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秧盘水稻插秧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8327阅读:35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育秧盘水稻插秧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农业机械,是一种育秧盘水稻插秧机。
目前东北三省及其它水稻产区正广泛实行育秧盘育苗技术。如何将手工插秧变为受广大用户欢迎的机械插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目前使用的插秧机存在着各种问题。如抛秧机采用的抛秧形式无法保障插秧质量和秧苗的成活率,抛出的秧苗易倒、浮苗多、乱插、不比单棵插秧质量好。又如现有人力插秧机操作繁重,劳动强度高,用力拉动机器程度不均,插秧株距也不均匀等。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设计一种新型育秧盘水稻插秧机,达到效率高,竖直插苗,没有漏插,不浮苗,操纵方便,减轻劳动强度等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基本设计是一种育秧盘水稻插秧机,主要由手柄动力机构,地轮行走机构,曲轴连杆机构,秧爪与插秧杆机构,送秧机构组成,其特征在于手柄动力机构由手柄、主链轮、链条、链轮杆组成。其中手柄与主链轮通过手柄轴安装在链轮杆前端,链轮杆后端固接在曲轴机架前端上方。主链轮通过链条连到曲轴上的被动链轮。
地轮行走机构由主动齿轮、被动齿轮、可换链轮、被动链轮、链条、张紧轮、活动牙嵌、地轮、离合器手柄、接杆、拨叉杆组成。其中主动齿轮固定在曲轴端部,主动齿轮与被动齿轮啮合,被动齿轮与可换链轮装在同一轴上一起转动,可换链轮通过链条,张紧轮与被动链轮连接,被动链轮固定在地轮轴上该地轮轴的键槽上套有活动牙嵌,活动牙嵌与地轮上的牙嵌啮合,两个地轮分别安装在地轮轴两端。离合器手柄通过接杆,拨叉杆连在活动牙嵌。
曲轴连杆机构由曲轴机架、曲轴、地轮轴、后摆动杆轴、被动链轮、主连杆、上前杆、下前杆、提落杆、后摆动杆、内连杆、顶位杆、支承杆、顶针、摆动顶针、碰块组成,其中曲轴机架的底部固定在秧船前部分,前端上方固装手柄动力机构的链轮杆,左右两侧装有拨叉手柄和离合器手柄,前端中部装有后摆动杆轴,后端上方装有曲轴,中部装有地轮轴。曲轴的主轴上固装被动链轮,曲轴上装有主连杆,主连杆前端通过上前杆、下前杆与提落杆前端上方连接,提落杆安装在地轮轴上,其前端连在插秧杆的滑槽,且上部固装有牵引钩。主连杆中部通过内连杆连到提落杆后部,内连杆下端装有碰块,主连杆后端连在后摆动杆上端,后摆动杆中部安装在后摆动杆轴上,其下端连在插秧杆的尾端,后摆动杆上半部装有顶针,顶针前端顶在顶位杆上部,顶位杆与支承杆安装在提落杆尾部的小轴上,支承杆下端装有摆动顶针。主连杆前部设有深浅度调整螺丝。
秧爪与插秧杆机构由秧爪、斜连杆、固定板、圆钉、弹性松杆、插秧杆组成。其中秧爪固定装在插秧杆前端,秧爪具有双爪,双爪外臂与弹性松杆连接,双爪内臂与斜连杆连接,斜连杆中部连在固定板滑槽内的圆钉,组成一体,斜连杆后端连在拉杆,拉杆连在摆动头上端滑槽上,该摆动头下端通过顶杆与摆动推杆下端连接。摆动推杆下端与顶杆连接点之间装有支承插秧杆的弹簧,上端连在插秧杆尾部上方,中部连在后摆动杆下端。
