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动力两用打谷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470阅读:329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人力、动力两用打谷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田间地头使用的打谷机,具体说是人力、动力两用打谷机。
背景技术
农民在田间地头作业的简单打谷机主要分为人力打谷机和动力打谷机两种,大体的结构和功能都差不多,人力打谷机通过脚踏控制传动机构驱动脱粒滚筒旋转打谷,而动力打谷机的脱粒滚筒旋转是由电动机或柴油机带动的动力装置直接驱动。在动力打谷机的动力装置无法工作的特殊情况下,往往需要配备着人力打谷机以继续进行不间断的打谷工作,因而造成打谷机的多余闲置和增加农民的经济负担。为此有人公开了一种人力、动力两用打谷机,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号为91219592.4。
这种将人力、动力两种功能合二为一的人力、动力两用打谷机的人力、动力转换是在脱粒滚筒轴端上完成的人力、动力两用打谷机人力驱动装置由与脱粒滚筒轴端固联的从动齿轮、与从动齿轮相啮合的主动齿轮、与主动齿轮偏心铰联的脚踏连杆传动机构组成,当需要动力驱动时,拆除脚踏连杆传动机构,在从动齿轮向外的脱粒滚筒轴端上直接固装上动力驱动轮,动力驱动轮通过皮带与动力装置连接,脱粒滚筒旋转时,从动齿轮与主动齿轮没有脱离联系继续啮合转动。为了便于打脱下来的谷粒、禾草等杂物得以清理和分选,所述人力、动力两用打谷机脱粒滚筒另一轴端连接有振动传递机构,谷箱下方还设置了谷粒振动分选筛,谷粒振动分选筛一端固定铰装,另一端斜向下方与振动传递机构连接,实现了谷粒振动分选筛绕铰装点的上下摆动振动,谷粒振动分选筛上有一层筛网,振动过程中谷粒通过筛网落入收集箱中,其它的禾草杂物通过倾斜的谷粒振动分选筛向其它的地方排放。
所述人力、动力两用打谷机较好的完成了人力打谷机和动力打谷机的组合,给农民的打谷作业带来了方便。但在使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其一是从动齿轮与主动齿轮不方便拆卸,以至于用动力装置驱动时从动齿轮与主动齿轮还在啮合转动,不仅不安全,还浪费了机械动力,产生了多余的噪音;另外谷粒振动分选筛对于谷粒、禾草等杂物的振动不一致,离谷粒振动分选筛固定铰装端近的振动幅度小,离谷粒振动分选筛固定铰装端远的振动幅度大,谷粒的筛选不充分,以至于有些谷粒混在禾草等杂物中被排除。
(三)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人力、动力两用打谷机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也是提供了一种人力、动力转换方便、运动机构无干涉,谷粒脱净率更高的人力、动力两用打谷机。
能实现上述目的的人力、动力两用打谷机,包括有脱粒滚筒,脱粒滚筒一侧轴端与人力传动机构连接,脱粒滚筒另一侧的轴端与振动传递机构连接,振动传递机构与脱粒滚筒下方的谷粒分选装置连接,所不同的是在人力、动力转换时,将人力传动机构方便地从脱粒滚筒的轴端上卸除后,再与动力装置的动力驱动轮连接,避免了人力传动机构对动力驱动的干涉;同时谷粒分选装置为入口带筛网且底部设有出料口的谷箱,而且谷箱的振动方式为前后往复振动,活动的谷箱是传统固定谷箱与谷粒振动分选筛的联合体,有效的简化了结构,强化了功能,谷箱整体式的前后往复振动,筛网上的谷粒、禾草等杂物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分选。
