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微生物有机肥料的生产方法

文档序号:235591阅读:46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多功能微生物有机肥料的生产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有机肥料,具体地说是一种多功能微生物有机肥料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微生物肥料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从我国著名的土壤微生物专家张宪武教授1937年发表第一篇大豆根瘤菌研究与应用的文章算起,已经有近80年的历史。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沈阳林业土壤研究所科研人员在张宪武教授带领下,在东北地区150万公顷土地上大面积推广大豆根瘤菌接种剂技术,平均增产大豆10%以上。原苏联微生物学者也在固氮菌、磷细菌和硅酸盐细菌的研究工作中取得了突破,并在土壤培肥地力中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58年我国的农业发展纲要把细菌肥料列为一项重要的农业技术措施,对微生物肥料的研究与应用,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根瘤菌接种剂只限于豆科植物上使用,细菌肥料局限于培肥地力和作物增产,随着微生物肥料研究工作不断深入,应用范围不断拓宽,人们已经把微生物、肥料和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单一菌种向复合菌种转化;单纯生物菌剂向复合生物肥转化;单一剂型向多元剂型转化。实际上微生物肥料已由低级向高级、低效向高效,向研制微生物有机肥料的产业化方向转化。从根瘤菌接种剂、细菌肥料到微生物有机肥料,从名称上的演变已说明我国微生物肥料的逐步发展过程。
近年来,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的研究异常活跃。1977年Broalbent等人分离得到一株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 A13)并成功进行了应用。1988年美国Weller报道了枯草芽孢杆菌A13主要是能抑制植物病原真菌,并促进多种植物生长,可以提高胡萝卜产量48%、燕麦产量33%、花生37%,实现商品化,应用面积已经达到400万公顷。我国田间应用PGPR生物制剂始于1979年,到1994年增产菌应用面积已达3930万公顷。用海洋放线菌MB-97制成的PGPR生物制剂,应用始于1997年,在大豆上应用已经有2万公顷,平均增产10.0~20.0%。用海洋细菌9912制成的PGPR生物制剂,应用始于2000年(田间试验示范阶段),在大豆、蔬菜等经济类作物中应用,平均增产10.0~18.9%。
微生物肥料是利用微生物生命活动及其代谢产物,向作物提供营养元素促进作物生长,达到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减少化肥用量、培肥地力、抗病防虫、改善环境的目的。
微生物有机肥料,是在微生物肥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效、无毒、无污染、无公害的新型肥料。美国、日本、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发达国家,从环境保护、资源再利用和培肥地力等方面考虑,结合微生物液固两相发酵技术,对城市生活垃圾、大型养殖场的粪便、城市污水和活性污泥等进行无害化处理,生产制造高效益、无污染的微生物有机肥料。
多功能微生物有机肥料则更具有功能全,适用作物较多、土壤范围宽等特点。目前微生物肥料与微生物有机肥料生产主要有以下几种(1)根瘤菌剂(2)固氮菌剂(3)土壤磷活化剂(4)硅酸盐菌剂(5)复合型微生物肥料(6)功能性微生物有机肥料等。国内外研究工作和生产应用结果表明复合型多功能微生物有机肥料效果较好,使用方法简单,成本低,既提高作物产量,又培肥地力;既提高产品品质,又改善生态环境。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所需菌种数目少,基质原料来源广泛,工艺操作简单,生产成本低廉的多功能微生物有机肥料的生产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以有机物的基质为载体,加入微生物菌群,生产制造微生物有机肥料。