送秧机构由送秧机构机架,拨动拉杆机构,纵向、横向送秧机构,工作台机构组成。其中机架底部固定在秧船的后部分,其前端上方装有前滑道板,该滑道板内侧中部装有活动挡板,外侧中部装有活动锁与支承板,活动锁上方设有保护盖。前滑道板下方装有角铁杆,角铁杆一端连在活动挡板,另一端通过长杆与拨叉手柄连接,该拨叉手柄可用来调整插秧机。机架后端上方装有后滑道板。
拨动拉杆机构由拉钩、拨动拉杆、顶力弹簧、活动板组成。其中拨动拉杆前端装有拉钩,前端下方装有顶力弹簧与活动板以便顶住拉钩尾部,上方设有推块。拨动拉杆前部分支在支承板凹槽上,后端连在后小摆动杆下端。
纵向送秧机构由左右两组机构组成,主要包括左右单齿,左右单齿轴,左右转杆,左右横拉杆,左右横连杆,左右直拉钩,左右扶杆,滑动连杆组成。其中单齿固定在单齿轴下部分,在单齿轴上端装有转杆,转杆通过横拉杆、横连杆与直拉钩连接。直拉钩的前部分被扶杆扶住,扶杆设在直拉钩的侧面平板架上,平板架两端设有角杆。左右两组机构的两个横拉杆与横连杆连接点分别连在滑动连杆两端,互相连接,而运动方向相反。
横向送秧机构由左右圆齿,左右齿轮、齿条、滑块组成。其中圆齿与齿轮固装在一起,分别安装在左右单齿轴上回转。齿轮与固定在滑块内侧的齿条啮合,齿条两端设有推板。滑块顶部固定工作台,滑块外侧设有尺度板,尺度板上方设有保护盖。滑块通过滑块轮在前滑道板上滑动。
工作台机构由工作台面、压架、送秧轮、转动盘、方轴、前引盖、纵向锁组成。其中工作台面呈长方形与育秧盘标准规格相同,其中部设有压架,在前端方轴上装有送秧轮与转动盘,送秧轮面上设有叶片,转动盘与压架之间设有纵向锁,纵向锁前端锁住转动盘外周,下端穿至工作台底部,工作台底部设有推动板,其前端底部固定在滑块顶部,后端底部斜靠在后滑道板上。
本实用新型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是一种育秧盘水稻插秧机,主要由手柄动力机构、地轮行走机构、曲轴连杆机构、秧爪与插秧杆机构、送秧机构组成。其创新点在于曲轴连杆机构、秧爪与插秧杆机构以及送秧机构的设计。只要把育秧盘放在工作台上,摇动手柄,插秧机就能边自动行走,边自动插秧,本插秧机的送秧机构和秧爪的动作协调一致,科学地模仿了人手插秧动作,动作准确、灵活、稳定。插秧效率高,竖直插苗,没有漏插,不浮苗,插秧行距、株距一致,株距、深浅度多级可调,在保证育秧盘秧苗质量前提下插秧率可达99%。操作方便,劳动强度低,插秧机手柄转动力矩只有15牛顿·米左右,一般劳力均可轻松地长时间操作。本插秧机适合标准规格化方格型育秧盘,也可使用蜂窝型育秧盘,手动可改用机动,插秧四行可改用多行。
现结合附图进行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为主视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使用的方格型育秧盘的俯视图A与结构示意图B、C,和蜂窝型育秧盘俯视图D。
图3是
图1的侧视图;图4是
图1的俯视图;图5是图4中地轮行走机构的示意图;图6是图5中地轮减速箱的示意图;图7是图3中曲轴连杆机构结构与运动轨迹示意图;图8是图7中附属机构运动示意图;图9是图7E中插秧动作示意图;
图10是图3中秧爪结构及其夹苗,松苗动作示意图;
图11是送秧机构结构示意图图A-A是纵向送秧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
