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鼠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238阅读:2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捕鼠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捕鼠器。
背景技术
现有公知的捕鼠器是在由金属丝网形成的盒子上设置由闸板(shutter)开闭的入口,与该盒子内诱饵悬着部连动连接的结合部结合地将所述闸板保持在入口敞开的状态下,当老鼠吃食上述诱饵悬着部的诱饵时,闸板的结合放开由弹簧力使闸板的结合下降,封闭入口,捕获老鼠。
此外另一种公知的捕鼠方式是在平板状厚纸上面涂布粘附剂,所述粘附剂向上,将所述平板设置在老鼠通过的场所,当老鼠通过上述粘附剂时,与所述粘附剂接触而被捕获。
但是上述前者捕鼠器非常大,搬送和存储不方便,而且处理被捕获的老鼠时感觉很不好,存在老鼠进行抵抗的问题。
而且老鼠的学习能力高,一旦一只老鼠被捕获,由于在金属丝上留下老鼠气味,则难以再捕获第二只老鼠。
由于老鼠的手足和腹部的毛与上述后一种捕鼠器接触,附着力小,而且,被俘获的老鼠完全暴露,在处理老鼠时感觉很不好,老鼠的抵抗大。
本发明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已经提出一种结构简单、价格低廉的捕鼠器,在开启了拥有弹力的半体左右侧板部的结合保持状态下,一旦老鼠登上载置诱饵部件,在其重力作用下限制器转动,一个侧板部的结合脱落,两个侧板部在自身所拥有的弹力作用下被关闭,老鼠被牢固地附着在配置在本体内的粘附板上,同时由两侧板的弹簧力牢固地夹持老鼠,利用高的捕获能力,老鼠不能逃逸,可以可靠地捕获,可以被紧凑地存储、搬运和保管,而且被捕获的老鼠被包裹在粘附板内,不能抵抗,可以进行丢弃处理。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3-18950号但是,即使在上述捕鼠器中,被设置在由顶板部和左右侧板部组成的本体内的粘附板只有一个,由于从本体开口部两侧突出地构成,尺寸必然很长,本体内装卸操作也就是将粘附板嵌入本体内部或将粘附板从本体内拔出操作难以进行,使用上不太顺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消除上述缺陷的捕鼠器,由两个一对分离地构成粘附板,从本体两侧分别进行粘附板地装卸操作,使装卸操作容易,使用顺手。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本发明第一方面中,本发明的捕鼠器包括由弹性板材制成的顶板部和左右侧板部组成的本体,所述左右侧板从该顶板部左右两端对向向下方垂设,利用自身弹性相对闭合夹持和捕获老鼠;一端被自由转动地铰接在上述本体一个侧板部下端,且在另一端设置结合突起的底板;从中央稍向后的部位沿上下可自由转动地铰接在上述底板上,且一端向本体内倾斜上升并在另一端设置了对抗自身弹力而敞开地与底板结合突起结合的本体侧板部下端的接触承受部的结合解除杆;被设置在结合解除杆内端上部的载置诱饵工具以及沿上述本体的顶板部和两侧板部的内面装卸自由地被收容配置的粘附板,上述本体内面中央设置板限制器,上述粘附板由两个一对粘附板片分离地构成,分别从上述本体开口两侧将所述粘附板片插入本体内部直至与所述板限制器接触位置为止而被收容设置在本体内部。
此外在本发明第二方面中,分别在设置在上述本体顶板部上的板限制器的两侧设置结合突起,分别在两个一对粘附板片对应部上设置与上述结合突起结合的孔。
此外在本发明第三方面中,由顶板部和侧板部构成上述粘附板片,所述侧板部从该顶板部左右两端对向垂设且通过折线与上述顶板部相连,在两侧板部内面下方涂布捕获老鼠用的粘附剂。
