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元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391260阅读:307来源:国知局
电子元器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元器件,涉及内置有线圈的电子元器件。
【背景技术】
[0002]作为现有的与电子元器件相关的实用新型,已知有例如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高频用线圈。图16是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高频用线圈500的分解立体图。
[0003]如图16所示,高频用线圈500包括电介质层502a、502b及线圈图案504a、504b。线圈图案504a、504b分别设置于电介质层502a、502b上,是绕顺时针方向旋转的线状导体。线圈图案504a、504b经由过孔导体相连接,由此构成线圈。
[0004]此外,高频用线圈500中,线圈图案504a的线宽dl比线圈图案504b的线宽d2要细。于是,从层叠方向俯视时,线圈图案504a以不从线圈图案504b溢出的方式与线圈图案504b重叠。由此,在制造高频用线圈500时,即使电介质层502a、502b中发生层叠偏移,线圈图案504a和线圈图案504b重叠的面积也难以变动。因此,抑制了线圈图案504a、504b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的变动。
[0005]然而,为了在高频用线圈500中获得更大的电感值,考虑例如将线圈图案504a、504b设为螺旋状的线圈图案。然而,在该情况下,如以下所说明的那样,具有高频用线圈500大型化的问题。图17是使用了螺旋状的线圈图案504a、504b的高频用线圈500的剖面结构图。
[0006]在图17所示的高频用线圈500中,需要使相邻的线圈图案504a相隔规定的间隔以上,以使得不会发生短路。同样地,相邻的线圈图案504b需要相隔规定的间隔以上,以使得不发生短路。为了在从层叠方向俯视时,使线圈图案504a以不从线圈图案504b溢出的方式与线圈图案504b重叠,相邻的线圈图案504a的宽度方向的中心间的距离dll和相邻的线圈图案504b的宽度方向的中心间的距离dl2实质相等。因此,相邻的线圈图案504a的间隔变得比相邻的线圈图案504b的间隔要大。因此,图17所不的尚频用线圈500中,相邻的线圈图案504a相隔所需以上的距离。由此,图17的高频用线圈500中,需要将具有较粗线宽d2的线圈图案504b作为基准来进行设计。其结果是,高频用线圈500在与层叠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具有大型化的问题。
[0007]现有技术文献
[0008]专利文献
[0009]专利文献I:日本专利特开平5-36532号公报【实用新型内容】
[0010]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11]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实现内置有线圈的电子元器件的小型化。
[0012]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手段
[0013]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电子元器件的特征在于,包括:层叠体,该层叠体通过层叠多个绝缘体层而构成;第一线状导体,该第一线状导体设置于所述绝缘体层上,且具有第一线宽;第二线状导体,该第二线状导体设置于所述绝缘体层上,且具有比所述第一线宽要细的第二线宽;第三线状导体,该第三线状导体设置于相比设有所述第一线状导体的所述绝缘体层及设有所述第二线状导体的所述绝缘体层位于层叠方向的一侧的所述绝缘体层上,且具有第三线宽;以及第四线状导体,该第四线状导体设置于相比设有所述第一线状导体的所述绝缘体层及设有所述第二线状导体的所述绝缘体层位于层叠方向的一侧的所述绝缘体层上,且具有比所述第一线宽及所述第三线宽要细的第四线宽,所述第一线状导体和所述第二线状导体在宽度方式上交替地排列,所述第三线状导体和所述第四线状导体在宽度方式上交替地排列,从层叠方向俯视时,所述第一线状导体和所述第四线状导体重叠以使得该第四线状导体在该第一线状导体的宽度方向上具有不从该第一线状导体溢出的区域,从层叠方向俯视时,所述第二线状导体和所述第三线状导体重叠以使得该第二线状导体在该第三线状导体的宽度方向上具有不从该第三线状导体溢出的区域,在所述第四线状导体在宽度方向上不从所述第一线状导体溢出的区域中,从层叠方向俯视时,该第一线状导体不与所述第三线状导体重叠,在所述第二线状导体在宽度方向上不从所述第三线状导体溢出的区域中,从层叠方向俯视时,该第二线状导体不与所述第四线状导体重叠,所述第一线状导体至所述第四线状导体通过电连接而构成一个线圈。
[0014]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子元器件包括:层叠体,该层叠体通过层叠多个绝缘体层而构成;第一线状导体,该第一线状导体设置于所述绝缘体层上,且具有第一线宽;第二线状导体,该第二线状导体设置于所述绝缘体层上,且具有比所述第一线宽要细的第二线宽;第三线状导体,该第三线状导体设置于相比设有所述第一线状导体的所述绝缘体层及设有所述第二线状导体的所述绝缘体层位于层叠方向一侧的所述绝缘体层上,且具有第三线宽;以及第四线状导体,该第四线状导体设置于相比设有所述第一线状导体的所述绝缘体层及设有所述第二线状导体的所述绝缘体层位于层叠方向的一侧的所述绝缘体层上,且具有比所述第一线宽及所述第三线宽要细的第四线宽,所述第一线状导体和所述第二线状导体在宽度方式上交替地排列,所述第三线状导体和所述第四线状导体在宽度方式上交替地排列,从层叠方向俯视时,所述第一线状导体和所述第四线状导体重叠,以使得该第四线状导体在该第一线状导体的宽度方向上具有不从该第一线状导体溢出的区域,从层叠方向俯视时,所述第二线状导体和所述第三线状导体重叠,以使得该第二线状导体在第三线状导体宽度方向上具有不从该第三线状导体溢出的区域,在所述第四线状导体在宽度方向上不从所述第一线状导体溢出的区域中,从层叠方向俯视时,该第一线状导体不与所述第三线状导体重叠,在所述第二线状导体在宽度方向上不从所述第三线状导体溢出的区域中,从层叠方向俯视时,该第二线状导体不与所述第四线状导体重叠,所述第一线状导体及所述第二线状导体通过电连接来构成第一线圈,所述第三线状导体及所述第四线状导体通过电连接而构成第二线圈,该第二线圈与所述第一线圈一起构成共模扼流圈。
[0015]实用新型效果
[0016]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实现电子元器件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电子元器件的外观立体图。
