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地绿色蔬菜秸秆基质无土栽培的施肥方法

文档序号:385140阅读:4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保护地绿色蔬菜秸秆基质无土栽培的施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生产技术领域。是一种保护地绿色蔬菜秸秆基质无土栽培的施肥方法。
背景技术
黑龙江省已将“绿色食品开发”作为建设生态强省的重要发展战略,目前全省绿色食品产业无论是产品认证、监测面积,还是生产总量、市场开发、骨干加工企业、销售额等主要指标均居全国各省之首。然而,随着蔬菜生产面积的迅速增加,绿色蔬菜生产面临着严峻挑战。通常蔬菜生产田在使用3-4年以后,都会不同程度地出现蔬菜病虫害加重,品质和产量下降等蔬菜连作障碍,为了保持蔬菜的产量水平,菜农则不断增加化肥、农药的施用量,从而导致蔬菜农药残留量、硝酸盐含量超标,蔬菜产量、品质下降,效益明显下滑的恶性循环。
研究和实践表明,无土栽培是克服蔬菜作障碍最有效、最经济和最彻底的途径。但无论是传统的北方基质栽培,还是东南沿海的营养液膜法栽培、华南的深水培都是用化学肥料所配制的营养液来满足作物养分需求,存在较多弊端。一方面营养液的配制和供肥系统的管理技术难度较高,加之供配制营养液用的专用化肥(如硝酸钙、硝酸钾、硫酸镁及微量元素等)成本较高,使之难以被广大生产者掌握和运用;更为致命的缺点是营养液中硝态氮的含量占总氮量的90%以上,导致蔬菜产品器官中硝酸盐含量过高,不符合绿色食品标准,所有这些因素都限制了营养液无土栽培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
本发明旨在以农产品废弃物资源的高效利用为特色;以克服蔬菜连作障碍,有效提高蔬菜产量、品质和效益为目标,创新蔬菜的土壤栽培模式并突破无土栽培必须使用化学营养液的传统观念,以优质有机肥取代无土栽培中的化学营养液和传统土壤栽培的化学肥料,通过科学施用消毒有机肥,满足蔬菜生长发育所需养分,进行绿色蔬菜生产。由于本发明在所采用的消毒有机肥含有大量的N、P、K、Ca等营养和丰富其他微量元素,加之采用本发明有效的施肥方法,确保了蔬菜(番茄)生长发育期间的均衡养分供应,可有效提高蔬菜产量和效益;同时整个栽培过程中,从施用的肥料到栽培基质采用消毒有机物料,没有化肥与农药的投入,可有效提高蔬菜品质,所生产的蔬菜产品可达到AA级绿色食品标准。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产废弃物资源丰富。仅大豆而言,全省常年大豆播种面积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全年豆秸产量375余万吨,并且大豆秸秆是本发明最好的基质原料,这就成为本发明技术推广应用的难得的优势条件。立足黑龙江省300万亩设施蔬菜产业,面对国内外绿色蔬菜市场的迫切需求,本发明技术将为绿色蔬菜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及时有力的科技支撑,也将为我国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开辟新的途径,必将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发明内容
本发明以农产废弃物资源高效利用为特色,创新土壤栽培的养分供应方法和无土栽培的化学营养液养分供应观念,通过科学施用优质有机肥满足蔬菜(番茄)全生育期所需养分,实现绿色蔬菜清洁化生产。其主要内容由以下三部分组成a、有机肥种类商品消毒鸡粪,其养分含量要达到N1.5-2.5%,P(P2O5)0.7-1.0%,K(K2O)1.0-2.0%,Ca1.5-2.0%,Fe0.1-0.2%以及微量B、Mn、Zn、Mo等;b、有机肥施用时期与施用量基肥为每m3栽培基质施入消毒鸡粪50kg;追肥为每次m3基质施入消毒鸡粪5.5kg,番茄定植后20天开始追肥,每隔15d追肥1次,至拉秧前20天停止追肥;c、施肥部位栽培槽内双行(间距为24cm)番茄苗中间预留的施肥沟内;施肥沟距两侧苗带10-12cm,沟深5cm;另外需配有秸秆基质无土栽培系统,包括简易的栽培槽、大豆玉米秸秆为主要原料的栽培基质及滴灌系统等设施和材料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属于国家“十五”攻关课题——松嫩平原西部盐碱地综合治理及高效利用模式与技术研究(2001 BA 508 B05)。2005、2006年在国家及黑龙江省重点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哈尔滨市道里区新发镇建国村(哈尔滨市新发无公害蔬菜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了本发明技术的示范。
具体实施方式
为大棚有效面积667m2,内设置无土栽培系统,包括栽培槽、滴灌设施等。
1、栽培槽大棚东西向,中间留80cm做过道,南北面各留30cm,过道两侧用砖砌成南北走向的栽培槽,内径宽48cm,槽边框高24cm,槽距50cm,每槽长5m。槽底部铺一层0.1mm厚的塑料薄膜,用最上层的砖压紧膜边,膜上铺3cm厚的洁净河沙,沙上铺一层编织袋,然后填栽培基质。
2、栽培基质粉碎大豆秸、粉碎玉米秸、过筛炉渣三者以3∶4∶3的体积比混匀,于使用前15天堆20-25厘米厚圆堆,喷潮湿后覆盖塑料薄膜以日光消毒灭菌15天。
