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嗅觉和视觉诱杀桔小实蝇的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4736阅读:6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利用嗅觉和视觉诱杀桔小实蝇的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害虫防治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利用嗅觉和视觉诱杀桔小实蝇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黄色粘板、固定于黄色粘板表面上的软管框,软管框由软管首尾相接形成一定形状的框;软管内填充植物果实提取物缓释膏剂,软管表面分布有释放孔,释放孔能将软管内的植物果实提取物缓释膏剂的气味释放到软管外;软管框内的黄色粘板表面设有果实形状喷图。本实用新型使用桔小实蝇嗜好寄主果实提取物膏剂作为其嗅觉引诱源,并同时与其视觉引诱源?果实形状喷图和黄色粘板相结合,引诱力强,诱杀效果持久,计数方便;可适用于桔小实蝇的雌雄成虫的物理诱杀,也可用于其潜在分布区域的入侵监测,同时在农业害虫防治中减少了化学药剂的使用并降低了成本,使用效果好。
【专利说明】
一种利用嗅觉和视觉诱杀桔小实蝇的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害虫防治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利用嗅觉和视觉诱杀桔小实蝇的装置。
【背景技术】
[0002]桔小实绳Bactroceradorsalis(Hendel)属双翅目Diptera,果实绳科Tephritidae,果实绳属BactroceraMacquart,是一种重要的检疫性果蔬害虫(汪兴鉴,1995)。该害虫为杂食性害虫,寄主范围广,可危害柑桔、番石榴、杨桃、芒果、香蕉、茄子、瓜类等40多科250多种水果和蔬菜(黄素青等,2005)。桔小实蝇繁殖力强、发育周期短、世代重叠,故可常年为害果蔬,在我国南方地区已使部分果蔬几乎绝收(梁光红等,2003)。在我国闽南地区,每年由于桔小实蝇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一般高达上亿元,而在台湾省的经济损失则高达40亿元以上(梁光红等,2005)。
[0003]目前,对桔小实蝇的防治主要是针对成虫的化学防治(Houetal.,2006)。然而,橘小实蝇是一种典型的蛀果类害虫,其幼虫长期潜伏于果实内取食,其成虫又具有很强的飞翔活动能力,致使普通的药剂喷洒防治很难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同时化学防治还有可能引起一些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胡黎华,2014)。利用诱剂诱杀橘小实蝇的防治方法,可以有效避免药剂喷洒方法存在的缺陷,在实蝇类害虫的防治领域应用广泛且效果显著。而番石榴是桔小实蝇的最嗜寄主之一,据付佑胜(2004)和颜振陆(2008)等的田间调查结果表明,番石榴果园的受害率普遍最高,一般为40 %?50 %,个别果园甚至高达80 %。本实验室在开展有关桔小实蝇防治研究工作过程中亦发现,其成熟果或腐烂果的果肉提取物,均对桔小实蝇雌、雄成虫具有很好的引诱效果,可以进一步作为其嗅觉引诱源加以开发利用(陈凯歌,2012)。
[0004]植食性昆虫的寄主选择过程由定位、识别和接受三个密不可分的环节构成。在定位阶段,昆虫首先远距离感受到寄主植物散发出的挥发性信息化合物,感受到寄主植物的存在,然后在视觉的介导下趋向寄主植物所处位置。目前,寄主植物提取物对植食性昆虫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已有较深入的认识和研究报道,有许多研究成果已开始进入实际应用。因此,将植食性昆虫嗅觉和视觉等引诱源复合的诱杀方法及装置将在未来的农业害虫防治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目前在桔小实蝇的防治工作中还缺少此类专门用于防治桔小实蝇的方法及装置。

【发明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利用嗅觉和视觉诱杀桔小实蝇的装置。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0007]—种利用嗅觉和视觉诱杀桔小实蝇的装置,包括黄色粘板、固定于黄色粘板表面上的软管框,软管框由软管首尾相接形成一定形状的框;软管内填充植物果实提取物缓释膏剂,软管表面分布有释放孔,释放孔能将软管内的植物果实提取物缓释膏剂的气味释放到软管外;软管框内的黄色粘板表面设有果实形状喷图。
[0008]本实用新型中的黄色粘板是一种长方形黄色塑料板,并在黄色塑料板的表面设置有粘液。
[0009]优选地,本实用新型中的所述软管框的形状为圆环形。
[0010]优选地,本实用新型中的所述软管为硅胶软管,软管的直径为4?6_。
[0011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中的所述释放孔的孔径为0.2?0.4_。
[0012]优选地,本实用新型中的果实形状喷图为圆形的绿色果实形状喷图,如绿色番石榴形状喷图。
[0013]所述植物果实提取物缓释膏剂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各组分:番石榴果实提取物10?12份,山梨酸钾I?2份,羟丙基甲基纤维素I?2份,甘油15?20份,白凡士林65?75份。
[0014]优选地,所述番石榴果实提取物为番石榴成熟果实或腐烂果实的提取物。
[0015]优选地,可以使用大头针将软管框固定于黄色粘板表面上。
[0016]优选的,所述黄色粘板上设有固定孔,固定孔上穿上挂绳可以将黄色粘板挂在高处,如树枝上,便于诱杀桔小实蝇。
