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具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86598阅读:385来源:国知局
一种工具车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工具车。其包括本体框架、若干个置物箱和加固件,加固件为L型,加固件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设置有卡接部,卡接部与加固件相垂直,加固件与本体框架连接或一体成型,置物箱通过加固件与本体框架脱卸连接。其通过增加加固件,增加了置物箱安装时的接触面积,通过卡接部与置物箱的箱体卡合,防止工具车在推拉过程中置物箱与本体框架发生偏移,提高工具车的稳定性,延长了其使用寿命,其次,通过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支撑加固件,增加加固件的牢固性,加固件制造成本低,其与本体框架固接或者脱卸连接,使用方便,整个工具车可拆卸,便于运输;最后,通过滑轮装置可使工具车在行走和固定两种状态下自由转换。
【专利说明】
_种工具车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工具车。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的工具车如图1所示,盛放工具的置物箱直接与本体框架通过螺栓连接或者焊接,当通过螺栓连接时,在承重状态下,用户经常性的推拉工具车,由于盛放的工具重量大,导致惯性大,因此置物箱与本体框架之间的连接不稳定,置物箱易与本体框架发生偏移,从而缩短工具车的使用寿命,当二者通过焊接时,置物箱与本车体框架不能拆卸,运输不便,运输成本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工具车,其通过增加加固件,增加了置物箱安装时的接触面积,通过卡接部与置物箱的箱体卡合,防止工具车在推拉过程中置物箱与本体框架发生偏移,提高工具车的稳定性,效果显著,延长了其使用寿命,其次,通过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支撑加固件,增加加固件的牢固性,加固件制造成本低,其与本体框架固接或者脱卸连接,使用方便,整个工具车可拆卸,便于运输;最后,通过滑轮装置可使工具车在行走和固定两种状态下自由转换;其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4]—种工具车,其包括本体框架、若干个置物箱和加固件,所述加固件为L型,所述加固件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设置有用于防止置物箱变形移动的卡接部,且与置物箱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相贴合;所述卡接部与加固件相垂直,所述加固件与本体框架连接或一体成型,所述置物箱通过加固件与本体框架脱卸连接。
[0005]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本体框架的连接板为L型折板,所述连接板的两个自由端分别形成向内折叠的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上开设有与加固件相配适的第一开口槽,所述第二支撑板上开设有与加固件相配适的第二开口槽。
[0006]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包括滑轮装置,所述滑轮装置安装于最底层的置物箱底部,所述滑轮装置包括支撑架、支撑件、限位板、滑轮、弹簧和滑块,所述支撑件一端转动连接于支撑架底部,另一端与滑轮转动连接,所述限位板固接于支撑架底部,所述限位板上设有弧形开口,弧形开口末端分别连有水平方向上的U型缺口和垂直方向上的U型缺口,所述支撑件上设有限位槽,所述弹簧设置于限位槽内,且其一端与支撑件固接,另一端与滑块固接;所述滑块穿装于支撑件的限位槽和限位板的弧形开口中,且滑动连接。
[0007]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其通过增加加固件,增加了置物箱安装时的接触面积,通过卡接部与置物箱的箱体卡合,防止工具车在推拉过程中置物箱与本体框架发生偏移,提高工具车的稳定性,如同经过焊接后的稳定性,效果显著,延长了其使用寿命,其次,通过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支撑加固件,增加加固件的牢固性,加固件制造成本低,其与本体框架固接或者脱卸连接,使用方便,整个工具车可拆卸,便于运输;最后,通过滑轮装置可使工具车在行走和固定两种状态下自由转换。
【附图说明】
[0008]图1:【背景技术】中现有工具车的结构示意图;
[0009]图:2: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不意图;
[0010]图3:图1的爆炸示意图(除滑轮装置);
[0011]图4:本实用新型所述加固件的结构不意图;
[0012]图5:本实用新型所述加固件与连接板相配适的局部示意图;
[0013]图6:本实用新型所述连接板的俯视图;
[0014]图7:本实用新型所述连接板的局部示意图;
[0015]图8:本实用新型所述滑轮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所述连接板的俯视图;
[0017]图1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所述连接板的俯视图;
[0018]图1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所述加固件与圆管的位置示意图;