3、滴灌设施建水位差1.5米的蓄水池,以单个棚建成独立的灌水系统,除外管道用金属管,棚内管道及栽培槽内的滴灌带均用塑料管,每槽内于两条苗带旁铺设2条滴灌带,用普通清水灌溉。
4、无土育苗选用耐低温、弱光、丰产、抗病性强的番茄品种—金棚,按常规育苗,苗龄45天定植。
5、有机肥施用方法有机肥种类商品消毒鸡粪,其养分含量为N1.5-2.5%,P(P2O5)0.7-1.0%,K(K2O)1.0-2.0%,Ca1.5-2.0%,Fe0.1-0.2%以及微量B、Mn、Zn、Mo等;施用时期与施肥量基肥为每m3栽培基质施入商品消毒鸡粪50kg,混匀后填入栽培槽;追肥量按每次每m3基质施入消毒鸡粪5.5kg计,于定植后20天开始追肥,以后每隔15天追肥1次,至番茄拉秧前20天停止追肥。
施肥部位栽培槽内双行(间距为24cm)番茄苗中间预留的施肥沟内,施肥沟距两侧苗带10-12cm,沟深5cm。
6、水分管理混合栽培基质装入栽培槽后,大水浸灌,然后定植。定植初期1-2天滴灌一次;开花坐果以后,晴天每天9点钟和14点钟各滴灌一次,阴天每天10点钟滴灌一次,灌溉量为每天每株浇水0.8-1.0L。
7、温度管理定植后白天温度22-25℃,夜间10-15℃;坐果后白天25-28℃,夜间12℃左右。
8、整枝与保果、疏果整枝时只保留主轴结果,每株留4个果穗,每果穗4-6个果,其余花果及时疏除。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效果如下采用本发明进行大棚番茄生产较普通土壤栽培产量、产值和效益明显提高,分别为20.5%、35.6%和42.9%;且在栽培期间没有施用农药的情况下发病率降低65%;经检测番茄产品品质明显提高,总糖、粗蛋白、维生素C、番茄红素含量分别提高20.09%、10.26%、14.18%和11.22%;亚硝酸盐含量降低28.65%,远远低于绿色食品亚硝酸盐的规定标准(≤4.00mg/kg)。
消毒鸡粪含有大量的N、P、K、Ca等营养和丰富其他微量元素,加之采用本发明的有效施肥方法,确保了番茄生长发育期间的均衡养分供应,是实现番茄高产高效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整个栽培过程中,从施用的肥料到栽培基质均为消毒有机物料,没有化肥与农药的投入,是有效提高蔬菜产品品质的主要因素。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如下的优越性可实现大量农产废弃物资源的高效利用;可有效克服设施蔬菜连作障碍,从根本上铲除土传病害根源,大大减少农药用量;与传统土壤栽培相比,本发明技术可使蔬菜(番茄)产量、产值、效益明显提高,分别为20.5%、35.6%和42.9%以上;可使蔬菜(番茄)品质明显提高,本试验条件下番茄总糖含量、粗蛋白含量、维生素C含量、番茄红素含量分别提高20.09%、10.26%、14.18%和11.22%,亚硝酸盐含量降低28.65%;采用的栽培管理系统简单易行,产品每公斤成本较普通土壤栽培有所降低,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便于大面积推广应用。
更可观的是,采用本发明进行绿色蔬菜生产不受土地条件限制,不占用良田,可在大量盐碱化、荒漠化土地上进行绿色蔬菜生产,实现严重退化土地资源高效利用上的新突破。在目前黑龙江省“哈大齐”工业走廊(该区域为黑龙江省最大的盐碱荒漠区)发展战略实施中以及松嫩平原盐碱化土地(该区为世界三大片盐碱土集中分布区之一)高效利用上,必将充分发挥其突出的优势,取得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权利要求
1.一种保护地绿色蔬菜秸秆基质无土栽培的施肥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优质有机肥取代传统土壤栽培中的化学肥料以及无土栽培中的化学营养液,以消毒有机肥提供秸秆基质栽培过程中蔬菜(番茄)所需养分,并配套以普通清水滴灌;其方法由三部分组成a、有机肥种类商品消毒鸡粪,其养分含量要达到N1.5-2.5%,P(P2O5)0.7-1.0%,K(K2O)1.0-2.0%,Ca1.5-2.0%,Fe0.1-0.2%以及微量B、Mn、Zn、Mo等;b、有机肥施用时期与施用量基肥为每m3栽培基质施入消毒鸡粪50kg;追肥为每次m3基质施入消毒鸡粪5.5kg,番茄定植后20天开始追肥,每隔15d追肥1次,至拉秧前20天停止追肥;c、施肥部位栽培槽内双行(间距为24cm)番茄苗中间预留的施肥沟内;施肥沟距两侧苗带10-12cm,沟深5cm。
全文摘要
本发明属于农业生产技术领域。是一种绿色蔬菜秸秆基质无土栽培的施肥方法。本发明以农产废弃物资源高效利用为特色,突破无土栽培的化学营养液养分供应和土壤栽培的化肥依赖观念,以消毒有机肥提供蔬菜全生育期所需养分,使大棚番茄产量、效益较土壤栽培提高20%和40%以上;由于栽培过程中没有化学肥料与农药的投入,蔬菜品质明显提高,可达到AA绿色食品标准;本发明以农产废弃物为主要原料进行绿色蔬菜生产,符合循环经济发展需求;本发明技术不受土地条件限制,可在盐碱荒漠化土地上生产绿色蔬菜,实现严重退化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文档编号C05F3/00GK101074178SQ20071005579
公开日2007年11月21日 申请日期2007年6月21日 优先权日2007年6月21日
发明者刘长江, 张秋英, 马光波, 于泽波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