[0018]图2是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电子元器件的分解立体图。
[0019]图3A是电子元器件的A-A处的剖面结构图。
[0020]图3B是俯视电子元器件的线圈导体而得到的图。
[0021 ]图4是电子元器件的工序剖面图。
[0022]图5是电子元器件的工序剖面图。
[0023]图6是电子元器件的工序剖面图。
[0024]图7A是比较例所涉及的电子元器件的剖面结构图。
[0025]图7B是与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电子元器件具有同种结构的电子元器件的剖面结构图。
[0026]图8A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子元器件的分解立体图。
[0027]图SB是俯视电子元器件的线圈导体而得到的图。
[0028]图SC是俯视电子元器件的线圈导体而得到的图。
[0029]图9是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电子元器件的外观立体图。
[0030]图1OA是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电子元器件的分解立体图。
[0031]图1OB是俯视电子元器件的线圈导体而得到的图。
[0032]图1IA是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电子元器件的分解立体图。
[0033]图1lB是俯视电子元器件的线圈导体而得到的图。
[0034]图1lC是俯视电子元器件的线圈导体而得到的图。
[0035]图12是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电子元器件的外观立体图。
[0036]图13A是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电子元器件的分解立体图。
[0037]图13B是俯视电子元器件的线状导体而得到的图。
[0038]图14是电子元器件的A-A处的剖面结构图。
[0039]图15A是电子元器件的B-B处的剖面结构图。
[0040]图15B是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电子元器件的外观立体图。
[0041]图16是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高频用线圈的分解立体图。
[0042]图17是使用螺旋状的线圈图案的高频用线圈的剖面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3](实施方式I)
[0044]下面,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电子元器件进行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电子元器件1a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电子元器件1a的分解立体图。图3A是电子元器件1a的A-A处的剖面结构图。图3B是俯视电子元器件1a的线圈导体18、20而得到的图。下面,将电子元器件1a的层叠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将从上侧俯视时,电子元器件1a的长边延伸的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电子元器件1a的短边延伸的方向定义为前后方向。
[0045]电子元器件1a包括层叠体12、外部电极14a、14b及线圈L。如图1及图2所示,在从上侧俯视时,层叠体12成为呈长方形的平板状,通过将电介质层(绝缘体层)16a?16c从上侧到下侧按此顺序进行层叠而构成。电介质层16a?16c呈长方形,由具有可挠性的电介质材料制作而成。电介质层16a?16c例如由液晶聚合物制作而成。此外,电介质层16a?16c具有可挠性,由此层叠体12也具有可挠性。下面,将电介质层16a?16c上侧的面称为表面,将电介质层16a?16c下侧的面称为背面。
[0046]外部电极14a、14b设置于电介质层16a的表面上,呈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长方形。外部电极14a沿着电介质层16a的右侧的短边而设置。外部电极14b沿着电介质层16a的左侧的短边而设置。外部电极14a、14b例如通过在铜箔上实施Ni镀敷和Sn镀敷来制作而成。
[0047]线圈L由线圈导体18、20及过孔导体vl?v4构成。线圈导体18设置于电介质层16b的表面上,例如由铜箔制作而成。线圈导体18包含线状导体22a?22c及连接导体24a、24b,从上侧俯视时,呈绕顺时针方向旋转且从外周朝向中心的螺旋状。下面,在线圈导体18及线状导体22a?22c中,将顺时针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称为上游端,将顺时针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称为下游端。
[0048]线状导体22a具有大致一周的长度和线宽wl。一周的长度是指螺旋状的线圈导体18—周的长度。具体而言,线状导体22a沿着电介质层16b的右侧的短边、前侧的长边、左侧的短边及后侧的长边延伸。线状导体22a的上游端及下游端位于电介质层16b的右后方的角附近。然而,线状导体22a的上游端和线状导体22b的下游端分离。
[0049]线状导体22b具有大致一周的长度和线宽《2。线宽w2比线宽wl要细。具体而言,线状导体22b设置于比线状导体22a要靠近线圈导体18的中心一侧,沿着电介质层16b的右侧的短边、前侧的长边、左侧的短边及后侧的长边延伸。由此,线状导体22b以相对于线状导体22a隔着一定的间隔w0(参照图3A)的状态,与线状导体22a平行地旋转。线状导体22b的上游端及下游端位于电介质层16b的右后方的角附近。然而,线状导体22b的上游端和线状导体22b的下游端分离。线状导体22b的上游端与线状导体22a的下游端相连接。
[0050]线状导体22c具有比一周要短的长度和线宽wl。具体而言,线状导体22c设置于比线状导体22b要靠近线圈导体18的中心一侧,沿着电介质层16b的右侧的短边、前侧的长边的右半部分延伸。由此,线状导体22c以相对于线状导体22b隔着一定的间隔w0(参照图3A)的状态,与线状导体22b平行地旋转。线状导体22c的上游端位于电介质层16b的右后方的角附近。线状导体22c的下游端位于电介质层16b的中央(对角线的交点)附近。线状导体22c的上游端与线状导体22b的下游端相连接。
[0051]如上所述,线圈导体18中,具有线宽Wl的线状导体22a、具有线宽w2的线状导体22b、以及具有线宽wl的线状导体22c交替地连接,呈螺旋
当前第1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