图11中拨动拉杆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
图11中纵向、横向送秧机构结构示意
图14是
图13中拉钩拨叉及纵向,横向送秧机构运动示意图;附图编号1.手柄2.曲轴机架3.后摆动杆 4.5.6.内连杆7.主连杆 8.曲轴9.上前杆10.下前杆11.提落杆 12.牵引钩 13.插秧杆 14.弹性松杆15.秧爪 16.送秧轮 17.育秧盘 18.压架19.工作台 20.转动盘 21.直拉钩 22.齿轮23.齿条 24.单齿 25.拉钩 26.圆钉27.拨动拉杆 28.拉杆 29.地轮 30.地轮轴31.顶杆 32.顶位杆 33.支承杆 34.固定板35.后摆动杆轴 36.顶针 37.斜连杆 38.活动牙嵌39.主动齿轮 40.被动齿轮 41.可换链轮 42.张紧轮43.被动链轮 44.链条 45.摆动顶针 46.叶片47.弹簧 48.摆动推杆 49.圆齿 50.摆动头51.方轴 52.碰块 53.调整螺丝 54.扶杆55.单齿轴 56.尺度板 57.活动锁 58.滑块59.滑块轮 60.保护盖 61.活动板 62.推块63.前引盖 64.纵向锁 65.横连杆 66.转杆67.滑动连杆 68.横拉杆 69.顶力弹簧 70.拨叉杆71.送秧机构机架 72.角铁杆 73.推板 74.活动挡板75后滑道板76.前滑道板 77.后小摆动杆 78.秧船79.角杆 80.接杆 81.支承板 82.链条83.主链轮 84.链轮杆 85.离合器手柄 86.拨叉手柄87.推动板 88.弹簧 89.被动链轮 90.长杆如
图1、图3、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育秧盘水稻插秧机,主要由手柄动力机构,地轮行走机构,曲轴连杆机构,秧爪与插秧杆机构,送秧机构组成。
如图3所示,手柄动力机构由手柄1、主链轮83、链条82、链轮杆84组成。其中手柄1与主链轮83通过手柄轴安装在链轮杆84前端,链轮杆84后端固装在曲轴机架2前端上方,主链轮83通过链条82连在曲轴8上的被动链轮89。
手柄动力机构工作过程转动手柄1产生动力,将动力通过主链轮83、链条82、带动曲轴8上的被动链轮89带动曲轴8转动。
如图5、图6所示,地轮行走机构,由主动齿轮39、被动齿轮40、可换链轮41、被动链轮43、链条44、张紧轮42、活动牙嵌38、地轮29、离合器手柄85、接杆80、拨叉杆70组成。其中主动齿轮39固定在曲轴8端部,主动齿轮39与被动齿轮40啮合。被动齿轮40与可换链轮41装在同一轴上一起转动。通过换装不同齿数的可换链轮41可以多级调整插秧株距。可换链轮41通过链条44,张紧轮42与被动链轮43连接。被动链轮43固装在地轮轴30上,地轮轴30的键槽上套有活动牙嵌38,活动牙嵌38与地轮29上的牙嵌啮合,两个地轮29分别安装在地轮轴30两端,离合器手柄85通过接杆80、拨叉杆70连在活动牙嵌38。
地轮行走机构工作过程曲轴8带动主动齿轮39,经被动齿轮40、可换链轮41、链条44、被动链轮43减速,带动套在地轮轴30键槽上的活动牙嵌38,通过地轮29上的牙嵌带动地轮29转动,并使插秧机行走。当插秧机转弯或非插秧行走时,将离合器手柄85往下摆动,接杆80推动拨叉杆70上端,拨叉杆70下端带动活动牙嵌38轴向移动与地轮29上的牙嵌分离,地轮29空转。反之,将离合器手柄85往上摆动,活动牙嵌38与地轮29上的牙嵌啮合,地轮29转动,插秧机行走。