[0017]优选的,所述软管首尾相接的方式是将软管的一端塞进软管的另一端口,或者将软管的两端用绳子或铁丝捆绑。
[0018]—种诱杀桔小实蝇的方法,使用本实用新型所述装置,该装置将嗅觉引诱源和视觉引诱源相结合诱杀桔小实蝇,其中嗅觉引诱源为植物源提取物的缓释膏剂,视觉引诱源为果实形状喷图和粘板。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0]首先,本实用新型采用农业害虫最嗜寄主植物提取物缓释膏剂作为嗅觉引诱源,诱杀效果更持久,且所需材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容易取得;其次,本实用新型创造性的将植物源果实提取物制成缓释膏剂,并同时与农业害虫的视觉引诱源相结合,其引诱能力更强;再次,本实用新型采用物理诱杀,而非化学农药杀虫,可以达到减少化学农药使用的效果,并进一步降低农业害虫的抗药性风险。
【附图说明】
一种利用嗅觉和视觉诱杀桔小实蝇的装置的制造方法附图
[0021]图1为一种利用嗅觉和视觉诱杀桔小实蝇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I为黄色粘板,2为软管框;3为释放孔;4为果实形状喷图;5为大头针;6为固定孔。
[0022]图2为本实用新型装置和普通黄板诱杀桔小实蝇成虫的比较分析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出进一步地详细阐述,所述实施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试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所使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为可从商业途径得到的试剂和材料。
[0024]实施例1
[0025]装置的构建:如图1所示,一种利用嗅觉和视觉诱杀桔小实蝇的装置,包括黄色粘板(I)、固定于黄色粘板表面上的软管框(2),软管框由软管首尾相接形成一定形状的框;软管内填充植物果实提取物缓释膏剂,软管表面分布有释放孔(3),释放孔(3)能将软管内的植物果实提取物缓释膏剂的气味释放到软管外;软管框内的黄色粘板表面设有果实形状喷图⑷。
[0026]所述植物果实提取物缓释膏剂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各组分:番石榴果实提取物10?12份、苯甲酸钠I?2份、羟丙基甲基纤维素I?2份、甘油15?20份、白凡士林65?75份。所述番石榴果实提取物为番石榴成熟果实或腐烂果实的提取物。
[0027]所述的黄色粘板(I)的长度为200mm,宽度为150mm;软管框(2)的形状为圆环形,其直径为80mm。软管框(2)由软管首尾相接形成,软管首尾相接的方式是将软管的一端塞进软管的另一端口,或者将软管的两端用绳子或铁丝捆绑。如果是将软管的两端用绳子或铁丝捆绑,软管两端向下,以防止雨水冲刷。软管为硅胶软管,软管的直径为4?6mm,更优选为5mm ο
[0028]果实形状喷图(4)为圆形的绿色果实形状喷图,如绿色番石榴形状喷图。
[0029]释放孔(3)的孔径为0.2?0.4mm。
[0030]本实用新型中的黄色粘板(I)是一种长方形黄色塑料板,并在黄色塑料板的表面设置有粘液。
[0031]可以使用大头针(6)将软管框(2)固定于黄色粘板(I)表面上。
[0032]所述黄色粘板上设有固定孔,固定孔上穿上挂绳可以将黄色粘板挂在高处,如树枝上,便于诱杀桔小实蝇。
[0033]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装置诱杀桔小实蝇的过程:软管内的植物果实提取物缓释膏剂通过释放孔(3)缓慢释放出的番石榴果实提取物挥发物,可以作为嗅觉引诱源诱集远处的桔小实蝇成虫靠近黄色粘板(I);当远处的桔小实蝇成虫靠近黄色粘板(I)后,绿色圆形果实形状喷图(4)和黄色粘板(I)可以对桔小实蝇成虫起到进一步的视觉诱集作用,引诱桔小实蝇成虫到达黄色粘板(I),从而达到集中诱杀大量桔小实蝇成虫的效果。
[0034]分别应用本实用新型装置和普通黄板诱杀桔小实蝇成虫的比较分析结果如下图2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在0.5、1、2、4和6h时,本实用新型设计的装置对桔小实蝇成虫的诱杀效果均极显著优于普通黄板对桔小实蝇成虫的诱杀效果。
【主权项】
1.一种利用嗅觉和视觉诱杀桔小实蝇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黄色粘板、固定于黄色粘板表面上的软管框,软管框由软管首尾相接形成一定形状的框;软管内填充植物果实提取物缓释膏剂,软管表面分布有释放孔,释放孔能将软管内的植物果实提取物缓释膏剂的气味释放到软管外;软管框内的黄色粘板表面设有果实形状喷图。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框的形状为圆环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为硅胶软管,软管的直径为4?6mm ο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释放孔的孔径为0.2?0.4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使用大头针将软管框固定于黄色粘板表面上。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首尾相接的方式是将软管的一端塞进软管的另一端口,或者将软管的两端用绳子或铁丝捆绑。
【文档编号】A01M1/02GK205695184SQ201620196977
【公开日】2016年11月23日
【申请日】2016年3月15日
【发明人】王华堂, 曾鑫年, 李智伟, 陈慧玲, 李超峰
【申请人】华南农业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