本发明一方面在收容配置上述粘附板的本体内面中央设置板限制器,由于由从上述本体开口两端嵌入直至与板限制器接触为止位置的两个一对粘附板片分离组成上述粘附板,将粘附板嵌入上述本体内部或从本体内部拔出粘附板片都非常容易,便于使用。此外,两侧粘附板片中一个捕获老鼠时,另一个粘附板片可以保留被再次使用,非常经济。
而且,通过使在各粘附板片的顶板部上开口的孔与突设在本体顶板部内侧上的结合突起结合,相对于本体更容易确定各粘附板片的位置,一旦被结合,各粘附板片不能从本体上离开或脱落。
通过在各个粘附板片的两侧板部内面下方涂布粘附剂,除了不阻碍捕获之外,粘附剂的涂布作业容易,可以减少粘附剂的涂布量,可以降低成本。


图1是符合本发明的捕鼠器使用时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相同的捕鼠器在组装时的侧视图;图3是相同的捕鼠器的正视图;图4是使用上述捕鼠器的关键部位时的立体图;图5是粘附板展开时的内面图;图6是俘获老鼠时的正视图;图7是不使用时的整体正视图;图8是其它示例本体的分解立体图。
符号说明1本体;2底板;2b结合突起;3结合解除杆;3d接触承受部;4载置诱饵的工具;5粘附板;5a粘附板片;5b孔;5c顶板部;5d侧板部;5e弯折线;5f粘附剂;6顶板部;7、8侧板部;9(9a,9b)板限制器。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文结合附图详细介绍实施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图1是符合本发明的捕鼠器使用时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相同的捕鼠器在组装时的侧视图,图3是相同的捕鼠器的正视图,图4是使用上述捕鼠器时关键部位的立体图,图5是粘附板展开时的内面图,图6是俘获老鼠时的正视图,图7是不使用时的整体正视图,图8是其它示例本体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1所示,符合本发明的捕鼠器由作为主要部件的本体1、底板2、结合解除杆3、载置诱饵的工具4以及粘附板5构成。
上述本体1具有下述结构。
如图1~3所示,由塑料板或金属板等具有弹簧性(弹性)的板状材料形成由顶板部6、从顶板部6左右两端向下方相对突设的左右侧板部7、8组成的本体1,前后两面和底面作为各个开口被一体形成。
通常(不使用时)如图7所示,上述两侧侧板部7、8由本体1所具有的弹力而向内侧相对地闭合,两侧板部7、8下端保持相互对接状态。也就是,两侧侧板部7、8由自身的弹力向内侧相对倾斜,保持正面为大致V字形形状。
当构成粘附板5的两个一对粘附板片5a分别从两侧开口部嵌入时,使两个粘附板片5a的前端几乎在侧板部7、8的内面中央对接地确定位置用的板限制器9从内侧突出地设置在述两个侧板部7、8的内面中央上。
如图1所示,板限制器9在本体1的顶板部6和左右两侧板部7、8的内面的中央部上延伸规定长度,并被设置在同一条线上。也就是设置在顶板部6中央部的横向上的板限制器9a由与两侧粘附板片5a的两个前端接触的断面为四角形的细杆部件形成,设置在两侧板部7、8中央部的纵向上的板限制器9b由配设有槽部9c的断面为T字形的部件形成,两侧粘附板片5a的两个前端嵌入所述槽部9c内。
但是,左右侧板部7、8的板限制器9b的结构并不限于上述断面为T字形结构的部件,也可以采用与顶板部6的板限制器9a相同的细杆部件形成。如果在左右两侧板部7、8中央部上具有板限制器9b,就不一定必须需要顶板部6的板限制器9a。
而且,顶板部6的板限制器9a的两侧内面上,如图1和7所示,设置用于确定粘附板片5a的位置的结合突出部9d。当粘附板片5a从本体1的开口部两侧嵌入到与板限制器9a、9b接触位置时,结合突出部9d与开设在粘附板片5a相应部位上的孔5b拆卸自由地结合。虽然如图所示,结合突出部9d被形成为三角形,但是毫无疑问,也可以是四角形等。而且如图2所示,结合突出部9d的底面被形成为向着中央部逐渐增高的锥形,因而,各个粘附板片5a的前端可以顺利地嵌入。