如图3所示,曲轴连杆机构,由曲轴机架2、曲轴8、地轮轴30、后摆动杆轴35、被动链轮89、主连杆7、上前杆9、下前杆10、提落杆11、后摆动杆3、内连杆4、5、6,顶位杆32、支承杆33、顶针36、摆动顶针45和碰块52组成。其中曲轴机架2底部固定在秧船78的前部分,前端上方固装手柄动力机构的链轮杆84,左右两侧装有拨叉手柄86和离合器手柄85,前端中部装有后摆动杆轴35,后端上方装有曲轴8,其中部装有地轮轴30。曲轴8的主轴上固装被动链轮89。曲轴8上装有主连杆7,主连杆7前端通过上前杆9、下前杆10连到提落杆11的前端上方,提落杆11安装在地轮轴30上,其前端连在插秧杆13的滑槽II且上部固装有牵引钩12。主连杆中部通过内连杆4、5、6连在提落杆11中后部,内连杆6下端装有碰块52,主连杆7后端连在后摆动杆3上端,后摆动杆3中部安装在后摆动杆轴35上,其下端连在插秧杆13的尾端,后摆动杆3上半部装有顶针36,顶针36前端顶在顶位杆32上部,顶位杆32与支承杆33安装在提落杆11尾部后侧的小轴上,支承杆33下端装有摆动顶针45。主连杆7前部设有深浅度调整螺丝53,通过调整螺丝53与内连杆6上的碰块52可以调整插秧深浅度,碰块52前端举的越高秧爪15插秧越浅,反之,碰块52前端举的越低秧爪15插秧越深。
如图7所示,曲轴连杆机构工作工程当曲轴8旋转到0°点时秧爪15伸出去夹紧秧苗,如图7A所示。曲轴8从0°点开始转到45°点左右时,主连杆7通过上前杆9、下前杆10、提落杆11提起插秧杆13的滑槽II下端,随着插秧杆13前端的秧爪15提升秧苗,把秧苗从育秧盘17中取出,如图7B所示。曲轴8从45°点开始转到90°点时,主连杆7通过后摆动杆3,带动插秧杆13往后移动,使秧爪15退到竖直下降位置。同时在后摆动杆3上部的顶针36推动顶位杆32上端,扣住提落杆11尾部的顶位杆32下端往后摆动,结果提落杆11摆脱控制状态而带动秧爪15下降,如图7C所示。曲轴8从90点开始转到180点时,秧爪15朝秧田快速竖直下降,如图7D所示。曲轴8转到220°点左右时,秧爪15把秧苗插入田里,同时牵引钩12拉动弹性松杆14以松开秧爪,这时内连杆6前端的碰块52推动上前杆9内侧,使上前杆9与下前杆10外折,从而使秧爪15开始上升。如图7E所示。曲轴8从220°点开始转到270°点左右时,主连杆7通过内连杆4、5、6下压提落杆11后部,使提落杆11前端通过插秧杆13的滑槽II带动插秧杆13,结果秧爪15回升到秧爪15直线伸出位置,如图7F所示。曲轴8转到315°点左右时,顶位杆32和摆动顶针45分别扣住提落杆11尾部的上方和下方,使插秧杆13与秧爪15稳定进行直线伸出运动,如图G所示。曲轴8从315°点左右开始转到0°点时,秧爪15在主连杆7、后摆动杆3、插秧杆13的带动下,沿略倾斜的方向向工作台19伸出去夹苗,如图7A所示。此曲轴连杆机构描绘出特殊轨迹,其轨迹如图7H所示。

图10所示,秧爪与插秧杆机构,由秧爪15、斜连杆37、固定板34、圆钉26、弹性松杆14、插秧杆13组成。其中秧爪机构固定在插秧杆13的前端,秧爪15各有双爪,双爪的外臂d与弹性松杆14连接,双爪内臂c与斜连杆37连接,斜连杆37中部连在固定板34滑槽内的圆钉26,组成一体,斜连杆37后端连在拉杆28,拉杆28连在摆动头50上端的滑槽上,摆动头50下端通过顶杆31与摆动推杆48下端连接。摆动推杆48下端与顶杆31连接点之间安装有支承插秧杆13的弹簧47,上端连在插秧杆13尾部上方,中部连在后摆动杆3的下端。