具体为以农副产品产品下脚料、鸡粪、生活垃圾、泥碳等为原料,采用固氮菌、磷细菌、硅酸盐细菌、芽孢杆菌、放线菌为有益微生物菌群,经工厂化液体发酵生产种子液;在室温条件下,对原料进行大剂量(芽孢杆菌+放线菌、固氮菌+磷细菌+钾细菌)两次接种,进行固体发酵,得多功能微生物有机肥料。
固体发酵过程中,原料与微生物菌群种子液的重量/体积比例为,原料固氮菌∶磷细菌∶钾细菌∶芽孢杆菌∶放线菌=100∶5~10∶5~10∶5~10∶10~15∶15~20;所述原料的含水量应为30~40%;所述固氮菌种子液、磷细菌种子液、钾细菌种子液及芽孢杆菌种子液中每毫升的活菌数至少分别为8亿个,放线菌种子液中每毫升的活菌数至少为1亿个。(发酵罐培养时,随时取样测定,采用血球计数法计算菌数)原料与微生物菌群种子液的较佳重量/体积比例为,原料固氮菌∶磷细菌∶钾细菌∶芽孢杆菌∶放线菌=100∶5∶5∶5∶10∶20;原料的C∶N=20∶1~25∶1,并且根据原料的不同,添加不同的碳源和氮源(腐植酸、过磷酸钙、尿素、豆饼渣、草粉等),控制酸碱度,控制含氧量(通风翻倒);固氮菌种子液发酵培养基的重量组成为葡萄糖0.8~1.2%、硫酸镁0.01~0.05%、磷酸二氢钾0.01~0.05%、氯化钠0.0 1~0.05%、碳酸钙0.2~0.8%、硫酸钙0.01~0.03%、余量为水、PH7.0~7.2;通气量为1∶0.3~0.5,培养温度为28℃,时间为48小时;磷细菌种子液发酵培养基的重量组成为葡萄糖1~3%、硫酸镁0.01~0.06%、氯化钾0.01~0.06%、氯化钠0.01~0.06%、硫酸铵0.02~0.08%、碳酸钙0.2~0.6%、余量为水、PH7.0~7.2;通气量为1∶0.3~0.6,培养温度为28℃,时间为28小时;钾细菌种子液发酵培养基的重量组成为蔗糖0.2~0.8%、硫酸镁0.02~0.08%、磷酸氢二钠0.1~0.5%、氯化钠0.01~0.05%、碳酸钙0.01~0.05%、余量为水、PH7.0~7.2;通气量为1∶0.3~0.6,培养温度为28℃,时间为28小时;芽孢杆菌种子液发酵培养基的重量组成为玉米面0.5~1.0%、豆饼粉0.5~1.0%、葡萄糖0.3~0.8%、磷酸二氢钾0.01~0.06%、余量为水、PH6.8~7.2;通气量为1∶0.3~0.6,培养温度为30℃,时间为28小时;放线菌种子液发酵培养基的重量组成为可溶性淀粉1~3%、硫酸镁0.02~0.08%、磷酸二氢钾0.03~0.08%、氯化钠0.03~0.08%、硝酸钾0.1~0.5%%、余量为水;PH7.0~7.2;;通气量为1∶0.3~0.5,发酵培养温度为28℃,时间为28小时。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1.操作简单,成本低,易于推广。本发明吸取有关微生物肥料生产方法的优点,采用已知的固氮菌、磷细菌、钾细菌、芽孢杆菌、放线菌等菌种为有益微生物菌群,以农副产品下脚料、鸡粪、生活垃圾、污泥等废弃物为原料,经过液固两相发酵,变低值的废弃物为高质量的微生物有机肥料,原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
2.生产周期短,质量高。本发明采用微生物液体与固体相结合发酵技术,可较好解决固体发酵过程中,发酵周期长,容易污染,各种发酵条件难以控制等问题。对原料大剂量两次接入有益微生物菌群,可缩短固体发酵周期,充分利用基质中的碳源、氮源,抗污染能力强。在适应微生物生长条件下,第一次接菌发酵速度快,第二次接菌产品菌数高,保证了产品质量。
3.产品应用效果好。本发明采用的有益微生物菌群及其菌体代谢产物,具有固氮、解磷、解钾、抗病、减毒作用,分泌的多种植物激素,可以促进作物生长,增强作物抗逆性、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同时,又能培肥地力,保护生态环境,是一种符合人类健康要求的无公害绿色微生物有机肥料;经大量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可使粮食作物、蔬菜和经济类作物增产10.0%以上。
具体实施例方式
1.固氮菌(固定空气中氮素,供应作物氮素营养,产生激素刺激作物生长)菌群液体种子发酵步骤如下1)种母活化将固氮菌(自生固氮菌Azotobacter vinelandli或联合固氮菌Azospirillum)等种母,分别移接至新配制的装有固氮菌培养基的克氏瓶斜面上,活化培养24~48小时,温度28℃,活化成熟后的克氏瓶中的菌体称为种子; 种母活化用斜面培养基组成为甘露醇10g、硫酸镁0.2g、磷酸二氢钾0.2g、氯化钠0.2g、碳酸钙5.0g、硫酸钙0.1g、琼脂18g、蒸馏水1000mL、PH7.0;一个大气压18分钟灭菌。
