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元器件的制作方法_4

文档序号:10391260阅读:来源:国知局
与线状导体60b的下游端相连接。
[0114]如上所述,线圈导体50中,具有线宽wl的线状导体60a、具有线宽w2的线状导体60b、及具有线宽wl的线状导体60c交替地连接,呈螺旋状。线状导体60c具有比线状导体60b要短的长度。因此,在线状导体60c的大致全长上并排地设置有线状导体60b ο线状导体60a具有与线状导体60b相等的大致一周的长度。因此,在线状导体60b的大致全长上并排地设置有线状导体60a。由此,线圈导体50中,伴随着从外周朝向中心,具有线宽wl的线状导体60a、具有线宽w2的线状导体60b、以及具有线宽wl的线状导体60c交替地排列。即,线圈导体50中,具有线宽wl的线状导体60a、具有线宽w2的线状导体60b、以及具有线宽wl的线状导体60c以隔着一定间隔WO的状态在宽度方向上交替地排列。宽度方向是指与线状导体60a?60c延伸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
[0115]连接导体62a与线状导体60a的上游端相连接,设置于电介质层16c的右后方的角上。连接导体62b与线状导体60c的下游端相连接,设置于电介质层16c的中央(对角线的交点)。
[0116]引出导体54设置于电介质层16b的表面上,例如是由铜箔制作而成的线状导体。从上侧俯视时,引出导体54的一端与连接导体62b重叠。从上侧俯视时,引出导体54的另一端与外部电极14c重叠。
[0117]过孔导体vl、v2分别在上下方向上贯穿电介质层16a、16b,构成一根过孔导体。过孔导体vl与外部电极14a相连接,过孔导体v2与连接导体62a相连接。过孔导体v3在上下方向上贯穿电介质层16b,连接外部电极62b和引出导体54的一端。过孔导体v4在上下方向上贯穿电介质层16a,对引出导体54的另一端和外部电极14c进行连接。由此,线圈LI连接在外部电极14a、14c之间。
[0118]线圈L2由线圈导体52、引出导体56及过孔导体vll?vl8构成。线圈导体52设置于电介质层16d的表面上,例如由铜箔制作而成。线圈导体52包含线状导体64a?64c及连接导体66a、66b,从上侧俯视时,呈绕顺时针方向旋转且从外周朝向中心的螺旋状。下面,在线圈导体52及线状导体64a?64c中,将顺时针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称为上游端,将顺时针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称为下游端。
[0119]线状导体64a具有比一周要短的长度和线宽w4。具体而言,线状导体64a沿着电介质层16d的前侧的长边、左侧的短边及后侧的长边延伸。线状导体64a的上游端位于电介质层16d的右前方的角附近。线状导体64a的下游端位于电介质层16d的右后方的角附近。
[0120]线状导体64b具有大致一周的长度和线宽《3。线宽w4比线宽w3要细。具体而言,线状导体64b设置于比线状导体64a要靠近线圈导体52的中心一侧,沿着电介质层16d的右侧的短边、前侧的长边、左侧的短边及后侧的长边延伸。由此,线状导体64b以相对于线状导体64a隔着一定的间隔wO的状态,与线状导体64a平行地旋转。线状导体64b的上游端及下游端设置于电介质层16d的右后方的角附近。然而,线状导体64b的上游端和线状导体64b的下游端分离。线状导体64b的上游端与线状导体64a的下游端相连接。
[0121]线状导体64c具有比一周要短的长度和线宽w4。具体而言,线状导体64c设置于比线状导体64b要靠近线圈导体52的中心一侧,沿着电介质层16d的右侧的短边、前侧的长边的右半部分延伸。由此,线状导体64c以相对于线状导体64b隔着一定的间隔wO的状态,与线状导体64b平行地旋转。线状导体64c的上游端位于电介质层16c的右后方的角附近。线状导体64c的下游端位于电介质层16c的中央附近。线状导体64c的上游端与线状导体64b的下游端相连接。