振动传递机构中以曲柄摇杆机构较为常用,要将脱粒滚筒轴的旋转运动转换成谷箱的前后往复振动,则最简单的曲柄摇杆机由曲柄、连杆和摇杆组成,曲柄的一端与脱粒滚筒轴端固联,摇杆的一端固定铰装,曲柄的另一端、连杆的两端和摇杆的另一端依次铰联,摇杆直接或间接与谷箱铰装。如此结构下摇杆已经实现了绕一端铰联点的摆动,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推动谷箱前后往复运动,快速的前后往复运动形成振动,前后往复振动的最好形式为水平前后往复振动,此时的谷箱由四根等长的连杆组成的平行四边形机构悬挂支撑在脱粒滚筒的下方。
所述动力装置为由固装的电动机或柴油机带动的传动机构,最简单的传动机构是由电动机或柴油机输出端上固装的动力输出传动轮、脱粒滚筒轴端的动力驱动轮和与两者连接的皮带构成,电动机或柴油机的转速往往大于脱粒滚筒的转速,因此传动机构要有降速功能,以动力驱动轮的直径大于动力输出传动轮的直径来实现。
所述人力传动机构有多种,较为简单的结构包括与脱粒滚筒轴端方便固联的从动齿轮、与从动齿轮相啮合的主动齿轮、与主动齿轮偏心铰联的脚踏摇杆传动机构,踏板摇杆传动机构动力有限,无法直接提供给脱粒滚筒较高的转速,因此人力传动机构中要有增速功能,以主动齿轮的直径大于从动齿轮的直径来实现。踏板摇杆传动机构实际上也是一种曲柄摇杆机构的反动作形式,它的一种简单形式包括杆部铰联的脚踏摇杆和连接支杆,连接支杆的一端与主动齿轮偏心铰联,主动齿轮即相当于曲柄摇杆机构中的曲柄,连接支杆的另一端与脚踏摇杆的一端铰联,踏板安装在脚踏摇杆的另一端,踩动踏板使脚踏摇杆另一端摆动带动连接支杆,一头偏心饺联的连接支杆最后带动主动齿轮旋转,主动齿轮的旋转惯性通过踏板摇杆传动机构反传递,使脚踏摇杆恢复踩动力矩,实现脚踏摇杆连续对主动齿轮的驱动,主动齿轮带动啮合的从动齿轮最终驱使脱粒滚筒的旋转,脱粒滚筒的旋转速度由脚踏摇杆的运动频率决定。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1、本实用新型人力、动力两用打谷机能实现人力、动力之间的快速拆换,两者之间无任何传动关系上的干涉之处。
2、本实用新型人力、动力两用打谷机将传统固定谷箱与振动分选筛合二为一,并且将合并的谷箱设置成前后往复运动的振动方式,简化了结构,提高了筛净率。
3、本实用新型人力、动力两用打谷机往复振动的谷箱由曲柄摇杆结构带动,结构简单,运动方式可靠。
4、本实用新型人力、动力两用打谷机的脚踏连杆传动机构采用了与主动大齿轮偏心的铰联方法,操纵灵活省力。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实施方式中另一侧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脱粒滚筒12被由两端的轴承座旋转支撑在机架13的顶部,脱粒滚筒12周围挡罩15面向机架13的正面有喂谷入口。脱粒滚筒12正下方的谷箱6被四根等长连杆组成的平行四边形机构悬吊在机架13上,谷箱6可在机架13正面方向前后运动,谷箱6的上端入口处隔着一层筛网7,谷箱6倒锥状的底部设有出料口8。
如图1所示的人力传动机构由与脱粒滚筒12轴端固联的从动齿轮14、与从动齿轮14相啮合的主动齿轮11、与主动齿轮偏心铰联的脚踏摇杆传动机构组成,脚踏摇杆传动机构又由脚踏摇杆10和连接支杆9构成,脚踏摇杆10的杆部铰联在机架13正面下方,脚踏摇杆10的左端置于机架13外,脚踏摇杆10的右端置于机架13内处于脱粒滚筒12中心的正面偏下方,连接支杆9的上端与主动齿轮11偏心铰联,连接支杆9的下端与脚踏摇杆10的右端铰联,连接支杆9的下端与脚踏摇杆10的右端的连线与垂直线成一定的夹角,踏板安装在脚踏摇杆10的左端。机架13的这一侧面的下方、连接支杆9的前方还设有电动机或者柴油机的固定安装位置16。