2)种子罐接种与培养将活化好的克氏瓶中的固氮菌的种子1瓶,用200mL无菌水洗入至500mL无菌的三角瓶中,用火焰接种法或压差接种到50立升的种子罐(或100立升的种子罐)中,装液量不超过70%,通气搅拌培养,通气量为1∶1,温度为28~30℃,培养时间为24小时(可为24~48小时),显微镜镜检菌体运动活泼,整齐,无污染,可供种子发酵罐进一步扩大繁殖用;3)发酵罐接种与发酵培养(确定培养基和发酵条件试验)将成熟的种子罐中的种液,用压差法接种到500立升的发酵罐(或1000立升的发酵罐)中,装液量不超过70%,通气搅拌培养,通气量为1∶0.4(可为1∶0.3~0.5),温度为28~30℃,培养时间为30小时(可为24~48小时),如采用棕色固氮菌,则出现8字形时为放罐标志,镜检菌菌体整齐,健壮,无污染,8字形占50%,含活菌可达到8亿/ml以上,(采用血球计数法计算菌数)培养液呈乳白色无异味,即可供扩大发酵培养用或留作固体发酵用的液体种子液A;本实施例采用的固氮菌种子液发酵培养基最佳配方的重量组成为葡萄糖1%、硫酸镁0.02%、磷酸二氢钾0.02%、氯化钠0.02%、碳酸钙0.5%、硫酸钙0.01%、余量为水PH7.0;通气量为1∶0.3~0.5,培养温度为28℃,时间为48小时;2.磷细菌(溶解土壤中难溶性磷,转化为可利用的有效磷,供应作物磷素营养,产生激素剌激作物生长)菌群液体种子发酵步骤同1,其中不同之处在于1)种母活化将磷细菌(巨大芽胞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种母进行活化。种母活化用斜面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10g、硫酸镁0.3g、氯化钾0.3g、氯化钠0.3g、硫酸铵0.5g、碳酸钙5.0g、硫酸亚铁0.03g、硫酸锰0.03g、卵磷脂0.2g、琼脂18g、蒸馏水1000mL、PH7.0;一个大气压18分钟灭菌;2)发酵罐接种与发酵培养出现芽孢时为放罐标志,镜检菌体整齐,健壮,无污染,芽孢占50%,含活菌可达到8亿/ml以上,(采用血球计数法计算菌数)培养液呈乳白色无异味,可供扩大发酵培养用或留作固体发酵用的液体种子液B;本实施例采用的磷细菌种子液发酵培养基最佳配方的重量组成为葡萄糖1%、硫酸镁0.03%、氯化钾0.03%、氯化钠0.03%、硫酸铵0.05%、碳酸钙0.5%、余量为水、PH7.0;通气量为1∶0.3~0.6,培养温度为28℃,时间为28小时;3.钾细菌(将土壤中云母、长石等硅酸盐及磷灰石进行分解,释放出钾、磷和其它矿物质元素,供应作物营养,剌激作物生长)菌群液体种子发酵操作步骤同1,其中不同之处在于1)种母活化分别将硅酸盐细菌(胶质芽胞杆菌Bacillus mucilaginsosus)等菌群组合的种母进行活化。种母活化用斜面培养基组成为蔗糖5.0g、硫酸镁0.5g、磷酸氢二钠2.0g、琼脂18g、蒸馏水1000mL,PH7.0,1个大气压,20分钟灭菌;2)钾细菌细胞形态观察长杆状,大小1.2~1.4×4~7μm,好氧,革兰氏阳性,用复红染色时可看到很大的荚膜,内含2~4个菌体。在平皿培养基中观察能水解淀粉,在淀粉培养基上能形成厚壳的椭圆形孢子,其直径为1.2~3.5μm,在硅酸盐细菌培养基或Ashby培养基上分离纯化出的单菌落,无色透明,凸起很高,粘,挑起时感到粘而有弹性,钾细菌菌落周围有透明菌圈;3)发酵罐接种与发酵培养放罐标准同2中2),发酵液可作为固体发酵用的种子液C;本实施例采用的钾细菌种子液发酵培养基最佳配方的重量组成为蔗糖0.5%、硫酸镁0.05%、磷酸氢二钠0.2%、氯化钠0.02%、碳酸钙0.01%、余量为水、PH7.0;通气量为1∶0.3~0.6,培养温度为28℃,时间为28小时;4)固氮、解磷、解钾菌液对大豆的增产效果混合施用固氮、解磷、解钾菌液对大豆增产效果明显,比单独施用固氮菌的效果更好。(见表1所示)表1.固氮、解磷、解钾菌液对大豆产量的影响(黑龙江省850农场)

*三次重复平均数;N为固氮菌;P为磷细菌K为钾细菌4.芽孢杆菌(产生蛋白酶、纤维素分解酶、肽抗生素、并有升高温度等作用)菌群液体种子发酵步骤同1,其中不同之处在于1)种母活化将芽孢杆菌(如Bacillus pumilus、Bacillus subtilis、Bac.licheniformis)等种母进行活化。种母活化用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简称PDA培养基)组成按重量百分比计算20%马铃薯(土豆)浸出液1000mL;蔗糖20g、琼脂18g、PH7.0、一个大气压20分钟灭菌。