秧爪与插秧杆机构工作过程请参照图7A和
图10B、
图10D中的曲轴8转到0°点时,秧爪15向工作台19沿略倾斜方向伸出,到夹苗位置时,提落杆11前端处于插秧杆13的滑槽II下端,拉住插秧杆13与秧爪15,阻止其继续伸出,因此后摆动杆3的剩余推动力转移到摆动推杆48下端,使摆动推杆48下端往前摆动,压缩弹簧47并推动顶杆31,推动摆动头50下端,摆动头50通过拉杆28拉动斜连杆37,使秧爪15夹紧秧苗,这时弹性松杆14可以协助秧爪15夹紧秧苗。
如图7E和图9,
图10E所示,曲轴8转到220°点左右时秧爪15插秧,这时地轮轴30上的提落杆11转动角度是235°左右,其曲线运动方向是往后,此时牵引钩12已经挂上弹性松杆14,并跟随提落杆11往后移动,使得秧爪15松开,提升过程中,牵引钩12脱离弹性松杆1 4,秧爪15松开后弹性松杆14使秧爪15保持松开状态。

图11所示,送秧机构由送秧机构机架,拨动拉杆机构,纵向、横向送秧机构,工作台机构组成。其中机架71底部固定在秧船78的后部分,其前端上方装有前滑道板76,该滑道板76内侧中部装有活动挡板74,外侧中部装有活动锁57与支承板81,活动锁57的上方设有保护盖60,前滑道板76下方装有角铁杆72,角铁杆72一端连在活动挡板74,另一端通过长杆90与拨叉手柄86相连,该拨叉手柄86可用于调整插秧机。机架71后端上方装有后滑道板75。

图12所示,是拨动拉杆机构,它为送秧机构传递动力,工作时在后摆动杆3的带动下前后往返运动。拨动拉杆机构由拉钩25,拨动拉杆27、顶力弹簧69,活动板61组成。其中拉钩25安装在拨动拉杆27前端,拨动拉杆27前端下方装有顶力弹簧69与活动板61,顶力弹簧69顶住拉钩25的尾部,上方设有推块62,拨动拉杆27前部分支在支承板81凹槽上,其后端连在后小摆动杆77下端。

图11A-A,
图13A-A所示,纵向送秧机构包括左右两组机构,由左右单齿24、左右单齿轴55、左右转杆66、左右横拉杆68、左右横连杆65、左右直拉钩21、左右扶杆54、滑动连杆67组成。其中单齿24固定在单齿轴55下部分,在单齿轴55上端上装有转杆66,转杆66通过横拉杆68,横连杆65与直拉钩21连接,直拉钩21的前部分被扶杆54扶住。扶杆54设在直拉钩21的侧面平板架71上,平板架两端部位设有角杆79。左右两组机构的横拉杆68与横连杆65的连接点分别连在滑动连杆67的两端,两组机构互相连接,且运动方向相反。

图11B-B和
图13A-A所示,横向送秧机构由左右圆齿49,左右齿轮22,齿条23、滑块58组成。其中圆齿49与齿轮22装在一起,分别安装在左右单齿轴55中间回转,其齿轮22与齿条23啮合,齿条23固定在滑块58的内侧中部,齿条23两端设有推板73,在滑块58的顶部上固定有工作台19,其外侧设有尺度板56,尺度板56的上方设有保护盖60,其底部通过滑块轮59在前滑道板76上滑动。
拨动拉杆及纵横向送秧工作过程如
图11、
图14所示,拨动拉杆27前移时,其前端上方的推块62推动活动锁57的下端,把锁住尺度板56的活动锁57上端往后摆动,松开工作台19和滑块58,
图14A中,当拨动拉杆27后退时,拉钩25拉动右圆齿49时,带动右齿轮22转动,与右齿轮22啮合的齿条23带动滑块58使工作台19向右移动一个秧穴的距离,活动锁57在弹簧作用下再次锁住工作台19,保持稳定。这样就实现一次横向送秧任务。如此反复拉动右圆齿49向右逐穴移动工作台19,直到滑块58内侧的左推板73’推动活动挡板74使得活动挡板74挡住拉钩25的左臂b,同时工作台19上的转动盘20外周的孔套上直拉钩21′。