如图2所示为振动传递机构中的曲柄摇杆机构,由曲柄1、连杆2、摇杆4组成,曲柄1的一端与脱粒滚筒12轴端固联,摇杆4的一端固定铰装在谷箱6后部的机架13上,曲柄1的另一端、连杆2的两端和摇杆4的另一端依次铰联,摇杆4的铰装轴上固联着推杆的一端,推杆的另一端与谷箱6铰装,推杆从后方推动谷箱6前后往复振动。经筛选后的禾草等杂物留在筛网7上,并可从前后方向抛离筛网7,为从前方一个方向收集禾草等杂物,则可将筛网7的后方与挡罩15连为一体。
权利要求1.人力、动力两用打谷机,包括有脱粒滚筒,脱粒滚筒一侧轴端与人力传动机构连接,脱粒滚筒另一侧的轴端与振动传递机构连接,振动传递机构与脱粒滚筒下方的谷粒分选装置连接,其特征在于方便地卸除人力传动机构后的脱粒滚筒(12)的轴端与动力装置的动力驱动轮连接;前后往复振动的谷粒分选装置为入口带筛网(7)且底部设有出料口(8)的谷箱(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力、动力两用打谷机,其特征在于振动传递机构为曲柄摇杆机构,包括曲柄(1)、连杆(2)、摇杆(4),曲柄(1)的一端与脱粒滚筒(12)轴端固联,摇杆(4)的一端固定铰装,曲柄(1)的另一端、连杆(2)的两端和摇杆(4)的另一端依次铰联,摇杆(4)与谷箱(6)铰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人力、动力两用打谷机,,其特征在于谷箱(6)由平行四边形机构悬挂支承。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何一种所述的人力、动力两用打谷机,其特征在于动力装置包括固装的电动机或柴油机、电动机或柴油机输出端上固装的动力输出传动轮,动力输出传动轮通过皮带与动力驱动轮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何一种所述的人力、动力两用打谷机,其特征在于人力传动机构包括与脱粒滚筒(12)轴端固联的从动齿轮(14)、与从动齿轮(14)相啮合的主动齿轮(11)、与主动齿轮(11)偏心铰联的脚踏摇杆传动机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人力、动力两用打谷机,其特征在于踏板摇杆传动机构包括杆部铰联的脚踏摇杆(10)和连接支杆(9),连接支杆(9)的一端与主动齿轮(11)偏心铰联,连接支杆(9)的另一端与脚踏摇杆(10)的一端铰联,踏板安装在脚踏摇杆(10)的另一端。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人力、动力两用打谷机,其特征在于从动齿轮(14)的直径小于主动齿轮(11)的直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田间地头用的人力、动力两用打谷机,其特点是脱粒滚筒一侧的轴端与人力传动机构连接,在方便地拆除人力传动机构后,脱粒滚筒的轴端可与动力装置的动力驱动轮直接连接;人力传动机构为大小齿轮的啮合,大齿轮的旋转由偏心铰联的脚踏连杆传动机构控制。脱粒滚筒的另一轴端与作为振动传递机构的曲柄摇杆机构连接,曲柄摇杆机构带动脱粒滚筒下方的带筛网的谷箱前后往复振动,对谷粒和禾草等杂物进行分选收集。本实用新型人力、动力两用打谷机人力、动力转换灵活方便,谷粒的分选率高,是农民理想的脱粒工具。
文档编号A01F12/44GK2875033SQ20062003285
公开日2007年3月7日 申请日期2006年1月17日 优先权日2006年1月17日
发明者张齐山 申请人:张齐山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