2)发酵罐接种与发酵培养放罐标准同2中2),发酵液可作为固体发酵用的种子液D;本实施例采用的芽孢杆菌种子液发酵培养基最佳配方的重量组成为玉米面0.5%、豆饼粉0.5%、葡萄糖0.8%、磷酸二氢钾0.0 5%、余量为水、PH7.0;通气量为1∶0.3~0.6,培养温度为30℃,时间为28小时;5.放线菌(抗病、减毒、刺激作物生长、促进作物增产、提高作物品质)菌群液体种子发酵步骤同1,其中不同之处在于1)种母活化将实验室保藏的放线菌种母,分别移至新配制的培养基的克氏瓶斜面上进行活化培养。种母活化用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PDA)组成按重量百分比计算20%马铃薯浸出液1000mL;蔗糖20g、琼脂18g,PH7.0,一个大气压20分钟灭菌;2)种子罐接种与培养通气量为1∶0.5,温度为28~30℃,培养时间为48小时,显微镜镜检时菌丝呈团网状,无污染,可供种子的发酵罐进一步扩大繁殖用;3)发酵罐接种与发酵培养通气搅拌培养,通气量为1∶0.3~0.5,温度为28~30℃,培养时间为24~48小时,出现菌丝着色变浅时为放罐标志,健壮,无污染,含活菌达到1亿/ml,即可作为固体发酵用的种子液E;本实施例采用的放线菌种子液发酵培养基最佳配方的重量组成为可溶性淀粉2%、硫酸镁0.05%、磷酸二氢钾0.05%、氯化钠0.05%、硝酸钾0.1%、余量为水、PH7.0;通气量为1∶0.3~0.5,培发酵培养,培养温度为28℃,时间为28小时;4)抑菌试验及其田间增产效果抑菌试验采用杯碟法。以海洋放线菌MB-97菌株对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拮抗试验)为例,实验操作过程为将病原菌菌悬液平皿涂匀,放上牛津杯,往小钢圈内滴入放线菌发酵滤液(或者放上4小块平皿培养菌块),培养3-5天后,小钢圈(菌块)周围出现明显抑菌圈,从而证明该菌株有抑菌作用。应用海洋放线菌MB-97生物制剂对重茬大豆防治效果的田间试验结果见表2。
表2.重茬大豆应用MB-97生物制剂的增产效果(黑龙江省853农场)

应用海洋放线菌MB-97生物制剂,对克服大豆连作障碍有显著效果,表现出大豆植株抗逆性强,大豆品质有所改善,土壤肥力提高等综合效果,经过大量田间试验,统计分析确定,可使重茬大豆增产13.9%以上;6.有益微生物菌群A固氮菌、B磷细菌、C硅酸盐细菌、D芽孢杆菌、E放线菌发酵种子液产品固体发酵操作步骤如下1)以农副产品产品下脚料、鸡粪、生活垃圾、泥碳等有机废弃物为原料,采用已知的有益微生物菌群液体发酵生产种子液,对原料两次大剂量接种,进行固体发酵;2)将上述1~5步骤所得高质量微生物菌群(A+B+C+D+E)分为两个组,I组(A+B+C)、II组(D+E)。原料基质中的含水量为必须在30~40%范围内。首先将微生物菌群II组(D+E)接入原料基质中,接种量为20~30%,含水量大约在60~70%范围内(以″手握成团,落地就散″无游离水渗出为适度),C∶N=20∶1~25∶1,PH7.6~7.2,翻拌均匀,在清洁环境中自然固体发酵,每天测定固体发酵温度2次,起始温度为20℃以上,随着固体发酵温度上升至70~80℃时,第一阶段升温阶段完成。第二阶段为分解阶段温度从70~80℃降至40℃时,需要翻动1~2次,将微生物菌群I组(A+B+C)接入到发酵物料中,接种量为15~20%,再(6~9天),PH保持7.2~6.8范围内,发酵到终点。
3)固体发酵结束后,将微生物有机肥料风干或烘干(烘干温度小于50℃),水份不超过15%,微生物有机肥料含活菌总数1亿个/克以上,经过粉碎、过筛、制粒、质检、包装制成微生物有机肥料商品;本实施例培养物料组成为原料100公斤,固氮菌5公斤∶磷细菌5公斤∶钾细菌5公斤∶芽孢杆菌10公斤∶放线菌20公斤。并且根据原料的不同填加不同的碳源和氮源(尿素、二料、豆饼渣、草粉等),(培养物料组成为,原料固氮菌∶磷细菌∶磷细菌∶芽孢杆菌∶放线菌=100∶5~10∶5~10∶5~10∶10~20∶15~20;原料的含水量应为30~40%)。
7、微生物有机肥固体发酵(以猪粪发酵为例)1)猪粪原料首先进行脱水处理,使含水量达到30~40%。
2)发酵料的配置及其发酵过程猪粪与碳源(稻草粉、玉米秸粉)、氮源(豆粕粉、鸡粪、马粪、骨粉)等添加料充分混合C∶N为20∶1~25∶1,然后将微生物菌群II组(D+E)接入原料基质中,接种量为20~30%,翻倒、自然发酵。发酵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①发酵初期碳水化合物分解期(矿化过程及其物质再循环)40~50℃,3~5天;②发酵中期纤维素分解期(矿化与腐植化过程及物质再循环)50~70℃,6~13天;③发酵后期木质素分解期50℃以下到常温,14~21天;发酵中后期大量进行纤维素木质素的分解,在矿化与腐植化过程中同时进行碳、氮循环,产生出大量的可被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吸收利用的营养物质,如可溶性的N、P、K、微量元素、腐植酸、糖类、氨基酸、酶类、植物生长素等等。待温度降至50℃左右,即发酵后期,将微生物菌群I组(A+B+C)接入到发酵物料中,接种量为15~20%3)以猪粪等农副产品废弃物为原料生产微生物有机肥料有关实验以猪粪等农副产品废弃物为原料生产微生物有机肥料时,添加不同量的碳源和氮源,对微生物有机肥料发酵过程中的温度、PH值、菌数、发酵时间及肥料质量等,都有较明显的影响,有关结果如下①添加稻草粉、豆粕粉对发酵过程中温度的影响添加不同量的稻草粉、豆粕粉,发酵过程中温度变化的结果如表3所示。