图14B中,当拨动拉杆27再次前移时,拉钩25左臂b由于被挡而偏向左侧并先钩住左单齿24’,随着拨动拉杆27后退,左单齿24’被钩回到与滑块58平行的位置,同时带动单齿轴55′及其转杆66′,拉动横拉杆68′和横连杆65′及直拉钩21′,直拉钩21′拉动转动盘20带动送秧轮16纵向转动一个单位,送秧轮16带动育秧盘17往下移动一行,完成一次右侧纵向送秧任务。同时右单齿24回到下一次左侧纵向送秧准备状态。
图14C中,当拨动拉杆27继续前后运动时,拉钩25不断拉动左圆齿49’使得工作台19逐穴向左移动送秧,直到滑块58内侧的右推板73推动活动挡板74使得活动挡板74挡住拉钩25的右臂a,如此循环,实现纵向、横向送秧。
如图3和
图11所示,工作台机构由工作台面19、压架18、送秧轮16、转动盘20、方轴51、前引盖63、纵向锁64组成。其中工作台面19呈长方形与育秧盘17的标准规格相同,中部设有压架18,前端方轴51上装有送秧轮16与转动盘20,送秧轮16轮面上设有叶片46,转动盘20与压架18之间设有纵向锁64,该纵向锁前端锁住转动盘20外围,下端穿至工作台19底部,底部设有推动板87。工作台19前端底部固定在滑块58的顶部,后端底部斜靠在后滑道板75上。
工作台机构工作过程当工作台19横向间歇移动送秧时,滑块58上的推板73推动活动挡板74,此时,工作台19上的转动盘20套住直拉钩24,同时设在工作台19底部的推动板87推动机架71平板上的角杆79的内臂,使角杆79外臂推动纵向锁64的下端,将纵向锁64前端提起,然后转动盘20被直拉钩21拉动,转动盘20与送秧轮16纵向转动一个单位,送秧轮16带动育秧盘17往下移动一行,完成纵向送秧。当工作台19横向反向移动时,纵向锁14由弹簧作用下再次锁住转动盘20以保持工作台19的稳定,然后工作台19横向逐穴移动,把秧苗输送到秧爪15夹苗位置,如此左右反复移动送秧。
权利要求1.一种育秧盘水稻插秧机,主要由手柄动力机构,地轮行走机构,曲轴连杆机构,秧爪与插秧杆机构,送秧机构组成,其特征在于a、曲轴连杆机构由曲轴机架2、曲轴8、地轮轴30、后摆动杆轴35、被动链轮89、主连杆7、上前杆9、下前杆10、提落杆11、后摆动杆3、内连杆4、5、6,顶位杆32、支承杆33、顶针36、摆动顶针45和碰块52组成,其中曲轴机架2底部固定在秧船78的前部分,前端上方固装手柄动力机构的链轮杆84,左右两侧装有拨叉手柄86和离合器手柄85,前端中部装有后摆动杆轴35,后端上方装有曲轴8,其中部装有地轮轴30,曲轴8的主轴上固装被动链轮89,曲轴8上装有主连杆7。主连杆7前端通过上前杆9、下前杆10连到提落杆11的前端上方,提落杆11安装在地轮轴30上,其前端连在插秧杆13的滑槽II且上部固装有牵引钩12,主连杆中部通过内连杆4、5、6连在提落杆11中后部,内连杆6下端装有碰块52,主连杆7后端连在后摆动杆3上端,后摆动杆3中部安装在后摆动杆轴35上,其下端连在插秧杆13的尾端,后摆动杆3上半部装有顶针36,顶针36前端顶在顶位杆32上部,顶位杆32与支承杆33安装在提落杆11尾部后侧的小轴上,支承杆33下端装有摆动顶针45,主连杆7前部设有深浅度调整螺丝53,b、秧爪与插秧杆机构由秧爪15、斜连杆37、固定板34、圆钉26、弹性松杆14、插秧杆13组成,其中秧爪机构固定在插秧杆13的前端,秧爪15各有双爪,双爪的外臂d与弹性松杆14连接,双爪内臂c与斜连