[0122]如上所述,线圈导体52中,具有线宽w4的线状导体64a、具有线宽w3的线状导体64b、及具有线宽w4的线状导体64c交替地连接,呈螺旋状。线状导体64c具有比线状导体64b要短的长度。因此,在线状导体64c的大致全长上并排地设置有线状导体64b。此外,线状导体64a具有比线状导体60b要短的长度。因此,在线状导体64a的大致全长上并排地设置有线状导体64a。由此,线圈导体52中,伴随着从外周朝向中心,具有线宽w4的线状导体64a、具有线宽w3的线状导体64b、及具有线宽w4的线状导体64c交替地排列。即,线圈导体52中,具有线宽w4的线状导体64a、具有线宽w3的线状导体64b、以及具有线宽w4的线状导体64c以隔着一定间隔wO的状态在宽度方向上交替地排列。宽度方向是指与线状导体64a?64c延伸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
[0? 23]连接导体66a与线状导体64a的上游端相连接,设置于电介质层16d的右前方的角上。连接导体66b与线状导体64c的下游端相连接,设置于电介质层16d的中央(对角线的交点)。
[0124]引出导体56设置于电介质层16e的表面上,例如是由铜箔制作而成的线状导体。从上侧俯视时,引出导体56的一端与连接导体66b重叠。从上侧俯视时,引出导体56的另一端与外部电极14d重叠。
[0125]此外,如图1OB所示,从上侧俯视时,线状导体60a和线状导体64a重叠。从上侧俯视时,线状导体64a不从线状导体60a向宽度方向溢出。此外,如图1OB所示,从上侧俯视时,线状导体60b和线状导体64b重叠。从上侧俯视时,线状导体60b不从线状导体64b向宽度方向溢出。如图1OB所示,从上侧俯视时,线状导体60c和线状导体64c重叠。从上侧俯视时,线状导体64c不从线状导体60c向宽度方向溢出。
[0126]过孔导体V11?vl 3分别在上下方向上贯穿电介质层16a?16c,构成一根过孔导体。过孔导体vl I与外部电极14b相连接,过孔导体vl3与连接导体66a相连接。过孔导体vl4在上下方向上贯穿电介质层16d,对连接导体66b和引出导体56的一端进行连接。过孔导体vl5?vl8分别在上下方向上贯穿电介质层16a?16d,构成一根过孔导体。过孔导体vl5与外部电极14d相连接,过孔导体vl8与引出导体56的另一端相连接。由此,线圈L2连接在外部电极14b、14d之间。
[0127]在如上所述那样构成的电子元器件1c中,从上侧俯视时,线圈L1、L2重叠。由此,线圈LI产生的磁通通过线圈L2,线圈L2产生的磁通通过线圈LI。因而,线圈LI和线圈L2进行磁耦合,线圈LI和线圈L2构成共模扼流圈。然后,将外部电极14a、14b用作为输入端子,将外部电极14c、14d用作为输出端子。即,差动传输信号从外部电极14a、14b输入,从外部电极14c、14d输出。然后,在差动传输信号中包含有共模噪声的情况下,线圈L1、L2因共模噪声而在相同方向上产生磁通。因此,磁通彼此增强,相对于共模产生阻抗。其结果是,共模噪声转换成热量,妨碍通过线圈L1、L2。
[0128]如上所述那样构成的电子元器件1c也能起到与电子元器件1a相同的作用效果。
[0129]此外,电子元器件1c中,线圈LI和线圈L2构成共模扼流圈。因此,通过抑制线圈导体50和线圈导体52之间的电容变动,来抑制线圈LI和线圈L2之间的耦合度的变动。
[0130](实施方式4)
[0131]下面,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电子元器件进行说明。图1lA是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电子元器件1d的分解立体图。图1lB是俯视电子元器件1d的线圈导体50、70而得到的图。图1lC是俯视电子元器件1d的线圈导体52、72而得到的图。关于电子元器件1d的外观立体图,沿用图9。
[0132]电子元器件1d与电子元器件1c的区别点在于,设有线圈导体70以取代引出导体54,设有线圈导体72以取代引出导体56这一点。