表3.稻草粉、豆粕粉对发酵过程中温度的影响


从表3结果可以看出,在发酵过程中添加不同量的稻草粉、豆粕粉,调整碳氮比,可以缩短发酵周期。
②添加稻草粉、豆粕粉对发酵过程中PH值的影响添加不同量的稻草粉、豆粕粉,对发酵过程中PH值变化的结果如表4所示。
表4.稻草粉、豆粕粉对发酵过程中PH值的影响

从表4结果可以看出,加入稻草粉、豆粕粉,对PH值有较大影响。
③添加稻草粉、豆粕粉对发酵过程中有关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添加稻草粉和豆粕粉对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种类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见表5。
表5.稻草粉、粕粉对发酵过程中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从表5的结果可以看出,在发酵过程中添加稻草粉、豆粕粉时,发酵产物中有益微生物数量增加,从而提高了微生物有机肥料产品质量。上述实验数据对于确定微生物有机肥生产工艺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微生物有机肥料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含量微生物有机肥料主要营养成分N+P2O5+K2O≥6.0%,N≥2.0%,P2O5≥2.0%,K2O≥2.0%,HA(腐植酸)≥15%,有机质≥36%,主要有效活菌数>1亿个/g,剂型可为粉状、粒状。
5)微生物有机肥料田间应用效果微生物有机肥料,在大豆、玉米、经济类作物上的应用效果试验,结果请见表6、表7、表8。
表6.微生物有机肥料对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影响*(黑龙江省850农场)

*对照为常规施肥,试验增施50公斤生物有机肥表7.微生物有机肥料对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黑龙江省850农场)

*对照为常规施肥,试验增施50公斤生物有机肥表8.微生物有机肥料在经济类作物上的增产效果*

*对照为常规施肥,试验增施50公斤生物有机肥从上述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微生物有机肥料对大豆、玉米、经济类作物的农艺性状和产量均具有影响,结果表明可使大豆增产13.3%,可使玉米增产15.6%,可使经济类作物平均增产14.8~20.4%;通过方差分析,差异极显著。并且使用方法简便,改良土壤效果明显,并能改善作物品质。
为提高产品质量,缩短生产周期,申请人还试用了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分离、纯化并鉴定的高活性微生物菌株(如棕色固氮菌Azotobacter vinelandii 230、硅酸盐胶质芽孢杆菌Bac.mucilaginosussilicas、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 289、Bac.thermophilus、Bac.stearothermophilus、海洋放线菌Streptomyces soseoflvus MB-97、海洋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 9912),其效果更好,已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和湖北等地实验应用。
权利要求