杆37连接,斜连杆37中部连在固定板34滑槽内的圆钉26,组成一体,斜连杆37后端连在拉杆28,拉杆28连在摆动头50上端的滑槽上,摆动头50下端通过顶杆31与摆动推杆48下端连接,摆动推杆48下端与顶杆31连接点之间安装有支承插秧杆13的弹簧47,上端连在插秧杆13尾部上方,中部连在后摆动杆3的下端,c、送秧机构由送秧机架,拨动拉杆机构,纵向、横向送秧机构,工作台机构组成,其中机架71底部固定在秧船78的后部分,其前端上方装有前滑道板76,该滑道板内侧中部装有活动挡板74,外侧中部装有活动锁57与支承板81,活动锁57的上方设有保护盖60,机架71后端上方装有后滑道板75,拨动拉杆机构由拉钩25,拨动拉杆27、顶力弹簧69,活动板61组成,其中拉钩25安装在拨动拉杆27前端,拨动拉杆27前端下方装有顶力弹簧69与活动板61,顶力弹簧69顶住拉钩25的尾部,上方设有推块62,拨动拉杆27前部分支在支承板81凹槽上,其后端连在后小摆动杆77下端,纵向送秧机构由左右两组机构组成,主要由左右单齿24、左右单齿轴55、左右转杆66、左右横拉杆68、左右横连杆65、左右直拉钩21、左右扶杆54、滑动连杆67组成,其中单齿24固定在单齿轴55下部分,在单齿轴55上端上装有转杆66,转杆66通过横拉杆68,横连杆65与直拉钩21连接,直拉钩21的前部分被扶杆54扶住,扶杆54设在直拉钩21的侧面平板架71上,平板架两端部位设有角杆79,左右两组机构的横拉杆68与横连杆65的连接点分别连在滑动连杆67的两端,互相连接,且运动方向相反,横向送秧机构由左右圆齿49,左右齿轮22,齿条23、滑块58组成,其中圆齿49与齿轮22装在一起,分别安装在左右单齿轴55中间回转,其齿轮22与齿条23啮合,齿条23固定在滑块58的内侧中部,齿条23两端设有推板73,在滑块58的顶部上固定有工作台19,其外侧上设有尺度板56,尺度板56的上方设有保护盖60,其底部通过滑块轮59在前滑道板76上滑动,工作台机构由工作台面19、压架18、送秧轮16、转动盘20、方轴51、前引盖63、纵向锁64组成,其中工作台面19呈长方形与育秧盘17的标准规格相同,中部设有压架18,前端方轴51上装有送秧轮16与转动盘20,送秧轮16轮面上设有叶片46,转动盘20与压架18之间设有纵向锁64,该纵向锁前端锁住转动盘20外围,下端穿至工作台19底部,底部设有推动板87,工作台19前端底部固定在滑块58的顶部,后端底部斜靠在后滑道板75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农业机械,是一种育秧盘水稻插秧机。主要由手柄动力机构,地轮行走机构,曲轴连杆机构,秧爪与插秧杆机构,送秧机构组成。其创新点在于:曲轴连杆机构、秧爪与插秧杆机构以及送秧机构的设计。只要把育秧盘放在工作台上,摇动手柄,插秧机就能边自动行走,边自动插秧,动作协调一致、准确。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完整,操作方便,具有插秧效率高,竖直插苗,没有漏插,不浮苗,插秧行距、株距一致,株距、深浅度可调等优点。
文档编号A01C11/02GK2465447SQ01204298
公开日2001年12月19日 申请日期2001年2月20日 优先权日2001年2月20日
发明者金龙珠, 金泰旭 申请人:金龙珠, 金泰旭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