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鼠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007阅读:76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捕鼠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除害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捕鼠装置。
背景技术
老鼠是我们生活中的一大敌害,人类为了消灭鼠类,发明了多种多样的捕鼠器和灭鼠药,虽然这些器具能起到捕鼠除害的效果,但有的使用起来较麻烦,有的使用不当还会给人类或其它动物造成伤害,且鼠药也会误伤小猫、小狗、小孩子,甚至会造成生命危险。目前市面上常见的是一种鼠夹,主要利用弹簧的力量将老鼠夹住,初用时效果还好,时间长了鼠夹上会留有血迹及鼠味,捕鼠效果就下降。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捕鼠装置,它根据老鼠喜欢钻洞的习性,利用诱饵将老鼠诱入,从而捕捉老鼠。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捕鼠装置由壳体、可活动针网、取物门洞、挡条等部件联接构成,在壳体的内通道之间安有可向内单向开启的针网,针网由若干根钢针排列而成,每一根钢针上端都固定联接在固定轴上,针网整体斜置在一两端联接于壳体内壁上的挡条上,使针网向内倾斜并与水平面形成40~60°的倾角,尖锐的针网下端距底面5~15mm,壳体顶板上开有取物门。
所述壳体可是一端或两端设进口的长方体或圆柱体结构。
所述的可单向活动的针网也可制作成和圆柱体壳体内壁匹配的喇叭形,前大后小的喇叭形针网其大端通过圆环形固定轴联接在壳体上,小端为尖锐的针尖,指向内的圆环形针尖形成自由端。
上述多个相同结构的单向开启针网在壳体内沿前进方向间隔设置;针网上的钢针相互间距为5~15mm。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长方形捕鼠装置示意图。
图2是图1的正面剖视图。
图3是图1中的针网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圆柱形捕鼠装置示意图。
图5是图4的正面剖视图。
图6是图4中的喇叭形针网投影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及其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附图及其实施例。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捕鼠装置,由壳体1、悬挂式可活动针网2、固定针网的轴4、取物门3、挡条5等部件联接构成,壳体外形可制造成长方形、圆柱形或其它几何形状,可采用塑料、木材制作。壳体两端开口,在壳体内壁的顶端安装一固定在两壁上的轴4,在轴上悬挂安装由单个钢针6排列而成的可活动性针网,针网钢针不相连,每根可自由活动,相互间隔5-15mm。针网整体斜置在一两端联接于壳体内壁的挡条5上,使针网向内倾斜并与水平面形成40~60°的倾角,这样针网就只可向壳内开启;根据来鼠大小,只要鼠头伸入针网,当老鼠想后退,针尖锋利如刀子,迫使老鼠只能向前钻而不能后退。针网由于其自身重力作用立即自动关闭,后面来鼠,针网门同样往复运行,能够多只捕捉老鼠。壳体中间的上方有取物门,当捕到老鼠时,打开取物门,提取老鼠;并可从该取物门投放诱饵;壳体内的单向可活动性针网,也可制作成喇叭形状,即进口大,出口小,这样才能保证进入壳内的老鼠无法返回逃跑,为增加防逃效果,小端为钢针尖,针尖指向壳内并形成自由端,制作时要求所有钢针尖均向小端环心方向倾斜,角度均相同,而将喇叭形大端固定在壳体上。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两种不同结构,其性能作用一致,在组装时既可将两个同时装在一个外壳体内作为一种捕鼠装置,又可两种单独配套使用,定型生产。本装置使用方便,性能安全可靠,制造简单,效果好、成本低,适用于城乡的宾馆、酒店、厨房、粮仓、库房等地及广大农村地区。
权利要求1.一种捕鼠装置,由壳体、可活动针网、取物门洞、挡条等部件联接构成,其特征在于在壳体内安有可向内单向开启的针网,针网由若干根钢针排列而成,每一根钢针上端都固定联接在一固定轴上,针网整体斜置在一两端联接于壳体内壁上的挡条上,使针网向内倾斜并与水平面形成40~60°的倾角,尖锐的针网下端距底面5~15mm,壳体顶板上开有取物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壳体可是一端或两端设进口的长方体或圆柱体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可单向活动的针网也可制作成和圆柱体壳体内壁匹配的喇叭形,前大后小的喇叭形针网其大端通过圆环形固定轴联接在壳体上,小端为尖锐的针尖,指向内的圆环形针尖形成自由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相同结构的单向开启针网在壳体内沿前进方向间隔设置,针网上的钢针相互间距为5~15mm。
专利摘要一种捕鼠装置,它根据老鼠喜欢钻洞的习性,利用诱饵将老鼠诱入,从而捕捉老鼠,在壳体的内通道之间有可向内单向开启的针网,针网整体斜置在一两端联接于壳体内壁上的挡条上,使针网向内倾斜并与水平面形成40°~60°的倾角,尖锐的针网下端距底面5~15mm,壳体顶板上开有取物门,本装置使用方便,性能安全可靠,制造简单,效果好、成本低,适用于城乡的宾馆、酒店、厨房、粮仓、库房等地及广大农村地区。
文档编号A01M23/08GK2671350SQ200320104698

公开日2005年1月19日 申请日期2003年12月24日 优先权日2003年12月24日
发明者李登奎 申请人:李登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