1.一种多功能微生物有机肥料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以农副产品下脚料、鸡粪、生活垃圾和/或泥碳废弃物为原料,采用固氮菌、磷细菌、钾细菌、芽孢杆菌、放线菌为有益微生物菌群,经液体发酵生产种子,对原料大剂量两次接种,第一次接入芽孢杆菌+放线菌,第二次接入固氮菌+磷细菌+钾细菌,进行固体发酵,得多功能微生物有机肥料。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性微生物有机肥料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固体发酵过程中,原料与微生物菌群种子液的重量/体积比例为,原料固氮菌∶磷细菌∶钾细菌∶芽孢杆菌∶放线菌=100∶5~10∶5~10∶5~10∶10~15∶15~20;所述原料的含水量应为30~40%;所述固氮菌种子液、磷细菌种子液、钾细菌种子液及芽孢杆菌种子液中每毫升的活菌数至少分别为8亿个,放线菌种子液中每毫升的活菌数至少为1亿个。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微生物有机肥料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料与微生物菌群种子液的重量/体积比例为,原料固氮菌∶磷细菌∶钾细菌∶芽孢杆菌∶放线菌=100∶5∶5∶5∶10∶20;原料的C∶N=20∶1~25∶1。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微生物有机肥料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氮菌种子液发酵培养基的重量组成为葡萄糖0.8~1.2%、硫酸镁0.01~0.05%、磷酸二氢钾0.01~0.05%、氯化钠0.01~0.05%、碳酸钙0.2~0.8%、硫酸钙0.01~0.03%、余量为水、PH7.0~7.2;通气量为1∶0.3~0.5,培养温度为28℃,时间为48小时。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微生物有机肥料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磷细菌种子液发酵培养基的重量组成为葡萄糖1~3%、硫酸镁0.01~0.06%、氯化钾0.01~0.06%、氯化钠0.01~0.06%、硫酸铵0.02~0.08%、碳酸钙0.2~0.6%、余量为水、PH7.0~7.2;通气量为1∶0.3~0.6,培养温度为28℃,时间为28小时。
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微生物有机肥料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钾细菌种子液发酵培养基的重量组成为蔗糖0.2~0.8%、硫酸镁0.02~0.08%、磷酸氢二钠0.1~0.5%、氯化钠0.01~0.05%、碳酸钙0.01~0.05%、余量为水、PH7.0~7.2;通气量为1∶0.3~0.6,培养温度为28℃,时间为28小时。
7.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微生物有机肥料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芽孢杆菌种子液发酵培养基的重量组成为玉米面0.5~1.0%、豆饼粉0.5~1.0%、葡萄糖0.3~0.8%、磷酸二氢钾0.01~0.06%、余量为水、PH6.8~7.2;通气量为1∶0.3~0.6,培养温度为30℃,时间为28小时。
8.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微生物有机肥料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线菌种子液发酵培养基的重量组成为可溶性淀粉1~3%、硫酸镁0.02~0.08%、磷酸二氢钾0.03~0.08%、氯化钠0.03~0.08%、硝酸钾0.1~0.5%%、余量为水;PH7.0~7.2;通气量为1∶0.3~0.5,发酵培养温度为28℃,时间为28小时。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有机肥料,具体的说是一种多功能微生物有机肥料的生产方法。以农副产品下脚料、鸡粪、生活垃圾、泥碳等废弃物为原料,采用已知的固氮菌、磷细菌、钾细菌、芽孢杆菌、放线菌等菌种为有益微生物菌群,经液体发酵生产种子,对原料大剂量两次接种进行固体发酵,得多功能微生物有机肥料。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操作工艺简单,生产周期短,成本低;产品功能全,质量高,应用效果好;对环境友好,易于推广;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一种高质量的微生物有机肥料产品。
文档编号C05F15/00GK1600750SQ0313407
公开日2005年3月30日 申请日期2003年9月26日 优先权日2003年9月26日
发明者薛德林, 胡江春, 马成新, 张俊, 王伟, 金国龙, 王书锦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