[0019]图1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中所述加固件与圆管的位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21]实施例1:如图2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工具车,其包括本体框架1、若干个置物箱2和加固件3,所述加固件3为L型,所述加固件3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设置有用于防止置物箱2变形移动的卡接部3-1,所述卡接部3-1与加固件3相垂直,且与置物箱2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相贴合;通过卡接部3-1与置物箱2的箱体卡合,防止工具车在推拉过程中置物箱2与本体框架I发生偏移,提高工具车的稳定性,效果显著,延长了其使用寿命;所述加固件3与本体框架I连接或一体成型(一体成型如采用冲压工艺实现,但不限于此种方式),所述置物箱2通过加固件3与本体框架I脱卸连接,所述加固件3与本体框架I的连接方式为脱卸连接或者固接,使用方便,整个工具车可拆卸,便于运输。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方位词上和下均是以图2所示的视图为基准定义的,应当理解,所述方位词的使用不应限制本申请所请求的保护范围。
[0022]优选的,所述本体框架I的连接板1-1为L型折板,所述连接板1-1的两个自由端分别形成向内折叠的第一支撑板1-2和第二支撑板1-3,所述第一支撑板1-2上开设有与加固件3相配适的第一开口槽1-21,所述第二支撑板1-3上开设有与加固件3相配适的第二开口槽1-31,通过第一支撑板1-2和第二支撑板1-2支撑加固件3,增加加固件3的牢固性。
[0023]进一步,还包括滑轮装置4,所述滑轮装置4安装于最底层的置物箱2底部,所述滑轮装置4包括支撑架41、支撑件42、限位板43、滑轮44、弹簧45和滑块46,所述支撑件42—端转动连接于支撑架41底部,另一端与滑轮44转动连接,所述限位板43固接于支撑架41底部,所述限位板43上设有弧形开口,弧形开口末端分别连有水平方向上的U型缺口和垂直方向上的U型缺口,所述支撑件42上设有限位槽42-1,所述弹簧45设置于限位槽42-1内,且其一端与支撑件42固接,另一端与滑块46固接;所述滑块46穿装于支撑件42的限位槽42-1和限位板43的弧形开口中,且滑动连接;所述滑轮44可通过滑块46沿限位板43滑动,支撑件42处于水平方向,此时支撑架41与地面接触起支撑作用,且整个工具车不再移动;当支撑件42竖直向下时,支撑架41悬空,工具车通过滑轮44与地面接触,且可滑动;通过滑轮装置4可使工具车在行走和固定两种状态下自由转换。
[0024]实施例2:如图9所示,可选的,所述本体框架I的连接板1-1为L型折板,所述连接板1-1的任意一个自由端形成向内折叠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开设有与加固件相配适的开口槽;所述加固件3—侧卡接于开口槽内,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
[0025]实施例3:如图10所示,可选的,所述本体框架I的连接板1-1为L型折板,所述加固件3和置物箱直接与本体框架I相连,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
[0026]实施例4:如图11所示,可选的,所述本体框架I的连接板为圆管10,所述圆管10内切于加固件3中并相固接,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
[0027]实施例5:如图12所示,可选的,所述本体框架I的连接板为圆管10,所述圆管10位于加固件3的外部,且与加固件3固接,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
[0028]上面以举例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例,凡基于本实用新型所做的任何改动或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主权项】
1.一种工具车,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本体框架(I)、若干个置物箱(2)和加固件(3),所述加固件(3)为L型,所述加固件(3)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设置有用于防止置物箱(2)变形移动的卡接部(3-1),所述卡接部(3-1)与加固件(3)相垂直,且与置物箱(2)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相贴合;所述加固件(3)与本体框架(I)连接或一体成型,所述置物箱(2)通过加固件(3)与本体框架(I)脱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具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框架(I)的连接板(1-1)为L型折板,所述连接板(1-1)的两个自由端分别形成向内折叠的第一支撑板(1-2)和第二支撑板(1-3),所述第一支撑板(1-2)上开设有与加固件(3)相配适的第一开口槽(1-21),所述第二支撑板(1-3)上开设有与加固件(3)相配适的第二开口槽(1-3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工具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滑轮装置(4),所述滑轮装置(4)安装于最底层的置物箱(2)底部,所述滑轮装置(4)包括支撑架(41)、支撑件(42)、限位板(43)、滑轮(44)、弹簧(45)和滑块(46),所述支撑件(42) —端转动连接于支撑架(41)底部,另一端与滑轮(44)转动连接,所述限位板(43)固接于支撑架(41)底部,所述限位板(43)上设有弧形开口,弧形开口末端分别连有水平方向上的U型缺口和垂直方向上的U型缺口,所述支撑件(42)上设有限位槽(42-1),所述弹簧(45)设置于限位槽(42-1)内,且其一端与支撑件(42)固接,另一端与滑块(46)固接;所述滑块(46)穿装于支撑件(42)的限位槽(42-1)和限位板(43)的弧形开口中,且滑动连接。
【文档编号】B25H3/00GK205469190SQ201620260652
【公开日】2016年8月17日
【申请日】2016年3月25日
【发明人】林鹤杰
【申请人】林鹤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