与粘附板片5a的左右两端部拆卸自由地结合的导向槽部7a、8a被形成在上述两个侧板部7、8的下端内侧上,从正面上看,所述导向槽部7a、8a大致是U形,在两个侧板部7、8的下端中央,分别相对地形成小的切口7b和大的切口8b。而且,在上述两个侧板部7、8的下部外侧两端上分别设置开操作用的把手7c、8c。
上述底板2具有下述结构。
如图1、3和4所示,底板2的前后方向宽度狭窄,左右方向长度被形成的比本体1的左右侧板部7、8处于垂直状态下左右侧板部7、8之间的尺寸大。
而且上述底板2,支轴2a被突设在上述底板2一端(图中左端)两侧上,轴承7d被突设在上述本体1中一方的侧板部7的切口7b两侧上。通过将支轴2a插入设置在轴承7d上的孔内,底板2可转动自由地支撑在本体1的侧板部7下端。
从两侧向上方突出到规定高度的结合突起2b彼此相对地设置在上述底板2另一侧的端部附近。而且,在图中,2c是上述结合解除杆3的轴承,按规定的间隔被设置在结合突起2b内侧上。
上述结合解除杆3具有下述结构。
如图1、3和4所示,从正面上看,结合解除杆3被形成为逆向ヘ字形,支轴3a被突设在折曲部两侧上。因而,通过将支轴3a插入被设置在上述底板2的轴承2c上的孔内,结合解除杆3以所述折曲部为支点沿上下方向自由转动地被支撑。
而且,结合解除杆3的一端(图中左端)3b在使用时被形成的向本体1的内部中央倾斜上升,另一端(图中右端)3c形成从下侧承载对抗自身所拥有的弹力而对向敞开地与底板2的结合突起2b结合的本体1的侧板部8下端的接触承受部3d。
也就是在结合解除杆3的一端3b倾斜上升使用时,侧板部8的下端被结合在底板2的结合突起2b上,当向下压一端3b时,另一端3c上升,通过向上推压侧板部8的下端,解除与底板2的结合突起2b的结合,采用这种方式,接触承受部3d被形成在结合解除杆3的另一端3c上。
而且,本体1的侧板部8的结合板3e向上方突出地被形成在结合解除杆3的接触承受部3d外端上,操作用薄片3f被突设在结合板3e的外面。结合板3e位于被设置在侧板部8的下端中央的切口8b外侧。
上述载置诱饵的工具4具有下述结构。
如图3和4所示,载置诱饵的工具4由利用短支柱4b而被设置在结合接触杆3一端3b上面的柔软网状皿体4a构成。而且,载置诱饵的工具4并不局限于上述结构,例如也可以由橡胶制的皿体或棒状体等构成。
上述粘附板5具有下述结构。
如图1、2和5所示,粘附板5被分开构成为从本体1两侧开口部沿着本体1顶板部6和两侧板部7、8的内面拆卸自如地嵌入到与板限制器9接触位置为止、且形状相同、尺寸相同的两个一对粘附板片5a、5a。
也就是,各个粘附板片5a通过弯折线5e连设与本体1对应的顶板部5c和两侧板部5d而被构成,将图5所示展开状态的粘附板片5a如图1所示那样向内侧大致弯折直角,沿本体1内而被嵌入本体1内。此时,如图2所示,两个粘附板片5a的后端分别被形成的从本体1开口两端部突出规定长度。
而且,将捕鼠用粘附剂5f涂布在各个粘附板片5a的内面上。粘附剂5f也可以被涂布在粘附板片5a的整个内面上,也可以被涂布在粘附板片5a的一部分内面上。例如,即使仅将粘附剂5f涂布在两侧板部5d的内面下方,也不阻碍捕获老鼠a。
而且,在各个粘附板片5a的顶板部5c上开设与上述设置在本体1顶板部6上的结合突出部9d结合的孔5b,同时在各个粘附板片5a的一个侧板部5d的前端下方,形成切口5g,从而在插入本体1内部时,不阻碍底板2和结合解除杆3各个各部件。
在图8中,附图标记10表示由被嵌合在本体1上部的弹性板组成的推压工具,其包括与本体1的顶板部5c接触的上板10a、与左侧侧板部3d接触的侧板10b,被形成大致コ字形。当本体1的弹性弱时,可以将推压工具嵌合在本体1的上部,进行增强。而且,为了提高推压工具10的强度,如图所示。也可以使左右侧板10b保持稍微向内倾斜的折曲状态。
下文介绍本发明的使用工序。
符合本发明的捕鼠器在不使用时,本体1的左右侧板部7、8利用自身的弹力保持闭合状态,也就是左右侧板部7、8的下端接触,保持正面大致为V字形形状。
