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水稻钵苗行栽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898阅读:34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人力水稻钵苗行栽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人力水稻钵苗行栽机。
水稻钵苗移栽技术是当前我国水稻生产总的发展趋势,其工作方式为人工和机械两种,人工插秧效率低,劳动强度高,产量低;机械插秧一般为抛秧方式,虽然提高了工作效率,但秧苗分布不均匀、无规律,给后期田间管理造成困难,出现不应有的减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工作效率高、劳动强度低、秧苗落地成行均匀分布的人力水稻钵苗行栽机。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人力水稻钵苗行栽机包括有2个地轮、1个与地轮同轴的主动链轮、1个被动链轮,主动链轮与被动链轮通过链条传动,还包括有多个推动杆、与推动杆相应的多个拔秧手、1个送秧轮、多个横向分秧板和落秧板,所述的多个推动杆相互平行但不处在同一平面、环绕分布在被动链轮的轮轴上,所述的多个拔秧手行固定在机架上部的上轴上,每个推动杆控制相应的每个拔秧手一合一张从而完成抓秧和放秧过程,在送秧轮的送秧轮轴的一端设有棘轮和棘轮摆杆,棘轮摆杆上设有回位弹簧,棘轮摆杆一端与被动链轮的轮轴上设有的送秧碰杆相对应配置,多个横向分秧板相互平行固定在送秧轮上部的机架上,固定在机架上的落秧斗设在多个拔秧手相应的下侧。
上述的每个推动杆前端为凹型叉结构,可在在被动链轮的轮轴上设有14个;每个拔秧手由两个弹性片构成,并形成“U”结构,弹性片侧部设有由薄渐厚的凸台,固定在上轴上的拔秧手也为14个。
由于采用上述方案,通过地轮运动,主动链轮、链条、被动链轮的传动,从而带动了被动链轮的轮轴和送秧轮轴的转动,被子动链轮的轮轴上的推动杆与上轴上的拔秧手配合完成拔秧放秧动作,送秧轮通过送秧轮轴上的棘轮、棘轮摆杆与被动链轮的轮轴上的送秧碰杆相配合完成纵向送秧动作,从钵苗盘拔出的秧苗通过落秧斗完成落秧动作,落下的秧苗靠自身重力栽到水田地里。因此本实用新型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秧苗落地成行均匀分布,另外,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增产幅度大,特别适于山区半山区使用。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后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右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拔秧与放秧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拔秧手示意图。
图7为图6的俯视图。
图8为图6的A向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推动杆示意图。
图10为图9的B向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纵向送秧工作原理图。
手柄23固定在机架16上,船板1固定在机架16底部并由仿型调节杆19控制调节高低,在机架16下部两侧设有地轮2,与地轮同轴的主动链轮3通过链条4与设置在机架上部被动链轮轮轴6上的被动链轮5相配置,轮轴6上安装有离合器20,其作用是可停止拔秧工作,轮轴6上环绕固定有14个推动杆7,依次平行并每两个推动杆7之间具有一定角度,每个推动杆前端为凹型叉结构,轮轴6一端固定有一个送秧碰杆10,与14个推动杆7相互对应配置的拔秧手9也为14个(如图3,图3中的拔秧手只表示出两个),并垂直排列固定在上轴8上,每个拔秧手由两个弹性片构成,并形成“U”结构,弹性片侧部设有由薄渐厚的凸台17。当推动杆7前端的凹型叉延此处滑下时,拔秧手的两弹性片相向缩紧并同时抓秧苗,当推动杆往回运动时凹型叉带动拔秧手9把秧苗拔出,当推动杆7的凹型叉与拔秧手9的凸台相脱开时,拔秧手9的两弹性片靠自身弹力涨开,此时秧苗落入落秧斗里。机架上还设有固定在纵向送秧轮轴13上的送秧轮14,送秧轮14相应处固定承接育秧盘的装秧架15,在送秧轮轴13的一端固定有棘轮12和棘轮摆杆11,棘轮摆杆11的一端与送秧碰杆10相对应运动,棘轮摆杆11上设有回位弹簧,送秧碰杆10与棘轮摆杆11碰撞一次,棘轮转动一次,进而带动送秧轮轴13运动,最终送秧轮14完成一次纵向送秧。送秧轮14相对应的上部设有15个相互平行的横向分秧板22,固定在机架16上的两个起导秧作用的落秧斗18设在拔秧手9相应的下侧,每个落秧斗18负责7个落秧苗,因此,本实施例可栽两行秧苗。
权利要求1.一种人力水稻钵苗行栽机,包括有2个地轮、1个与地轮同轴的主动链轮、1个被动链轮,主动链轮与被动链轮通过链条传动,其特征是还包括有多个推动杆、与推动杆相应的多个拔秧手、1个送秧轮、多个横向分秧板和落秧板,所述的多个推动杆相互平行但不处在同一平面、环绕分布在被动链轮的轮轴上,所述的多个拔秧手行固定在机架上部的上轴上,每个推动杆控制相应的每个拔秧手完成抓秧和放秧过程,在送秧轮的送秧轮轴的一端设有棘轮和棘轮摆杆,棘轮摆杆上设有回位弹簧,棘轮摆杆一端与被动链轮的轮轴上设有的送秧碰杆相对应配置,多个横向分秧板相互平行固定在送秧轮上部的机架上,固定在机架上的落秧斗设在多个拔秧手相应的下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力水稻钵苗行栽机,其特征是所述的每个推动杆前端为凹型叉结构,每个拔秧手由两个弹性片构成,并形成“U”结构,弹性片侧部设有由薄渐厚的凸台。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人力水稻钵苗行栽机,其特征是述的固定在被动链轮的轮轴上的推动杆为14个,相应的固定在上轴上的拔秧手也为14个。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人力水稻钵苗行栽机,其结构特征包括有机架上的2个地轮、传动装置、多个拔秧手及与之配合的多个推动杆、横向分秧板、纵向送秧的送秧轮、棘轮摆杆和棘轮、完成导秧的落秧斗。本实用新型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秧苗落地成行均匀分布。另外,结构简单,成本低,增产幅度大,特别适于山区半山区使用。
文档编号A01C11/00GK2449459SQ0026
公开日2001年9月26日 申请日期2000年11月14日 优先权日2000年11月14日
发明者李英一 申请人:李英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