[0133]线圈导体70设置于电介质层16b的表面上,例如由铜箔制作而成。线圈导体70包含线状导体80a?80c及连接导体82a、82b,从上侧俯视时,呈绕顺时针方向旋转且从中心朝向外周的螺旋状。下面,在线圈导体70及线状导体80a?80c中,将顺时针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称为上游端,将顺时针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称为下游端。
[0134]线状导体80a具有比一周要短的长度和线宽w6。具体而言,线状导体80a沿着电介质层16b的前侧的长边的左半部分及左侧的短边延伸。线状导体80a的上游端位于电介质层16b的中央附近。线状导体80a的下游端位于电介质层16b的左上方的角附近。
[0135]线状导体80b具有大致一周的长度和线宽《5。线宽w6比线宽w5要细。本实施方式中,线宽w5与线宽wl实质相等,线宽w6与线宽w2实质相等。具体而言,线状导体80b设置于比线状导体80a要靠近线圈导体70的外周一侧,沿着电介质层16b的后侧的长边、右侧的短边、前侧的长边及左侧的短边延伸。由此,线状导体80b以相对于线状导体80a隔着一定的间隔wO的状态,与线状导体80a平行地旋转。线状导体80b的上游端及下游端位于电介质层16b的右后方的角附近。然而,线状导体80b的上游端和线状导体80b的下游端分离。线状导体80b的上游端与线状导体80a的下游端相连接。
[0136]线状导体80c具有大致一周的长度和线宽w6。具体而言,线状导体80c设置于比线状导体80b要靠近线圈导体70的外周一侧,沿着电介质层16b的后侧的长边、右侧的短边、前侧的长边及左侧的短边延伸。由此,线状导体80c以相对于线状导体80b隔着一定的间隔wO的状态,与线状导体80b平行地旋转。线状导体80c的上游端及下游端位于电介质层16b的左后方的角附近。然而,线状导体80c的上游端和线状导体80c的下游端分离。线状导体80c的上游端与线状导体80b的下游端相连接。
[0137]连接导体82a与线状导体80a的上游端相连接,设置于电介质层16b的中央。连接导体82b与线状导体80c的下游端相连接,设置于电介质层16b的左后方的角上。
[0138]此外,如图1IA及图1IB所示,从上侧俯视时,线状导体80b和线状导体60b重叠。从上侧俯视时,线状导体60b不从线状导体80b向宽度方向溢出。如图1IA及图1IB所示,从上侧俯视时,线状导体80c和线状导体60a重叠。从上侧俯视时,线状导体80c不从线状导体60a向宽度方向溢出。
[0139]过孔导体v3对连接导体82a和连接导体62a进行连接。过孔导体v4对外部电极14c和连接导体82c进行连接。由此,线圈LI连接在外部电极14a、14c之间。
[0140]线圈导体72设置于电介质层16f的表面上,例如由铜箔制作而成。线圈导体72包含线状导体84a?84c及连接导体86a、86b,从上侧俯视时,呈绕顺时针方向旋转且从中心朝向外周的螺旋状。下面,在线圈导体72及线状导体84a?84c中,将顺时针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称为上游端,将顺时针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称为下游端。
[0141]线状导体84a具有比一周要短的长度和线宽w7。具体而言,线状导体84a沿着电介质层16f的前侧的长边的左半部分及左侧的短边延伸。线状导体84a的上游端位于电介质层16f的中央附近。线状导体84a的下游端位于电介质层16f的左后方的角附近。
[0142]线状导体84b具有大致一周的长度和线宽《8。线宽w8比线宽w7要细。本实施方式中,线宽w7与线宽wl、w5实质相等,线宽w8与线宽w2、w6实质相等。具体而言,线状导体84b设置于比线状导体84a要靠近线圈导体72的外周一侧,沿着电介质层16f的后侧的长边、右侧的短边、前侧的长边及左侧的短边延伸。由此,线状导体84b以相对于线状导体84a隔着一定的间隔wO的状态,与线状导体84a平行地旋转。线状导体84b的上游端及下游端位于电介质层16f的左后角附近。然而,线状导体84b的上游端和线状导体84b的下游端分离。线状导体84b的上游端与线状导体84a的下游端相连接。
[0143]线状导体84c具有比一周要短的长
当前第4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