在使用符合本发明的捕鼠器时,通过手动,使左右侧板部7、8对抗自身所拥有的弹力向外侧对称地展开。一个侧板部的下端结合在底板2上面的两个一对结合突起上,保持两侧板部7、8大致垂直。因而,保持本体1处于前后两面敞开状态。在此状态下,从上述两侧板的前后开口部分别将构成粘附板5的两个一对粘附板片5a嵌入到与设置在本体内面上的板限制器9接触的位置。
象上述那样沿本体1的内面将一对粘附板片5a分别配置在使其前端几乎接触的规定位置上后,向载置诱饵的工具4内放置老鼠a喜好的诱饵,将捕鼠器放置在老鼠通过的场所内。
当老鼠a发现诱饵,从本体1的前面或后面开口部进入本体1内,一旦老鼠乘在载置诱饵的工具4上,通过老鼠的重力,载置诱饵的工具4下降,结合解除杆3转动,由于其内端3b下降,另一端3c的接触承受部3d上升,向上推本体1的侧板部8,该侧板部8下端从结合突起2b上脱落。因而,两侧板部7、8由于其弹性而相对闭合,从左右两侧由粘附板片5a粘附老鼠a,从左右两侧强力地夹持老鼠a而捕获老鼠。
然后,虽然从本体1两侧开口部分别沿相反方向拔出粘附板片5a,但是老鼠a位于本体1中央或靠粘附板片5a一侧地将粘附板片5a拔出,被丢弃处理。此时,由于老鼠a被包裹在粘附板片5a内,根本看不到老鼠a,而且可以手不接触老鼠进行作业。
权利要求
1.一种捕鼠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弹性板材制成的顶板部和左右侧板部组成的本体,所述左右侧板从该顶板部左右两端对向向下方垂设,利用自身弹性相对闭合,夹持和捕获老鼠;一端被自由转动地铰接在上述本体一个侧板部下端,且在另一端设置结合突起的底板;从中央稍向后的部位沿上下可自由转动地铰接在上述底板上,一端向本体内倾斜上升,另一端设置了接触承受部的结合解除杆,所述接触承受部可以向上推对抗自身弹力而敞开地与上述底板的结合突起结合的本体侧板部的下端;被设置在结合解除杆内端上部的载置诱饵工具以及沿上述本体的顶板部和两侧板部的内面装卸自由地被收容配置的粘附板,其特征在于上述本体内面中央设置板限制器,上述粘附板由两个一对粘附板片分离地构成,分别从上述本体开口两侧将所述粘附板片插入本体内部直至与所述板限制器接触位置为止而被收容设置在本体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捕鼠器,其特征在于分别在设置在上述本体顶板部上的板限制器的两侧设置结合突起,分别在两个一对粘附板片对应部上设置与上述结合突起结合的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捕鼠器,其特征在于由顶板部和侧板部构成上述粘附板片,所述侧板部从该顶板部左右两端对向垂设且通过折线与上述顶板部相连,在两侧板部内面下方涂布捕获老鼠用的粘附剂。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相对于本体装卸操作粘附板使用方便的捕鼠器。其包括由弹性板材制成的顶板部和左右侧板部组成的本体(1)、一端被自由转动地铰接在本体一个侧板部下端且在另一端设置结合突起(2b)的底板(2)、自由转动地铰接在底板上且一端向本体内倾斜上升,并在另一端设置了对抗自身弹力而敞开地与底板结合突起结合的本体侧板部下端的接触承受部(3d)的结合解除杆(3)、被设置在结合解除杆内端上的载置诱饵工具(4)以及沿上述本体的内面装卸自由地被收容的粘附板(5),在本体内面中央设置了板限制器(9),粘附板由两个一对粘附板片(5a)构成,各个粘附板片(5a)从上述本体开口两侧嵌入直至与板限制器(9)接触为止而被收容在本体内。
文档编号A01M23/16GK1672511SQ20041007806
公开日2005年9月28日 申请日期2004年9月20日 优先权日2004年3月26日
发明者甲斐野弘 申请人:甲斐野弘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