控制臂的另一端与所述副车架铰接;所述垂向控制拉杆设置于所述车轮的轴线的前方。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悬架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弹簧和减振器,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车身连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下摆臂连接;所述减振器的一端与所述车身连接,所述减振器的另一端与所述下摆臂连接;所述弹簧与所述减振器独立并行布置。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悬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摆臂的一端与所述轴节的上部通过第一衬套或球铰铰接;所述上摆臂的另一端与所述副车架通过第二衬套铰接;所述下摆臂的内侧前端与所述车身通过第三衬套铰接;所述下摆臂的内侧后端与所述副车架通过第四衬套铰接;所述下摆臂的外侧前端与所述垂向控制拉杆的下端通过第五衬套铰接;所述下摆臂的外侧后端与所述轴节的下部通过第六衬套铰接;所述垂向控制拉杆的上端与所述轴节的上部通过第七衬套铰接;所述前束控制臂的一端与所述轴节的侧部通过第八衬套或球铰铰接,所述前束控制臂的另一端与所述副车架通过第九衬套铰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后悬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衬套设有偏心螺栓。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后悬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衬套的轴线与所述第三衬套的中心点和所述第四衬套的中心点的连线同轴。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后悬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衬套为球铰式衬套。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后悬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摆臂的外侧前端和外侧后端为穿过销孔的销轴结构的前后两端,所述销轴结构的前端与所述垂向控制拉杆的下端通过第五衬套铰接,所述销轴结构的后端与所述轴节的下部通过第六衬套铰接。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后悬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束控制臂设置于所述车轮的轴线的后方,所述前束控制臂朝车轮轴线方向的延长线与所述第三衬套的中心点和所述销轴结构的中心点连线的延长线交于一点,该点位于轮心的后方及外侧。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悬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垂向控制拉杆下端朝所述车轮的轴线前方倾斜布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后悬架机构,连接在车身、副车架以及车轮之间,其包括上摆臂、下摆臂、垂向控制拉杆、前束控制臂和轴节;轴节与车轮连接,上摆臂的一端与轴节的上部铰接,另一端与副车架铰接;下摆臂设有内侧前端、内侧后端、外侧前端和外侧后端,内侧前端与车身铰接,内侧后端与副车架铰接,外侧前端与垂向控制拉杆的下端铰接,外侧后端与轴节的下部铰接;垂向控制拉杆的上端与轴节的上部铰接;前束控制臂的一端与轴节的侧部铰接,另一端与副车架铰接;垂向控制拉杆设置于车轮的轴线的前方。采用本实用新型,在保持悬架操稳特性的前提下,既能有效提升车辆后悬架制动抗举升特性,又能减少对行李箱空间的占用。
【IPC分类】B60G7/00, B60G15/00
【公开号】CN205185773
【申请号】CN201520998416
【发明人】高旻, 段守焱, 曾维权
【申请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4月27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3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